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子部 > 儒家 > 淺談儒家德育

淺談儒家德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7W 次

一、“迴歸傳統”是有效達到當前高校德育目的首選

(一)傳統德育體系至今仍極具實用價值

總體說來,儒家文化在長期教育實踐過程中圍繞“育人”形成的德育體系,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並且至今仍全面深遠地影響着當前我國德育體系及“治國”大計:

1.倫理灌輸。以極力推崇如《詩》、《書》、《禮》以及《論語》、《孟子》等經典人文著作爲代表,儒家傳統德育十分重視理論灌輸,並賦予其以絕對權威規範人們言行,因而很好地普及了倫理觀念。

2.啓迪心智。儒家傳統文化一貫主張以啓發方式開展德育活動,以孔子“不憤不啓,不悱不發”爲標誌,儒家經典如《論語》始終主張和推崇以造福天下爲己任,通篇都爲受教者排憂解難、循循善誘,堪稱啓發式教育典範,對中華倫理和傳統產生廣泛而深遠影響。

3.自我完善。以孔子“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爲標誌,儒家主張德育須建立在個人主觀自覺基礎上,不斷提高受教育者自我省察和剋制能力,達到道德修養極高境界。

4.言教身教。儒家傳統德育特別強調施教者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先正己後正人,做學生道德楷模,輸送“正能量”,並同樣要求統治者樹立“聖人”思想道德、做道德表率。

5.怡情養性。儒家認爲美育是培養公民道德情操、塑造理想道德人格必備手段,“育人”不能只注重“禮”之規範教育和訓練而忽視人之心理和情感的需求與陶冶。所以孔子一貫主張完美德行“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始終將《詩》、《禮》、《樂》等經典列爲儒家育人必修課程。

6.篤行致用。儒家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學以致用,認爲思想和道德“成於內而形於外”,只有長期“篤行”才能達到完美和高尚,所以告戒人們“唯學文”同時要經受實踐鍛鍊,經得起各種考驗。

(二)“迴歸傳統”是達到當前高校德育目的首要選擇

“不成規矩,無以方圓”,大學生作爲未來企業、事業一員,不僅僅需要懂技術和知識,更需要懂得並遵守規矩,適應社會主流公德。然而,當前的實際情況是經濟越是發達、文化越是繁榮,凸顯出來的問題也越多,其根源均在於社會發展與道德培養反向拉大距離,導致了人們“一切向錢看”,拜金主義嚴重、漠視公平正義、思想道德淪喪。這些問題的產生原因複雜,解決的方法只有一條———“迴歸傳統”!從大力普及中華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做起,從祖先的智慧中尋求解決方法。所以,做好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迫切需要而且呼喚“迴歸”,既呼喚高校成體系、有制度、有計劃地以更多優秀傳統德育理論培養“90後”大學生優秀道德品格,又呼喚廣大教師在德育過程中融入更多人文關懷和傳統倫理,激發學生熱情和興趣,使其主動積極地接受優秀傳統道德觀。

二、“迴歸傳統”其實是高度“兼容幷蓄”

以儒家德育爲代表的我國“傳統”德育體系既對當前高校德育工作具有啓示價值,同時支持並廣泛吸納一切相關學科如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優秀成果來改造和加強當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內容及方式方法:

(一)儒家德育注重貼近學生道德實際

1.從小處着眼潤物無聲。儒家德育內容多結合學生年齡特徵、道德發展水平及生活實際,尤其多以具體事例使學生明辨事理,形成認知、激發情感,爲未來人生“持之以恆、導之以行”奠定基礎。

2.主張兼學別樣觸類旁通。儒家德育體系高度重視與相關各學科貫通,因而高校完全可以通過各科教學促進學生品德形成,培養其情趣、情感,潛移默化地影響和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增進德育實效性和趣味性。

3.儒家德育向來不迴避社會“負面”。當前高校德育多宣講正面人或事,很少涉及社會負面現象,無形中降低了學生社會適應和免疫力。正常的德育課程應該既要輸送“正能量”,同時又要讓學生知曉如何避免被“負能量”傷及而增強道德判斷力,學會正確地處理真假、美醜等現實問題。

(二)儒家德育注重培養學生道德自律和實踐精神

當前高校道教育方法單一且形式化,德育教師及課程一般多重視理論和概念單向灌輸,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導致學生對起碼道德問題缺乏判斷能力,而儒家德育則不然,儒家德育首先緊密結合學生道德實際,善於運用靈活方式方法調動其積極參與、自發反省,培養優良品德;其次是熱愛和了解學生,開展針對性德育工作,切實解決其道德及思想方面存在的問題;再就是通過開展各類活動將德育理論付諸實踐,在實踐中陶冶學生情操、意志,將外在約束轉化爲內心自覺遵守、知行統一。

(三)儒家德育觀視育人爲首要任務

隨着我國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許多高校重科技、輕人文,淡化學生德育,片面注重考試成績,而且德育目標模式化、理想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德育目標假、大、空,學校期待的德育目標最終成爲一種外在“口號”,在學生心中遙不可及。而儒家德育觀一貫追求將學生培養成爲德才兼備之君子、賢人,始終以“修己以敬”爲德育首要目的,所以,在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更重視其品德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愛人、愛社會,具備“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社會責任感,最終實現品德修養與外在言行和諧統一,達到治國安邦目的。

(四)儒家德育注重發揮教師示範作用

儒家德育一貫強調道德主體自我教育,明確指出施教者在受教者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基於此,高校老師在具體育人中應該做到如下兩點:1.身教示範。要時時以身作則、處處爲人師表,既教書又育人,以健全人格、高尚情操、良好師德風範影響和薰陶學生。2.因材施教。須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學生個性特點提出不同要求,使教育深度、廣度、進度適合於學生實際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每個人都獲得理想學業。

(五)儒家德育注重運用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合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儒家向來注意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的不同德育作用,將三者有機結合,於今天高校德育工作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首先,學校、家庭、社會相互支持、目標一致,構成學生學習和成長理想大環境,對其教育影響各有其特點和優勢。只有三者協調,取長補短,才能取得最佳育人效果;其次,要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之間聯繫。雖然大學生已離開家庭,但由於家庭是其德育起點,家長對其仍然有約束和督促以及示範作用,家長要與學校保持密切聯繫,既保持“知情權”也利於學校及時反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改進和增強德育工作;再次,學校要主動加強與社會聯繫。因爲學校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大環境影響,因此要主動結合現實開展德育工作,引導學生理性分析社會問題及其產生原因,學會健康成長。“迴歸”傳統是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的德育模式。雖然以儒家德育爲代表的傳統德育體系也有其侷限性,但只要批判地繼承,就能用其精華,在實踐中使其成爲構建新德育理論體系的不竭源泉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