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精選20篇)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精選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雨清新了六月,當童歡,高考相繼告別。糉香飄情的端午節來臨了。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精選20篇)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1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是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既美味,又美觀。

我們這裏通常都是包棗糉,白白的糯米里放入幾顆蜜棗,煮熟時白裏透紅,吃起來既香又甜。每年過端午我都是買來現成的吃,自己學包糉子是從去年開始的,女兒知道我愛吃糉子,放假的時候把糯米,蜜棗,糉葉一應俱全的都買了回來,好嘛!這回可不能偷懶買現成的了,學着包吧!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這樣,會者不難,難者不會。剛學的時候不是把糉葉拽破就是到處漏米,女兒也是第一次學包糉子,我們包出來的糉子沒多少是三角形的,而且生怕漏米,把個糉子五花大綁,捆的是結結實實。各種形狀的糉子在我和女兒的嬉笑聲中逐一粉面登場。

今年的端午節,單位給我們一樣不落的發了糯米,蜜棗,糉葉,女兒還沒有放假,也只好我自己包了,泡米,浸糉葉。有道是熟能生巧,因有了去年練就的功底,今年包起來特別的順手,包得又快又有形狀,沒用多長時間就包好了一大盆,洋洋得意的我很有種成就感,給女兒打電話告知成績,把自己神誇一番。

煮糉子最是心動一刻,糉子下鍋只幾分鐘的時間糯米的香味伴着艾葉那特有的清香氣味就瀰漫了整個房間,真是香氣四溢,沁人心脾。煮糉子一定要時間長一些,這樣會很綿軟,更香甜。吃時最好涼的時候吃,這時候粒粒米已不分你我緊緊的粘在一起,吃起來更有韌性,滑滑的很爽口。

煮糉子的鍋裏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糉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午糉鍋裏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糉子鍋裏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糉子裏包上蜜棗的棗糉還有早中的說法,既是爲即將考學的學子們加油!早早考中的意思。糉子諧音中子,民間也有吃了糉子能得兒子的說法。

又是一年糉飄香,飲水思源。每當節日來臨之時,總會想起戰國時期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的那種感懷局勢動盪,國事不振,並以死相諫的愛國精神,人們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糉香飄飄!情味濃濃!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2

我是一個沒有情懷的人,在生活面前,我是冷漠的。寂寞和冷漠給了我重重的殼,殼裏的生活從來不安逸,但從來也不舒服。

我的媽媽是我生命的沃土。但是我一個人走出來了十年,離得越遠,故鄉越美,我很想回去走一遍小時候求學的路,跨過六座山經常遲到的路。在今天看來,應該是一路的綠色美景。沒有人告訴我應該頑強,但我真的頑強的走到城市裏。並且在城市裏迷失了十年。

十年裏我不快樂,但是仍然不懂得停下腳步。我沒有給自己放過一天假,我也忘記自己到底要什麼。上班兩個字,會給我安全感。如果不上班,我覺得我像是被世界遺忘了一樣,沒有存在感。

節日與我,從來是忽略的。端午節來了,我會想端午節麼,何必要這樣隆重的形式化它,很多很多年前的一位詩人唱着離騷跳進了汩羅江,今人卻要在這一天慶祝什麼呢。

但這是以前。前年的五月,媽媽和奶奶從遙遠的老家來看我。她們逛超市,購食材,家的味道變得濃厚,我吃到了久未品嚐的媽媽菜。端午節的氣氛還不濃厚的時候,她們就挑好了竹葉,洗淨了涼在陽臺上,又去準備甜棗和花生米,當一切都備齊的時候,恰逢週末。我剛好那個週末不忙,就陪在家裏陪媽媽和奶奶聊天,聊天老家的某些遠親不在了,聊到一個老鄰居生病了,也聊到某個近親現在發達了,如何的富有,你應該回家去請教請教。突然發現,在這樣的聊天中我真的放鬆下來,內心是極其愉快的。然後媽媽和奶奶把淘淨的糯米放在乾淨的盆子裏,拿出綠色的竹葉,極熟練的包起糉子來。把糯米包進去,再用清水淋幾遍,讓米粒變得緊實。然後拿竹葉割成的細繩捆紮成菱形的糉子,奶奶一邊包一邊問我:包得好不好?好像沒有以前方正,沒有老家的竹葉好。

我看着她們一邊忙活一邊聊天,也開始蠢蠢欲動,洗淨了手,我也拿了竹葉開始包,奶奶笑我,說我笨手笨腳,大抵是第一次包糉子吧。媽媽回她:還真是第一次包,以前他怎麼會參與?

那麼溫馨的畫面,再也見不着了。奶奶已於去年去世,清 明採茶的季節,她惦記自己的大女兒,沒有人陪她去,八十調幅齡的她自己坐車去的,回來就病了,只是發燒沒有其它病症,在小診所和縣醫院輸了十來天水都不見好轉,最後才找到真正的病因,是被脾蟲咬了。那是一種附在皮膚上吸血的蟲,帶有毒素,會讓人的血小板驟減,免疫力下降,最後死亡。那一年開始頻發這種病例,後來都無人敢去採茶。奶奶轉到市醫院的時候,已經病重,無法恢復,好在後來並不痛苦,安靜的去了。

又一年的端午節,我仍然在孤獨的異鄉。我不喜歡包糉子,嫌購置配料麻煩。我只是很懷念那一個最特別的端午,兩位老人熟練的包着糉子,用我久違的鄉音聊着老家的些許舊事。特別溫馨,特別的放鬆,時光靜靜的在指尖流淌,面容安詳的老人,在把祝福包進糉子裏。

而今天,我能做什麼呢?我只有雙手合十,閉上雙眼,低頭靜默。我在心裏說,奶奶,你一定要更幸福,端午節記得吃糉子。很多的傳統節日,雖然有不同的習俗,但是我們都把它過成了團聚,過成了家的味道。如果家人們不能在一起,那我們就提醒他們吃糉子吧,這是我發現的傳遞節日習俗的新方法。但願清風幫我把訊息傳遞到。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3

每到端午,我都會和家人一起插艾解糉,包包子,喝雄黃酒,在手腕處纏上五色絲線,然後,給自己的親朋好友發發祝福語。年年如此,並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妥之處,以爲和其他的傳統佳節一樣,想當然這就是端午的味道。可今年,病中的我剛剛給親朋好友發完祝詞,就驚駭地看到:端午節不能祝快樂,只能祝安康,它是一個悲壯的日子,是一個祭祀的節日。一方面爲自己的孤陋寡聞而汗顏;另一方面又爲自己已發出的祝詞感到深深不安,忙不失迭想刪除,但已太晚了,於是心裏產生了一個念頭,寫下這樣一些文字,請朋友們諒解我的無心之過,也爲了提醒自己時時記住: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任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發生了尖銳地矛盾,他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懷王死後屈原遭饞去職,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郢,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國一天天衰亡,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在悲憤交加中於五月初五,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平王所殺,他微服過昭關,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孫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吳越夫椒之戰,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坐視越國自大。吳國太宰伯嚭,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屬縷寶劍。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死後僅十年,越滅吳,終應其言。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中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爲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鄉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爲曹娥江。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爲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爲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羣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爲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看到了這些,端午節的味道還僅僅是吃糉子,包包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嗎?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4

五月初五端午節,在樂從英雄河道上舉行龍舟賽。

今天,這裏陽光明媚,把水照得銀光閃閃。這時一羣羣觀衆爭先恐後地來到觀衆臺上,不一會兒,觀衆臺上就擠滿人了。觀衆臺的上面還掛着一條橫幅,上面寫着“龍舟邀請賽”幾個醒目的大字。橫幅的上面插着五顏六色的彩旗,旗幟正迎風飄揚。彩旗的下面掛着一個個紅紅的燈籠,真是熱鬧極了!

“呯”的一聲炮響,放龍了!在等候區等候已久的選手們用力揮動船槳,幾百條龍舟齊頭並進,霎時間全都離開起點。遠遠望去,龍舟就像一支支射出去的箭。

龍舟開始向觀衆席這邊划來了。這時“團億傢俱城”隊和“龍威傢俱”隊兩條龍舟把所有的龍舟都甩在了後面。這兩條龍舟實力非常接近,激戰了三百多米都不分勝負。“龍威傢俱”龍舟隊的運動員有的張大了嘴巴,猛吸氣向前劃,有的漲紅了臉,好像在說:“勝利是屬於我們的!”。“團億傢俱城”龍舟隊上的鼓手在用力地敲打着鼓,這鼓聲的節奏把在奮力向前劃的選手們調整得整齊而有力,濺起來的水打在選手的身上,都分不清是河水還是汗水了。同時,觀衆們也熱烈地叫着:“加油!加油!……”現場氣氛掀起了一個又一個高潮。

要到終點了!選手們集中自己所有的力氣向終點衝刺!觀衆們的加油聲也越來越響!就在衝過“龍門”的時候,“團億傢俱城”龍舟隊率先衝線了!緊接着“龍威傢俱”龍舟隊也衝線了。“耶!耶!”觀衆們傳來一片片歡呼聲。

啊!真是場激烈的龍舟賽啊!看來,我以後也要多多關注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龍舟賽。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5

農曆五月,正當麥子成熟。曠野飄香的時候,端午節來了。每到這天清晨,家鄉家家戶戶的窗戶和大門上便插上艾條和菖蒲,母親們便在孩子腰間認真的繫上菖蒲,口袋裏放一些艾葉,說這樣能除邪防病。

傳說當年黃草率領農民起義軍路過天長,百姓紛紛避兵躲藏。黃草在路上碰見一婦人揹着個大孩子,牽着個小孩子,覺得很稀奇,後來一問才知,大孩子是鄰居所託,他爲婦人的善良所感動大,吩咐這婦人回家後在窗戶,大門上插上艾條,士兵就不會進去了。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家家插艾條。爲什麼要插菖蒲呢?聽爺爺說,菖蒲是古代一位道行極高的的道士死後所化成的,有驅魔消災之用,所以大家也都插一些菖蒲保平安。這一天,母親會早早起來用早已準備好的原料包糉子。糉子有甜糉子和鹹糉子兩種口味,包好的糉子放在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瀰漫整個廚房。我是一個大饞鬼,每次煮好糉子,我都會第一個嘗一嘗,解開扎藤,剝開糉子葉,糉肉升騰着蒸汽,散發出一種特有的糉香,兩種糉子放在同一個盤裏,好像兩種耀眼的紅白寶石,讓人口水直流。因爲人多,所以包的糉子也多,我的肚子也是鼓鼓的

吃過美味的糉子,一定要賽龍舟,可我們這缺水少河所以不能舉行龍舟賽,我也就沒地方大顯身手,只好到電視上看直播,過過眼癮。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幾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看到這,我也想上去加油,不過,只能想想了。 端午節還與一位大名鼎鼎的詩人有關,他就是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學富五車。他在楚王身邊做官,楚國因爲屈原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百姓聽說屈原投江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但一直找不到屈原的身體,於是,百姓借划龍舟驅散江中魚羣,還吧糉子扔到江中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吃掉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賽龍舟的來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用生命表達對祖國的愛,我們也應像屈原一樣熱愛自己的祖國,爲祖國做出一番巨大的貢獻。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6

“節分端午自言誰,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是一首紀念端午,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詩作。屈原是一位愛國憂民的楚國大夫,是一位勵志革新的政治家,他一腔熱血,勵志通過革新強大楚國,統一中國。可當政者聽信讒言,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他在《離騷》中寫到 "長太息以掩啼兮,哀民生之多艱.",人民的流離失所,撕扯着他的心肺。 屈原空懷一腔報國之志,流放中眼見國破民苦而無力迴天,痛不欲生,同年五月初五抱巨石縱身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傷異常,前往汨羅江尋找屈原遺體,只找到了屈原的衣帽,百姓們在故鄉修建了屈原的衣冠冢。爲了紀念屈原,每年這一天當地百姓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弔屈原,同時做成各種糉子爭相投往江中,以便讓魚龍蝦蟹飽食了而不再吃屈原的屍身,從而演化成競龍舟、吃糉子的習俗。如今,吃糉子習俗已逐漸盛傳於祖國各地,以此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飽含着深沉的愛國情懷,也是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留給我們更多的歷史反思。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7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沒有被國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後划着小船將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將竹筒盛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夠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因此,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接着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將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好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之後,媽媽將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接着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因此,每當吃糉子的時候,我總是吃得許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着槳,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8

家鄉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們漢族的傳統節日。在戰國時期,我國愛國詩人屈原聽說秦軍攻破楚國國都的消息之後,悲憤交加,依然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江,以身殉國,百姓們紛紛親去打撈,沿水招魂,在沒有結果的時候,人們只有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蝦魚蠶食屈原屍首的方法表達對他的懷念,此日正是農曆五月初五,以後每年人們在這一天都要到江面去頭糉子表達緬懷之情,隨着時間的演變,人們將這一天俗稱爲“端午節”,過節的形式也多養起來,如插楊柳、賽龍舟、吃糉子、燒高山等。

我也特別喜歡家鄉的端午節,雖然沒有電視裏看到的盛大賽龍舟、燒高山等習俗,但是我獨愛綁花繩、戴荷包、插楊柳、包糉子、串親戚等風俗喜慶方式。

五月初四這天,我就嚷着媽媽帶我去趕集,大人們忙着購買肉呀、菜呀、蛋之類的,我們孩子的焦點在於買花線、買畫布,挑三揀四,串了西家串東家,幾個商店、攤位轉下來,手裏捧着一大把花線、畫布。可高興了,在回家的路上就迫不及待的搓起花繩來。回到家裏,和鄰里幾個小朋友圍着姥姥開始編花繩、縫荷包。捻線搓繩、選布剪樣,穿針引線,直到開燈時分,每個小朋友都有了滿意的收穫,可將姥姥累壞了,我們便搶着用小拳頭敲打姥姥伸不直的腰背,姥姥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興奮的我就是睡不着,偷偷起來將花繩和荷包比劃了好幾次,因爲姥姥說了:“今天戴了就不靈了,只有在端午節這天戴上纔會保佑我們一年平安。”真是一個難眠之夜呀!隱隱約約聽見爸爸插楊柳的聲音,我一骨碌翻起身來,大聲喊着戴荷包囉……以最快、最簡單的方式洗刷完畢,在媽媽的幫助下認真的綁上了花繩、戴上了荷包,看着手腕、腳腕花花綠綠的花繩,是弄着胸前各式各樣的荷包,我自豪極了,猶如成了最美的小公主。帶着無比幸福的心情,開始幫媽媽炒雞蛋、包糉子。

說起包糉子,可是我拿手好戲,早在六歲那年,大媽就教會了我包糉子。我便一個指揮官的架勢喊來爸爸,指揮着他和媽媽抱起糉子來:首先按比例將昨天購買來的糯米、大棗、葡萄乾、枸杞放入盆中掏乾淨,接着再加進去一定量的白糖、蜂蜜和均勻,接着拿來竹葉捲成一個漏斗形,要注意,不能夠將葉子卷完,還要留一些等放進做好的餡子之後封起來,爸爸一直做得非常好,就是最後的封包動作出了錯,被我狠狠批評了幾句:“老爸,你也不動腦想想,包紮的繩子要打成活結,不然證書之後你連葉子一塊兒吃嗎……”在我成功的指揮下,你一個、他一個、我一個,不一會兒包了一大堆,最後就是開竈蒸煮了,這期間,我有顯擺着自己的花繩和荷包指揮爸爸矯正了爸爸楊柳插得不好看之處。

開始過節享受了,一家人圍着豐盛的節日餐,你爭我搶、談天說地、笑語盈盈,真是其樂融融。時逢中午,我們一家又拎着自己親手做好的禮物去大伯家串門子,一路上陽光和煦、鳥語花香,喜笑顏開,我真的被這欣欣向榮的日子陶醉了……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9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每次念起長詩《離騷》中的這名句,我就會想起那位因勸說楚懷王失敗而抱石自沉汨羅江的悲壯愛國詩人——屈原。

戰國時期,張儀提出連橫親秦,要拆散齊楚聯盟,就找到了楚懷王,許諾六百里地要楚懷王和齊國絕交。屈原等大夫極力勸阻,可楚懷王垂涎那六百里地的好處,就和齊威王絕了交。結果事後張儀反悔,楚懷王病死在秦國,繼位的楚頃襄王還是主張投降秦國,屈原幾次被流放,最後見故國無救,想起自己的種種遭遇,越想越悲憤,就自投汨羅江了。

農曆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每年的端午節都過的熱鬧非凡,今年自然也不例外。端午節少不了吃糉子,賽龍舟。

說起吃糉子,自然的有包纔有吃。我媽媽可是一個包糉子能手,今年她要教我包糉子,帶你去瞧瞧吧!“哎,你這裏錯了,不要放這麼多肉。”“喂喂喂!你怎麼將花生給吃了”“啊!那些是菜葉,不是包糉子的。”調皮的我正在廚房裏搗亂呢!好了,迴歸主題,正式包糉子。“先將糉葉捲成一個圓錐筒,接着放入糯米和花生、肉餡和紅棗。再將上面蓋起來,最後,綁好定形,一個糉子就成了。”我雖然也是按着媽媽的步驟做的,但是感覺怎麼也不好像一個糉子。但是雖然如此,還是包得其樂融融。

吃了糉子,渾身有勁,賽龍舟嘍!隨着裁判一聲令下,十幾條龍舟一起向終點飛快地游去,比賽剛剛開始,大家都力氣爆棚,迅猛地划着槳。只有一艘龍舟在緩緩的遊動着,大家都認爲這艘肯定輸了,頓時響起一片噓聲。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後來,當大家都累了,不得不減緩速度的時候,這艘龍舟還是保持着一定的速度,很快反超,結果成了冠軍。場上喝彩聲此起彼伏,也有人認爲他們這樣與賽龍舟比賽的熱鬧不符,這種方法不可取。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10

離端午節的日子越來越近了。街上飄着陣陣糉香。

我和我的媽媽準備好糯米、糉葉和線等,開始包糉子。我目不轉睛地看着,只見媽媽拿一張糉葉捲成漏斗型,再往裏面加上參有紅豆的糯米,接着用糉葉包成三角形,最後用線把它拴好。看着媽媽包糉子,我不解地問媽媽:“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媽媽耐心地給我講到:“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由一個著名的詩人叫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在陰曆5月5日這天,他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真是太可惜了!”聽完媽媽講的故事,我不由自主地嘆息道。

媽媽繼續說道:傳說屈原死之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媽媽停下手中的活,擡頭問我:“你看見過賽龍舟吧。”“我們去年在新津看見過啊”我不解地問。“其實,賽龍舟也與端午節有關。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哦,是這樣的。想不到一個節日還有這麼多的故事”,我恍然大悟道,想不到我們經常過的節日,竟然有這麼多的文化。

吃着香噴噴的糉子,我深深感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我發誓要好好學習中國文化,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11

初一吃糕;初二吃糉子;初三吃螺;初四持艾草;初五吃一天。唱着這首不很和諧的童謠,又迎來了端午節。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莆田就有這麼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初一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糉子了。糉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糉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糉情有獨鍾,尤其是裏面大大的棗子,家裏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糉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糉子比家裏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糉裏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餘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糉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接着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不過我們非常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的時候,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端午節那天,媽媽都會用根根細繩細緻地編成筐,按以往的習俗,編8個層,奶奶煮好蛋之後就拿出3個最光滑的。底層放一個,接着是桃子。每種都是3個,用了6層。第2層就是一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的。最後掛在門口,按照長輩說的,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個盒子裏,與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團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節就順利閉幕了。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12

很快,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這免不了要勾起我童年的回憶。

大概是四歲時吧,那時候家鄉的河還能夠划船的。當我遠遠地聽見鑼鼓震天、呼喊撼地的時候,好奇的我便硬是拉着家裏的婆婆出門看熱鬧去。作爲保姆的婆婆總是非常慈祥,我也把她看作自己的親人,她便拖着我的小手,顫顫巍巍地往長堤那邊走去。剛好,河上五彩繽紛的龍舟正威嚴地列成一排,氣勢洶洶地準備捕捉那一聲令下。

發令槍響之後,箭在弦上的龍舟真如一條條迅猛如雷的水龍,在水上飛竄。而船上的那些“馭龍者”更是精神抖擻、鬥志昂揚,特別是船兩頭正奮力擊鼓的鼓手,劃舟人的鬥志似乎隨着那一下一下的如雷鼓聲而不斷激漲。

這一幕真讓少見世俗的我看得如癡如醉,家鄉竟有如此激動人心的場面!而婆婆在旁一直緊緊地攥着我的手,和藹地笑着。繼而我又跑去一睹那些拔得頭籌的選手們。每條船上的人都溼了,而在我這稚嫩的眼中,冠軍不過是更加溼透了的人們。

興高采烈的我又挽着婆婆的手回到家中。午飯時間到了,婆婆端出兩隻冒着熱氣的翠綠的三角體,又手把手地叫我褪去它表面的大片葉子。婆婆微笑着說,這些用荷葉包着香米的三角體就叫糉子,我還驚喜地發現米飯裏面還有內涵豐富的肉餡。它們都是婆婆從鄉下帶來的,大家都會在划龍舟的時候吃糉子。我似懂非懂地捧着這噴着荷香的飯糰,用力地咬下了一塊。望着婆婆仁慈的笑容,我只感到口中無比的親切與溫馨。

婆婆在我上小學以後便回鄉下頤養天年了,但是我們家還是經常在端午節去探望她的時候帶回幾隻糉子,來重溫舊日的快樂與節日的喜悅。只是這幾年來給我帶來的是遺憾,端午節被韓國人註冊了,家鄉的的河髒得不能夠再划龍舟了,婆婆壽終正寢了。然而,端午節被外國人註冊了,我們還能夠吃糉子;這條髒河總有變清的那一天,我們還能夠在水上划龍舟;但是最讓我傷感的是,我永遠不能夠再牽着婆婆的手在長堤看比賽了。

我愛家鄉的端午節,但是我更懷念的是那永遠不再回來的童年和婆婆。端午雜思,思憶至此,足矣。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13

我國有很多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但是最令我難忘的.是今年的端午節。

那天,田老師帶來了一袋熱乎乎的糉子,它們繫着白色的腰帶,穿着綠色的襯衫,笑盈盈地躺在口袋裏,好好像對我說:“快來吃我呀。那一股香味撲鼻而來,我的肚子已在唱歌了,我趴在桌子上呆呆的望着那香噴噴的棕肉,恨不得上去咬幾口。

田老師似乎猜出了我們的心思,笑呵呵地說:“小饞貓們,想吃了吧,快點排隊上來嚐嚐吧。”“萬歲!”同學們高興地手舞足蹈。田老師慢慢地脫下糉子的衣服,露出了雪白雪白的糯米糰,糯米上還鑲嵌着幾顆紅寶石呢。不一會兒,終於輪到我了,我蹦蹦跳跳地走上講臺,拿起一根牙籤,輕輕地刺下一團糯米,蘸了一點白糖,高興地歡蹦亂跳。回到座位上,我有點嘴饞了,一下子就把它喂在嘴裏,太甜了。最後,舔一舔嘴邊的白糖,實在是人間美味!以前我不喜歡吃糉子,今天爲何改變了這種想法。彭議瑩也上去刺了一小團,大搖大擺地走下講臺,來到我座位上,得意地給我聞聞那美味的糉子。我用可憐的眼神盯着她(意思是給我嚐點)她瞪了我一眼(意思是我還沒嚐嚐鮮呢)於是,她大口吃下了糉子,直喊好吃。我最後的一絲希望也破滅了。

大家眼巴巴地望着田老師手裏剩下的最後幾個糉子,田老師笑眯眯地說:“誰還沒吃糉子呀。”大家都舉起手說:“我,我,我。”還沒等老師下令,大家就一窩蜂似的涌上講臺,擠得田老師不知如何是好,就連真正沒吃到糉子的那名男同學也被我們遠遠地擠在後面去了。大家刺啊刺啊,我一看,時機終於到了,剛剛把手往裏面一伸,哎呀!一下子就被別人的牙籤刺到了,我急得好像熱鍋上的螞蟻。只剩下最後一個糉子了,大家擠得更兇了,一個個糉子被我們刺得四分五裂,田老師手忙腳亂,應接不暇。就在我失望時,田老師突然轉過身往我嘴裏塞了一團糉子,我又歡又喜,捂着嘴高興地回到座位上,心裏有說不出的甜。糉子發完了,有些同學失望地回到座位,有的同學則非常高興,大概搶了不少糉子吧。

這個開心的端午節真令我難忘。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14

端午節,一個多麼好聽的名字,而我和他也有一個約定,我每年深情期盼,它也會帶來濃濃驚喜,然後同我一起迎接這份動人的情。

在這一天,我們一大早起來,進入了忙碌,爲這個“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準備準備。

在我們這裏,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糉子、吃糉糕了。在今天早上,我們去買了一些糯米、大棗和白砂糖,而且我們在老家,有一個很大的大竈,我們打算用大竈來做那些美味的糉糕,然後可以開始了。

首先我幫媽媽把糯米洗淨,然後把大棗一個一個用手掰開,把裏面的棗核取出來,和糯米一起放到鍋裏,把蓋蓋上,然後奶奶開始生火,奶奶加上柴草,一下一下把火煽起來,我們就可以進行下一個工作了。

接下來就是做油餅,我挖出幾大碗麪粉,用水和好,別說,還挺累的,我和爸爸把它們和成一塊塊小餅,然後在鍋里加油燒熱,把餅放進去,就炸成了油餅。

糉糕也出鍋了,我用筷子挖出一些放到油餅裏一卷,一個油餅卷糕就好了,咬開它,一場濃郁美味的表演在我的牙齒間盛重登場,那些味道瞬間激發了我的味蕾,剛開始是外脆裏柔的油餅,一陣陣油香和麥香流過我的口腔,再往後是甜甜粘粘的糯米,那些糯米軟糯適口,入口即化的感覺讓我無法再感覺到糯米那原本的顆粒感,有一些大棗藏在其中,當你正品嚐糯米的香甜時又咬到了一個大棗,瞬間,十分濃郁的棗香填充了我整個味蕾,那些棗甜在味蕾上舞動,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端午節,它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是從老家大竈裏飄出來的糉香,還是那份真摯的端午情……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15

當大地吹起南風,石榴花開照眼明時,端午節,伴着糉子的香氣,悄悄地來到了人間。

早晨,我一睜眼就聞到了一股股竹葉的清香。我馬上跳下牀,飛奔到廚房。只見鍋裏有幾個糉子躺在了沸水之間。那竹葉的清香裹着糯米的香氣,像個淘氣的孩子,一個勁兒地往我的鼻孔裏鑽。他們身上裹了一層碧綠色大竹葉,就好像穿了一件綠色的外衣似的。身上還五花八門地纏着一些線,就好像一個被繩子捆起來的“壞人”。再細看糉子的形狀,就好像一個牛角,像要對我們發起“進攻”,我不禁饞涎欲滴。

終於開吃了!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糉子,用剪刀把它身上纏的線剪去,剝開竹葉,一股糯米的清香撲鼻而來,我把糉子最尖的部分沾一點白糖,放在嘴裏輕輕一咬。糯米軟軟的、糯糯的,真好吃!我狼吞虎嚥地吃了四個糉子,準備再去拿,媽媽笑着說:“小饞貓,別貪吃,糯米吃多了不消化,這裏還多着呢!”我一看,桌子上有一個紅盒子,裏面擺滿了糉子。它們圓腦袋、方身體,形態各異,種類繁多:白糖糉、豆沙糉,紅豆糉,火腿糉,蓮子糉、還有鹹肉栗子糉。看到這眼下的美食,終於讓我放下心來。

這時,媽媽拿着一束雜草掛在門上,我好奇地問媽媽:“這是什麼呢?”媽媽耐心地說:“這是艾草,每當迎來端午節時,人們都要掛艾草,既可以淨化空氣,還可以驅趕蚊蠅,蟲蟻。”

晚上,月亮像彎彎的眉毛掛在天空,像屈原微笑着的笑臉。一盞盞街燈默默地照向遠方,一直到達思念的盡頭,城市的靜夜被照得好亮好亮……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16

端午節包糉子是中國的習俗。每到端午節前幾天,外婆都會包糉子。

每年端午前幾天,外婆就在街上買來棕葉、糯米和蜜棗。外婆先燒水煮棕葉,然後洗一洗糯米和蜜棗。中午,外婆開始包糉子了。她從盤裏拿出三張棕葉,捲成漏斗狀。先放上一半米,放蜜棗,再放上米。當外婆把糉子裹好好,再用棉線把它固定。

我看包糉子很簡單,也跟着學了起來。我拿起三張棕葉開始卷。可那三張棕葉完全不聽我的命令!它們就像頑皮的孩子,剛捲起來就散開了。我可急了。再拿三張糉子包,可還是沒有卷好。我又進行了第三次嘗試。終於,我把糉葉捲成了漏斗狀!我太開心了!手忙腳亂地放上了糯米,下面卻漏米了。外婆說:“慢慢來。”我聽了外婆的話,慢慢地包,雖然我包的糉子不好看,但是我敢說我包的糉子是最大的!外婆開始煮糉子了,外婆說要煮好幾個小時。我等啊等,兩個小時後,糉子開始散發出香味。我問外婆:“外婆,糉子好了嗎?”“沒好,還要火燜。”我又等了好一會兒,糉子纔可以吃。

只見它們青色的外衣變成了墨綠色的。剝開一個,濃濃的糉子香瀰漫了開來,軟軟的糯米、甜甜的蜜棗,看着都讓人流口水呢!

每年,媽媽同事都會送糉子給媽媽。可我更喜歡自家的糉子,因爲糉子裏有家的味道。爸爸喜歡吃糯米糉子,媽媽什麼糉子都喜歡。我更喜歡吃蜜棗糉子。

互送糉子也是一種祝福!祝大家端午節快樂!多吃糉子。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17

端午節快到了,我很高興,因爲我最喜歡吃糉子了。

我們家鄉的糉子種類可多了,我來給你介紹一下吧,鮮肉糉、蛋黃糉、豆沙糉、蜜棗糉、赤豆棕……端午節那天,媽媽會找來一口大鍋,舀一些水在鍋裏,然後放上蒸籠,把糉子放在蒸籠上蒸。二十分鐘左右,帶着竹葉香的糉子出鍋了。熱騰騰的糉子真惹人喜愛,我迫不及待地解開糉子的“衣帶”,脫去糉子的“外衣”。白嫩嫩的糉子展現在眼前了,我靠近它,使勁聞啊,一個字——香!忍不住咬了一口,粘粘的,甜甜的,真好吃!

端午節臨近,外婆還會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聽外婆說,艾草可以驅蚊呢!

家鄉的端午節快點來吧!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18

“節分端午爲誰言,萬古傳頌爲屈原。”一句古詩道出了端午節的由來。

我的家鄉在溫州,以前這裏是一個小漁村,人們依靠打魚爲生,生活過得很樸素。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了。可是,家鄉的人們依然保留着端午節的習俗。

在端午節前幾天,我們這裏的村民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口掛上了菖蒲,掛上了艾草,掛上了雄黃肉。據說是爲了辟邪驅魔。端午節那天,父母們都會給未成年的子女佩帶上形狀不同的香包。有的戴在胸前,有的系在腰間,還有的帶在手腕上,據說香包裏有的包着香料,有的包着中藥材,還有的包着——而且香包裏散發出來的氣味能增強我們的抵抗力,讓我們少生病。

在我的家鄉還保留着划龍舟,吃糉子的習俗。龍舟上有二十個人划槳,兩個人敲鑼。據說,最初這樣做是爲了驅趕水中的魚兒,不讓他們吃屈原的屍體,而且一邊划船,還要一邊把糉子扔到河裏。今天划龍舟是爲節日增添歡快的氣氛,糉子也成了一道美食。

吃着香氣撲鼻的糉子,看着奮勇前行的龍舟。我再一次感受到端午節的習俗給人們帶來的快樂。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19

每到農曆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了。它是中國人的節日之一。還有很多習俗,比如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葉.但是今年的端午節不一樣。以前我們到端午的時候買褐色的種子吃,今天自己打包!

我媽對我說:“包裹褐色的種子,你要把兩片褐色的葉子疊在一起,翅膀褐色葉子的三分之一的葉子摺疊成一個‘漏斗’。然後把糯米放進去,用筷子搗實,再用漏斗上的棕樹葉把漏斗封好,最後用繩子綁好打個結。一顆甜美的棕色種子就可以了。”我照我媽說的做了,但是我在包糙米的時候,不是漏了糯米,就是把剛摺好的漏斗撒了。但我不會被一點點困難嚇倒,於是我重新開始,包了很久,一切都有了回報。最後包了一個棕色的兒子。

奶奶在鍋裏蒸棕色的種子。7——8小時後,奶奶拿出棕色的種子,對大家說:“吃棕色的種子吧!”我和爸爸媽媽出去生了一個好吃的棕色兒子。我咬了一口棕色的種子。哇!褐色的種子很好吃!我馬上對奶奶說:“奶奶的糙米真好吃!”!爸爸媽媽嚐了嚐,稱讚奶奶廚藝好。奶奶被表揚了,說“哪裏哪裏”!

這時,我問父親:“我們爲什麼吃褐色的種子?”爸爸說:“這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奶奶接着說:“屈原有愛國熱情,卻沒有辦法報國。後來由於失去楚國的都城,屈原於公元278年5月5日去世。爲了悼念屈原,人們把裹好的褐色種子放入河內,讓魚吃飽後可以避免吃屈原的屍體。”奶奶一口氣說了很多話。

我說:“哇!奶奶,你知道這麼多。”

今天,我真的很開心。如果你問我爲什麼,我會說:“今天我學到了知識,包了掌,我當然開心!”

又到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了。放學回家發現鄰居家門口斜插着愛普。爸爸說愛普可以防蟲驅邪。到了端午,我們插上,希望全家平安。奶奶把準備好的糉子葉拿出來泡在水裏,糉子葉就變綠了。當我靠近他們時,我立刻被香味迷住了。奶奶把褐色的種子包好,我負責在褐色的葉子上加糯米,不一會兒就完成了。奶奶把糉子放進鍋裏,加了些清水,煮了一會兒。屋子裏瀰漫着糉子的香味,讓人垂涎欲滴。

端午節心情隨筆:端午節的感受 篇20

時維五月,序屬天中,有道是端午至已。

晨曦從青黛色的窗簾漏進來,打在我臉上。迷朦中睜眼,吸進的第一口空氣便混着糉香沁入口鼻,再入心脾,讓人口舌生津。頓時起身,直奔客廳,外婆已將大小綠葉糉蒸好,整齊地碼在大圓桌上。顧不得什麼,我揣幾個到兜裏便嚷嚷着今天要去看龍舟賽。

當我到了閩江邊,纔不過辰時。眺望,飛雲過天,變態萬狀,燕上柳梢,輕聲呢喃。行人三三兩兩,有一老人坐在石桌旁,但見他生的圓臉,一對鵲眼,雖不復少年,瞳孔猶是清洌,白髮紅顏,矍鑠得很。他搖着一把摺扇,不急不躁,舒緩而有節奏;另一手拍擊石桌,打着拍子,說着屈原純淨的靈魂,高貴的品質,愛國的拳拳之心,不得志的抑鬱。用厚實的聲音描摩出“世人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他:屈原身材高瘦,你看他“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兮",你看他“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屈原在瑟瑟的秋風中孑然一身,行吟澤畔,眉間有幾縷抹不開的愁思,爲了自己的不得志,也爲了晦暗沒有光明前路的楚國。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老人的聲音戛然而止。我如夢初醒,回神才發現羣人熙攘,身旁有一母親拍了拍孩子的腦門,“龍舟賽要開始了。”

倚欄憑望,江面浟湙開闊,二十多支龍舟就緒。龍舟長近二十米,狹長細窄,龍頭以木雕成,繪以紅、黑、綠多色;每舟上乘三十餘人,無一不精壯,但聽裁判令下,大臂像轉輪一般舞動得有力而齊整;船槳如長槍一樣狠狠扎進澄瑩的江水,頓時水花迸進,像給電清的江水飾上朵朵清泠的百花,水珠擴散,將龍舟隱去半截,只見龍頭不見龍尾,一切好像都模糊起來。龍舟從我眼前劃過,後面還拖着長長的白練,前端無限延伸,後端漸漸淡卻,後來誰家奪魁倒也忘了,只記得豆沙餡的糉子味混在口腔,耳邊是高呼如海波浪一樣沿着閩江層層排開,驚動了樹上棲息片刻的鳥。

槐幄如雲,榴花半吐,吃不完的糉子,飄不斷的艾香,講不完的屈原故事。無論風雨,是擋不住的端午味道,是彌之不忘記憶深處的痕跡。

端午不僅僅是一個假日,更是一個民族難以割捨的情懷,更是每個人血液裏隱藏的聯繫。

端午,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