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6端午散文:端午隨筆

2016端午散文:端午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若說鄉俗是生長在沃野大地上的一支奇葩,端午無疑是一道引人奪目、炫麗璀璨的風景。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16端午散文:端午隨筆,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2016端午散文:端午隨筆

  【2016端午散文:端午隨筆1】

西哲說:“人不能同時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我國古代思想家兼哲學家孔聖人也曾面對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流水發出:“逝者如此夫,不捨晝夜”,的慨嘆,這都說明時空的流動易逝和變幻莫測。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心隨境遷、情隨時移,每年的端午節都有不一樣的情緒和心境,撫今思昔,我人生中端午節場景如電影蒙太奇的片段那樣在腦海中一一顯現。

那年端午節,在一個打穀場子上,場子邊放一個涼牀,上面坐着一個十二歲的農家孩子,他正看場地上收穫的穀子,爲防止麻雀、地鼠等鳥獸來偷吃自家的穀子,父親爲了減輕他的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在稻穀場地的另一邊固定一個銅鑼,用絲線拉着,小男孩坐在涼牀上,看到前來偷吃的鳥獸,就大力搖動銅鑼,嚇走這些前來覬覦稻穀的傢伙們。那時節,天是明亮的,水是蔚藍的,空氣浮動着艾草和桅子花混合的清香;田地上,綠色的秧苗也撒着歡兒隨風招展、一起伏一回旋,好像廣場上人們跳的國標舞;農家菜園地裏,緋紅的莧菜、豔紅的西紅杭、青紫的茄子,也像農村少女一樣迸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田埂上的知名和不知名的野花也競相綻放,不甘落後,也爲這繽紛五彩的大千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姿色。由於太寧靜,抑或被這鳥語花香的世界所陶醉,小男孩竟睡着,恐怕是剛剛看了《安徒生童話選》,在夢裏,他夢見了白雪公主,還夢見了七個小矮人。

那個覺睡得沉啊,真的達到傳說中“黑甜鄉”境界,當被母親叫醒時回家吃飯時,他睜開恍惚的眼,看着烈日當空懸,竟不知此時是何時:早晨?黃昏?,也不知身在何處:人間?天堂?。

吃飯了,一大家人圍座在一起,笑語盈盈,其樂融融,飯桌上有他最喜歡吃,但一年難得有幾回能吃到的紅燒肉,當時,農村家庭能天天吃肉那簡直是既不可想更不可及的事,媽媽燒的紅燒肉是多麼香甜脆潤,多年以後,當我能夠有條件天天吃肉,但不論紅燒、滷着吃,感覺都味同嚼蠟,找不到那時滋味時,心中總生無限嚮往和感慨。父親還特地買了一瓶巢湖甜酒,對於父親來說,幾杯酒下去,抽着2角錢一包的雙貓香菸,看着兒女在膝下嬉鬧,他感到無比的充實和愜意,那時在我們眼裏,父親是多麼的威武剛強,母親則是那麼的賢淑美麗。

人到中年,與父母在一起,每到逢年過節,滿桌上擺滿了雞鴨蝦園,魚肉葷腥,喝的酒也都是幾十元一瓶,但我總找不到兒時過端午節的那份感覺和情調,,父母老了,時間像一隻溫柔手,悄無聲息地偷走了父親的堅強,偷走了母親的容顏,偷走了我們的青春,偷走了家鄉的原生態,偷走了人性純潔的真善美,每次去父母姐妹相聚,多情敏感的我總是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的,想起了沈約的《別範安成》這首詩,心中總是生無出無限感傷和惆悵。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爾同衰暮,非復別離時。

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

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

詩的意思是:年少時,我們縱酒暢遊,把別離相聚看作常事,認爲相聚的機會很多,現在年紀大了,不要輕易說分離了,不要小看我們這一次相聚的這一杯酒,可能明天,人事兩茫茫,我們就再沒有機會端起這一杯酒了。

我那尊敬的父母,祝願你們在家鄉要多保重自己的身體,健康長壽,您們的健康是兒女今生最大的企盼和嚮往。也祝天下所有老人們身體健康,安度晚年。

地球的出現是極其偶然的,生命的出現更是偶然,人類的出現更是偶然中之偶然。佛家雲:“前生在奈何橋上五百次回眸,才能換得今生一次的擦肩而過”,在茫茫人海中,能相識相處的人的本身就珍藏着最大的因緣和玄奧,珍視所有你認識的人,常懷感恩之心,常懷包容之心、常懷悲憫之心:感謝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感謝兄弟姐妹,在今生今世的人生旅途中上與我們相伴;感謝妻子兒女,今生與我們風雨兼程;感謝有恩於你的人,給我們的人生航行中提供前進的動力;感謝敵人,讓我們學會自強自立,獨立於人生的風口浪尖,劈波斬浪;感謝智者,給我們以智慧的啓迪,給我們樹立前進的榜樣;感謝愚者,時時給我們的人生航行校正方向提供參照;感謝素不相識的人,因爲我們大家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同一片藍天下,共同組成了當下這個時期的人類。

  【2016端午散文:端午隨筆2】

很長時間裏,只知道端午節與屈原相關。剛唸書的時候,老師就言之鑿鑿,五月初五端午節就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但滿眼都是喜慶的氛圍,看不到一絲傷感的影子。心裏不免納悶,又特別享受這樣的喜慶,尤其是,這一天就是平常的莊戶人家,也可以品嚐到因爲節日到來所凝結的幸福滋味。

來到江南,才知道這端午佳節還另有一說,在古吳越的土地,如今的江浙一帶,廣爲流傳。那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含冤而死的吳國大夫伍子胥。伍子胥歷史上有記載,爲過韶關一夜白了頭髮,可還是沒落個好下場,被吳王賜死,沉屍水底,最後變成了濤神,百姓爲了緬懷他,五月五日迎濤神,漸漸演變成了如今的端午節。

不管是鬱郁不得志自沉汨羅的屈原,還是冤死被拋屍江水的伍子胥,都已經隨歷史漫卷,成了一種記憶,一種追溯,一種中國文化沉澱裏的傳承,而矗立了兩千多年的這個日子,翻新出許多生活的韻味;於歷史的沉積中,享受生活的五彩斑斕、和風惠物和芳香濃郁;快何如哉?

年少的時候,平常鄉下的端午節,更叫人念念不忘,記憶猶新。

家在山區,這糉子,未必年年都包,但鹹鴨蛋、鹹鵝蛋年年都不會少。母親會爲這,每年都早作準備。每年的春夏,見了下鄉串戶賣雛雞雛鵝的人,母親一定會每樣挑上幾對,精心巴意地養着,長大了,鴨也好,鵝也好,都能下蛋。有時候,也自家孵一些,只是比買要繁瑣得多。所以呢,這鴨蛋、鵝蛋都是自產的;母親會選一個結實的瓦缸,涮得乾乾淨淨,盛上井水,把鴨蛋鵝蛋洗的乾乾淨淨,放進缸裏,加鹽,醃漬起來。做鹹蛋,有技巧。時間太早,等到五月端午,吃的時候太鹹;遲了,未免又少了些成色,不夠入味。母親總是把時間拿捏得恰到好處,每一年端午煮出來的鹹蛋,鹹淡適中,蛋黃又都浸出了油,剝開,都是黃爽爽的油,吃在嘴裏,沙朗得很。

另外,一般的年份,新麥已經收了。跟七姑八嬸一樣,母親會淘些麥子,攤在竹匾裏曬乾,去磨坊加工成粉。在端午這一天,蒸饃,或者幾戶人家約了,請有能爲的人,炸油條或者麻花。瞧着鄉村小路上來來去去老老少少的臉,都寫滿了喜氣。日子的味道,於這些時候,渲染得淋漓盡致。

出了嫁的女兒,一般,這一天都會回孃家。自然不會空手,少不了一些禮物,美其名曰“送端午”;於是家家的廳堂裏,又多了歡天喜地的說話聲,被逗得不耐煩了的孩子的哭鬧聲。這些聲音,和院子裏的掩不住的清香,把莊戶人家的快樂和滿足,書寫得惟妙惟肖。懸蒲掛艾,自然是少不得的事。菖蒲長在池塘裏,艾葉樹在地邊田角,頭一天,就被割回家。用彩色的線紮成一小束一小束,掛在門邊上。雖然山村的人家,幾乎沒見過龍舟,但這端午節的味道,一樣芳香襲人。

飲雄黃酒,薰白芷,大約興盛於江南地面。江南多水,溼氣濃重,又值梅夏時節,這雄黃酒,有去溼通筋的功效。正好調節身體,活筋絡骨,老祖宗的高招,就是把一些簡單的事理融在一起,讓人在享受節慶的時候,又不疏於對自我的調養,這何嘗不是一種文化,一種心口相傳的博大精深。

似乎在我的記憶裏,沒有看見父兄酌飲雄黃酒的場面,但酒的醇香,這一日,從家家的院子裏溢出來,整個鄉村都是愜意的酒香。尤其是讀了書,知道了許仙和白娘子的事。對這雄黃酒,竟多了些恨意,要不是那杯雄黃酒,白娘子也不會露出原形,這人妖的愛戀,也不會被法海戳穿。這茫茫人海,不又多了一宗愛情的絕唱?但不管我是爲何不情不願,這端午的風俗,流淌不衰。年歲漸長,才明白是自己的無知,然這年年的端午節,依稀會想起那個亦人亦仙的白娘子,隱約在時間的光影裏,還留有她的痕跡。

現時的端午節,物產豐富,熱鬧非凡。但是,撇開浮華,總覺得少了些以前的滋味,少了些浸泡在日子的芳香綿長。

離開了土地,最然也就離開了麥子獨有的芳香,更談不上勞作的生活情趣,麥子如何磨成粉,粉又如何做成各種花色的美味佳餚,恐怕,現在的年輕人,能有幸一見,就算造化不淺,更談不上圍在一起大家動手自得其樂了。從超市或者食品店裏買回來的鹹鴨蛋,又如何能吃出母親的味道?

倒是街上依然還有賣菖蒲蒿草的,一小把一小把,雖然花錢,終不是從自家的田邊地角里採來的。究竟還是少一些泥土的氣息。

看于丹這一期在文化之旅上的節目《端午節的記憶》,心中頗多感觸。“接地氣”的說法,讓人不能不去深思。是不是說,無論社會爲何進步、發達,我們的兩隻腳,還是不能脫離土地。我們的內心,還必須從土地中,擷取精神充盈的食糧。

過節,就是“綿延一種活着的方式”,對節日的記憶,要能夠“記得起”“喚得醒,回得來”,說得多好。傳統節日,不單單是端午節,賦予的,就是這些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