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選修《與尹師魯第一書》優秀教案

高二選修《與尹師魯第一書》優秀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1W 次

 【教學目標】

高二選修《與尹師魯第一書》優秀教案

1、進一步加強學生自主積累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理解歐陽修高尚的精神境界,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體會作者對友情的珍重。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歐陽修高尚的精神境界,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討論法。通過重點講析重點語段的方式把握全文。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走近作者(學生回顧、補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聖進士。慶曆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至滁州。後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他對青苗法有所批評。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其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爲《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諡文忠。

 二、題解

這是一封朋友之間的書信。寫於宋仁宗景禧三年秋。

師魯,即尹洙,洛陽人,是歐陽修在政治上、文學上的摯友。因范仲淹之貶案上書獲罪先被貶至郢州。其後歐陽修因《與高司諫書》獲罪,尹洙對歐陽修的情況有所不解,就寫信詢問。於是歐陽修到貶所夷陵縣後便寫下了這封信回覆他的詢問。

 三、背景

宋仁宗景佑年間,范仲淹知開封府,當時丞相呂夷簡執政,升官得重用的多出其門。爲人正直的范仲淹看不過去,就上了一份《百官圖》給呂夷簡,說:“……升職降職這種事情,不應該完全由宰相您一個人做主呀!”呂夷簡聽了當然很不高興。後兩人政見不合,呂夷簡與開封府之人達成同盟以勾結朋黨的罪名諂詬范仲淹,宋仁宗不堪呂夷簡等一再鼓譟,就把范仲淹貶知饒州。范仲淹被貶時,尹洙官館聞校勘,他見朝廷敕榜朝堂,戒百官爲朋黨,即上疏說:“仲淹忠諒有素,臣與之誼兼師友,則是仲淹之黨也。今仲淹以朋黨被罪,臣不可苟免。”因此被貶爲監郢州酒稅,先於歐陽修離開開封。

時歐陽修30歲,還是個熱血青年,他見高若訥也跟從呂夷簡詆譭范仲淹,便寫了《與高司諫書》,責備高若訥身爲諫官,不但不替無辜的范仲淹等辯白,反而落井下石。高若訥收到信後極爲惱火,把這封信當作罪證上交朝廷,於是歐陽修也被貶爲夷陵縣令。

《與尹師魯第一書》是答覆尹洙的詢問,抒發自己的懷抱。作者把言事得罪,視爲固然。說明當事情發生時,他唯一擔心的,是責難別人是否太嚴厲,自己有無邀取正直名聲的動機。在自省不疑後,就一切處之泰然,不以遷謫之情縈懷。同時提出在貶所要勤官慎職,不作窮愁的文字,並在此後的往來書信中,建議尹洙繼續完成在館閣時共修的《十國志》,表示“吾等棄於時,聊欲因此粗伸其心”。其目的都在於和同時遭貶的朋友互相鼓勵。

 四、初讀,整體感知。

思考:歐陽修在信中主要是解答尹師魯疑問,但解答疑問一直到哪一段纔出現?

——第5段

那麼開頭那一大段文字主要寫什麼?

提示:敘家常

離別這麼久,作者會跟朋友說些什麼內容?

提示:路況,問候,新的生活感受。作者於信的開頭幾段詳盡地敘述了自己關切、思念師魯的心情,他對未能如約相送而遺憾;行程中沒有寄信之處不能與師魯通信而牽掛;本人到荊南後又急於打聽師魯任所郢州的情況;他迫不及待地要“問候”師魯,打聽對方“別後安否?及家人處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舊疾平否?”這些看似生活中的日常瑣事,卻表現了作者對摯友的生活的關懷,反覆的慰藉,細膩、親切,充滿了人情味。

由此可見文章結構爲兩部分

第一部分(1--4) 敘述二人別後情形

第二部分(5--7) 推心置腹談自己被貶後的思想

 五、品讀文本

1、朗讀第5段

思考:本段中回答尹師魯的幾個疑問?個反映出作者什麼態度?

提示:(1)、“疑修有自疑之意者”

——今而思之,自決不復疑也

自己並非譁衆取寵、沽名釣譽,故不自疑

(2)、“疑修暗與朋友”

——此似未知修心

並非把高司諫當作朋友,自己所爲理智冷靜,立場堅定,態度鮮明。

(3)、“疑修非忘親”

——“此又非也” “此事需相見,可盡其說也”

可見作者勇於承擔、義無反顧的精神

2、對於作者被貶一事,世人怎樣議論?作者又是怎樣看待這些議論?

提示:衆人對歐陽修遭貶的認識與理解上存在差異,同情、安慰者有之,驚駭、賞嘆者亦有之。

自己對被貶的態度:當初之所以寫信給高司諫,是“發於極憤而切責之”,並非以“責人大深”來,因此人們不必“驚駭”;要效法古代君子當仁不讓,捨生取義的做法:“往時砧斧鼎鑊,皆是烹斬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義,則趨而就之,與几席枕藉之無異”;作爲有正義感的朋友站在旁邊,“見有就死,知其當然,亦不甚歎賞”;就史學家而言,“史冊所以書之者,蓋特欲警後世愚懦者,使知事有當然而不得避爾,非以爲奇事而詫人也”;作爲當事人, “自當絕口不可及前事也”。視死如歸,不能當作驕人的資本。表露自己捨生取義而絕無反顧之心。

3、第7段寫作者對到貶所後對待生活的態度,運用了兩處反襯,請找出來,體會作者的情懷。

提示:一是 以古人(尤其是韓愈)反襯自己不作慼慼之文,既是對自己居貶所而不失志的決定,也是對共患難友人的勸誡。

二是以近世人傲逸狂醉反襯自己慎職勤官,既是與遭貶友人交流心聲,互勉互勵,更是作者履險如夷,坦蕩胸懷的自我表露。

表露不以遷謫爲意的情懷,決心在貶所勤官慎職。

 六、合作探究:請談談從這封信中,你感受到歐陽修哪些可貴的精神品格?

提示:一是表現爲對貶官的態度。作者在信中對尹師魯袒露了自己對被貶官一事的態度,他認爲“路中來,頗有人以罪出不測見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而好友說的“非忘親”也是不瞭解他的內心,他的內心是“得罪雖死,不爲忘親”,雖被貶官,也須“居閒僻處,日知進道而已”,且告誡他的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貶者”,“傲逸狂醉,自言我爲大不爲小”,他自己已嚴格要求自己,“至今不曾飲酒”,抱着既不悲觀也不放縱自己的態度,不要像“前世有名人”那樣,“當論事時,感激不避誅死;真若知義者,及到貶所,則慼慼怨嗟,有不堪之窮愁形於文字,其心歡戚無異庸人”,他勉勵朋友“慎勿作慼慼之文”,要振作精神,“到縣後勤官,以懲洛中時懶慢”。文中的這一系列表白,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氣概,凝成一股氣韻縈繞於字裏行間,這正是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所至。

二是表現爲對友情的珍重。作者於信的開頭幾段詳盡地敘述了自己關切、思念師魯的心情,他對未能如約相送而遺憾;行程中沒有寄信之處不能與師魯通信而牽掛;本人到荊南後又急於打聽師魯任所郢州的情況;他迫不及待地要“問候”師魯,打聽對方“別後安否?及家人處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舊疾平否?”這些看似生活中的日常瑣事,卻表現了作者對摯友的生活的關懷,反覆的慰藉,細膩、親切,充滿了人情味。

 七、小結

歐陽修的這封信是答覆尹洙詢問的,把言事得罪朝廷視爲固然,不以遷謫之情縈懷。在貶所勤官慎職,不作窮愁的文字,更凸現了泰然的心境。全文行文樸實,如同敘家常一般,充滿着漫馨和理解,對於同遭貶謫的朋友而言,這便是最好的鼓勵和支持了。

  八、拓展閱讀

前日範希文貶官後,與足下相見於安道家。足下詆誚希文爲人。予始聞之,疑是戲言;及見師魯,亦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爲,然後其疑遂決。希文平生剛正、好學、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觸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爲辨其非辜,又畏有識者之責己,遂隨而詆之,以爲當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剛果懦軟,稟之於天,不可勉強。雖聖人亦不以不能責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懼飢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過作一不才諫官爾。雖朝廷君子,亦將閔足下之不能,而不責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無愧畏,便毀其賢以爲當黜,庶乎飾己不言之過。伕力所不敢爲,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歐陽修《與高司諫書》)

譯文:前幾天範希文貶官以後,我和您在安道家中會面,您極力詆譭譏笑希文的爲人。我開頭聽到這些話,還懷疑您是講着玩的。等到碰見師魯,他也說您極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爲,然後我就不再懷疑了。希文平生剛正、好學、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終如一,這是天下都知道的。如今又因爲正直敢言觸怒了宰相得到罪責,您既不能爲他辨明無罪,又害怕有識之士會責備自己,於是就跟着別人來詆譭他,認爲他應當受到貶斥,這真是太可怪了。說起人的性格,剛正果敢,怯懦軟弱的性格都受之於天,不可勉強改變。雖然是聖人,也不會用辦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別人一定辦到。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愛惜官位,害怕忍飢受凍,顧念利益俸祿,因而不敢稍有違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禍。這也是平庸之輩的常情,只不過是做了一個不稱職的諫官罷了。雖然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將憐憫你的無能,而不會用必須辦到來要求您的。如今卻不是這樣,您反而昂然挺胸十分得意,沒有一絲一毫的羞愧畏懼,隨意詆譭希文的賢能,認爲他應當遭受貶斥,希望以此掩蓋自己不據理力爭的過錯。應該說,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罷了。而用小聰明來掩飾自己的過錯,那就成了君子的敵人了。

  九、作業

假如你是尹師魯,就信中的情況(如臨別前,尹師魯曾怎樣囑託作者的?作者又怎樣做?給歐陽修回信字數100以上

 附板書

敘述二人別後情形(1--4) 關懷 人情味

不自疑

答尹師魯三問 非朋友

非忘親

就“被貶”就事論理 義無反顧

胸懷坦蕩

樂觀向上

推心置腹談自己被貶後的思想(5--7) 日知進道而已

勿作慼慼之文

貶後打算 態度

慎職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