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宋史 > 《宋史》原文及翻譯

《宋史》原文及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W 次

宋史

《宋史》原文及翻譯

原文

喻樗,字子才,其先南昌人。少慕伊洛之學,中建炎三年進士第,爲人質直好議論。趙鼎去樞筦①,居常山,樗往謁,因諷之曰:“公之事上,當使啓沃②多而施行少。啓沃之際,當使誠意多而語言少。”鼎奇之,引爲上客。鼎都督川陝、荊襄,闢樗爲屬。紹興初,高宗親征,樗見鼎曰:“六龍臨江,兵氣百倍,然公自度此舉,果出萬全乎?或姑試一擲也?”鼎曰:“中國累年退避不振,敵情益驕,義不可更屈,故贊上行耳。若事之濟否,則非鼎所知也。”樗曰:“然則當思歸路,毋以賊遺君父憂。”鼎曰:“策安出?”樗曰:“張德遠有重望,居閩。今莫若使其爲江、淮、荊、浙、福建等路宣撫使,俾以諸道兵赴闕,命下之日,府庫軍旅錢穀皆得專之。

宣撫來路,即朝廷歸路也。”鼎曰:“諾。”於是入奏曰:“今沿江經畫大計略定,非得大臣相應援不可。如張浚人才,陛下終棄之乎?”帝曰:“朕用之。”遂起浚知樞密院事。浚至,執鼎手曰:“此行舉措皆合人心。”鼎笑曰:“子才之功也。”樗於是往來鼎、浚間,多所裨益。頃之,以鼎薦,授祕書省正字兼史館校勘。初,金既退師,鼎、浚相得歡甚。人知其將並相,樗獨言:“二人宜且同在樞府他日趙退則張繼之立事任人,未甚相遠則氣脈長若同處相位萬有一不合或當去位則必更張是賢者自相背戾矣。”後稍如其言。又嘗曰:“推車者遇艱險則相詬病,及車之止也,則欣然如初;士之於國家亦若是而已。”先是,樗與張九成皆言和議非便。秦檜既主和,言者希旨,劾樗與九成謗訕。樗出知舒州懷寧縣,通判衡州,已而致仕。檜死,復起爲大宗正丞,轉工部員外郎、出知蘄州。孝宗即位,用爲提舉浙東常平,以治績聞。淳熙七年,卒。

(選自《宋史喻樗傳》)

註釋

①樞筦:指中央政務。②啓沃:竭誠開導、輔佐君王。

譯文

喻樗,字子才,他的祖輩是南昌人。他從小就仰慕二程理學,建炎三年,進士及第,他爲人正直,好發議論。趙鼎離開樞密院後,居住在常山,喻樗前往拜謁,於是婉言勸他說:“您侍奉皇上,應該多竭誠開導但要使皇帝少加以實行。在您進行開導時,要使言語少而誠意多。”趙鼎認爲他很奇異,就把他延請成爲上客。趙鼎都督川陝、荊襄時,徵用喻樗爲僚屬。紹興初年,高宗親自率兵出征,喻樗面見趙鼎說:“御駕臨江,使士氣增加百倍,不過您自己考慮這一舉動,是出於萬全之慮嗎?還是姑且作此最後嘗試呢?”趙鼎說:“中原常年退避忍讓,國民士氣不振,致使敵人越發驕橫,再也沒有屈從的'道理了,所以我贊成皇帝出征。至於事情能否成功,不是我所能知道的。”喻樗說:“那麼就應當想想回歸的路,不要讓賊兵給君王帶來憂愁。”趙鼎問:“怎麼辦呢?”喻樗說:“張德遠聲望很高,居於閩地。現在不如讓他作江、淮、荊、浙、福建等路宣撫使,使他帶領各道士兵奔赴朝廷,從命令下達那一天起,府庫、軍隊、錢糧都可以由他主管。

宣撫使的來路就是朝廷的歸路。”趙鼎說:“好。”於是入朝稟奏皇帝說:“現在朝廷的謀劃大計已基本確定,必須得到大臣的接應和援助才行。像張浚這樣的人才,陛下會終究棄置不用嗎?”皇帝說:“我任用他。”於是起用張浚知樞密院事。張浚來到後,拉着趙鼎的手說:“這是子才的功勞。”喻樗從此往來於趙鼎、張浚之間,對他們多有幫助。不久,因爲趙鼎的推薦,喻樗被授官祕書省正字兼史館校勘。當初,金人退兵後,趙鼎、張浚相處很是歡洽。人們都知道他倆將並立爲相,衹有喻樗說道:“二人應暫且一同在樞密院,將來趙鼎退去就由張浚來接替。成事用人,如果相隔不是十分遙遠,就會氣脈長久。如果二人同處相位,萬一有不相合之處,一個應當離任時,那麼另一個一定會改弦更張,這樣賢士就自相悖謬了。”後來事情逐漸如喻樗所說。他又曾說:“推車的人遇到艱險就互相指責,等到車子停下後,就又歡好如初。士人對於國家也是如此。”在此之前,喻樗和張九成都說議和不便,而秦檜主張和議,有人就迎合他的旨意,彈劾喻樗和張九成進行誣陷譏刺。喻樗出做舒州懷寧縣知縣,擔任衡州通判,不久退休。秦檜死後,喻樗又被起用爲大宗正丞,轉爲工部員外郎,出京任蘄州知州。孝宗繼位後,任用他爲提舉浙東常平,因政績而聞名。淳熙七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