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蘇教版必修二《最後的常春藤葉》公開課說課稿2篇

蘇教版必修二《最後的常春藤葉》公開課說課稿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最後的常春藤葉》公開課說課稿一

蘇教版必修二《最後的常春藤葉》公開課說課稿2篇

大家好!今天我要講的是蘇教版語文教材必修二“珍愛生命”專題《最後的常春藤葉》這篇課文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一、先說說教學目標的分析與定位

《最後的常春藤葉》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說,講述了老藝術家貝爾曼用生命繪製畢生傑作,點燃他人即將熄滅的生命之燈的故事,歌頌了藝術家之間的友誼,以及貝爾曼捨己爲人的高尚品質。教材編寫者將這篇小說放在“珍愛生命”這個專題裏面,希望能引發學生對生命價值的深層思考,啓示學生學會珍愛生命,樂觀向上。因此,我將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定爲:理解小說宣揚人性美的內涵,理解歐·亨利小說中幽默與諷刺意味的語言,以及品味歐·亨利式的小說寫法。

 二、再說說教學設計的理念與思想

這篇小說屬於文學作品教學,應突出學生對文本多層面的感知與體驗。所以,我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用速讀法、跳讀法、再讀法等多種閱讀方法閱讀文本,在閱讀中對文本進行理解鑑賞。再通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因此,我的教學策略是啓發誘導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質疑法。

 三、最後說說教學過程的安排與意圖

1、導入:都說秋風蕭瑟,黃葉飄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最後的常春藤葉》講述的就是一片秋葉與三位藝術家的故事。【設計這樣的導語,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與課文相關的主題及內容,即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不拖沓。】

作家簡介:歐·亨利(1862-1910),美國短篇小說家,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衆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爲“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他採用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啓迪,被稱爲“含淚的微笑”。

2、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歐·亨利(美)(《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莫泊桑(法)(《項鍊》、《羊脂球》)、契訶夫(俄)(《變色龍》、《小公務員之死》)【這些知識點比較重要,且與考試有關,具體詳細的資料由學生自己課後去查,既突出重點,又減輕學生負擔。】

3、瞭解小說情節:速讀課文,理清故事發生的四天裏瓊珊與貝爾曼的行爲。

第一天:早晨,瓊珊病重,數落葉;夜裏:貝爾曼畫常春藤葉;

第二天:瓊珊不聽蘇艾勸慰,望葉等死;貝爾曼生病;

第三天:不落的藤葉使瓊珊病情轉好,貝爾曼被送到醫院;

第四天:瓊珊脫離危險,貝爾曼在醫院去世。

【使學生基本瞭解小說情節,有利於接下來的人物分析。】

4、分析人物形象:將學生分成三組,分別扮演瓊珊、蘇艾、貝爾曼。首先讓學生根據課文作自我介紹。【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瞭解人物的基本情況及性格愛好】然後,老師提問三組學生:

①問瓊珊:爲什麼你把最後的藤葉能看得那麼重要?

②問蘇艾:醫生對你說了瓊珊的病情之後你是怎麼想的?

③問貝爾曼:當你得知瓊珊的病情後你是怎麼想的?你平時脾氣暴躁,瞧不起別人的溫情,爲何你要去畫那片葉子?

④問瓊珊與蘇艾:你們得知葉子的真相之後是怎麼想的,你們認爲貝爾曼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

【首先,基於“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在語文的實踐中教和學”的認識,我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習“領會、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其次,學生將自己與文中人物聯繫在一起,有助於理解人物形象。而且這也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熱烈。】

5、感情昇華: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你們有何感想?

愛是一種純潔的心地,表現爲靈魂的高尚,並由此做出更美的行爲;

樂觀是一種向上的精神,表現爲對人生、對事業充滿信心和希望。

【設計這個環節,是爲了把思考空間留給學生,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還可以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

6、品味歐·亨利式的語言:找出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的語言,並分析這樣寫的效果。【讓學生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作者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怎樣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啓迪,理解“含淚的微笑”。】

7、品味歐·亨利式的小說寫法:

①貝爾曼畫葉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

②試問小說的結局有怎樣的特點?能找出前面的伏筆嗎?

【設計這個環節,是爲了引導學生探究小說情節構思的巧妙,理解歐·亨利小說“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意外結局。】

8、佈置作業:老師將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離奇的故事》的結尾略去,同學們根據文章中的伏筆,自己寫個結尾,看看跟原文有多大出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歐·亨利小說的結尾寫法,加強閱讀能力,同時給學生提供寫作機會。】

  《最後的常春藤葉》公開課說課稿二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下午好。我是來自**中學的教師,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最後的常春藤葉》。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方面來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 本文是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最爲成功的作品之一,我認爲小說中表現出的樸素的人類情感是這篇小說最打動人心之處。

二、目標分析

前蘇聯的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情感交流的過程,這個過程始終以情感爲動力進行美的教育。”正是基於這一點,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主要放在對人性的體會上,其次是情節結構的把握和語言風格的體會。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歐亨利小說的特點。

2、能力目標。1)理清全文情節結構, 學習分析小說情節

2)學習分析人物形象 3) 體會小說語言的幽默風格

3、情感目標:感受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真情,理解人性美。

  三、教法說明與學法分析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2、情境設置法:在本節課上,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生共鳴。3、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本節課的教學爲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學法具體如下:

1、 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 朗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 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四、過程分析

1、激情導入: 以韋唯的歌曲〈〈愛的奉獻〉〉導入

2、整體感知:勾劃時間線索以及病情發展,把握情節順序。(這有利於學生從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

投影二:情節結構

時 間 線 索 病情 發 展

十一月 瓊西病倒 一天早晨 病重 第二天早晨 病危

天剛矇矇亮 病好 第二天下午 貝爾曼去世

3、合作探究(在學生把握文章情節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自主探究,我整理出下面幾個問題)

1)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說明原因。(直接從小說的高潮部分入手,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應該是小說的結局部分,因爲這一部分寫到蘇艾的揭謎:老貝爾曼的死,換來了最後一片葉子這幅他追求終生的傑作,而正是這幅傑作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

2)最後一片葉子與瓊西有怎樣的關係?爲什麼最後的藤葉能挽救瓊西的生命?

最後一片葉子關係到瓊西的生死,它是希望和愛的象徵。只要葉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爭,在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而它更是愛的寫照,沒有老貝爾曼在悽風冷雨之夜的繪藤,沒有蘇艾的悉心照料,也不可能有瓊西的康復。(可引導學生歸結出一個漢字“衆”,這對應了小說中的三個人物,上面那個“人”便是瓊西,下面那兩個“人”是老貝爾曼和蘇艾。)

3)試問小說的結局有怎樣的特點?能找出前面的伏筆嗎?(讓學生體會歐•亨利式結尾的妙處)

歐•亨利式的結尾。歐•亨利在短篇小說的藝術處理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小說的意外結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讀者眼看着情節似乎明明朝着一個方向發展,但結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

4)貝爾曼是小說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寫他只有兩處,試分析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初見貝爾曼時,作者通過外貌描寫告訴我們:貝爾曼是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鬱郁不得志的老畫家;又通過語言描寫,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和“白癡般的想法”後,“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寫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見貝爾曼時,貝爾曼已經身體虛弱,病了兩天就去世了。貝爾曼是因爲冒雨畫最後一片葉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愛心、自我犧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現。我們看到了貝爾曼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作者藉此歌頌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4、品味賞析

品讀歐•亨利式的語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裏躡手躡腳,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等最後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難道大夫沒有告訴你嗎?”“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湯。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後的藤葉飄落下來。那時候我也該走了。”

品味:採用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啓迪。

5、拓展遷移

貝爾曼畫常青藤本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請大家把這一情節補敘出來。作品沒有實寫這一情節,使得小說產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歐•亨利式結尾),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們可以想象,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樣冒雨踉踉蹌蹌爬到離地面二十來英尺的地方,顫抖着調拌黃色和綠色,在牆上施展他從未施展的藝術才能,同時也毫無保留地獻出了生命。

6、師生小結 學生各抒已見,以最誠摯的一句話表達對老貝爾曼的謝意。

7、作業設置

這篇小說最成功之處就是描寫了一種人與人互相之間的關懷幫助,所以我給學生們佈置了一個作業:《如果瓊西是我的朋友》,我們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