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語文八年級教案(彙編15篇)

語文八年級教案(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八年級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八年級教案(彙編15篇)

語文八年級教案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記敘的要素,品味語言,感悟文章意蘊。

3、激發學生愛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蠟燭的特殊意義。

教學準備

1、預習課文,查閱資料,瞭解二戰中蘇聯紅軍解放南斯拉夫的情況。

2、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寫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婦人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點在了一位蘇聯紅軍戰士的墳頭。文章讚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誼,歌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學習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婦人對蘇聯戰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這樣一個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們有一個兒子上初中三年級。家裏只有一間房子,約十五六平方米,擺一張雙人牀,一張單人牀,一張學生桌,家裏就塞滿了。爸爸身體不好,經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着震動,兒子寫作業思路就會被打亂,爲了兒子的學習,爸爸嗓子一癢就趕緊躲出去,每天晚飯後兒子要寫作業了,爸爸就躲出去,這幾乎成了一種規律、一種習慣。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紛紛揚揚下起鵝毛大雪。有一天,兒子臨近期末考試,在溫暖寧靜的小屋裏不知不覺學習到夜深。作業剛做完,忽然隱約聽到窗外的咳嗽聲,他從窗戶往外望去,大雪中一個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潔白,成了個雪人,兒子像一下子被電擊着了,淚流滿面的跑出去……無聲的雪花蓋住了這對擁抱的父子。這是一個普通的親情故事,但令我們感動。還有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給我們震撼。今天我們學習的《蠟燭》一課,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二、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並出示學習目標。

2、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3、教師(或學生)配樂朗讀,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

4、投影思考題:

(1)複述課文情節,說說課文表現了什麼主題。

(2)自由朗讀課文,說說老婦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5、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

預期達到:

(1)跨越國界,情同母子,戰鬥的友誼。

(2)老婦人渴望解放、和平,對蘇聯紅軍烈士滿懷敬意,奉獻愛意。表現出深沉、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三、研讀賞析

教師導學:這篇文章非常感人,給我們留下難忘的印象。那麼,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投影思考題:

1、找出令你感動的情節、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動的原因。

2、試分析蠟燭有什麼特殊意義。

學生默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預期達到:

1、題材感人,重點描寫老婦人掩埋蘇聯烈士的過程,突出蠟燭、燭光。

感人的原因:環境危險,炮火連天;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的意義。

2、蠟燭的珍貴意義。

老婦人珍藏了45年的結婚的喜燭一直捨不得用,現在,把它們拿出來點在烈士的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特殊的環境裏,燭光顯出了特殊的意義。

四、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是通過動作來表現的,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精讀文章倒數第四、五兩段,展開想象,揣摩一下老婦人有哪些心理,回答問題。

投影思考題:

1、老婦人爲什麼不說話,她心裏是怎樣想的?

2、老婦人爲什麼對他們深深一鞠躬?她心裏是怎麼想的?

學生齊讀或分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意蘊,啓發學生就文句提出一個個問題推想。只要學生的思路打開了,理解就深刻了。

五、佈置作業

把你設想的老婦人的心理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並且用上研讀與練習中的字詞,300字左右即可。

語文八年級教案2

《新聞兩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新聞兩則

●教學目標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並從中獲得有益啓示。瞭解新聞特點,複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課前準備

預習生字詞,查閱有關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資料。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瞭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勝利戰況。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冒着炮火奮勇挺進,衝破敵陣,橫渡長江。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這則新聞,給全軍戰士和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令人迴腸蕩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瞭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學習這兩則新聞不僅要抓住戰爭的主題,也要抓住新聞的特點)

教學過程:

整體感知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教師檢查預習字詞情況,佈置思考題:

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了什麼內容。

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指出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精讀課文(可分讀、齊讀),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麼順序報道,爲什麼?

學生讀課文後,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三個思考題分別針對新聞結構的三部分:標題、導語、主體)

教師導學

(討論了以上三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要想迅速瞭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瞭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導語。要更爲細緻地瞭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師佈置思考題:

閱讀這則新聞後,你以爲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後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要求學生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瞭解新聞內容。再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並提出思考題。

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並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後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

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瞭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

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冊相關作業

語文八年級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習欣賞詠月詩詞的方法

2、養成良好的誦詩詞的習慣

3、通過背誦,感受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美,學會善於在逆境中調整自己的心態。

[教學重點]

1、學習欣賞詠月詩詞的方法。

2、養成良好的朗誦讀詩歌的習慣。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一、導入新課

有人說中國的月亮“一片冰心”,她寄託古往今來諸多文人雅士的.美好情感。也有人說,隨意拾起一本古詩文的書,輕輕搖晃,哐哐噹噹地能掉下好幾輪的明月。今天我們一起拾起蘇軾那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明月”。

二、推進新課

(一)讀準字音

1.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宮闕瓊樓綺戶嬋娟不勝寒丙辰(板書)

請一名同學朗讀,強調讀準字音的要求。

(二)讀準節奏

2.幻燈片展示節奏劃分。聽名家範讀,引導學生注意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三、分析新課

(三)讀出情感

3..師生共同探究詞人的情感變化。

由此引出小序內容並簡介詞作背景,讓學生了解創作時間及創作原因。(打出幻燈片)

這是一首中秋詠月兼懷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作於丙辰(1076)年秋節。當時作者41歲,爲密州(現在的山東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與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見,心情抑鬱不歡。作者並未因此幻想超脫塵世,而是熱愛着人間的現實生活。他認爲,一個人一生很難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過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4.全班齊讀後教師點撥誦讀詩詞的要求:(打出幻燈片)

①速度要慢,邊讀邊體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腦中浮現。

②要有節奏,韻腳讀出延長音。

③有感情。

5.分析上闕

明月什麼時候纔有呢?我舉着酒杯仰問青天。不知天宮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駕乘着長風回到月宮,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宮殿,太高太寒冷了,讓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隨人搖動,那月宮哪裏比得上人間好呢?

明確:上闕主要寫:把酒問月。對宮闕(朝廷)既留戀又恐懼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

情感變化:悲傷—矛盾—無奈(板書)

第一次朗讀比賽:推薦兩位男女同學朗讀比賽。

學生點評後,教師總結點評:須讀出矛盾的感情。

師範讀,並請學生在老師範讀後,再次朗讀。

6.分析下闕

月亮照過硃紅色的樓閣,又低低照進了雕花的窗戶,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對人世該沒有什麼怨恨吧,爲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別、孤獨的時候變圓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事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只希望親人能健康長壽,雖然遠隔千里也能共賞這美好月色。

明確:下闕主要寫:對月懷人。對親人的思念,對天下人的良好祝願。對人生的樂觀曠達的態度。

情感變化:埋怨—釋懷—祝願(板書)

第一次朗讀比賽:推薦兩位男女同學朗讀比賽。

學生點評後,教師總結點評:須讀出埋怨和釋懷後豁達的感情。

四、師小結

這首詞通過寫作者因爲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鬱惆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曠達的胸襟。

五、課外拓展

面對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邁奔放地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面對青春的一去不復返,他積極樂觀地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面對自然界的風吹雨打,他從容灑脫地說:“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師生共同體悟蘇軾的豁達。集體誦讀本首詞。

六、拓展延伸

從這首詞中,你在作者身上學到了什麼呢?

學生暢所欲言,最後教師總結:

同學們啊,請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逆境以平常心去面對逆境。如果我們能好好的對待逆境,那麼他將會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七、舊詞新唱

共同欣賞音樂《明月幾時有》

八、結束語:

音樂很美,詞也很美,明月不老,經典永垂不朽,今天我們以月開頭,在課的結束,我也藉着蘇軾的這一輪圓月,祝願在座的各位老師同學們花常開,月長圓,幸福常在。

九、佈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詞

2、你能舉出哪些有關“月”的詩詞?

3、人生有太多不如意,學了這首詞後從中受到哪些啓發?談談自己看法。(200字左右)

板書:

上闕:把酒問月:悲傷—矛盾—無奈

下闋:月下懷人:埋怨—釋懷—祝願

語文八年級教案4

教學目標:

1、在朗讀的基礎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內涵。

2、體會、揣摩和學習抒情性語言和多種手法。

3、體驗和培養樂觀精神。

教學重點:

1、賞析海燕形象,領會作品的象徵內涵。

2、在反覆誦讀中,揣摩作品的語言和手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疏通文意,通過誦讀初步感知課文。

2、蒐集高爾基的有關資料。

3.教師準備錄音帶,錄音機,投影儀或多媒體

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悟,賞析海燕形象。

教學步驟:

一、導入美文。

介紹《海燕》的深遠影響,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它是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高爾基所寫的一首散文詩。它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時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書。自問世以來,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銳利的鋒芒和激越的詩情贏得衆多讀者的喜愛。它的讀者,超越國界、超越時代,超越年齡、性別、種族。它屬於過去、屬於未來、屬於全世界。它是美的典範之作。

二、整體感悟。

1、 教師配樂範讀課文,或者播放課文錄音。

要求:學生聽讀時不看書,凝神細聽。

2、學生交流聽後感受,談自己在聽讀時候的所感所想。

3、學生再進一步自由朗讀課文,並思考和討論:這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散文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節律和流動感的畫。以時間爲序,文章着重刻畫了幾個場面?在不同的場面中海燕都有些什麼樣的表現?

討論明確:(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出示三幅場景畫面以及相關文字)

課文以暴風雨漸次逼近爲線索,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可分爲三個大的場景畫面:暴風雨“將來”――“逼近”――“即臨”。

暴風雨將要來臨,海燕“高傲地飛翔”,渴望着暴風雨的到來。

暴風雨逼近之時,海燕搏風擊浪,迎接暴風雨。

暴風雨即臨之時,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姿態呼喚暴風雨的到來。

三、品味探究,賞析海燕形象。

1、 自主品味,進行個性化解讀。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讀了此文後,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麼樣的形象?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讓學生深入接觸文本,與文本進行對話)

2、 聯繫時代背景,瞭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內涵。師生共同明確: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常在海面上飛翔,這本是自然現象。因此“海燕”一詞在俄文中含有“暴風雨的預言者”之意。高爾基在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這個“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精靈”般的藝術形象,旨在呼喚即將到來的革命風暴,爲登高一呼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高唱讚歌。

3、 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讀、勾畫、體會和品味其形象給人帶來的美感。師生共同評析。

預期成果示例一:“黑色的'閃電”用了形象生動的比喻,給人一種足以體現海燕的矯健、勇猛之美,“閃電”使人眼前閃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擲地有聲,這是海燕的戰鬥宣言,體現一種豪情與力量之美,是全詩豪壯之美的最高點。

示例三:海鷗的“呻吟、飛竄、恐懼、掩藏”、海鴨的“呻吟、嚇壞”、企鵝的“膽怯、躲藏”與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飛翔、歡樂的叫喊”形成鮮明對比,突出海燕的英勇樂觀之美;寫大海,寫風、雲、雷、電,是渲染一種激烈的鬥爭環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學生齊讀課文,深入體會。

四、佈置作業。

1、反覆誦讀課文,體會文中形象和作者感情。

2、寫話“海燕的宣言”(結合練習三)。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揣摩和學習抒情性語言和寫作手法。

教學步驟:

一、學生交流“海燕的宣言”,深入領會海燕的內心活動。(師生共同評點,充分肯定學生的個性化見解,肯定學生的合理想象。)

二、朗讀課文,揣摩和學習抒情性語言和寫作手法。

1、引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分類總結自己在文中所勾畫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徵手法在文中的運用。

討論明確:關鍵詞句的使用,使大自然人格化了,各種景物具有不同人的動作、感情,也就是說,擬人化使象徵體具備了被象徵體的特點。總的來說,“海燕”象徵英勇善戰、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暴風雨”象徵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一場醞釀中的推翻沙皇獨裁統治的無產階級革命;“大海”象徵廣大人民羣衆的力量。“海鷗”、“海鴨”、“企鵝”這一組意象羣象徵害怕革命會破壞他們的安樂窩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不革命者。

2、精讀第三個場面,探究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着重啓發學生理解和體會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增強文章語言抒情性色彩方面的作用。挑出典型例句反覆品讀、深入分析,鼓勵學生敢於發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預期成果示例:“大海抓住閃電的箭光,把它們熄滅在自己的深淵裏。”用擬人的手法,“抓住”、“熄滅”突出了大海巨大的聲勢和強大的力量。“――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用反覆的手法,以強烈的感情表現了海燕對暴風雨的渴望和呼喚,強調了革命暴風雨已近在眼前,歷史潮流已不可逆轉。

3、朗讀課文。

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朗誦語調的處理,共同編注朗讀腳本。教師要尊重學生對課文的獨特理解與編注,善加引導。

腳本示例一:“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着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表示很短的停頓,不換氣。“”表示語氣加強。)

腳本示例二:“――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是全文之高潮所在,全詩的最強音,應蓄積力量以最豪壯的語氣,最強烈的感情,一字一頓讀完這個感情十分強烈的祈使句,並嘎然而止。)

然後,學生用個人表情朗讀、小組讀和全班齊讀等方式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作品感情及抒情性色彩。同時,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朗讀評點。

三、拓展延伸。

結合練習四,以“面臨生活的暴風雨”爲話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探討。

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充分肯定“與困難作鬥爭,其樂無窮”的勇於鬥爭、敢於勝利的樂觀精神和生活態度,鼓勵學生積極追求勇者風範。

四、小結:

我們在美的享受中解讀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時空的壯美。作品運用多種手法,使全詩集詩情、畫意、理趣爲一體,成爲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瑰麗明珠,其產生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是無比巨大的。同學們,讓我們在生活的暴風雨中也做那勇敢飛翔、搏擊長空的海燕吧!

五、佈置作業。

1、繼續誦讀課文,爲參加本單元散文詩朗誦表演比賽作準備。

2、 模仿本文象徵手法的運用,寫一首散文詩,字數不定。

語文八年級教案5

知識與技能

1.簡單瞭解作者,熟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作者觀點。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點,得到有益的人生啓迪。

過程與方法

朗讀、批註、共鳴、爭鳴多種方式相結合,辯證地理解作品內涵及作者感情。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思索人生,能夠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第1課時 《永久的生命》

1.整體感知,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感悟。(重點)

2.精讀品味,欣賞富有哲理的語言及欲揚先抑寫法的妙處。(難點)

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樹立樂觀、豁達的人生觀。

一、導入新課

有人說,生命偉大而神祕,豐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說,世上沒有永恆的春天,亦沒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讓我們來聽聽作家嚴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把握課文,整體感知

提問1:通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哪幾層意思?

明確:課文可以分爲三個層次:先談生命的易逝;再談生命的永久;最後聯繫現實生活,高唱生命的凱歌。三個層次,條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問2:作者對生命有哪些感悟?這些感悟矛盾嗎?

明確: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個人擁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個體的生命終將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實是不矛盾的。就個體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體而言,它又是延綿不絕的,永久存在的。

提問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麼?

明確: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夠不斷地創造新的生命。

提問4:課文寫對生命的感悟,開始說“我們都非常可憐!”後來又說“這就是奇蹟”。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作者寫對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先寫生命的易逝,人們的無奈與可憐,感情轉入低谷;接着用“不應該爲此感到悲觀”一轉,描寫生命的神奇,個體生命有限,集體生命無窮,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讚美;最後聯繫生活實際,要以愛情來讚美生命,感情高亢,給人以磅礴的力量。這樣寫,前後對比,把對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層次,同時使行文有了波瀾,更能夠打動人心。

提問5:作者爲什麼讚美生命?

明確:因爲它充滿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隨處宣示它的快樂和威勢。

目標導學二:深度解讀,思考人生

提問6:聯繫實際,怎樣理解“生命在那些終於要凋謝的花朵裏永存,不斷給世界以色彩,不斷給世界以芬芳”?

明確:生命像花朵一樣,最終必將凋零。但是,生命的意義不是去哀傷,而是在凋零之前,給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這樣的生命,將和世界一起,獲得永存。

提問7:你對生命有哪些思考?請用比喻的修辭,寫幾句話和同桌交流。

明確:這個練習,不僅要關注學生的人生觀,學生對生命思考的深度和廣度,而且要關注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交流欣賞中發現精彩的表達,並推薦給全班欣賞。

三、板書設計

永久的生命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讚歌珍惜時間

建功立業

奉獻社會

獲得永恆

第2課時 《我爲什麼而活着》

1.瞭解作者羅素,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理解作者活着的三條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懷。

3.思考自己的人生,從文中得到有益的啓迪。

一、複習回顧,引入新課

複習回顧《要生活得寫意》的主要內容,導入新課學習。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瞭解作者,整體感知

提問1:你瞭解羅素嗎?和同學分享你所知道的。

明確:伯特蘭·羅素(1872—1970),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歷史學家,無神論者,也是二十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地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學史》《數學原理》《物的分析》等。

提問2:自由朗讀課文,說說作者爲什麼活着。

明確:作者在這篇短文中,開門見山地回答文章標題提出的問題,他活着的三個理由或三個目標是:第一,對愛情的渴望;第二,對知識的追求;第三,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純潔”“強烈”兩個詞來形容這三種感情,它們是作者在漫長一生中奮鬥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

目標導學二:理解課文,把握內涵

提問3:作者爲什麼把追求愛情作爲活着的第一條理由?

明確:作者說,追求愛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愛情可以帶來狂喜;第二,愛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愛情的結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祕縮影。總之,愛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愛情,則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這裏,作者把愛情描寫得極其美好,閃耀着人性的光輝。

提問4:作者爲什麼追求知識?

明確:一是可以瞭解人的心靈;二是可以瞭解星辰爲什麼發光;三是能夠理解畢達哥拉斯的思想威力。這三方面實際上包含了人類知識的幾個重要方面:人類、自然和社會。

提問5:作者活着的第三條理由是什麼?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胸懷?

明確: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耳邊經常回響起痛苦的呼號,眼前浮現飢餓的兒童,被壓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無依的老人。在這裏表現了一個偉大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博大胸懷。但作者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他對苦難往往無能爲力,這就使人更加痛苦。

提問6:你是如何理解最後一個自然段的?

明確:這段話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並表明對自己一生的`肯定。確實,愛情、知識、同情,寫在了羅素生活的旗幟上,高高飄揚。他的追求愛情,追求知識,關愛人類,從不同角度塑造了偉人羅素。他追求愛情,他說:“在我所愛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們,我的心地將偏狹得多。”他追求知識,生命不息,寫作不輟,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無數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獻給了人類。他從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運多舛,但他始終關愛人類,反對戰爭,反抗獨裁專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輕時因反戰而鋃鐺入獄,在他老邁的晚年,仍致力於禁核運動,爲此奔走呼號,創立和平基金會。就在他逝世的當天,還爲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而憂心忡忡。這一切緣於他對人類的同情和愛心。

這篇文章,可看作羅素生活的宣言書,這其實也是古今中外許多偉人共同的人生準則,具有普遍意義,所以它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目標導學三:思考人生,得到啓迪

提問7:你想過自己爲什麼活着嗎?請寫幾條自己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標。

明確:讓學生敞開心扉自由訴說,但要注意往積極方面引導。

三、板書設計

我爲什麼而活着對愛情的渴望帶來狂喜

解除孤寂

看到天堂

對知識的追求瞭解心靈

瞭解星辰

理解力量

對人類的同情孩子受饑荒煎熬

無辜者飽受折磨

老人們變成累贅博大胸懷

可取之處

這兩篇散文,屬於哲理散文,表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敏銳思考,其與衆不同的個性特點,征服了廣大讀者。學習這樣的文章,既要充分理解作者的觀點,產生深深的共鳴,又要有自己的思考,敢於與作者爭鳴,深化對人生價值的認識。所以,在教學時設計了共鳴和爭鳴環節,讓學生既能汲取人類思想的精華,又能辯證地對待前人觀點,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書”。

不足之處

哲理散文側重對情感的抒發,所以老師的引導佔主導,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語文八年級教案6

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感情。

2、 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主旨。

重難點:

1、 品味語言。

2、 理解文章主旨。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孩子,一隻遞給老人;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朝霞,一隻遞給晚霞;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歷史,一隻遞給將來;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隻遞給早春,一隻遞給金秋……

同學們,你們想體驗這“愛的感動”嗎?請打開課本22課《散步》。

二、朗讀課文。

1、 朗讀要求:流暢、有感情。

2、 讀後解決生字新詞。

3、 初步感知課文。

這篇課文寫了一家祖孫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反映了希望一家祖孫三代互敬互愛、幸福和諧的主題思想。

三、研讀課文。

1、“我們在田野散步”。這一句中的“我們”指誰呀?

(指“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我的兒子”。)

2、請大家反覆讀一讀,你能讀出什麼感情?

(自豪感、幸福感)

3、 是呀,三代四口在田野散步,這多麼讓人羨慕呀!家有老人是福氣呀!除了一家之主“我”之外,誰被排在前面介紹?

(是我的母親)

4、“我”的母親被排在前面,看來,“我”這個兒子是很敬重母親的,母親在家裏是有地位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角色。請同學們再看一下句,“母親,本不願出來的”,這一句有個“本”字很有意思,請大家揣摩這個“本”有什麼意思?

(這個“本”字意思是說原先有想法,後來又改變了。)

5、母親改變主意,是因爲誰?

(“我”)

6、那“我”的意見被母親接受了嗎?從哪一句可以看出問題的答案?

(“母親信服地點點頭”。這一句,表明母親認可兒子的規勸,接受了兒子的建議。)

7、當兒子的不勸也罷,反正母親也不想散步,可兒子爲什麼要勸呢?

(兒子希望母親多走走,對身體有好處。)

8、“子欲養而親不待”,意思是兒子能夠贍養父母的時候,親人已經死了,等不到了。文中的兒子不希望有這樣的遺憾,所以把母親給動員出來了。看來,沒有對母親的那份愛,就沒有母親的“散步”。再來看看,一家人散步高興嗎?你們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這種高興呢?

(“這南方初春的 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9、這都是景物描寫呀,沒看到有高興的心情呀。

(一切境語皆情語。這麼優美的新綠,春天裏這麼動聽的水聲,渲染出來的就是歡欣,就是高興,這是寓高興之情於美景之中。)

10、“我”的母親是幸運的,能和兒孫一道享受春天的美景。爲什麼說是“幸運”的呢?

(“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有熬過了一個嚴冬。”這說明母親身體不好,活過來很不容易。)

11、老師再想提幾個問題,你從那幾個字看到母親活過來很不容易?

(“熬”這個字有艱難地撐着的意思。“太遲”的“太”字和“春天總算來了”一句的“總”字寫出了環境的惡劣。)

12、是的,生老病死這是誰也無法抗拒的規律。作爲晚輩,要真誠地善待他們,少一些“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文中的“我”就做得很好,讓我們感動,你看到了嗎?

13、看到了,“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老師想問一下,文中的“背”字能否改爲“抱”字,一個“背”字可以看出“我”怎樣?

(“我”考慮問題周到。)

14、上面的內容看出了晚輩對老人怎樣?(孝順、尊老)那老人給我們的印象又是怎樣的呢?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現出來?

15、總結。這篇文章寫的事令人感動,在“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這個行動中,老師看到了一個詞,那就是“尊老愛幼”,在兒子背母親這個行動上,老師看到了一個大大的“孝”字。從“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我們感受到了老人對孫兒的慈愛。尊老愛幼這傳統美德得到了完美地詮釋,令世人感動!

四、作業。

語文八年級教案7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家醅、炮製、挑剔、薏仁”等詞語。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反覆誦讀中感悟語言,體會情感。

2.引導學生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品味文章清新質樸的語言和極富情趣的細節描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文中的風俗美、人情美,豐富精神世界,獲得思想啓迪。

二、教學重點、難點

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感悟,即通過作者對故鄉過年時春酒、會酒的懷念來感悟作者真摯、熱烈、深厚的思鄉情。

教學難點之一是學生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與體會,難以理解如此之濃的思鄉情,其二是要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與解析來體悟情感。

三、教法

多種教學法相結合,以讀爲主,在讀的基礎上突破悟這一難關。朗讀法,它是指通過朗讀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及意蘊。在朗讀中想象文中優美的生活畫卷,有情趣的生活細節。品讀法,它是指對重點詞句的反覆誦讀體會它的深層內涵、表達作用和作者感情,培養學生的語言分析和審美感悟能力。

四、學法

1.“動筆讀文”法。發現關鍵詞,作出標記,找出關鍵詞在文中的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學課時: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同學們,你們小時候吃過最好吃的東西是什麼?或玩過最好玩的遊戲是什麼?還記得那個味兒麼,吃/玩的時候是什麼感覺?現在懷念那個味兒麼?懷念那段時光麼?能不能用文字把你那段難忘的時光記錄下來呢?不能?沒關係,我請了一位作家來教大家(ppt展示作者名)大聲念出來----琦君。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品味琦君手中的那杯《春酒》(ppt)。

(二)聽讀課文,初步感知

1.標出段落序號

2.師生合作朗讀全文:現在請同學們微微閉上眼,用你最舒服的姿勢,帶上耳朵,聆聽。(背景音樂起,教師朗讀第1-2自然段)好,請同學睜開眼,翻開課本,同學們接着讀。(師生各一段交錯讀)

(三)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1.文章是用第幾人稱寫的?

板書:“我”

2.作者寫了哪些人?那些事?(ppt)

板書:人---母親、鄉鄰

事---喝春酒、喝會酒

(四)細讀課文,深入感知

1.“我“喜歡喝春酒麼?從哪裏看出來?

第一段: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shì)的(de),手裏還捧一大包回家。

“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表現出”我“十分樂意去喝春酒,形象寫出當時的興高采烈。

“鼓鼓的“表現出當時喝完春酒後的滿足和快樂。”蜜蜂“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當時吃飽喝足的狀態,蜜蜂腹中採了蜜才變鼓,和我喝了春酒腹中甜甜的一樣。蜜蜂的形態小更能體現出我的可愛。

第二段: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裏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讀到這句話時,能想象出當時的畫面嗎?你是通過哪些描述來想象當時畫面的?“偷偷“”伸“”舔“,動詞的作用:形象、生動、活潑

第三段:我端着、聞着,走來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門檻時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裏,酒卻全灑在衣襟上了。

“我“對”春酒“的喜愛和珍惜

第四段:我呢,就在每個人懷裏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

表現出“我“的機靈活潑,對春酒的喜愛,也看出鄰里之間關係融洽

2.“我“喜歡喝會酒麼?從哪裏看出來?

第五段:因此,我每年正月裏,喝完左(zuǒ)鄰(lín)右(yòu)舍(shè)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廳裏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眼巴巴“看出對喝會酒的急切期待

第六段:我呢,一定有份坐在會首旁邊,得吃得喝。

“我“能享受”坐在會首旁邊“的待遇,”得吃得喝“,體現出鄉鄰間的關係融洽和諧。

第七段:母親和我也各有一條,我就等於得了兩條,開心得要命。

“我“還能得雙份的禮物

3.兒子的話讓我想起了什麼?

過渡:在“我“去”喝春酒“”喝會酒“的過程中,始終有一個人陪伴着我,她是誰?(母親。)多年後,”我”也成了母親,“我”也像母親一樣釀製了童年最愛喝的“八寶酒”,但是兒子卻說了一句話(第9段最後一句),兒子的這句話讓我想到了什麼?

第十段: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pēi)呢?

(五)探究主旨

Ppt展示:“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琦君

1.琦君曾經深情地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一齊讀一讀

2.從這句話裏,你感受到了什麼?

濃濃的鄉愁

3.探究主旨

是的,作者寫這篇春酒就是爲了懷念童年那段難忘的歲月,寄託自己的鄉愁。

(六)我思故我寫

有些事,註定會被時間淡去,但是文字不會,請你把故鄉難忘的回憶轉換成文字,寫一寫故鄉里,那人、那景、那事……(字數不限)

(七)欣賞配樂朗誦《鄉愁》---余光中

深情齊讀: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春酒》習題精選

一、爲畫線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1、枸杞( ) A、jí B、qí C、qǐ

2、家醅( ) A、péi B、pēi C、pèi

3、撒開( ) A、sǎn B、sǎ C、sā

4、煨燉( ) A、dūn B、chún C、dùn

5、划拳( ) A、huā B、huá C、huà

6、如法炮製( ) A、páo B、pào C、bāo

二、選詞填空

1、幕暮募慕

落______仰______招______ ______捐______僚______色______名

2、鈍燉沌噸

______酒遲______ ______角混______清______ ______位

3、摸模漠莫

楷______ ______仿______索______逆______然______沙______如

三、選出恰當的詞語填在橫線上

1、說話尤其要小心,要多討吉利,因此覺得很受______。

A、拘謹B、約束C、拘束D、束縛

2、不僅是酒,母親終年______的,做這做那,做出新鮮別緻的東西,總是分給別人吃,自己卻很少吃。

A、勤勤懇懇B、勤勤快快C、勤勞節儉D、利利落落

四、將下列句子中畫線的部分各用一個恰當的成語表示出來

1、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領先、帶頭,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裏還捧一大包回家。( )

2、八寶酒,從名稱想到所包含的意義,是八樣東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棗、荔枝、桂圓、杏仁、陳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兩粒橄欖。( )

3、今年,我也照着現成的樣子做,泡了八寶酒,用以供相後,倒一杯給兒子,告訴他是“分歲酒”,喝下去又長大一歲了。( )

〖課內語段閱讀題〗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題。

春酒以外,我家還有一項特別節目,就是喝會酒。凡是村子裏有人急需錢用,要起個會,湊齊十二個人,正月裏,會首總要請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謝,地點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廳。酒席是從城裏叫來的,和鄉下所謂的八盤五、八盤八(就是八個冷盤,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熱菜)不同,城裏酒席稱之爲“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盤、四熱炒、四大碗煨燉大菜),是最最講究的酒席了。所以鄉下人如果對人表示感謝,口頭話就是“我請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裏,喝完左鄰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廳裏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親是從不上會的,但總是很樂意把花廳給大家請客,可以添點新春喜氣。花匠阿標叔也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掛在花廳正中,讓大家吃酒時划拳吆喝,格外的興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會首旁邊,得吃得喝。這時,母親就會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寶酒給大家嚐嚐助興。

席散時,會首給每個人分一條印花手帕。母親和我也各有一條,我就等於得了兩條,開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寶酒,都問母親裏面泡的是什麼寶貝。母親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得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其實母親是滴酒不沾脣的。

不僅是酒,母親終年勤勤快快的,做這做那,做出新鮮別緻的東西,總是分給別人吃,自己卻很少吃。人家問她每種材料要放多少,她總是笑眯眯地說:“大約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沒有一定分量的。”但她還是一樣一樣仔細地告訴別人。可見她做什麼事,都有個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說:“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我也如法炮製,泡了八寶酒,用以供祖後,倒一杯給兒子,告訴他是“分歲酒”,喝下去又長大一歲了。他挑剔地說:“你用的是美國貨葡萄酒,不是你小時候家鄉自己釀的酒呀。”

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1、注音。

⑴分量( ) ⑵如法炮製( ) ⑶挑剔( )

⑷釀酒( ) ⑸家醅( )

2、最後一段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選段內容,概括母親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文中任選一兩“點”內容(表現手法,有關語句均可),寫幾句評析的.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基礎知識題〗

一、爲畫線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1、C 2、B 3、C 4、C 5、B 6、A

二、1、幕慕募募幕暮慕

2、燉鈍鈍沌燉噸

3、模模摸莫漠漠莫

三、選出恰當的詞語填在橫線上

1、C

2、B

四、將下列句子中畫線的部分各用一個恰當的成語表示出來

1、一馬當先。

2、顧名思義。

3、如法炮製。

〖課內語段閱讀題〗

1、⑴ fèn ⑵ páo ⑶ tī ⑷ niàng ⑸ pēi

2、這是從心底發出的深深感嘆,點明遊子的思鄉之情。

3、母親是一位勤勞、善良的、熱心助人的賢妻良母。

4、如:從這幾段中可以體味到人情之美:母親樂意把花廳“供人請客”,並捧出自己泡的“八寶酒”爲人助興;此時燈火明亮,人人興高采烈,母親因別人的讚美高興得“兩頰紅紅”。笑眯眯的母親,本本分分的村民,令人難忘。

《春酒》教學反思

核心提示:語文,因情感的滋潤而變得春意盎然。在語文教學中,觸發學生情感,使學生對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熱愛、嚮往、追求的慾望,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重要手段。這堂課,我想構築的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情感...

語文,因情感的滋潤而變得春意盎然。在語文教學中,觸發學生情感,使學生對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熱愛、嚮往、追求的慾望,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重要手段。這堂課,我想構築的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情感化生活化的語文課堂,採取相應的教學手段,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教師充滿情感的教學中始終處於憤悱狀態,從而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師激起情感共鳴。

在本課教學中,我認爲最成功的一點就是用情境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嘗春酒——品春酒——回味春酒”三個環節。三個環節,環環相扣,逐步引領着學生體悟文章的情感。首先,在舒緩的“思鄉”主題音樂中,學生通過深情的朗讀,能很快融入課文特定的情境,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從而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其次,在品春酒這個環節中,我設置了“我喜歡_____因爲_____.”的句式,讓學生活動起來,真正從課文之中去發掘去品去味體悟作者濃濃的鄉愁之情。第三,回味春酒,介紹作者生平時,我把它放在學生已體驗了蘊涵在春酒中這些美好豐富的情感後,已品嚐了這充滿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後,希望作者思鄉難回的感傷情緒能瀰漫在他們的心間,讓故鄉一步步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爲了加強學生對故鄉情結的進一步的感悟,我泛讀了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在感傷的旋律中,讓情感的渲染達到了一個高潮。最後,拓展訓練中,讓學生仿寫“故鄉的情節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回顧整節課,雖然完成了教學內容,但還存在着一些不足,讓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有了一些反思:

一、教學環節的銜接處理不夠自然。課堂環節的緊湊、自然,更能突出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凸顯教師紮實的教學能力。在課堂中,我忽視了教學環節的銜接,處理略顯生硬。

二、教學中,學生朗讀不夠充分。語文課堂少不了讀書聲,有了朗朗讀書聲的課堂,纔是真正的語文課堂。由於學生的朗讀不足,才導致了在後面環節中學生的活動雖熱烈卻不夠深入。

三、課堂活動中,學生對文本的發掘不夠充分。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悟那份故鄉情結是蘊涵在春酒中的另一種滋味,它讓春酒的味道變得更醇厚,而生活中任何一個細節如果蘊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讓這些蘊涵其中的美好情感真正地成爲豐富學生情感世界的活水。而在本節課的活動中,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僅能把握語言的文本意味,對於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後的情感意蘊體會不夠,這主要基於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引領不足。

淺陋的思考但卻是我最真實的心聲。懇請得到各位同行的熱情指教,同時對給予我鼓勵、支持和指點的教師們致以最真誠的感謝。我知道這些言辭已化爲一束溫暖的光,照亮我執着前行。

語文八年級教案8

教學目標:

1.能利用已學的新聞知識分析課文,並從文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瞭解作者通過新聞傳達的事實及新聞立場。

2.學習消息的語言特點。

3.學習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

教學重點:

1.學習消息語言的特點。

2.學習倒金字塔結構的新聞寫作方式。

教學難點:

學習消息語言的特點。

教學創意: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比較閱讀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一)ppt展示莫言和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照片,問:圖片上的這兩個人同學們認識嗎?他們獲得了什麼榮譽?

學生回答。明確:莫言和屠呦呦,他們都獲得了諾貝爾獎。

(二)追問激趣:莫言和屠呦呦因爲諾貝爾獎可謂是家喻戶曉,諾貝爾獎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呢?同學們瞭解諾貝爾獎嗎?

教師補充:諾貝爾獎是世界各類獎項中地位的獎項,截止xx年,諾貝爾獎共授予了892個人和24個團體,通常被認爲是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有着公認的性。

(三)那麼首屆諾貝爾獎頒發時時什麼樣的呢?英國的通訊社,也是國際性通訊社之一的路透社,曾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做出過報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則消息,《首屆諾貝爾獎的頒發》

(設計意圖及建議:由同學們熟知的名人導入,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藉機簡介諾貝爾獎及路透社)

二、自主學習,理清結構

(一)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勾畫出本則消息的結構。

1.第一課我們學過消息的結構有哪些?

教師引導學生複習消息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2.請勾畫出本則消息的結構。

(設計意圖及建議:溫故知新,前面的《消息二則》中已經學了消息的基本結構,這裏再次鞏固,學生在分析結構的同時也學會了快速閱讀消息的方法)

(二)結合課文旁批,說說各段分別傳遞了什麼信息?

明確:

第一段介紹了何時、何地、何事、何人、何故。

第二段介紹了今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及其成就。

第三段介紹了諾貝爾獎的頒發機構及授獎儀式的相關要求。

第四段介紹了諾貝爾獎金的來源,特別說明資金管理權和評獎權的分離。

(設計意圖及建議:此處旨在教會學生利用課文旁批的輔助作用,來快速理清課文內容)

3.如果讓你給上述這些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會怎麼排呢?

明確:重要性依次遞減,由主到次。這種由主要到次要的結構我們稱之爲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下面我們通過微課一起來學習“倒金字塔結構”。

4.播放微課《新聞的倒金字塔式結構》。

教師總結: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倒金字塔結構是按照新聞價值的大小,即新聞事實的重要程度、新鮮程度,以及讀者感興趣的程度等,依次將新聞事實寫出的一種結構形式。由於這種結構格局前邊重、後邊輕,上頭大、下頭小,所以稱之爲"倒金字塔"。這種結構在消息中比較常見,需要同學們掌握。

(設計意圖及建議:這一環節整體感知課文,培養學生新聞閱讀能力,篩選信息能力,提高學習自信心。給學生引入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不是生搬硬套的直接講概念,而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對本則消息重要性的分析,讓學生在實例中理解這一概念,並通過微課的學習加深對“倒金字塔式結構”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品味語言

以小組爲單位,合作探究消息語言的特點。

1.倒金字塔結構,就是將信息按重要性程度或受衆關心程度由主到次來排列的一種消息寫作模式,這種固定的結構方式有利於人們快速篩選信息,符合消息時效性強、快等特點,這些特點就使得消息在語言上與一般文學作品不同。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句子,分析劃線詞語的特點:

第二段中句子示例:

法國的普呂多姆(文學獎),他在詩歌創作方面頗有建樹。

明確:這一句中“頗有建樹”,意思是在事業上有很大成就,這裏用來評價普呂多姆的詩歌創作,很有分寸,體現了消息語言客觀、準確的特點。

2.文中還有很多詞句,分別體現了消息語言的不同特點,請同學們再細細研讀課文,用三五分鐘來仔細揣摩文中消息的語言,再將你的發現與小組同學分享。

學生分享內容可能有:

客觀:評價各位科學家的成就時,遣詞造句客觀,準確嚴謹。如:兩個發現;頗有建樹和卓有成就。大部分使用陳述句。引用諾貝爾遺囑內容,表明了新聞語言的客觀真實。

“建立了促進國際仲裁的各國議會聯盟”,簡練,準確,使用了限制性的修飾語,顯得很客觀。

準確:電頭中時間地點與第三段中的.信息一致具體,報道的及時。

具體:第二段一一列舉的國籍,姓名等信息;括號裏的補充內容說明了消息語言的具體。

簡練:對於頒獎時間和地點的介紹;括號內語言;作者巧妙用新聞背景來表現諾貝爾獎的公正與,客觀簡練。

通俗:作者用“黃色炸藥、多種炸藥”用通俗的語言介紹專業的知識,讓讀者易於理解。

樸實:從全文來看,大部分是短句子,顯得非常簡練;用樸素的語言給我們闡述了新聞的事實,大部分使用陳述句,顯得樸實而又客觀。

3.教師總結:通過對這篇課文的研讀,我們發現消息的結構常常採用倒金字塔式,消息的語言具有客觀、簡練、準確、具體、樸實、通俗的特點。

(設計意圖及建議:自主學習,揣摩消息語言特點;合作探究,總結消息語言特點,學習新知。)

四、拓展閱讀,評價人物

反覆研讀諾貝爾遺囑,結合課外材料,體會諾貝爾的偉大襟懷。小組合作用句式說話“我看到了一個___的諾貝爾”。

文段:諾貝爾的遺囑裏面說:“諾貝爾獎每年發給那些在過去的一年裏,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及和平事業方面爲人類做出貢獻的人。”

材料一:諾貝爾雖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兒女的生活依然與過去一樣,從不奢侈浪費。他經常把大筆款項捐給慈善事業,毫不吝嗇。諾貝爾慷慨大方之名,很快傳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幫助的窮人絡繹不絕,但諾貝爾從不厭煩,總是盡力幫助他們。這樣一來,每天都有大羣的貧民等候他救濟,諾貝爾深感爲難,感到招架不住了。他寫信給哥哥談起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計每天支出的救濟費約2萬克郎以上。一年下來就得花去700多萬克郎。

材料二:諾貝爾多才多藝。他自幼喜愛文學,平時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閒閱讀小說和作詩。他更喜歡哲學,他說:“飯可以不吃,哲學書不可不讀。”正是哲學的思辨和文學的想象力,推動了他的科學發明。他喜歡易卜生的戲劇,他和法國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錯。他不但經常寫詩,30歲那年還寫了一部名爲《兄弟》的小說,後來又寫過一部《非洲的光明時代》的歷史小說。1885年,諾貝爾還寫過一部《專利病菌》的喜劇,1896年臨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報應》的悲劇。

材料三:諾貝爾在讀小學的時候,成績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總是由一個名爲柏濟的同學所獲得。有一次,柏濟意外地生了一場大病,無法上學而請了長假。有人私下爲諾貝爾感到高興說:“柏濟生病了,以後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屬了!”諾貝爾並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將其在校所學,作成完整的筆記,寄給因病無法上學的柏濟。到了學期末,柏濟的成績還是維持第一名,諾貝爾則依舊名列第二名。

語文八年級教案9

教學目標:

1、瞭解通訊這一新聞文體的特點。

2、激發學生愛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3、透過行爲領悟人性善良的本質,讓學生體會嚮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教學重點:

1、複述故事,把握課文內容。

2、分析課文,學習通過反覆、細節描寫把文章寫得生動感人。

教學難點:

分析蠟燭、炮火的特殊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這樣一個特殊的葬禮,炮火是葬禮的伴奏音樂,炮彈炸出來的水坑是埋葬地點,墳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來的,舉行葬禮的人與被葬的人素不相識,這樣一個特殊的葬禮,發生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下面讓我們走進這篇通訊報道——《蠟燭》

二、新授課

(一)初讀課文

請同學們自讀課文,並用兩個字來表達讀後的感受。——感動

(二)理清文章內容

這篇通訊的作者是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當時他秋爲隨軍記者,在採訪的過程中收集到了這則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在這裏,我就來扮演西蒙諾夫,讓我們通過合理的想象,還原一下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過程。

“你好,可愛的戰士們,我是記者西蒙諾夫,你們真的很英勇,我聽說在戰場上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你們能給我講一個嗎?”

(請學生複述故事)

“這個故事真的非常感人,但是因爲我要寫的是一篇通訊,所以要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非常的準確,所以我可以再覈實一下這幾點嗎?”

【時間:1944年9月19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紅軍戰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原因),

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經過),

最後拿出自己唯一珍愛的結婚花燭點在烈士的墳頭,悼念烈士表達敬意(結果)。】

(三)文章主題

(1)“我想請問戰士們,你們認爲這個南斯拉夫的老婦人與我們的紅軍戰士素不相識,她爲什麼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埋藏我們的戰士?”——對戰士的崇敬與哀悼

(2)“我們出兵南斯拉夫,老人埋葬烈士的深刻意義在什麼地方?”

——兩國人民的深厚情誼,老人和烈士之間的母子深情,對和平的共同的渴望

(四)寫作技巧

(1)“真是一個感人的故事,可是我要突出哪些因素,才能達到更爲感人的藝術效果呢?”

感人因素——環境危險,炮火連天

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形烈士非常吃力

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

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意義

可以運用反覆、動作描寫及細節描寫,補充說明

(2)“那麼,我們給這樣一篇文章起個什麼名字呢?爲什麼嗎?”

蠟燭——象徵兩國軍民的感情,象徵着老人與烈士之間的母子深情。

“謝謝大家,那我這就回去趕快完成篇文章。”

三、遷移訓練

那麼,讓我們回到課堂,學習西蒙諾夫來設計一篇感人的文章

一個女孩拾金不昧把錢還給失主。我們爲這樣一個平凡又感人的小故事設計一些感人的因素。

1、天氣惡劣

2、女孩需要錢

3、錢對失主來說很重要。

四、結語

“蠟燭”是光明的象徵,是奉獻的象徵,一支小小的蠟燭將穿透戰爭的陰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蠟燭》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這首頌歌將永遠迴盪在熱愛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頭。讓我們爲紅軍烈士致哀,讓我們用行動表達對南斯拉夫母親的崇敬之情吧!我們熱愛和平,我們期盼着世界遠離戰爭,人類遠離罪惡的那一天!

教學雜談

〖閱讀教學是促進學生自我發展·拓展延伸,聯繫生活〗

教師要加強文本知識與學生日常經驗之間的聯繫,引導學生把對某個問題的理解拓展延伸到現實,聯繫現實談認識看法,利用文本信息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如學習《蠟燭》一文可延伸問:戰爭還會給人類帶來什麼苦難?聯繫你在報刊雜誌電視上看到過的事件談談看法。學了《臺階》後拓展問:臺階與人的品格、社會地位之間的關係如何?把文本信息作爲激發學生思考的食糧,擴大體驗的範圍。又如,學了詩歌以後讓學生設置某種陳述環境,從詩中選取詩句加以運用,縮短詩歌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增強活動的刺激感。

〖養成教育:語文教學的捷徑〗

議讀課型──議讀貴在活躍思想。數、理、化、史、地、生教學主要目的在於讓學生理解與掌握教材中的定理、公式、年代、人物、事件,唯獨語文課可以大膽超脫文本,作心靈的遠遊,不需要記住其中人物的名稱、性格、段落大意、寫作特點,而主要爲了逐步學會閱讀運思的方法。議讀課的落腳點還在於“讀”字,讀出原汁原味來,讓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碰撞出火花,產生共鳴,從而發現文章的質美理趣,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表述,並與同學分享閱讀感受。而討論的目的是合作學習,發現問題,表述觀點,聽取意見,記錄要點。讓學生質疑討論,並不是放羊,老師要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力求每個問題之間有一定的邏輯順序,由表及裏,從感性到理性,從局部到整體,由淺入深。比如:八年級上冊第3課西蒙諾夫的《蠟燭》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概述課文內容後,可以這樣設計問題:

1、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它主要是記敘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課文以蠟燭爲題,這裏的燭光,你認爲有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呢?

2、你發現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覆描寫?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反覆加以描寫?

3、課文中的老婦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嗎?

〖如何讓語文課導入語更具吸引力·啓迪之美〗

詼諧明快的導入語,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一位教師上西蒙諾夫《蠟燭》一文時導入語是這樣的:“在炮火燒灼了的戰場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有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花燭,點在一位蘇聯紅軍士兵的墳頭,這是爲什麼?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目睹那悲壯而崇高的一幕吧!”這樣學生就很自然的把注意力集中到課文的學習上來了,從課文中拾取疑點,啓迪學生,讓學生帶着問題閱讀課文,使講課有了一定的思路。

以上總結的幾點課文導入語,意在啓發教師在教學中善於實踐總結,每一堂課成敗與否,好的開頭是關鍵。只有設計好美的'導入語才能使每一節課生動自如。

〖“把謊話說得圓”──關於文學作品藝術真實性問題的一點思考·教師應如何處理學生對小說藝術真實性的質疑〗

學生對於文學作品的藝術真實性的質疑通常會出現下列情況:首先,學生基於其知識水平及生活閱歷所限,有時候對小說的藝術真實性還缺乏客觀理性的把握,把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徹底等同,因而可能產生一些偏頗的看法。在這種時候教師要對學生不正確的看法要給予糾正。如《背影》一文,有學生就會認爲這個父親買橘子是違反了交通規則,月臺上肯定有警察,怎麼就沒來干涉呢?這裏涉及的就是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隨意移植而造成的對藝術真實性的錯誤判定。其次,學生如果對作品藝術真實性的質疑確實有一定的道理,教師一方面要給予肯定,另一方面可嘗試引導學生對情節進行適當的修改,儘量“把謊話說得圓”。

那麼謊話如何才能說得圓,讓人信以爲真呢?亞理士多德就此問題也曾說過自己的見解:“把謊話說得圓主要是荷馬教給其他詩人的,那就是要利用似是而非的推斷。如果第一樁事成爲事實或發生,第二樁即隨之成爲事實或發生人們會以爲第二既已成爲事實,第一樁必已成爲事實或已發生。”這些話通俗地說就是要把前後事件細節的聯繫把握好,作品的藝術真實性就能夠較好的體現出來。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西蒙諾夫的《蠟燭》爲例,學生普遍認爲:攻擊方場的炮火如此猛烈,一個年邁的老婦人在方場上呆了大半天竟然安然無恙實在不可信,難道炮彈都長了眼,預知到老婦人身上將要發生感人的事而“手下留情”了嗎?的確,這篇課文給人的感覺就是把生活寫得太光滑,太有條理,讓人摸不到生活本來的毛茸茸的特性,反而留下了編造的痕跡。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討論情節的可信度問題,然後可以讓學生還原生活的本來面目,從細節入手提出修改意見。這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再創作的熱情,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力。

事實上,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不可能都毫無瑕疵,誠實客觀的對待這些瑕疵反而會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充滿了思想的靈光。“把謊話說的圓”就是我們把“瑕疵”之美進行到底的大膽嘗試!

語文八年級教案10

一、制定的依據:

1、教學背景分析:

語文是中小學階段的主要學科,基礎學科,隨着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語文學科的特性和語文教學的認識更爲深入,"大語文"的觀念得到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認同,而二期課改對語文教學的闡述也說明,語文教學以培養和提高人的語文素質爲主要任。而語文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素質不僅反映人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而且從本質上看,還反映了人的思想水平,文化修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新基"理論中對塑造未來新人的描述(21世紀的基礎教育應把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健康個性指個體獨特性與社會規範性的有機統一的發展,爲適應未來社會發展變化所必須的自我教育其內容包括德、智、體、情、意、行等多方面,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爲最根本的任務,基礎教育應爲社會發展和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中,更可以看出語文教育在此方面的大有可爲。

2、教材分析:

我們採用語文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國標教材,本冊教材共分爲七個單元,除了包括“精讀”,“速讀”,“視聽”,“課外閱讀指導”等,還新增加了口語交際與寫作。

根據對課改精神的學習和對語文教學方向的把握,我們初步擬定了本學期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健康高深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這是初中三年的最終目標,本學期要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打下基礎.,瞭解描寫方法和修辭方法和詞類的'有關知識,熟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的音形義。

,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具體地說,就是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文章的思路,瞭解基本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的方法,培養默讀的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讀文言文課文,要了解內容,背誦一些基本篇目,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

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把課本中感受學習到的有關人的語文素質的東西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儀態,爲人處事的心理,讀書看報看電視的習慣等。

3、所教班級學生現狀及對策:

根據我校學生實際特點,以及語文學科特點和目前本學科發展方向的把握,結合我校的辦學方針,我們的語文教學最初以"激發興趣,指導方法,培養習慣,搭建舞臺。"爲口號和行動原則,加強了日常教學和學科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整體來看,學生身上好的習慣(如課堂聽講,記筆記,發言提問)正在逐步養成,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也有了明顯的轉變,語文的綜合能力也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提高,下面根據九年級上期期終考試成績進行具體分析如下:從以上數據看出,三班的語文水平與一班沒有較明顯的差距。三班同學在學習興趣、習、,態度、語文基礎等方面都與一班存在一定的差距,雖然和一班比較,有了一定的進步,但具體教學中還是感到和一班的差異。因此,本學期在保持三班總體較好的勢頭之下,還要大力抓本班的弱差生的輔導,力求有所進步。

我們在繼續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時,還應加強對二期課改的學習與研究,在

把握好教學的大方向的前提下,對教與學作出相應的調整,本學期擬採用以下措施:

1)、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和社會發展對語文的新要求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2)、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每堂課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精心備課,尤其要備好學生,改變繁瑣的教學方式,突出重點和難點.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啓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5)、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繫,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6)、作文教學,貼近生活實際,富有生活氣息,靈活命題,形式多樣,多寫隨筆,讀書筆記,嘗試互批共批,以改促寫,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利用課外實行培優輔差,力爭整體提高。

8)、引導鼓勵學生成立課外學習小組,培養合作精神,開展互助互幫,實行一幫一學習語文,幫助中下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成績。

9)、優化作業管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加強課代表,小組長的模範帶頭作用和監督作用,力爭做到每課過關,單元過關。

10)、作業的佈置和批改要有所區別,要因人而異.充分照顧到不同學生的特點。

11)、利用競賽,學科活動法等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報告會,故事會,朗誦會,演講會,辦手抄文學報,鍛鍊能力,提高興趣。

12)、課前一分鐘演講,包括自我介紹,新聞消息,小故事,成語解說等,鍛鍊表達能力。

13)、組織3-4次辯論,培養思維及口頭表達和語文知識的運用。

14)、.組織採訪和調查至少一次。

15)、要求寫一篇小論文。

16)、做好開頭的扭轉工作,扭轉以往不良的學習習慣。

17)、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讓學生樹立起學習語文的信心。

18)、開展網絡輔助教學.對家庭有條件的同學鼓勵和指導他們利用語

二、本計劃應達到的目標:

以下是上學期期末試考的分析:

1、通過分析我發現本學期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穩定優良率,提高合格率,班中有以下學生是有潛力可挖,應該能及格的:孫雯等。

2、按照年級組分層教學,集中抓A層的要求,本學期我努力工作,力爭將60%A層(約30人)同學的成績保持80分以上,並能讓尖子生有更多的進步。基本保證了優良率穩定在25%以上。

3、根據學校的要求,本學期我班參加區的統考或聯考以及升學統考要力爭進入老區的前列。

三、具體實施:

1、在閱讀教學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注重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參與活動,做到人人蔘與,參與全過程,讓學生們在課下多讀書看報,將自己喜歡的文章,精彩的段落摘抄積累,並定期在班上舉辦摘抄本展覽,並從中推選出優秀的文章和摘抄,積累本在班上朗讀,展示。

2、在各課時,把學生活動做爲重點內容來安排落實,使學生最大限度處於動態之中,動腦想,動手寫,動口說,動眼看,動耳聽。

3、還注重讓學生參與到作文講評中來.讓較好的學生對作文進行自我評價,然後廣泛地徵求所有同學的意見,相互評價,最後是教師與學生共同評價,使學生們正確地認識自己作文中的優點和問題.課後進行必要的修改,建立了民主的教學風氣,進,一步融洽了師生關係。

4、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努力從培養興趣着手,用圖片,實物,多媒體創設情景進行教學.力求課堂的多樣化,生活化和開放化,力爭有更多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機會。

5、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1)課前預習習慣。2)課後複習習慣。3)課文背誦習慣。

4)作業習慣。5)積極思考,主動發言習慣。6)上課作筆記習慣。

6、對古詩文無法過關的學生採用"一幫一","人盯人"辦法,並與家長取得聯繫。

7、深鑽教材,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講清每一個知識點;認真篩選作業;及時反饋每一次考試。

8、注重進行學法指導,本學期準備給學生舉辦兩次專題講座:1)如何寫隨筆2)修辭總彙。

四、保障措施和可行性:

1、兩年的相處,我與學生間的感情很深,大多數學生都有學習的積極性,他們都喜歡上語文課,加大A層學生的閱讀量,寫作量;

2、我比較注重收集相關教學及考試信息,我的信息來源:1)網絡;2)看相關教學資料和雜誌;3)我的同事和朋友;4)學生有一本配套資料:《點中典》;爲平時的作業,讀後感爲週記的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所發展。

3、抓好作業練習,我認爲要屏棄繁瑣,機械的作業練習.要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多實踐,多運用,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質.可以結合課文學習,讓學生觀察自然,觀察社會,並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表達觀察所得,以此學生的寫作能力。

4、在留作業方面我也要做嘗試,如書後練習中有基本題和選做題,原來由於對學生"一刀切",總是一股腦地留給學生,後來發現,較好的學生可以做,而較差的學生做不了,就去找別人的或參考資料上的答案去抄.這樣,既花了時間,浪費了精力,也收不到應有的效果.於是我便從差生的實際出發,不要求他們做難題,而只做應知,應會的基礎題.在做一些練習篇同時,分A,B卷,有些B卷題目較難,就讓班上十幾個較好的學生做,一般學生做A卷,這樣一來,使差生的知識得到了複習鞏固,好的學生也能在複習鞏固的基礎上有所進取和提高,各得其所,各受其益。

語文八年級教案11

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理解本課的生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情節,體會作者的感情。

3、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學習父親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4、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取材料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通過複述課文來熟悉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情節,爲進一步學習做鋪墊。

2、用問題引導學生把握內容,分析人物。

3、採用討論、質疑等方法使學生動腦動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育學生去關心父母,仔細聆聽父母內心的聲音,從而化爲他們感恩的實際行動。

教學重、難點及其突破:

教學重點:

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

2、組織材料的詳略安排。

教學突破:

通過複述課文和內容框架問題的解決,幫助熟悉課文內容,並在此基礎上緊扣文本進行問題探究和人物形象分析的學習。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好教學設計和多媒體課件,並佈置學生預習。

2、學生課前預習課文,瞭解生字詞和文章大意。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新課學習前播放劉和剛演唱的歌曲《父親》營造新課氛圍。然後由一組臺階圖片,引入新課學習。

二、明確學習目標。

利用投影出示本課學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完成生字詞教學。

四、複述課文,熟悉小說故事情節。

引導學生通過對三個框架性的問題學習,進行課文複述,瞭解小說故事情節。

五、問題探究,研讀課文。

通過對六個問題的探究式學習,把握文章意蘊。

六、把握理解父親形象,體會作者情感。

1、安排結合課文內容進行仿句練習,粗略感知父親形象。

2、結合具體文本分析父親形象。

要求學生通過對文中重要事件的分析,來概括父親的特點。

3、在此基礎上歸結父親形象。

4、體會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七、欣賞歌頌父親的歌曲,加深學生情感體驗。

播放崔京浩的歌曲《父親》,配合投影圖片展示。

八、作業佈置,拓展延伸。

寫寫你的父親,或者寫寫你知道的父親,並試着感受父親的品格或胸懷。

九、板書設計。(略見投影)

十、教學反思。

語文八年級教案12

教學目標: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渾氣勢。

2、通過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表現出來的生命中奔騰的力量和陽剛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辭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理解排比的作用,精讀重點句子。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領會作者所歌頌的生命力量。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

自學內容:

1.查閱有關安塞腰鼓的資料,瞭解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查閱工具書,掌握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畫面,學生欣賞。)

師:你喜歡這些畫面嗎?喜歡哪個方面?你此時內心洋溢着怎樣的感情?

(學生自由回答,同時交流查閱瞭解的“安塞腰鼓”的資料。)

俗語說:“一方山水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產生於黃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獷、雄渾、動力十足。今天我們就一起跨越時空,走進黃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風采和魅力。

(奔放、動感的畫面,熱烈、鏗鏘的音樂,讓學生直觀、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課堂氛圍,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或放錄音,學生聽讀,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調。

(讀是與文本接觸的開始,通過聲情並茂的範讀或課文錄音,學生對課文的情感基調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進入課文情境。學生各抒已見,既可訓練自已的口語表達能力,又營造了自主輕鬆的課堂氛圍。)

2.積累本課字詞:亢奮()晦暗()羈絆()燒灼()冗雜()驀然()震撼()磅礴()戛然而止()

3.指導朗讀。

教師指導:“第一部分是鼓聲響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間部分是鼓聲響起來,語調就應該激越、高昂。鼓聲落,要讀出悠遠寂靜、若有所思的情緒,語速稍慢。”

學生組內自主朗讀,體驗作品的情感、語調,然後推薦代表,比賽朗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這一環節就是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朗讀中,受到情感薰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審美樂趣。同時,用比賽來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讓他們成爲課堂的主角。)

三、精讀賞析,問題探究

(一)朗讀課文:

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用“……的安塞腰鼓”對安塞腰鼓進行評價(用文中詞語或短句)

如:壯闊、豪放、火烈、有力、元氣淋漓、驚心動魄、奇偉磅礴、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等

(二)理清結構:

1、鼓響前、腰鼓表演、鼓聲止

2、表演部分從四個角度展示腰鼓的藝術魅力(“好一個安塞腰鼓”)

(三)尋找美點:

作者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美,試用“美,你看(聽)……”的句式進行敘述。分小組討論進行。

如:

1、蓄勢待發的後生美,你看,他們身後是一片高梁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梁。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梁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

2、火烈的舞蹈場面美,你看,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3、激越的鼓聲美,你聽,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四野長着酸棗樹的山崖上,山崖驀然變成牛皮鼓勵面了,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

4、擊鼓的後生美,你看,他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着,疾速地搏擊着,大起大落地搏擊着。它使你……

5、變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慄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歎爲觀止。

(四)排比句式的理解:

A.從形式上看:

有句內的排比,如:

a.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睏倦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

b.它震撼着你,燒灼着你,威逼着你。

有句與句的排比,如: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慄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歎爲觀止。

有段與段的排比,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B.從用法上看:

有的用以增強語勢,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氣勢,如:a.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b.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節奏感強,充滿旋律美,如:a.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b.隆隆隆隆的豪壯的抒情,隆隆隆隆的嚴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雜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陣痛的發生和排解。

(五)誦讀課文

(六)佈置作業:

找出課文中你認爲寫得最有氣勢、最有激情的句子並抄寫。

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開始,我先用視頻——西北安塞腰鼓激發學生的興趣,強烈的聲響和劇烈翻飛的動作在一瞬間就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幾分鐘後當我提問“安塞腰鼓給你帶來哪些震撼”時,學生一片沸騰。“荒涼的背景”、“虎虎生機的動作”、“粗獷豪放、精神抖擻的表演”,他們的評價正好達到目的。我順勢一導,今天,就讓我們在劉成章生花妙筆的`引領下,去感受安塞腰鼓那撼人心魄的魅力吧。接下來我讓學生朗讀感知課文:引導他們用心體會,大聲朗讀課文就順理成章了。這節課帶給我的思考是:當電化教學日益成爲我們的輔助教學工具後,真正的追求應該不是手段而是教學效果,一切設計都應該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氛圍的親切、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努力,那種濫而不精的幻燈片,除了讓學生覺得我們的老師會運用電化教學之外就沒別的效果的課件,是不是該退出的課堂?還有,那種把課堂上得十分“熱鬧”,一堂課下來,學生唱了,跳了,畫了,討論了,體驗了,旁觀的人卻分辨不出到底是上語文課呢還是文體活動課,這種只重形式而忽視內容的教學是不是也應從多媒體手段中安靜下來了?電化教學的推廣已經走了好幾年了,我忠心祝願我們能更快的走向成熟,踏着堅定的步伐,來優化推廣我們的教學手段和先進的教學理念。

賞析

這是一首生命的讚歌,力量的讚歌。

在文章裏,安塞腰鼓,並非只是單純地在作爲人類生命力量的一個載體、一種象徵;其自身,就是人類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徹底的表現。這樣,作者自然要傾注下全部的熱情與筆力歌之、頌之,一歌二頌難以盡致,則有三歌之、三頌之。

在作者筆下,幾乎分不出哪是形式與內容,哪又是客體與主體,兩者真正地獲得了無間的統一。

不取拖沓累贅、沉悶疲軟的長型句式,而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冗長繁複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內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

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羣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迴響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應。

自始至終採用行進的、動態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並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共時態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從藝術上組成一個表現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

──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

安塞腰鼓,是屬於黃土高原的。惟有生存於這方土地上的人羣,才能創造出此等奇觀,也才能憑藉它而釋放其內蓄的偉力。作者是陝西人,從其描寫中,可以看到他對黃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無限神往與傾心愛戀。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寫得酣暢淋漓,曲盡其妙。

這一篇,與喬良的《高原,我的中國色》,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說,喬良的作品,是對中華民族性格特徵的總體性的把握,那麼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則是把它對象化和具體化。讀者能把兩篇作品一併閱讀,相互比照,必將更深切地體察到我們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現。

教學反思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頌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濃墨大筆,抒寫飽滿的生命激情;以詩載情,使整個散文呈現出雄奇的詩意美;想象奇偉,意境雄渾。既是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它以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慷慨昂奮,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

在組織教學中,我的設計思路是:

1、瞭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通過朗讀課文,賞析語句,來分析課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

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比較注重以下幾點:

1、注重文本意識、人文意識:

語文是一門有着豐富人文內涵的學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閃現關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課,大塊時間是朗讀課文,品味語句。緊緊圍繞課文,朗讀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歡的語句。通過朗讀品味,不僅僅是活躍課堂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它讓學生充分地佔有學習時間,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領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藝術境界,使學生感受文章中的語言美,音樂美,人物美,情感美,從而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2、注重問題設計:

在朗讀品味這個環節,我設計的問題是:

請找出你喜歡的語句,並說說喜歡的理由。

這個問題一提出,能統領下面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很明確。這樣的問題是主幹性的。還有初讀課文之後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的安塞腰鼓”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在學生看完精彩的腰鼓表演後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我看見……我聽見……我感受到……”讓學生對安塞腰鼓有進一步的感知。

3、注重朗讀:

放聲朗讀,尤其是朗讀比賽,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先自讀,後比賽讀,或小型集體讀,形式各樣,單讀雄深、酣暢,餘味無窮;雙讀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宛轉低迴,聽者陶醉之際,戛然而止;集體朗讀氣勢磅礴,抑揚頓挫,響徹耳鼓,這聲情並茂的朗讀展示了本班全體同學的朗讀實力,也充分體現了同學們的合作意識!

我也清楚在這堂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

1、這節課不足的是教師在突破重點內容時,有待於挖掘和拓寬;學生在某些環節表現不夠到位。

2、教師的板書設計較凌亂,書寫不夠規範。

3、基礎知識教學還需進一步加強。

這堂課的缺憾有待於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彌補,不斷改進。

語文八年級教案13

學習目標

1、瞭解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

2、學習辯證分析豐富的人生體驗的思維方式。

3、品味語言的哲理性。

學習重難點

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和語言的哲理性。

學習準備課件或小黑板。

設計思路

讓學生熟讀課文,從感性上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其次教師加以理論上的指導瞭解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以此合作探討語言的哲理性,加深對哲理語言的理解,提高語文閱讀能力,達到學習目標。

學習流程

一、導入新課

有人說過:當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時,那你必然也會錯過月亮和星星。關鍵是你應該如何對待錯過。(板書課題及作者。)

介紹作者。(出示課件1)

劉心武,當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77年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獲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要求:記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學習

(出示課件2)

師範讀課文,學生自主完成下列題目。

1、熟讀課文,識記字詞。

2、瞭解本文的寫作內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語句。

4、比較和其他文體的異同。

三、合作學習

1、找出不理解的語句,小組內交流。

2、說說讀完本文後的感受,同位交流。

四、反饋交流

(出示課件3)

1、給加點字注音。

(完成《學習與評價》“基礎知識”。)

2、本文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論述了錯過產生的原因及其意義,強調人要習慣和品味錯過,不要讓錯過釀成過錯,要把握住最關鍵、最美好的機會,含笑對待人生的終點。)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語句。

明確:(此題開放性強,只要學生能夠找出句子,並言之有理皆可。)

教師可從以下幾句重點指導,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1)“人生如奔馳的列車,車窗外不斷閃動着變幻不定的景色,錯過觀覽窗外的美景、奇景並不是多麼不得了的事,關鍵是我們不能錯過預定的到站。”

(把人生比喻爲“奔馳的列車”,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錯過,把“預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這段話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錯過不要緊,但不能錯過人生根本的追求。)

(2)我們預定的到站並不等於人生的終點。但在人生的終點上,我們最好能含笑地說:我雖然錯過的很多很多,卻畢竟把握住了最關鍵最美好的,這樣,“錯過”便彷彿是碧綠的葉片,把一生中“收穫”的`七彩鮮花映襯得格外明豔!

(把“不是多麼了不得的錯過”比作“碧綠的葉片”,把那些最關鍵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穫”比作“七彩鮮花”。綠葉襯托着鮮花,使鮮花“格外明豔”。作者在讚頌“七彩鮮花”的時候,沒有忘記“碧綠的葉片”的映襯作用,從而肯定了“錯過”在人生道路上的價值。)

(作者的這段話使我們不由得想起了描寫保爾·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動的一段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不目’碌碌羌爲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人類解放而進行的鬥爭。’”)

(此時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並抓住人生的機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車站奮進。)

4、本文與我們學過的其他文章有什麼不同?

明確:(本文是文藝性政論文,即雜文,它符合一般議論文的特點即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結構。)

(文章開頭擺出“錯過”現象,從中提出問題,然後分析爲什麼會產生許多“錯過”,怎樣正確對待“錯過”。在分析問題時,充滿着辯證的色彩,對具體問題作了具體分析,很有說服力。結尾總結全文,深化論述的中心。)

五、梳理鞏固

學生交流本節課所學知識。

六、拓展訓練

做《學習與評價》中的“閱讀理解”部分。

七、佈置作業完成《學習與評價》。

課件教案試題論文圖書中考高考新課標

提供中小學全科課件、教案、論文、中高考試題、新課標資源、電子圖書搜索與下載服務。

語文八年級教案1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標:讓學生從文章中聯繫實際感悟其中的真情。

3、德育目標:學習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教學重點:

把握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父親性格的核心

教材內容分析:

《臺階》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以農民的兒子作爲敘事者,敘述父親爲蓋新屋而拼命苦幹的一生,表現農民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爲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雙重感_彩。

教學對象的分析:

初二學生理解能力比初一能力有所提高,在初一記敘文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點撥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學過朱自清的《背影》,寫的是父愛,父親身上的慈愛和堅強、艱苦和努力、困頓和掙扎都凝聚在這淚水模糊的晶瑩淚光中的背影上,父愛是世上最無私、最深沉的愛,表達是這麼簡單,沒有做作,沒有張揚,有的只是極其普通而又撼人心魄的細節。今天再來學習一篇謳歌父親的文章,讓我們一起走向《臺階》,走近文中的這位父親。

二、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三、整體感悟:

1、出示速讀要領:要默讀,不出聲。

2、思考以下問題:

(1)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試用一句話來概括。

(父親用畢生精力造起了一棟有九級臺階的新屋)

(2)父親爲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造新屋,當然是爲了改善居住條件,每個建築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說,父親對臺階的要求,也就是對地位的要求。父親想有地位而沒有地位,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造臺階)

四、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

以上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對一篇文章,除了整體駕馭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些精彩的內容進行研讀。通過吃苦耐勞具體的研讀,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更貼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請大家找出最讓你感動的刻畫父親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說說讓你感動的原因。

請大家依據這種形式,談談你對文中細節刻畫的認識。

3、合作探究

4、全班交流

“我”的父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窮爸爸”,但是他卻能夠艱苦創業,不惜用畢生精力去鑄就一個象徵着他的尊嚴和夢想的高臺階。所以我們說……

以“父親是一位……的人”說話。

五、拓展延伸:

父親一輩子艱苦創業,所得的結果只不過是一間普通的房屋,只不過臺階高些罷了。父親這樣做究竟值不值得?

六、欣賞歌曲《我的老父親》

畫面中有父親的許多形象,聯繫生活,你是否也有這樣難忘的時刻?

七、佈置作業:

寫一篇日記:《父親》

語文八年級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目標

1、瞭解“說”的 特點。

2、能順暢地朗讀並背誦課文,初步培養文言文閱讀的語感。

3、瞭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充分領略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能力目標

1、能夠利用工具書理解課文中詞語的意義以及用法。

2、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學習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感受其高雅脫俗的情懷。

二、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疏通文意,背誦課文。

2、探究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和文章託物言志的寫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運用“菊”和“牡丹”的映襯作用。

教學課時:

一課時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課文的教學錄音帶,與課文有關的圖片與資料,輔助教學的小黑板。

2。學生準備:①查找作者的有關資料及寫作背景,瞭解“說”這一文體特點。②朗讀課文,藉助註釋及工具書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欣賞課本一幅蓮花插圖,引導學生回憶相關詠“蓮”或“荷”的詩句。

(學生吟誦詩句……)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描繪過它,讚美過它,並把它當作高潔脫俗品格的象徵,藉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頤寫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經世不衰的贊蓮佳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題解

1、簡介作者:周敦頤,字茂叔,北宋哲學家,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2、說說本文寫作背景。

3、“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

含義:說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

三、感知課文

1、聽錄音朗讀(注意聽準字音,把握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

2、掃清生字詞

yífán yū zhuó lián xiè yìyīxiǎn

頤 蕃 淤泥 濯 清漣 褻玩隱逸 噫 鮮

3、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參照註釋,疏通文意並翻譯課文。

重點講解兩個重要的文言句式:

(1)“予謂菊 ,花之隱逸者也”,判斷句,句型爲“……,……也”可譯爲“……,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兩句與此相同。

(2)“菊之愛”,倒裝句, “之”是賓語前置的標誌,譯爲“愛菊” 。“蓮之愛”、 “牡丹之愛”與此相同。

5、指名朗讀

四、 探究課文

(一) 理解蓮花的高潔品格

1、文中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作者把蓮花比作什麼?

2、作者對蓮花的描寫中賦予蓮的哪些品質? 你能讀出來嗎?

(二) 理解運用“菊”和“牡丹”來映襯的作用。

1、文章寫了蓮,還寫了哪幾種花?分別比作什麼?

2、作者主要描寫和讚美蓮花,爲什麼還寫了菊花和牡丹?起什麼作用?

明確:這是一種襯托的寫法,用“菊”來正襯蓮花,用“牡丹”來反襯蓮花。

(三)把握主旨

作者在文中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態度?

(四)對照板書,齊背課文。

五、總結:

談談學完了課文後的一點收穫?

六、能力訓練。

模仿例句,用託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愛蓮花,因爲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愛。。。。。。,因爲它。。。。。。。

七、作業

1、加強背誦,認真默寫。

2、完成《愛蓮說》練習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