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蘇教版選修課文《貝多芬傳》課堂實錄

蘇教版選修課文《貝多芬傳》課堂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教學目標:

蘇教版選修課文《貝多芬傳》課堂實錄

1.通過探究交流,學生了解貝多芬的生平,學習其大膽創新、獻身藝術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性格。

2. 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感悟課文語言準確、生動、形象的特點,並能分析體會課文中富有巨大感染力的典型的字、詞、句。

3.落實誦讀練習,訓練學生帶着分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落實拓展寫作練習,引導學生學習選取典型事例描寫人物的方法。

一課

教師:好,我們上課。

(導語)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一單元——人物風采的第一課。有這樣一個人:他,是世界級的藝術大師;他的作品二百年來久演不衰成爲了世界藝術之林裏的經典;他一生遭遇了數不清的悲苦與不幸;面對浩劫,他堅若磐石,以極大的毅力與熱情投入到藝術創作當中去。他就是飽經憂患、蜚聲樂壇,用自己悲苦的一生詮釋了歡樂——這一人類永恆的主題的音樂大師——貝多芬。今天讓我們跟隨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一起走進貝多芬的藝術人生,共同領略音樂大師的人生風采。

(檢查預習)貝多芬離開我們已經快二百年的時間了,大家對他的瞭解可能不是很多,所以上節課老師佈置了一個探究作業,請同學們回家之後通過查閱書籍、上網等方式查找貝多芬的相關資料,大家都做了嗎?

學生:做了。

老師:好,放在桌子上,我檢查一下。

(學生將作業放在桌上,老師檢查。)

有的同學上網查閱了相關資料,打印之後帶來了;有的同學抄錄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信息;還有的同學帶來了《名人傳》、《貝多芬傳》、《音樂大百科》等相關書籍。看來同學們的準備工作做得很充分,下面誰來談談,你所瞭解到的貝多芬?

學生:我知道他是一個聾子,後來他什麼也聽不見了,但他還在不停地創作。他拿來一根木棍,自己咬住一頭,把另一頭放在鋼琴上,通過這種方法感覺到聲音,顯示了驚人的毅力。

教師:這個同學說的很生動,通過一個小故事讓我們看到了貝多芬所具有的驚人的毅力,很感人。誰還來說說?

(學生回答:略)

教師:大家說的都很好,老師也找了一些資料拿來和大家交流。

(結合課件,介紹貝多芬生平。師生之間、課內外知識之間進行交流。建議配樂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在悲苦的深淵裏,貝多芬一生遭受不幸。

1770年12月16日他出生在德國萊茵河畔的一個小鎮。他的祖父是當時的宮廷樂師,父親是宮廷的男高音歌手。在我們看來,貝多芬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但這並沒有給他帶來歡樂,帶給他的只有痛苦與不幸。

他的父親是個酒徒,性格暴躁,一生庸碌無爲。他希望兒子成爲第二個莫扎特,以便爲他換來榮華富貴。所以從4歲起,貝多芬便被迫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父親毒打。貝多芬的童年悽慘痛苦。

但他很聰明,很小就學會了演奏鋼琴、管風琴、小提琴、長笛等樂器,13歲就當上了宮廷劇場首席小提琴師,顯示了過人的音樂天賦。

1787年,他隻身前往維也納,一曲鋼琴奏罷,音樂大師莫札特感到震驚,他說:“此年青人必爲樂壇掀起狂瀾!”

得到當時的大師的讚賞,貝多芬驚喜萬分,就在他準備拜莫扎特爲師學習更多的知識的時候,不幸又一次降臨在了他的頭上——最愛他的母親去世了。這對他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不得不離開維也納回家,錯失了向大師學習的機會。年輕的貝多芬從此擔負起養家的重任。

同時,他還遭受着失戀的折磨,心愛的姑娘離他而去。他身心俱焚。

27歲時,他的耳朵開始耳鳴,隨之他便進入了一片死一般寂靜的世界。雙耳失聰,對於一般人來說,已屬於殘疾的範疇;對於把音樂看作自己生命的貝多芬來說,這是多麼沉重的打擊!

我們可以看到這位音樂大師的一生都充滿了痛苦與不幸,生活在悲苦的深淵裏;然而面對這一切,他選擇的是什麼呢?是逃避、妥協、墮落還是自暴自棄?不,都不是,是謳歌歡樂!在悲苦的深淵裏,貝多芬從事於謳歌歡樂,這是他畢生的計劃。請同學們打開書,想一想,悲苦的生活已經足以令我們心悸,而貝多芬身處悲苦的深淵,他何來歡樂呢?他又如何謳歌歡樂呢?

我們一起來朗讀一下課文,讀課文的同時請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課文通過寫一件什麼事,來表現“在悲苦的深淵裏,貝多芬從事於謳歌歡樂”這一主題的?

(教師找幾個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朗讀邊思考問題。)

學生:朗讀課文

教師:剛纔在同學們讀課文的過程中,老師注意到有幾個字的字音同學們讀的不正確,下面跟老師一起來訂正一下讀音:延宕(dàng)、爲(wèi)之下淚、卷(juǎn)在、旋(xuán)渦、興(xīng)奮、即(jí)使

(教師範讀,學生跟讀。)

教師:好,回到我們課文的主題上來,思考老師剛纔提出的問題,課文通過寫一件什麼事,來表現“在悲苦的深淵裏,貝多芬從事於謳歌歡樂”這一主題的?請用你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

學生B:課文主要圍繞着貝多芬創作《第九交響曲》這樣一件事來寫的。

教師:很好,回答的既正確又簡潔。什麼是《第九交響曲》?《第九交響曲》在貝多芬的人生中有多麼重要的意義?我們一起來看一小段資料片。在看資料片的同時,請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爲了和悲苦的命運進行抗爭,貝多芬在創作《第九交響曲》的時候,通過怎樣的大膽創新完成了他“謳歌歡樂”這一畢生的計劃的?

(同學們觀看影片片段,思考問題。)

學生:他在《第九交響曲》中加入了合唱。

教師:他大膽地將合唱《歡樂頌》引進到合唱當中,達到了什麼目的?

學生:謳歌歡樂。

教師:爲了完成這個畢生的計劃,他將合唱創造性的引入交響。那我要問大家了,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嗎?是貝多芬一時的心血來潮,在某一天的早晨,一個音樂的靈感突然降臨在他的頭上,他便完成了這個創作嗎?

學生:不是。

教師:課文中哪個詞表現了貝多芬艱苦的創作過程?

學生:(思考後回答)躊躇

教師:這個詞怎麼讀?

學生:chóuchú

教師:貝多芬爲此躊躇了一生。躊躇,什麼意思?

(學生猜測)

教師:不知道什麼意思了,怎麼辦?——查字典!

學生:(查完字典作答)猶豫,拿不定主意。

教師:將合唱引進交響曲他躊躇了一生,那我們就來看一下,在二、三兩個自然段中,也就是將合唱引進交響曲的過程中,都有哪些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令貝多芬躊躇?

(學生閱讀二、三自然段,思考。)

教師:有的同學已經有了答案,而且很肯定;有的同學還拿不定主意,讓我們分組討論一下。(教師將全班分成兩部分,各負責一個自然段。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分組討論,教師到各個小組聽取意見,參與討論。)

教師:我們先來分析第二自然段。

學生:我找到了兩個問題。一個是他不知道將頌歌的形式放在哪部交響曲中,第二個問題是他不知用什麼方式來結束。

教師:不錯,找到兩個問題,那這兩個問題哪個是令他躊躇的主要問題?

學生(齊答):第一個。

教師:也就是他不知道將合唱放在哪部交響曲中,即“是否將合唱放在《第九交響曲》中”。這時候他還沒有決定將合唱放在《第九交響曲》中,那麼在第三自然段中,他決定將合唱放在《第九交響曲》中了嗎?

學生:決定了!

教師:既然決定了,又有什麼問題令他躊躇呢?

學生:我們組覺得是“技術上的困難”令他躊躇。

教師:很有道理,不過在這裏老師要給他們組來個小暴光。剛纔我參與了他們組的討論,他們找到的並不是這個問題,你們自己說說你們找到的是什麼問題?

學生:我們剛開始認爲,貝多芬躊躇的問題是“他要將合唱引進交響曲中,但他又不能毅然決然地和自己忠誠的樂隊分手。”

教師:大家說他們一開始找到的這個問題是不是令貝多芬躊躇的一個原因?

學生(齊聲):是!

教師:爲什麼後來你們組放棄了這個答案,而做出了新的解釋呢?

學生:我們認爲在第三自然段中,這並不是令他躊躇的主要原因。產生這個問題是由於“交響曲引進合唱,在技術上有極大的困難”。技術上的問題解決了,其它問題也就解決了,它是主要原因。

教師:說的太好了!這個小組的同學不僅給我們提供了正確答案,而且還告訴了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

技術上存在困難,也就是貝多芬面對一個“如何是否將合唱放在《第九交響曲》中”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都是什麼方面的問題呀?

學生:技術方面、音樂方面的。

教師:好解決嗎?

(學生不敢肯定)

教師:如果對於我們來說,這是很難解決的,但貝多芬是音樂天才,這並不能成爲他躊躇的根本原因。他的躊躇還有沒有更深刻的原因呢?請閱讀第四自然段。

(學生閱讀第四自然段,思考。)

學生:我找到這樣一句話“這個不幸的人永遠受着憂患折磨,永遠想謳歌‘歡樂’之美;然而年復一年,他延宕着這樁事業,因爲他老是卷在熱情與哀傷的旋渦內。”我覺得這裏面有他躊躇的更深刻的原因。

學生:“熱情與哀傷”是一對反義詞,貝多芬卷在這裏面令他躊躇。

教師:很好,他永遠受着憂患折磨,永遠想謳歌歡樂;他剛有一股創作的熱情,生活中的不幸又一次降臨在他的身上。他置身於一個又一個矛盾的旋渦之中。我們總結一下,他躊躇的根本原因是?

學生:矛盾,人生中的矛盾,命運中的矛盾。

教師:面對這些矛盾,他完成謳歌歡樂的畢生計劃了嗎?

學生:完成了。

教師:那句話告訴我們了?

學生: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日他才完成了心願,可是完成的`時候是何等的偉大!

教師:面對音樂技術上的種種問題,面對人生命運中的種種矛盾,貝多芬最終還是完成了謳歌歡樂的畢生計劃,這體現了一種什麼精神?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學生(多人回答):他是一個堅強的人。他是一個不屈服於命運的人。他是一個不向困難低頭的人。他是一個執着於自己追求的人。他也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

教師:讓我們帶着對貝多芬這種精神的理解,一起來朗讀這個自然段。

(師生共同朗讀第四自然段。)

教師:(課堂小結)我們這節課走進了貝多芬的藝術人生,瞭解了他的生平,分析了他在創作《第九交響曲》中面臨的問題與困難;那麼他究竟是如何在《第九交響曲》中詮釋歡樂這個主題的呢?我們下節課一起來學習。

  第二課時

教師:分析了半天《第九交響曲》的創作,大家是不是非常想聽一聽《第九交響曲》呀?

學生:是!

教師:那好,下面老師就放一段《第九交響曲》的片段,請同學們用你的耳朵去聆聽這段音樂,用你的眼睛看課文第五自然段對《第九交響曲》的描寫,用你的心去感受。

(教師播放《第九交響曲》的片段,在樂曲的轉折處稍做點撥。學生聽曲子,看課文。)

教師:樂曲聽完了,現在請大家說說

學生:我覺得樂曲特別有氣勢,在整個過程中我跟着樂曲的發展,心情特別不平靜。樂曲的震撼力非常強。

學生:我覺得特別感人,就好像看到貝多芬在瘋狂地創作一樣。

學生:我聽了之後,我覺得這個曲子開始的時候像一個關在監獄裏的犯人,沒有自由,特別苦。後來他從監獄裏出來了,又參加了軍隊,浩浩蕩蕩地上前線。他們打敗了敵人,獲得了自由,在一起狂歡!

教師:這個同學說的非常好,他用了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來形容他聽了音樂之後的感覺。我覺得羅曼·羅蘭應該向你學習!

我們再來看一下羅曼·羅蘭這段對音樂的描寫,你們說說從頭至尾聽完這段文字之後,你的整體感受是什麼?

學生:我覺得整段文字和音樂的配合非常緊密。在它開始的時候,課文給人一種神祕的感覺,吸引你讀下去。當他寫到“主題過渡到人聲上去是”寫得很嚴肅,讓人肅然起敬。而最後,他也寫得非常激動,非常興奮。

學生:我覺得文章寫得栩栩如生,隨着音樂的變化,課文描寫時而高亢激昂,時而低迴婉轉。

教師:這個同學說的話雖然不多,但是十分精當,她用了三個詞“栩栩如生”、“高亢激昂”、“低迴婉轉”便準確地表現了文章語言對音樂的刻畫。

學生:我覺得這段文章好像就是說出了貝多芬在與自己的痛苦的命運抗爭的一個過程。剛開始,他是沉浸在自己的痛苦裏面,有點不能自拔的感覺。然後可能他又想起了自己以前人生中的的歡樂,歡樂與痛苦鬥爭得十分激烈。

教師:最後誰勝利了?

學生:最後貝多芬終於撲向了歡樂的懷抱,把痛苦遠遠地拋在了後面。

(全體學生自發的鼓掌)

教師:說的太好了!

(其他同學發言:略)

整體感受之後,請同學們在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一段話、一句話或者一個詞,這段話、這句話或者這個詞一定要能表達你剛纔聆聽完音樂之後,此時此刻的心情。找出來之後,你分析一下,爲什麼它能表達你現在的心情,然後你給大家朗讀一下。

老師先做個示範。聽完音樂之後,我覺得最後兩句話最能表達我此刻的心情。“在戰爭的歡樂之後,是宗教的醉意;隨後又是神聖的宴會,又是愛的興奮。整個的人類向天張着手臂,大聲疾呼着撲向“歡樂”,把他緊緊地摟在懷裏。”爲了分析的方便,我做了一個誦讀腳本:

1、這兩句描寫的是樂曲最後的部分,是全曲的高潮,氣勢恢弘、生動感人。朗讀時應充滿激情,聲音飽滿。

2、“宗教的醉意”、“神聖的宴會”、“愛的興奮”,這些都是生動的比喻,是作者展開想象描寫的音樂帶給人的不同感覺。比喻的手法使抽象的音樂變的更形象、更直觀。

3、詞語準確生動,如:

“整個的”(人類)表現了全人類都在其內。

“張着手臂”、“大聲疾呼”、表現了人們對自由、幸福、歡樂生活的迫切要求和美好向往。

“緊緊”、“摟”表現了人們得到歡樂之後緊張、興奮的心情。

(教師範讀)

下面就請同學們把你找出的句子拿到小組上討論,分析分析並充滿感情地朗誦給大家聽,其他同學給做個評論、設計,提些建議。

(小組討論、分析、誦讀)

教師:下面請同學來說說。

學生:我想讀第一句,我覺得“出其不意地一片靜默”體現除了歡樂出現時的那種情境,一種神祕與神明的情境,給人一種神聖感,因爲歡樂是非常神聖的。

教師:好,同學們大家把眼睛都閉上,我們聽聽她是否讀出這種神聖的感覺了?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當歡樂的主題初次出現時,樂隊忽然中止;出其不意地一片靜默;這使歌唱的開始帶着一種神祕與神明的氣概。而這是不錯的:這個主題的確是一個神明。”)

教師:她讀的好不好?

學生:好。

教師:爲什麼?哪裏好?

學生:她的確爲我們讀出了那種歡樂出現,非常神聖的感覺。“樂隊忽然中止,出其不意地一片靜默”她讀的時候也突然中止了一下,停頓得很好。“初次”、“忽然”、“出其不意”分析地很好,也都讀出來了。

學生:我覺得這是這段的開始,也是《第九交響曲》出現合唱的開始,語氣要緩和,應該讀得非常慢,有一種要把人拉進去、引人入勝的感覺。“忽然中止”、“出其不意”要讀出始料不及的感覺,“靜默”要讀出期待的感覺,“神祕與神明”要讀出神聖的感覺。

學生:我要提出一點補充,就是這個“靜默”還應讀出人們沉浸在交響樂中,忽然中止帶來意猶未盡的感覺。

教師:那你給我們讀讀。

(學生朗讀)

學生:我想讀這句“慢慢地‘歡樂’抓住了生命。這是一種征服,一場對痛苦的鬥爭。”這句體現了歡樂來到人間的一剎那,“這是一種征服”是對痛苦的征服,“一場對痛苦的鬥爭”,而且是歡樂戰勝了痛苦的鬥爭。

(學生朗讀)

學生:我覺得他分析地很好,但讀的沒有氣勢,沒有讀出“征服”、“鬥爭”的感覺。我也讀一下這句。(學生朗讀)

學生:我要讀的是“歡樂”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現實的寧靜中間:它用柔和的氣息撫慰着痛苦;而它溜滑到大病初癒的人的心坎中時,第一下的撫摩又是那麼溫柔,令人如貝多芬的那個朋友一樣禁不住因“看到他柔和的眼睛而爲之下淚。”我覺得這段寫的非常傳神,它用擬人的手法,把看不見、摸不着的音樂寫得有生命了。而且詞語“柔和”、“撫慰”、“大病初癒”、“心坎”這些詞用的生動準確。“大病”的人一定是生命非常危險的人,而“初愈”說明剛剛好,剛從死亡線上掙扎下來,還有“心坎”也表現了人們對歡樂是多麼的需要。(朗讀)

學生:我覺得這段描寫樂隊忽然中止,一片寧靜給人的感受。在這裏歡樂的主題就好像是一個美麗的女神自天而降,把歡樂帶給人間,就蘊涵在“非現實的寧靜中間”。這一刻人類忘記了痛苦,歡樂慢慢進入了人的心靈,它可以撫慰人的痛苦,使人感到溫暖。在人們心中它是溫柔善良的,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的,因而當“它溜滑到大病初癒的人的心坎中時,第一下的撫摩又是那麼溫柔”,這也讓人感受到了貝多芬的內心,他命運如此悲慘還要如此地謳歌歡樂。

學生:我要朗讀“進行曲的節奏”這部分,我覺得這部分寫得非常的形象深刻,與音樂前半部分的氣勢非常符合。同時,它也寫出了貝多芬那種狂熱的創作激情,不向命運低頭,同命運相抗爭的精神。這段話中“浩浩蕩蕩“熱烈急促”、“沸騰”、等詞寫出了音樂的氣勢。

教師:貝多芬“如醉如狂”、“激情鼓動”的創作場景宛然出現在我們面前了,讀的很好。不過,我覺得這段並不適合女生朗讀,也許更適合男生來讀。(學生表示認同)全體男生起立,一起來朗讀這段,看看你們能不能朗讀出男子漢的氣勢來。

(全體男生朗讀)(其他同學朗讀略)

教師:很好,的確讀出了“進行曲的節奏。”

誠然,這樣好的交響曲怎能不獲得成功呢?1824年的首場公演,《第九交響曲》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觀衆像暴動一樣,致以五次鼓掌禮,這說明貝多芬的創作深入人心,引起了觀衆極大的——

學生:共鳴

教師:貝多芬也感動得暈去。此時此刻貝多芬可以說身處藝術的顛峯。藝術上處於顛峯狀態,生活上是否也隨之而飛黃騰達起來了呢?

學生:沒有。

教師:哪些詞準確的表現了這一點。

學生:“貧病交迫”說明貝多芬不僅貧窮,而且身患重病,貧窮與疾病一起折磨他。

學生:“毫無盈利”,毫是毛髮的意思,這說明貝多芬一點錢也沒有賺到。

學生:還有“窘迫”“依然如故”說明他還是像原來一樣,“孤獨無依”說明他生活上的悲慘,親人都離他而去了。

教師:藝術上處於顛峯狀態,生活上卻又一次跌進悲苦的深淵。在我們看來,這對貝多芬無疑又是一個巨大的打擊,貝多芬被打倒了嗎?

學生(齊聲):沒有!

教師:他心裏是怎麼想的?

學生:他想到他戰勝了——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自己的命運,戰勝了他自己的痛苦。

教師:這是一種什麼精神?老師不需要大家回答了,讓我們一起帶着對貝多芬的精神的理解與崇敬,飽含深情地朗誦課文這部分,我來起頭。

(師生共同朗讀,配樂。)

教師:(結束語,結合幻燈展示貝多芬晚年的生活,拓展提高。)

在悲苦的深淵裏,貝多芬從事於謳歌歡樂,這是他畢生的計劃,他用一生的時間詮釋着“歡樂”這一人間永恆的主題。在《第九交響曲》演出之後,也就是在貝多芬生命裏的最後三年中,他依然身處悲苦的深淵,他依然同命運不懈抗爭着。

事業上如日中天,但貧困與病痛卻像兩個魔鬼在貝多芬生命中最後的歲月裏無情地折磨着他。

他一生未婚,無兒無女,晚景淒涼生活上的孤獨無依更是他精神上的一個巨大打擊。

痛苦並沒有使他倒下,面對痛苦,他以更狂熱的激情投入到藝術創作中。

他想創作《第十交響曲》,但已無力執筆。這是他《第十交響曲》的手稿,從潦草的字跡中,我們不難體會晚年貝多芬淒涼的生活和悲憤的內心世界。

爲了治癒自己的耳聾,他孤獨的居住在維也納鄉間的一個小鎮上。沒有人知道在這間極不起眼兒的小樓裏,居住的是一個世界級的藝術大師。

醫生爲了給他治病想盡了一切辦法,讓貝多芬洗礦泉浴,讓他到多瑙河中去游泳,甚至爲他特製了一副大的嚇人的助聽器。但這一切都無濟於事。貝多芬依然什麼也聽不到。

他房間的窗口正對着小鎮教堂的鐘樓,每天清晨當鐘聲響起,全小鎮的人都能聽到,而他,離鐘樓最近的人卻什麼也聽不到。

1827年3月22日,神父爲他做了最後一次祈禱。

五天之後,維也納上空陰雲密佈、電閃雷鳴,暴雨傾盆而下。在一個撕裂長空的巨大閃電中,貝多芬高高舉起雙手,緊緊攥住拳頭,同命運做了最後一次抗爭,然後癱到在地上……一帶音樂大師溘然長逝!

約有兩萬名以上的維也納市民爲他送行,追悼貝多芬。

今天,貝多芬的銅像巍然矗立在維也納的市中心,成爲了“音樂之都”標誌性的建築物。

自1824年的首場公演之後,《第九交響曲》已被無數的音樂家們演奏過。

幾乎所有的後備音樂家都被這部宏偉的作品所傾倒,更有無數的人被這部作品所帶來的音樂哲理、音樂氣度所感染!《第九交響曲》深刻的內涵和貝多芬偉大的精神感動了整個世界,近200年的時間。

此時此刻老師願拿出貝多芬的兩句名言與大家共勉。貝多芬說:“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頭苦幹。”他還說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作業:

一、可以想象 ,1824年5月7日的夜晚對於維也納來說是不平靜的。因爲《第九交響曲》演出的巨大成功使整個城市沸騰起來了。結合課文想一想,他的朋友們聽了音樂之後,想對他說什麼呢?(可參考第六自然段)在這沸騰的夜裏貝多芬一個人靜靜地躺在牀上,這時一縷微風吹過他的面頰,他醒了。看着透過窗戶撒進屋裏的月光,貝多芬浮想聯翩 … …結合課文想一想,他都會想些什麼呢?

二、請聆聽貝多芬的另一名作《命運》。學習課文中“通過想像,用語言生動形象地描繪所聽音樂的手法”,結合你對貝多芬精神的理解,將你所想像到的內容描繪出來。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