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禮讚明江橋抒情散文(通用13篇)

禮讚明江橋抒情散文(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接觸過散文吧?散文常用記敘、說明、抒情、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想要學習寫散文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禮讚明江橋抒情散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禮讚明江橋抒情散文(通用13篇)

禮讚明江橋抒情散文 篇1

在通往十萬大山的路上,縣城郊外有一個村落,一脈悠悠的河流從村旁流過,河岸的兩邊叫長着稀稀疏疏的樹木,而溝通兩岸的是一條普通而簡單的橋。

其實,橋並不大,因她是我們縣爲數不多的公路橋之一,故得此美名——明江大橋。她在她的同行中算是佼佼者了。她沒有趙州橋的雄偉,沒有盧溝橋的奇特,更沒有瀘定橋的險要。她只是條平凡的小橋,不過她在平凡中也有她的偉大之處。

橋,我讚美你的無私。你把你堅實的身軀橫架在明江兩岸,任行人踩踏,讓車輛通行,給人們以方便。但是你卻沒有索取任何回報,你並沒有奢侈地請求人們在你的身上塗抹任何脂粉,使你變得光彩照人。你只是默默無語地挑起肩上的重擔,任時光匆匆流過,責任心卻始終不變。

橋,我讚美你的堅韌。自被建成之初,你歷盡滄桑,多次經受洪水的考驗。幾十年時光轉瞬即逝,你的容顏已經斑駁,你的身軀已經破損,甚至在你腳下流淌着的明江水早已不復當年的清澈透明。惟一不變的,是你堅韌不拔的信念。

橋,我讚美你的樸實。你沒有大城市裏的橋那樣高貴,那樣華美,樸素就是你的代名詞。你樸實無華,作用卻又不小,確實是令人感慨頗多,令我受益匪淺。

啊,橋啊,我讚美你!你所擁有的精神品質不正像那孜孜不倦教授我們知識的老師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的,老師也銘記着他們的責任:他們像園丁那樣耐心地培育我們這祖國的花朵,這正是堅韌的表現;同時,老師又是樸實的。爲了使我們成爲國家的棟樑,他們嘔心瀝血,不求回報。他們就像一座橋,讓我們走向成功的那另一邊。

橋,我讚美你!

禮讚明江橋抒情散文 篇2

昨日的冬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下班的路上,巧遇小學時的校長顧老師,他正撐着把傘在雨中等人,我遠遠地看見他便下車,快步走到他眼面前伸手與其握手。一陣暖流涌入心田,老校長近似遺忘了我的名字,愣了半天,忽然緩過神來他高聲喊出我的名字,又補充說,你是橋東村裏的人吧。我頻頻點頭,以示贊同。老校長提起的橋就是我家鄉的育才橋,育才橋村娃娃插上了飛翔的夢。

那年冬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我和同村的孩子上學又一次遲到了,校長站在學校門口,依靠着破舊的大鐵門,板着個臉說,你們幾個又遲到了?我們低頭默不作聲。

那天校長和老師對我們進行家訪:家和學校之間隔着一條大河兩個村莊,沒有過河的橋,所以上學要繞行沿着公路走來還要過店王站大橋後再過3個村莊才能到學校。

冬天,校長冒着寒風披着雨衣走遍沿河附近的每個小村莊勸說家長。那年冬天,沿河村民自發的捐款,隆冬時節,家鄉河斷流了,我們學校的師生在家鄉河最窄最淺的段開始選址建橋。

學校的老師、學生、村裏的工匠,齊上陣。挖土、搬磚、推洋泥筒子、擡預製板,利用週末兩天時間,就將育才小橋建成了。冬日的寒風中,橋上、橋兩岸,學校的師生盡情歡呼。村民們在橋兩岸翹盼着小橋的建成,兩岸燃放起了鞭炮聲聲,震耳欲聾。

沒有育才橋以前,家鄉河將兩岸的村民分隔,夏日洪流橫溢,給兩岸的村民帶來不變,育才橋雖沒有像家鄉的其他石拱橋那樣磅礴大氣,她僅僅是一座磚橋,僅僅更允許人們步行過橋。

育才橋卻承載鄉親們對孩子未來的期許,希望孩子們走出農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那年冬天以後,附近各個村子的孩子們,也紛紛過橋來到鄒寨小學讀書。

家鄉的長河長,橋連着橋,一座又一座,散落在家鄉河上的小石拱橋,隨處可見。但曲曲彎彎的家鄉河上,育才橋瘦小的身軀橫跨在家鄉河的兩岸。

孩子們每天揹着着媽媽縫製碎布花書包,不管是雞鳴曉月,還是豔陽中天,還是月華需瀉地,小橋都印下串串足跡,橋頭邊總有母親在橋邊守候,看孩子們揹着書包跑上小橋,她才默默地回家,暮色中,媽媽等着孩子們放學回來歡喜地在橋上撒歡地跑來,一頭扎進媽媽的懷裏。村裏一批有一批孩童在育才小橋上奔跑着度過了5年的小學時光。

如今,暑去寒來,20載春秋20年家鄉鉅變,昔日的少年已經成長成才奔赴祖國各地,育才橋依舊臥在家鄉河上,她矮小了破敗了,走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漸漸被人們遺忘了。

禮讚明江橋抒情散文 篇3

時光從橋下流走,時間又在此堆積,橋下的小潭中充滿了泥沙,泥沙又掩埋了幾隻螃蟹的骨骸。斜陽從橋下穿過,灑在幾棵樟樹上。

那兒本來是沒有樟樹的,原來那裏是一片茂盛的翠竹。

七月,知了就伏在竹葉背面奏鳴

這是我印象中的那座橋,靜靜地躺在家鄉那條不大不小的河上

自我記事起,橋就已在那裏。它充滿弧度的身形,像一個垂暮的老人;又像一隻屏氣凝神的眼,窺探着世界。

那時橋上確實有很多沙,在公路還沒硬化之前,這裏還是一條土路。

我和夥伴們曾在橋上用沙來堆積各種形狀。然後大風颳過,灰飛煙滅,什麼都不存在,我們悵然若失地站在橋上,看見被風吹走的童年

後來,道路擴展,公路硬化,橋洞也被加寬增厚。

老橋換上新顏,河水從它腳下輕盈流過,衝撞成一曲歡樂的歌。它旁邊那叢竹子也瘋狂地長,終於遮住了橋的視線。

橋那彎着的脊背,雄岸的身姿再不曾看見。

一日,一輛小汽車徑直從橋上衝下,人仰馬翻地躺在河牀上。空氣中瀰漫着濃濃的汽油味,當然,還有刺鼻的血腥味。

於是,交警趕來,經過調查,判定那叢竹子有罪;於是,竹子被砍掉,橋的視線又開闊了。

可在某些秋日的黃昏,斜陽從橋下穿過之時,可以聽見它在風中輕輕哀怨。那叢曾和它朝夕與共的翠竹,已不再翠綠,它們僵直地躺在橋的身旁,仍由葉子泛黃,隨風而逝。

竹子倒下之後,橋的旁邊又生長出了樟樹。

樟樹極其頑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便攻佔了河岸,綿延數十米。這些樹枝又遮住了橋的視線。

或許是橋下曾出過人命,或許是這本來就給人以陰森恐怖之感,從此,人們都對橋莫名敬畏起來。

橋的身後,是一片楓樹林,楓葉像火一般燃燒。而不知是何時,橋上醒目地拉着一條橫幅:燒山毀林要坐牢。

這樣強硬而令人生畏的話,更加劇了人們對它的恐懼之感。

後來,橋漸漸被疏遠,橋邊還留有許多不知是誰丟棄的垃圾;

亦或者,它並沒被疏遠,因爲車輛還從它背上駛過,人們還從它身上踏過,故事還在繼續,車輪還未停下,流水還未枯竭

可河水真有枯竭的趨勢。小時候我們還可到河中捉蟹摸蝦,到橋洞下乘涼,陽光被河水反射,映照在石壁上,營造出燈光變幻的效果。現在,那些記憶,像河水一樣漸行漸遠,留下蒼涼的嘆息

再後來的後來,橋依然躺在河上,河水從橋下流過,時間在此堆積,橋畔的樹林陰陰鬱鬱。

禮讚明江橋抒情散文 篇4

著名的橋樑學家茅以升卻細緻地思量過這個問題。他說“橋不外是一條板凳,兩條腿架着一塊板,板上就可以負擔重量。把這板凳縮小,‘跨’過一條小河,或是一個小谷,就構成一座橋。”

對啊!橋是什麼?誰會思量這個問題呢?

不!橋,不是這麼簡單的!不是的,絕不是的!

著名的橋樑學家茅以升卻細緻地思量過這個問題。他說“橋不外是一條板凳,兩條腿架着一塊板,板上就可以負擔重量。把這板凳縮小,‘跨’過一條小河,或是一個小谷,就構成一座橋。”

親情之橋——萬年橋

光陰像過濾的篩網,篩去記憶中的土壤,留下了閃光的金子。我早已欣賞過趙州橋的古樸蒼老,明白過長江大橋的強健宏偉。然而,我卻總是時時惦記着家鄉古城那座小橋,記着我童年夢境的小橋。一到放假,縷縷牽掛總是促使我去尋找那溫馨甘美的童年回憶。

那是一座擁有高齡的石拱橋,橫跨在低吟淺唱的新安江上。水美,江美,橋也美,橋上那青石板路被行人的足履磨得珠圓玉潤了。

大橋給我有趣的童年染上了瑰麗的色彩。然而,轉學、搬遷、降低中及住校,旋轉的生存車輪帶走了我的童年和天真。當我再次走向大橋時,愉悅清靜的感情湖水,不免出現點點惆悵的漣漪。

聽,橋下傳來鳴琴一般淙淙的水聲。它,就是平靜橋,一座飽含我童年與親情的橋。

友誼之橋——萬年橋

窗外雨瀟瀟,把思緒浸潤得葳蕤多姿。冬已去,春光一縷送來溫馨一片,故鄉的橋連着難忘的友誼。

還記得那座古韻悠悠的小橋麼?我記得,我們記得,我們這一羣嘻嘻哈哈的小孩、一夥年少靈活的同伴、一羣旦夕相處的同窗記得。我們曾同行,帶着樸拙,懷着希冀,揣着夢想,走過風雨中的古橋,走過豔陽下的古橋。

幾叢青苔,幾棵小草,抑或是幾粒小螺,悠然展示着小橋的殷實和安定。走過前人屐履磨潤得青石板路,足音空跫,當是實際與汗青相互碰撞的應聲······

古老的徽州文明作育了你,座座嶙峋的牌坊託舉着你,細細柔柔的炊煙籠罩着你,雙雙蜜意的明眸掛念着你。啊!親情之橋——友誼之橋,純真的色彩,強健而有不失優雅的身姿,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縷春風,一抹陽光······

古橋的學名叫萬年橋,我稱她友誼之橋。它曾伴隨我們走過幼稚,走過童真,走向靚麗的花季。

禮讚明江橋抒情散文 篇5

立夏日,餘獨往城西訪梅槐古橋。此橋距古城一舍許,橫跨太湖港、水接金家湖、路望沮漳河,爲古時荊州過當陽、達夷陵、通巴蜀之驛道。路已逾千年,然橋不知遺存幾多年矣。

昔傳,舊時有梅槐合生,鄉人以爲吉兆,始架木橋以連湖港兩岸。橋成樹茂,逢時有暗香浮動、絮花飄飛,故留梅槐之名至今。康熙四十九年,改木爲石,同治重建。設三孔,下拱上弧,長三十有三,寬逾五有餘。橋面條石鋪蓋,石欄護圍,上雕雲水、花鳥、龍鳳、麒麟等物,並長橋房舍、人物故事、詩詞題字不一而足。橋身兩側,中拱之上各有一龍頭,昂首張口,氣勢威嚴。若雨,則噴珠吐玉,蔚爲壯觀。

歲月滄桑,星轉鬥移。昔日驛道改轍於北,梅槐之樹亦夭於早年。然石橋依在,堅固如初;式樣不改,古風尤存,村人仍做鄉道之便。不期之間,竟爲縣域內僅存之古橋也。

是日,白日當空,燠風微薰,四野麥浮金穗,菜漲綠籽,蜂引於前,蝶逐於後,怡然田園之樂。餘棄車於國道,轉鄉路、穿綠蔭、越碧水、入村郭、過田舍,裏許外見斯橋矣。

未近橋,立於水邊凝之。見石橋印水,尤如雙月合壁。一半微蕩輕漾於水;一半浮光掠影於上。橋靜水動,風吹影搖,頗有一番情趣。繼而上橋,摩瓜柱、撫板欄、丈條石、觀雕像,愕然見石雕依稀可辯,尤以“植槐”、“賞梅”二圖明白如初。數首詩詞獨“述古”一字不缺。遂記之:“玉質冰姿數丈高,叩求雨露下天曹,昨宵花木成灰土,二度梅花萬古標。”餘不禁嘆之:遙想當年,梅槐合生,覆蔭橋畔,香溢流水,行人憩息於此,鄉民盤桓於斯,或有文人借景抒情,或有雅士倚樹把盞,那一樹梅花、滿蓬槐葉,給行旅之客幾多清涼幽香,給好事之士幾多閒情逸志。可於今,橋在樹亡,空負其名,世事如斯,豈不徒增傷感乎?

良久,欲回,忽見一石碑屹立於側,近視之,上書“流芳百世”,下書捐錢名錄。正反均鐫,約五百餘人。領首者時治荊州將軍巴圖魯巴也,捐銀一封,其餘人衆不等。至少者僅錢一串,皆爲無銜之百姓。至此,餘大悟,驛道之要衝,不爲官府所建,而是百姓之捐,惟此善舉,便民利國,雖則斯人已逝,然橋長存,能爲民者,焉能不流芳百世乎!

丁亥三月廿(立夏)日聖誕老人記於槐蔭下。

立夏

今朝夏日始,農事從此忙,

方方秧田中,倒映麥穗黃。

禮讚明江橋抒情散文 篇6

風雨橋不能過了後,人們在她的上河面,白馬將軍下,最窄的地方,用幾根杉木搭建起了簡易的木頭橋。小學二年級後,我就經過這座橋往返學校。

木頭橋很常見,在小河或小溝的最窄處,往往都是木頭搭建的簡易的橋。幾根木頭緊挨着並排在一起,用楠竹片捆成一個整體。再將杉樹對劈成兩半,橫鋪在上面,再用竹片捆緊。上面鋪上杉樹枝,再墊上沙土,因此橋上看不透下面的水,雜草生長出來後,更覺察不到那是橋,與一般的路面沒什麼區別。

但是巖窩的木橋,因爲河面太寬,承重有限,只能用幾根粗大的杉樹搭建,樹之間用釘書針一樣巨大的鐵釘釘在一起。杉樹不夠長,不得不在河中樹立兩根木柱,作爲樹木連接的拼接點,用兩排杉樹交替構成橋面。一邊三根杉樹並列,橋面很窄,上面也沒有橫着的木塊,兩邊也沒有欄杆。走在橋上,能看見翻騰的水,捲起一個個漩渦,或者衝擊在石頭上濺起一排浪花。大人囑咐我們,過橋時千萬別看腳下的水,很容易頭暈。我每次過橋都有些害怕,總不由自主地看看腳下,很快又把目光移開,提心吊膽地過河。

每逢夏天下大雨發洪水,過橋就變得更加危險,橋面溼滑,橋下河水高漲,渾濁的河水奔涌而下,幾乎達到橋面。上學時大人就要送我們過橋,放學時則由老師送我們過河。在瓢潑的大雨中,咆哮的河面上,大人們牽着我們一個一個地走過去,有些膽子小的不敢上橋,大人只好抱着或揹着過河。有時河水實在太大,淹沒了橋面,甚至沖走了木橋,我們就不得不繞道走上游的石拱橋。

下大雨都知道危險,因此還很少出事,反而是小雨,河水沒漲多少,但橋面溼滑,這時最容易出事。我曾經從橋上掉進過河裏,走到中間,眼睛不由自主地往下看,看到奔流的河水頭就一陣暈眩,想趕緊蹲下身去抓橋,腳下卻一滑就掉入了河中。幸好沒碰到石頭,河水淹沒了腦袋,直往嘴裏灌,我雙手亂舞亂抓,卻什麼也抓不着。最後抱住了來救我的我家的白狗,在人們的一片驚歎聲中上到了河岸。

一九九三年,三個小隊的人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衆人齊心協力,在木橋那兒修了座石拱橋。橋面寬闊平整,可通行車輛,木頭橋終於成了過去,人們再也不擔心過河了。現在人們還常常提起修橋時熱鬧的情形,可惜那時我在外地讀書,沒有看到那齊心協力的場面。我只看到了那座石拱橋,靜臥在巖窩河上。

禮讚明江橋抒情散文 篇7

洪水災害是指超出水道的天然或人工限制水流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現象。

我國是世界上洪水最多的國家。洪水災害主要集中在我國東部。目前,我國1/10的國土面積、5億人口、5億畝耕地、100多座大中城市、全國70%的工農業總產值受到洪水災害的威脅。時間上,除了黃河凌汛外,我國的洪水大都發生在7、8、9月三個月;地區上,洪水主要發生在我國七大江河及其支流的中下游地區。

洪水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災害系統,因爲它的誘發因素極爲廣泛,水系氾濫、風暴、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都可以引發洪水,甚至人爲的也可以造成洪水氾濫。在各種自然災難中,洪水造成死亡的人口占全部因自然災難死亡人口的75%,經濟損失佔到的40%。更加嚴重的是,洪水總是在人口稠密、農業墾殖度高、江河湖泊集中、降雨充沛的地方,如北半球暖溫帶、亞熱帶。中國、孟加拉國是世界上水災最頻繁、肆虐的地方,美國、日本、印度和歐洲也較嚴重。

在各種自然災難中,洪水造成死亡的人口占全部因自然災難死亡人口的75%,經濟損失佔到的40%。更加嚴重的是,洪水總是在人口稠密、農業墾殖度高、江河湖泊集中、降雨充沛的地方,如北半球暖溫帶、亞熱帶。中國、孟加拉國是世界上水災最頻繁、肆虐的地方,美國、日本、印度和歐洲也較嚴重。在中國,20世紀死亡人數超過10萬的水災多數發生在這裏,1931年長江發生重大洪水,淹沒7省205縣,受災人口達2860萬,死亡14.5萬人,隨之而來的飢餓、瘟疫致使300萬人慘死。而號稱“黃河之水天上來”的中華母親河黃河,曾在歷史上決口1500次,重大改道26次,淹死數百萬人。中國甚至在1642年和1938年發生了兩次人爲的黃河決口,分別淹死34萬和89萬人。

1998年中國的“世紀洪水”,在中國大地到處肆虐,29個省受災,農田受災面積3.18億畝,成災面積1.96億畝,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3千多人,房屋倒塌497萬間,經濟損失達1666億元。

在孟加拉,1944年發生特大洪水,淹死、餓死300萬人,震驚世界。連續的暴雨使恆河水位暴漲,將孟加拉一半以上的國土淹沒。孟加拉一直洪災不斷。1988年再次發生駭人洪水,淹沒1/3以上的國土,使3000萬人無家可歸。洪水竟使這個國家成爲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禮讚明江橋抒情散文 篇8

“半廊花院月 ,一帽柳橋風”,月明星亮,花香四溢,柳橋風習習。獨立橋上,那夢裏花開幾許,那夢裏花落又知有多少?

“記得當時年紀小,你愛談天我愛笑。有一回我們並肩坐在桃樹下,風在林稍鳥兒在叫,我們不知怎樣睡着了……”

暖暖的記憶,氤溼的往事,在歲月的枝頭,不經意間被我們喚起,還會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惹的我們稍稍停留,癡癡發發呆。

只是有些我們不知道,那些還來的及,那些還來不來得及。錯過的緣,錯過的那種叫愛的東西,只是我們不知道,那些還來的及,那些還來不來得及;走遠的來不及,未曾走遠的,只是我們不知道,心還來不來得及……

故就像那些些故事,條條溪水,流走了過去了便不再回來,因爲我們知道她已經來不及。而許許故事卻又像擾了雲,散了月。只是片刻頓時沒有了蹤影,沒有了季節,就像那分別時的偶爾哭泣,遇到困難時的輕聲對自己一次又一次說的不放棄,因爲我們知道,這些我們還來得及。

也許,話說多了,顯得情難卻。沉默久了,顯得人消沉了……於是總是等到我們學會該如何好好愛一個人的時候,如何好好做一件事的時候,那人那事卻不告訴我們已來不及,就早已遠去。

時光不等,歲月不候,回首,再回首,心理除了默然的痛,那就是更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憂傷,說不出或不願說的莫名的傷感,只是因爲已來不及。

青春的羽翼,劃破傷痛的記憶,昨日的淚滴,是否早已濺起了心中的漣漪。也許,眼睛爲你下着雨,心卻甘願爲你遮着傘。

我們不是那戲子,生活也不需這一生天涯。那冷不過的人心,涼不過的人性。會是“半廊花院月 ,一帽柳橋風”嗎?

偶爾,好想沏一盞清茶,放一曲淡淡的音樂,將自己毫無保留的融化在這嫋嫋的清香和悠揚的音樂中,體味那種音樂和茶香所獨有的溫情和感動。累了,就歇一會兒;想了,就念一會兒;煩了,就鬆一會兒……緣來,來的是溫暖,緣散,散的卻是靈魂。走過遺留下的璀璨,那可是你記憶中最美的嫣紅?

凝望的歲月,執念的人兒,失去的'時光,遺失的人羣,會在時光深處,寒涼輕盈在過往的雲煙裏,牽念溫暖在掌心的紋路里嗎?

靜水深流,卓然尋求一種幸福。也許,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不求盡如我意,但求無愧爲吾心。

所以那些,所謂的人生苦短,還有必要去問那“夢裏花開知多少”嗎?因爲那些感慨,那些謂嘆,只不過是曾經,只不過是那“半廊花院月 ,一帽柳橋風”。

禮讚明江橋抒情散文 篇9

有沒有一種紅塵,跌入塵埃,便忘卻了自己的宿命。有沒有一場遺憾,因爲緣分 ,便老走了自己的年華。於是,驚鴻一剎,在各自的命脈裏,我們路過彼此便驚擾了各自的春秋——題記

記憶中的眼眸跟你的城市距離一樣,遇見你,你便驚擾了我的時光。於是,傾了我的城,在時光的狹隙裏面拈上你熹微的齒印,然後,相知當初,今生的緣分就再也看不到盡頭了。

或許,就是那個情緣未了的情愫蔓延得太快,所以歲月 嫣然,我所期待的靜美僅僅是將自己潛伏在你心有所願的地方。即使是歲月老去了所有年華,在我的眼眸裏還看得見你來過的身影。只是當初,長橋左岸,在你的幸福時光裏,我欠你的又何止是一句晚安?

河圖《如夢 》,唱醒的是羋月江湖的處境。 閒看洞庭落花,我的失落又何嘗不是你轉身憐憫的念頭 ,只是記憶,輸了年少,年華,負了人家。在你我彼岸的渡口裏面,紅塵鉢衣,吻住了我的永生卻再也拾不起你我重逢的記憶。再有如果,各自爲安,我想,那已便是幸福的了。

一點新燈照舊畫,幾人春秋是年華。長橋左岸回頭客,輸了流年負了她。這是一片蕭瑟的秋景,離散匆匆,記得來時的路,然而薄涼轉身,刺痛的卻是你我的雙眼,所以,就在你來過走過,最後留下的那個方向,我的城,門扉所然,靜靜的住進了只有你的那一段幸福時光,然後轉身孓然,我一個人依舊是我一個人孤獨盛開的心房。

伴隨着那些憔悴,一起老掉的年華,究竟是歲月欠了青春 ,還是我們緣分不夠沒有看透彼此的長度。所以夜水未央記憶也成了三個人的輪迴。看得了潮起潮落,看不了的只是我一個人心疼的樣子。於是,包容太多,在乎了一次,你的曾經裏面,我也荒廢了自己的青春。

如果說,你的世界本應該繁花似錦,那麼,我不遮不掩,將自己的萬枯紅塵填入婆娑。等一個季節,無論春華秋實,我孤獨抵忘的依舊是我情愫未滿的筆墨。錯落浮塵,愛你,卻錯過了你一抹嫣然的笑意。如今,耳沫華髮,那件嫁紗終究落在了塵外女子的身上。若非是情深緣淺,那裏又該是一番怎樣的光景?

一座城市,鎖住了我的曾經。一段記憶,留住了我的過往。一個人,傾了我眼裏的天下人。只是,這一段時光,左岸漣漪,等得久了,我們擦身錯過,直到年華老幹,路過,才虧欠了彼此的幸福!

有點小趕,還望朋友些多多包涵!

禮讚明江橋抒情散文 篇10

風雨橋,在哪裏?侗族特有的橋樑。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它由橋、塔和亭子組成。橋面完全由木頭建造,兩邊鋪有欄杆、長凳和屋頂瓦片,形成一條走廊狀的人行道。塔和亭子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飛檐和角,用葫蘆裝飾。他們被稱爲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的橋樑之一。因爲過去行人可以躲避風雨,所以得名。

到處都是,貴州省金平縣只有一個。

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風雨橋,風雨橋的特點是什麼?於風大橋,又名華僑橋和浮橋,流行於湖南、湖北、浙江、福建、貴州和廣西。它由一座橋、一座塔和一個亭子組成,所有這些都是由木頭製成的。橋面兩側鋪有欄杆、長凳和屋頂瓦片,形成一條走廊狀的走道。塔和亭子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飛檐和角,用葫蘆裝飾。他們被稱爲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的橋樑之一。因爲過去行人可以躲避風雨,所以它被命名爲於風橋。

建築特色風雨橋通常由橋、塔和亭組成,它們主要由木頭製成,通過鑿和榫連接。橋面鋪裝,兩邊有欄杆和長凳,形成一條走廊狀的走道。塔和亭建築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每層的檐和角都是傾斜的,畫鳳凰和雕龍。頂部有葫蘆和千年鶴等吉祥物。

這座橋由巨大的石墩、木架、長型材和亭臺樓閣組成。除了石墩,它們都是木結構的,而且都是用榫卯鑲嵌的,而不是一個釘子和一個鐵。這座橋是由巨大的木樑組成的。

從石墩開始,用一座巨大木結構的倒梯形橋樑來提升拱橋的橋身,使受力點平衡,橋面陽臺像一個長長的隊列。陽臺上有三到五個三五層八角形的橋樓。在橋檐瓦樑的盡頭,有一個檐陵,它的形狀是馮丹初升的太陽,鯉魚在沙灘上跳躍,並坐在一隻帶寶的獅子上。

主樑的頂部裝飾着雙龍搶寶,上面裝飾着五彩繽紛的畫。這座橋的長棚是一條過道,兩邊放着供行人休息的長凳。在兩堵長牆的上端,各種歷史人物用木板雕刻,或者畫出神話故事的彩色畫。

整個建築不需要釘和鉚接,但是整個木材系統是通過鑿出榫頭並垂直插入來連接的。小屋的屋頂覆蓋着堅硬密封的瓷磚,所有外露的木質表面都塗有防腐桐油。因此,這些跨越江河的巨大建築傲然屹立在天空,歷經風雨依然堅不可摧。

禮讚明江橋抒情散文 篇11

母親出生的地方,是靠近海邊的一個村莊。她在那裏度過童年、少年,以及出嫁之前大部分身爲年輕女孩的時光。

我和母親,有數次清明回去村莊。春天的山野,空氣清新,陽光明亮,氣候略帶寒意。山上的杜鵑、梨花、杏花、桃花,正值大片盛開。母親帶我去看以前的房子,順着窄小鵝卵石街道,走到陳舊木樓前面。內部已面目全非,被新的主人當成儲藏屋,堆滿乾柴和農用工具。但是母親記得房子以前的結構,彼時她的祖母開小旅館,她與弟妹們住在閣樓上,日子一樣歡喜深濃。

《蓮花》裏面,內河的故鄉儒雅,那些颱風,集市,大海,渡船,洪水漫過街道的描寫,來自母親斷斷續續並不完整的回憶。她的口吻始終是愉快的,帶着天真,自動過濾掉世間的動亂和貧困,只有一種充沛濃烈的情意。

村莊最主要的大街道,新鋪過水泥,顯得平整寬大。街道上空空蕩蕩。一家綢布店,裏面賣舊式被面和緞料。一個老人在街邊做餅,守着煤爐窩。黃狗慢慢跑向街頭另一端。這是一條平淡無奇的被修整過的街。母親說,這裏以前是一條大河。水從大海分流出來,穿過村莊的中央。河岸兩邊住滿人家,打開後門,就在河邊洗衣服取水。真是熱鬧極了。這條大河,就是整個村莊的命脈。河上有一座石橋連着兩邊人家。那座石橋歷史悠久,圓拱形,大塊大塊方正的青石鋪壘。夏天,橋上涼風習習,人們鋪張涼蓆就在橋上()乘涼過夜。

後來鄉政府決定圍塘,把這個海邊村莊徹底改造。他們沿海填田,鋪平大河,拆掉石橋。於是,這個曾經熱鬧繁華的海船靠岸產品交易的村莊,隨即冷寂下來。再沒有大船停靠,沒有人來交換物品,沒有規模盛大的集市。沒有了河。沒有了橋。只有兩個大橋墩還在。旁邊立着一塊石碑,詩歌,記錄這座橋被拆的歷史。填河拆橋,被當作一個功績在紀念。

母親站在水泥地面上,看着白茫茫前端,彷彿眺望她童年時帶來無限樂趣和生機的河。我的眼前浮現出那無限喜樂喧囂與天地一體的河邊生活,只是再沒有人會知道那座大石橋的形狀。

它的名字,叫清風橋。

禮讚明江橋抒情散文 篇12

真正認識故鄉的橋,那是在我回到故鄉之後了。我在南潯鎮上盤桓了數日,便被嬸孃接去了斜橋兜。

這個兜,在我們故鄉常用作地名,就是灣底的意思。所有叫“兜”的地方,一定是有河汊,或者港灣的。這個斜橋兜就在兩條河匯聚的地方,架在大河上的是一座單拱的石橋。因爲架在大河上,河面很寬,於是,智慧的匠人便將橋拱的坡度造得很大,以提高拱的弧度,弧度越小的橋拱受力自然會強大很多,從物理學角度討論,九十度垂直狀態的物體,可以承受最大的重力。這座橋又高又陡,所以被稱作“斜橋”了。我家祖上的老屋,就在這個叫“斜橋兜”的村上。

叫我沒有想到的是,祖屋不僅保留下來了,而且還可以住人,我的叔叔和嬸孃一家,就一直住在祖屋裏生活,和他們一起生活的還有我的堂姐和兩個堂弟。斜橋兜離開南潯鎮有十幾里路,那個時候是不通車的。嬸孃擔心我走不動,專程叫叔叔搖了一條船上來接我,兩個堂弟已經可以相幫搖櫓,一個十七,一個只有十三。我好奇地試了一下,好重,我根本搖不動。那張櫓卻在十三歲的小堂弟手上“吱扭吱扭”,輕鬆地唱着船歌。嬸孃坐在船艙裏,五短身材的叔叔在後面掌舵,堂姐卻陪着我坐在船頭看風景。我下意識地看看身邊堂姐,又看看叔叔,心裏嘀咕父女怎麼一點也不像?堂姐體態修長,模樣也俊美,叔叔卻長得很矮小。似乎兩個堂弟和他要相似很多。

一路之上宛如划行在一幅美麗的水鄉圖裏。我目不斜視地看着兩岸的風光,指指點點詢問,堂姐便極耐心地一一講給我聽。我就這樣真正認識了自己故鄉。認識了故鄉的山山水水,故鄉的屋,故鄉的竹林、桑園,還有那些田裏的農作物。但最叫我感興趣的,還是故鄉那一座一座橋。每當我問到小船穿過的橋洞時,堂弟都會報出它們的名字,還如數家珍般講出它的構造。更加叫我驚訝的,還是它們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那些傳說故事,在堂姐糯糯的越語鄉音裏,顯得格外嫵媚動人,聽得我如醉如癡。我怎麼也想不到,他們對故鄉這些橋,有如此深刻的瞭解。直到住進祖屋後,我才漸漸明白了其中的奧祕。

禮讚明江橋抒情散文 篇13

昨夜,與同學短暫相聚之後在匯景橋分別,人未別,卻相約下次的再聚。望着她離去的背影,心中涌起太多感慨。

總不會忘記畢業留言冊中一位同學的留言:這一別,或許永遠……當時感覺這話是不是太傷感了,相隔又不是太遠,怎會沒有見面的機會呢?畢業後的經年,與同學能相見的屈指可數,更多的倒真應了那位同學的話,一別成永遠。現在想來,那位同學倒是個先知,不是不能見,而是懶得見。步入社會,我們要扮演的角色太多,承受工作、家庭、社會帶來的多重壓力,身心疲倦,只想清靜,連我這樣一個曾經那麼喜歡熱鬧的人而今也只想做個圍城中人。

同學還是曾經的那位同學,只是話語中多了一份堅強。她或許是全班閱歷最豐富的一位,短短的十多年,卻遭遇了兩次婚姻的失敗。當初聽另一位同學的講述後,我真的替她擔心,怕她從此會消沉下去,會自我折磨,自我摧殘,這幾年來,不知憔悴成了啥樣?一直想去看看她,去安撫她受傷的心,但最終也因種種原因而被擱淺。昨晚的相見,發覺並不如我想的那樣,自信樂觀洋溢在她的臉上,絲毫看不出她有何悲觀情緒,還是一如學生時代的那股精神氣。開始交談我還怕觸動她的那根弦,不想倒是她自己將話題說起:“人生是多姿多彩的,婚姻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擁有一份好的工作,幹好我的事業對於現在的我來講纔是人生最重要的。其實一個人的生活也挺快樂的,就看你用一種怎樣的心態去面對。我們這一代的女人應該是最優秀的……”難得她有這份豁達的胸襟,那些安撫的話語還用得上嗎?這些年的風風雨雨沒有將她擊垮,反倒讓她變得更加堅強自信,我從心底由衷地敬佩她。

生活在自己的腳下,命運在自己的手中,正如一篇文中所寫的“當生活的一扇窗關閉了,你可以開啓生活的另一扇窗。”同學不正是這樣嗎?她的婚姻之窗暫且關閉了,但她打開了自己的事業之窗。人生之旅,我們不僅僅要爲別人活着,更要好好地爲自己活着。每個人來到世間走一遭都是不易的,幾十年的人生我們已走過將近一半,後面的人生真的要爲自己好好地生活着。

匯景橋之別,是我們下次相聚的開始,期待也從今夜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