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語文《漁父》教案

高二語文《漁父》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屈原戰國時期偉大的詩人,政治家。名平,字原。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和浪漫主義詩人。著有《離騷》、《九歌》、《天問》等不巧作品,後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首創“騷體詩”,亦稱“楚辭體”。《漁父》教案怎麼編寫?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漁父》教案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高二語文《漁父》教案

  《漁父》教案

教學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

2、探討屈原和漁父不同的人生觀

3、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擇,養成對人生負責的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1、合作探究,互相解讀,積累文言知識

2、探討人生態度,培養積極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二、作者簡介(課件)

學生齊讀:

屈原戰國時期偉大的詩人,政治家。名平,字原。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和浪漫主義詩人。著有《離騷》、《九歌》、《天問》等不巧作品,後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首創“騷體詩”,亦稱“楚辭體”。

政治上,提倡“美政”,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後遭讒去職,屢遭放逐。至首都郢爲秦兵攻破,滿腔悲憤,懷着珍愛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羅江而死。

三、檢查預習,積累文言知識

(一)古今異義(共同回答,說出古義即可)

1顏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聖人不凝滯於物

(二)特殊句式(找出句式標誌)

1行吟澤畔。(省略“於”狀後)

2自令放爲?(賓前意念被動)

3是以見放。 (賓前被動“見”)

4聖人不凝滯於物。(被動“於”)

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後“之”)

6遂去,不復與言。(省略“之”)

(三)翻譯(上黑板,字字對應)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三、探討人物形象

(一)兩生分角色朗讀,其餘讀敘述部分

(二)通過語言、動作、神態、外貌等品味兩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前後討論)

屈原:

1、外貌、神態: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心力交瘁、憂國憂民

2、語言

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剛直不阿、寧爲玉碎不爲瓦全

漁父:

探討漁父對屈原的態度: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隨遇而安、超然物外、瀟灑豁達

(三)教師小結

課件小結

如果說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窮處的儒生,那麼,屈原就是一位坐看雲起時的隱者。

四、研討一

(看課件)漁父飄然而去了,帶着他的微笑與灑脫,留下屈原獨自在江邊。(看圖)他在幹嗎?看着遠方郢都城破的硝煙,他在思考,他將何去何從?To be or not to be ,這是個困擾了古今中外無數仁人志士的問題。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爲了完成傳世鉅作《史記》,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存;孟子卻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記載“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沉汨羅以死。”這個結局讓我們非常遺憾,他難道沒有更好的選擇嗎?

學生探討:除了死以外,屈原有沒有更好的選擇?探討可能性。

選擇一:“漁父說”---心不自由,形豈能隱?(性格特徵)

選擇二:“司馬遷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理想:楚國的富強)

選擇三:“伍子胥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理想:楚國的富強)

小結:是啊,正是屈原高潔的品質和高遠的理想決定了他不可能有其它選擇。所以,縱身一躍是他必然的選擇。與其把他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終結,不如看成是他與黑暗社會的抗爭,看成是對高潔品質的堅守,對高遠理想的捍衛。

五、研討二

屈原、漁父、司馬遷做出了不同的抉擇,你更欣賞誰?爲什麼?(動筆寫兩分鐘)

調查學生選擇情況。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三個人面對這一難題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屈原是選擇壯烈的死,以死明志,顯示了他不屈的氣節;司馬遷選擇勇敢的生,以生踐志,體現了他堅韌的意志;漁父選擇超然的活,以隱守志,彰顯了他自由的靈魂。但是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全班選漁父的佔了60%,選擇屈原的只有區區4個。4班基本類似。這說明什麼問題?爲何會現在社會會有那麼多人選擇漁父?

六、佈置作業

1、爲何選擇漁父的人這麼多?

2、本文的漁父可以說是後代文學作品中漁父形象的開端,請選兩三例(如漁父、“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進行比較,深入理解“漁父”這一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