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蘇教版語文必修四《聲聲慢》課堂實錄

蘇教版語文必修四《聲聲慢》課堂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一、導入

蘇教版語文必修四《聲聲慢》課堂實錄

(課前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滿西樓》MTV,意在激發學生興趣,營造詩情畫意氣氛,讓生更易融入到詞的意境當中。)

這麼美的音樂把我們一起帶進了課堂,同學們知道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麼嗎?歌詞化用了哪位詞人的哪首詞?(學生:李清照的《一剪梅》)那咱們一起來背背這首詞。

同學們初中的時候就學過這首詞,誰能給大家當一回小老師,介紹一下李清照及她的《一剪梅》的情感內蘊、創作風格?(學生簡介)

剛剛這位同學的講解彷彿又把我們帶回到了九百多年前北宋年間那個秋天的傍晚,荷花凋零,涼意微微。在這首詞中大家覺得李清照的情緒若要用一個字來概括的話,是何字?(生:愁)如果在這個“愁”前面加上定語的話,應該是怎樣一種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閒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現出的是一種閒愁,閨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破譯李清照的後期代表作《聲聲慢》中的無限愁情。

(幻燈片:一般愁字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

——品李清照《聲聲慢》)

  二、鑑賞《聲聲慢》

既然我們抓住了一個“愁”字,那就以這幅對聯爲線索,在這個“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聲聲慢》中怎樣入愁,緣愁選了哪些景,爲何而生愁?

(幻燈片) 愁 怎樣入愁

緣愁選景

爲何生愁

(一)怎樣入愁

都說“一般愁字別樣情”,多愁善感的詩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千般濃、萬種深的“愁”該怎樣抒發呢?請同學們齊讀此詞,思考兩個問題:(1)正音;(2)找出作者定下全詞愁調的句子。

生齊讀,正音。(提問學生哪些字音該注意)

師:你能找出定下全詞愁調的句子嗎?

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師: “尋尋覓覓” 你覺得李清照在尋覓什麼?李清照當時的境況怎樣?該怎麼讀?

生:當時的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尋覓往日歡笑的歲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時的愛情,還可能是其它心愛之物,但卻又不知道該到哪裏去找。應該讀出一種緩慢、迷茫的感覺。

師:“冷冷清清” 詩人她尋找到那些曾經失去的歡笑歲月了嗎?冷冷清清是指哪裏冷清?又該怎麼讀?

生:尋覓的結果不但沒有尋回失去的東西,不但沒有減輕內心的傷痛,反而在這冷清的環境中更生一種淒涼、慘淡、悲慼。處境的冷清更襯托出人心境的清冷,應是輕讀、降調。

師:“悽悽慘慘慼戚” 最後詩人的心理感受怎樣?用通俗的語言概括該是怎麼樣的情感?又該怎麼讀呢?

生:這裏是寫詩人的心理感受沉痛、淒厲。應該讀的一字一頓,字字泣血。

師:開頭這句詞定下了全詩悲苦愁絕的基調。剛剛在讀的時候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十四個字都連用什麼詞?(生:疊詞)如果我將此句改爲“尋覓,冷清,悽慘戚”好不好?(學生:不好,少了音韻美)李清照是運用韻律的高手,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誦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讀起來朗朗上口,又別有一番愁情。

(二)緣愁選景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 “一切景語皆情語”,當作者帶着滿眼的憂愁來觀察周圍的事物時,“物皆着我色”,請問作者在詞中選了哪些意象來表現她的愁呢?

1.師範讀

2.大家一共從詞中找出了哪些意象?

(學生:淡酒 晚風 孤雁 黃花 梧桐 細雨)

3.探究性學習:

在這些具有豐富文化意蘊的意象當中,你感觸最深的是哪個意象?請說說你對這個意象的理解。

要求:(1)基於文本

(2)自由選擇學習夥伴

(3)每組推薦一位發言人。

意象探究:

a、淡酒 師: 你喝過酒嗎?爲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兩盞的白酒還覺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

生:並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看來酒是澆不了愁的,只能是舉杯澆愁,愁更愁呀!自古以來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舉出幾句嗎?(學生舉出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酒的詩句。)

師:“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看來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b、秋風 師:怎麼理解“晚來風急”?秋風渲染什麼情緒?

生:“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悽苦悲涼。用秋風渲染愁情。

c、過雁 師:爲何說雁是舊時相識?在李清照的那首詞中也寫到雁?李清照看到大雁南來北往,傷心些什麼呢?

生:秋天大雁由北向南遷徙,李清照南下避難,所以覺得大雁舊時相識,並且在一剪梅當中寫過:“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大雁尚且能按時南來北往,而自己卻漂流困頓,寄寓他鄉。以前尚可鴻雁傳書,現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萬語,也無人可託,無處可傳,內心已是永遠的絕望。

師:詩人哀慼之際,南飛的大雁橫空而過,她擡眼望去,多麼像在溪亭近旁,繡水江邊時常見的那隻呀?北來的鴻雁啊,家國可曾無恙?溪亭可免於戰火?藕花還那樣嬌豔嗎?可南飛的雁羣卻頭也不回地飛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獨自徘徊傷心。

d、黃花 師:黃花是什麼花?黃花象徵什麼?

生:黃花就是菊花。李清照看到黃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顏,更是愁上加愁。

e、梧桐細雨 師: 梧桐細雨在一起通常象徵什麼?這裏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請你運用想象的語言來描繪“黃昏時,梧桐細雨”的畫面,注意情景結合。

生:梧桐細雨象徵着哀傷、愁絲。這裏運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極爲簡省的語言來勾勒事物,抒發情感。

生:窗前的梧桐樹又飄下了幾片枯葉,沉沉的夜幕裏,偏巧這時又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難道上天也在憂愁哭泣嗎?“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聲,對於傷心的我來說,不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葉上,也彷彿敲在我那顆破碎的心上。

師總結:

我們剛剛分析的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蘊的意象,把詞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動化了,具體化了,無一字寫愁,卻處處惹愁。詞作的中心是一個‘愁’其實就在文字構成的種種具體細節中,咀嚼這細些錙銖文字,能打開你的扇扇心窗。就讓我們伴着音樂,讓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齊聲誦讀,沉浸到這悽美絕然的意象中。

(師生合作誦讀:師引讀,男生、女生各一人領讀,全班齊讀)

(三)爲何生愁

的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已經不單單是一個“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尾句點愁,簡單直白,反而更覺其神妙。但此時的“愁”與詩人寫《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內涵呢?讓我們突破詩詞的顯性層面,進入到作者苦悶,複雜的心靈,看看作者爲何而生愁?

從1103年李清照寫作《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寫成《聲聲慢》,時間過了大概半個世紀,可爲“一般愁字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到底命運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請同學們將你們通過閱讀、上網查找、整合的資料與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們學習小組根據查找的資料,找到以下史實:(實物投影)

李清照大事記:

1103-1126年:與趙明誠結婚,婚後融洽歡娛,共同致力於金石

書畫的研究,渡過了這生中最安寧、幸福的日子。

1126年: 北宋末日,腐敗透頂,金兵入侵,圍困京師。

1127年: 金滅北宋,二人所存的十餘屋金石書畫在戰火中焚

爲灰燼。

1129年: 趙明誠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終年49歲,李清照時年46歲。

1130年: 李清照爲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黃岩、溫

州之間漂泊。

1131年: 卜居浙江會稽,又逢盜賊,重病纏身,幾欲喪命。

1132年夏: 再嫁張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訴訟,與張

汝舟離婚。被判刑兩年。

1134年: 整理完成趙明誠遺著《金石錄》。

1151-1156年:李清照沒有子嗣,悽然一身,悲苦地離開人世。

無人知道死於何時,葬於何處。

生:由亡國到喪失,由再嫁到離異,由入獄到悲死。它們都一連串地發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淒涼,沒有子息的李清照就這麼去了,帶着一腔悲憤,悄無聲息的'去了,無人知道她死於何時,葬於何地。連最公正的時間老人也沒有記錄。

師:瞭解這些史實之後,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說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閒愁、閨愁,那後期是什麼愁呢?(生:亡國之恨,孀居之悲,淪落之苦。)

  三、結語

“一般愁字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爲一個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爲一個詩人,她又何其偉大。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句便工”,苦難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藝術靈魂,這些經歷像重物一樣壓在她生命的彈簧上,但它們不能壓垮李清照,相反,苦難越重,藝術的靈魂飛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這樣評價李清照:

一代詞人有舊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轟烈,傳誦千古是著書。

最後,讓我們齊聲背誦《聲聲慢》,在誦讀聲中向李清照堅韌、孤傲的靈魂致敬!

  教後反思:

這堂課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在教學流程上我嘗試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第一、從音樂入手,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藝術化地幫助學生儘快進入詞作意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採用“局部點染法”,發動學生談作者、重誦讀、品句子等,讓學生充分的活動,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教學中我不是一味地點染,而是通過問題和指令,以及自己心中的感慨等,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口,用心靈這支筆一點點地去勾勒。品句子時老師提出要求,要說出自己最有感觸的地方,要落實到字詞,要同學個別地用語言清晰地表達。學生在課堂上暢談自己對重點詞句的理解,有許多獨到發現,這是教師“一言堂”的個人解讀所無法做到的。

第三、扣住課文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愁”字,選擇一個印象最深的場景,描繪心中的詞人形象,形成整體感受。

在學生有了點滴感受的基礎上,我帶領着學生隨着多媒體步入李清照那個淒涼的世界中,去細細體會詞人悲涼的人生。學生看、聽、體會,多種感官參與到詞作形象畫面的建構之中。然後再讓學生抓住詞作中的場景,用自己的文字作展開式的表達,讓學生在文中任選一個印象最深的場景,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把詞人形象描繪出來,並注意“愁”的細膩勾畫。這裏,學生的感受與體驗、聯想與想象、解釋與描繪、寫實與唯美等,構成奇異的交響樂。抽象的“愁”經過學生心靈的轉化,具體爲淅淅瀝瀝的連綿雨、樹葉凋零的梧桐樹、秋風蕭瑟中的獨行圖,等等。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在整節課的教學結束後,我還是感到了很多不足:

第一、在“緣愁選景”步驟中,我要求學生從詞中找出相關描寫愁的意象並進行分析,這樣雖然可以讓學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泄“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學中更利於操作,但卻無形中削弱了對整體詞句的品讀,使詞作的分析有些支離破碎,“愁”的深度和濃度都變淺、變淡了。因此我覺得詩詞的賞析一定不要駕空,意象的品讀要融入具體詞句,邊讀邊品,每分析完一個意象,教師要用精煉的總結性語言幫助學生提升對此意象的把握和其與全詞的內在聯繫。不宜純粹脫離感情基礎去找一些景緻。

第二、在“爲何生愁”步驟中,我讓學生通過閱讀、上網查找、整和李清照大事記的歷史資料,這個過程如果真正放手給學生做,那學生在整和資料的過程中會對李清照的一生有一個全面的瞭解,使他們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後期的亡國之恨、孀居之悲、淪落之苦。但由於是借班上課,所以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在這個環節上沒有讓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是我整節課的一大遺憾。其實完全可以更放開手,將這個環節做大、做強,給學生更多的探究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