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關於司馬遷的散文(通用13篇)

關於司馬遷的散文(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應該都對散文很熟悉吧?散文是抒發作文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散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司馬遷的散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司馬遷的散文(通用13篇)

司馬遷的散文 篇1

煌煌國學,一篇千古絕唱的《史記》,讓世代的華夏子孫爲之傾倒。因此,後人評曰:“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孫子兵法中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確是這樣,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才能名揚後世。因此,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蓋文王居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經》三百篇,大底賢聖發憤之所作爲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但我認爲,司馬遷爲寫作《史記》而付出的、所忍受的更多。

司馬遷因爲替李將軍辯護,被逐於縲紲之中。司馬遷此時應是十分委屈無奈的,因爲他身上有才能而不被重用,自身很正直卻不能被人信服。是最大之痛也!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更何況已喪父的司馬遷了!

在生與死之間的漫遊與選擇,似乎已成了司馬遷每天必做的事情。是生是死,是忍辱負重還是一了百了,似乎都不好辦,似乎都不令人滿意。

在生與死之間的選擇,不止是文中的一個小小的“打消”一詞能概括的了的。在司馬遷亂如雜草的腦海中,生與死在不斷地搏鬥,死亡在催促,生存在掙扎......

坐在桌前,我彷彿變成了獄中的司馬遷,破爛的囚衣、變味的食物、雜亂的稻草、昏暗的燈光。冥冥中,我似乎看到了冰冷的鐵窗外父親的身影,我只能無奈地向父親訴苦:父親,孩兒現在生不如死,死不甘心,死了就完不成父親您的遺託,就對不住父老鄉親們;活下去又每天要忍受一個人不堪忍受的痛苦和恥辱。我的生命就像這昏暗、恍惚的油燈,已經沒有希望了。我就象滾滾黃河中弱小的鯉魚,已經疲倦了,已經跳不過龍門了,已經成不了龍了。我的死似乎同死一個螻蛄、螞蟻一樣不起眼啊。

司馬遷做出忍辱負重的選擇,完全是出於《史記》,似乎一切都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

司馬遷與屈原一樣,身負才能,博聞強記,深通做人之道,卻不能受重用。

司馬遷一生爲《史記》而生,因《史記》而死。他把自己的一生、把自己的靈魂都埋進了書中,藏進了字裏行間。

司馬遷有一種不可阻擋、不可切斷的恆心,伴隨着他的一生,鑑正了一部令世人稱奇的五十二萬字曠世奇書——《史記》。

司馬遷的散文 篇2

在浩瀚煙雲的史林中,他曾苦苦掙扎,他曾安然長笑,他曾默默祈禱。他爲人類歷史記錄下了一段不朽的傳奇,他就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

司馬遷是人臣,但他更是史官,他敢於在朝廷直諫,更敢於在千年中批判。司馬遷在看到李陵的文書時,他似乎看到了漢武帝的心情,他不容任何人有損大漢威嚴,因此,司馬遷掙扎着渡過了那一段傷心的日子,他家雖然世代爲官,但俸祿卻不高,在他最需要有人幫助時,其他人卻冷眼旁觀,任人對自己摧殘,他痛恨所有人,他痛恨漢武帝的無情,百官的自保,千年前後的那些人小人。司馬遷是一個很真實的人,他看到了傷痛也看到了希望,他要繼承孔子作《春秋》的遺志,他要讓後人真正地看到一個“內多欲而外仁義”的漢武帝。如此,他看到了《史記》。

司馬遷用一個文學的字眼寫出了一個史學的真言,他是成功的,他看着自己的《史記》,他看到了自己的未來,他要褒貶歷史,他要還原歷史,在司馬遷《史記》中傳奇總是在前,評論總是在後,他要人們真正讀出每個人真實的歷史,即使讚賞信陵君也不會只寫信陵君的優點,他也會斥責信陵君,他痛恨漢武帝,但他會真實的寫出漢武帝雄才偉略,寫出了他對中國版圖奠定基礎所作的貢獻,司馬遷爲史記而生,爲史記二死,他同樣“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史記》映照出了千年的不朽,他可以安然的長笑而終。

司馬遷已不在,但他的《史記》卻在,他的思想卻在。他不僅給了我們真實的歷史,他更給了我們看待歷史的態度,不要過分的看待或者看輕一個人,他的祝福是給我們留下的,也希望通過我們繼續留下去。

魯迅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在《離騷》”,永遠的司馬遷正是給了我們永遠的《史記》,給了我們一種民族氣節,永遠的司馬遷永在你我心中激盪,奏響大地之歌。

司馬遷的散文 篇3

穿越厚重的歷史塵埃,我看見了一條荒涼曲折的路徑。沿着這條小路一直走,然後在時光的盡頭呈現你滄桑隱忍的臉。

昏暗潮溼的天牢裏,你戴着冰冷的鐐銬,鐵鏈撞擊發出寂寞的迴響。在這空曠而荒蕪的聲響中,你憶起自己的前半生。恍然是一場夢呵。錦衣玉食,雍榮華貴。一切的幻滅,皆因那句禍從口出。你記得災難降臨那日,天空是低垂的暗藍色,沒有風。在這看似平靜的表面下,涌動着令人窒息的壓抑。大殿上是一片死寂。大臣們小心翼翼的察顏觀色和千篇一律的言辭讓年輕氣盛的你微微皺眉。當武帝詢問到你時,你直言不諱的表達了對那位可憐的將軍的看法。也許這只是一種觀點,一種立場。但在武帝看來,你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是滿口胡言。

你被帶入大牢,歷經百般折磨,你於生死之間選擇了腐刑。那是被世人鄙棄唾罵的抉擇啊。你怎會不知。

所有的一切,你都接受了。你不是悲劇,卻是歷史悲劇中最偉大的配角。

我相信對於武帝,你是有過幻想的。當你還是太史令時,你總是異常殷勤,總想博得武帝的歡心。然而,君主的心卻是無情而叵測的啊。你在這陰冷的天牢豁然明瞭:文史星曆,本就是供天子戲耍的小丑啊。哪裏能有什麼人格?

歷史總愛蒙着面紗,等待被那些見微知着的人揭開。這曾曾假象在你眼中轟然崩塌。於是,美好與醜陋,陰謀與背叛,忠誠與姦淫,在你筆下傾瀉開來。臺上的那些旦角丑角,彷彿跳舞的小人,一個個,生動活潑。有愚蠢自大的帝王,有剛正不阿的賢才,也有浪漫溫情的俠客。你筆下的這場戲盛大雍容,有鮮血淋漓的屠殺,有塗炭生靈的戰爭,也有歌舞昇平的祥和盛世。你的?史記?包羅萬象,而你筆下的古人,也是真正的人,是歷史舞臺上的戲子。嚎啕出場,低泣落幕。他們都不過是充當了悲劇的配角,但他們人生的血淚和歡顏,卻因你而能夠留在泛黃的書頁間,然後,兩千年過去,他們的戲,依舊可以被我們觀看,並且由衷感慨。

你知道,自己也將是他們中的一員。在那個繁華而蒼涼的年代,你以一顆歷盡劫難卻仍鮮活豐盛的赤子之心,一筆一畫的描刻歷史,爲它染上同你一樣的純藍。你在爲他人寫好劇本後睡去了。你太疲憊,真的要休息了。伴隨着沉重的鐘鳴,你閉上了眼睛。

我的面前,又出現了一片新天地。而在溫暖的日光下,行走着一個因你而愈加堅韌的靈魂,是我的影!

司馬遷的散文 篇4

他經歷了無數的榮辱,看到了無數的歷史變遷,受盡了皇權的痛苦。他就是漢朝史學家司馬遷。

司馬遷從小拜董仲舒爲師,十歲就開始學習古文書傳,二十歲從長安南下,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帶,考察風俗,採集傳說。

司馬遷最初以爲漢武帝雄才大略,想以自己的辛勤工作博得賞識,爲天下百姓做貢獻。正當他一心一意撰寫《史記》之時,漢將李陵與匈奴一戰因寡不敵衆而投降匈奴。朝堂上的漢武帝勃然大怒,要把李陵滿門抄斬,由於朝中大臣早已摸透漢武帝兇殘的性格,都持贊同意見。年少氣盛的司馬遷挺身而出說:“李陵幾千士兵,抵抗匈奴上萬人,他是不得已而投降的,皇上這樣做未免太過殘暴。”漢武帝聽後從龍椅上一下跳了起來,指着司馬遷大聲說道:“司馬遷膽敢爲叛臣辯護,罪不可赦押入大牢!”

此時司馬遷猛然醒悟,這才意識到自己之前是多麼幼稚,多麼無知。他過早地體會到了皇權的至高,官場的險惡,人生的孤獨……

當時,漢朝犯人有三條可笑的選擇,一是受刑被殺;二是用金錢抵罪;三是受腐刑。這三條選擇對家境貧寒的司馬遷來說,第二條是顯然不可能的,但爲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他忍辱負重選擇了受腐刑。自此以後,司馬遷放棄了尊嚴,開始低頭做人,不問政事,一心撰寫《史記》,漢武帝雄才大略的英雄形象在他心中已不復存在。

千年已逝,如今,司馬遷留給後人的不僅是被魯迅贊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留給人們更多的還是他身殘志堅,面對屈辱勇往直前的精神。

司馬遷的散文 篇5

當你一個人孤獨地坐在那陰溼的牢獄裏,等着最後的決斷。你,一個小小史官,沒有多少家產,面對這樣的牢獄之災,你只能做出屈辱的選擇……有誰知道那一刻你的內心所滾動的痛苦和無奈,有誰能體會到你內心所翻騰的屈辱和淚水?假如時光能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告訴你一句話:在億萬中國人的心中,你,司馬遷,就是一個大大的英雄!你以你瘦弱的軀體,鑄就了中國人心中永遠的魂魄――屈辱非但沒有消滅一個人的人格,反而成就了他的非凡的偉大!

司馬遷剛直與堅韌。面對殘酷的刑罰,面對衆人的嘲笑,他沒有屈服,他依舊屹立在歷史的巔峯上。“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剛正不阿,留作正氣滿乾坤;幽怨憂憤,著成信史照塵寰。正是太史公的凜然正氣,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峯上呼嘯:“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微笑的臉,自信而剛強,柔和而不屈,以不變應萬變的從容瀟灑。怪不得,一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終於成就了你,那位以一張永葆微笑的臉化屈辱爲力量、化鄙薄爲鬥志,“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人。極刑之下見勇夫,因爲《史記》,你留給了世人一筆最大的財富;因爲微笑的臉,你留給了我們永遠的崇敬。

曾經身處那樣險惡的環境,忍受着世人的嘲諷和內心的痛苦,太史公卻憑着自己的奇崛神筆,以剛毅之心正直之氣來書寫歷史,書寫兩千年的滄海桑田。於是,他的名字便與他的不朽著作一起載入史冊,那張懸着兩滴清淚的臉也與他的精神一起沉澱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後人對他的光輝評價:剛直不阿,留將正氣衝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司馬遷的散文 篇6

可怕的黑暗覆蓋瞭如血的夕陽,彷彿要吞噬整個世界。夜已降臨,窒息的空氣壓抑着整間牢房。沒星,沒月,陰風陣陣,烏鴉哀鳴。他帶着腳鐐,仰視着牢房中唯一可以看出去的窗口。

他無奈,他本是朝廷忠臣,爲了歷史的真實而觸怒龍顏,打入死牢。他迷茫:昏君啊,臣的一片苦心竟遭到這等的罪罰……

他想死,以鮮血染紅黑暗,用頭顱證明清白,以屈原般的投江訴說世間的不公,像赤兔般絕糧以示自己的忠誠……還是活着,以殘生活着?以不男不女的身份活着?他沉思着……

漫步牢房,腳鐐聲打破了寧靜,身旁的油燈卻加重了黑暗。忽然,一縷光明從窗口射入,他再次擡起了頭。“啊。明月!”他定了神,月已被黑暗分得殘缺。但她生存着,殘辱地生存着,依舊明亮,柔和……

他笑了。看着明月,他笑了,想到了父親的遺願還未完成,想到了一本漢代的史書即將會被一名受辱殘生的人完成。爲了心中的那份信念,他學會了生存,忍辱地生存,他笑了……

天明趕走了黑暗,牢房外傳來了死神的聲音:“司馬遷,想好了嗎?”“想好了,我要生存!”

司馬遷活了下來,他已不再注重他男子的身份,他忍辱殘生完成了《史記》。

時光流逝,當這位不算男子又比普通男子更有氣概的人的堅毅和勇敢化作絲絲微風浮着史記泛黃的紙頁時,他,司馬遷,卻一直教育着後人……他,爲了信念,勇敢地接受了腐刑;他憑着“就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信念,忘卻了自己,卻讓後人銘記住了他和他“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爲了信念,他流芳百世。

與司馬遷邂逅,是他改變了我,爲了這一份信念而努力奮鬥,生命終將因信念而精彩。

司馬遷的散文 篇7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流傳千古的不僅是一部史學著作,被一起載入史冊的,還有司馬遷那顆心懷天下的赤誠之心……

司馬遷,這個歷史的悲情英雄,不是金戈鐵馬,戰死沙場;而是遭受宮刑,發憤著《史記》;而是一個心被淹沒在一個所謂的“盛世”的大漢……

一次挺身而出,犯顏極諫,卻惹上這飛來橫禍,蒙受這不白之冤。本是一件自己認爲對的事,卻無人認同。司馬遷該是怎樣的悲傷?怎樣的無奈?……被判宮刑,這令人失掉尊嚴、生不如死的刑罰。死是一種解脫,司馬遷生不如死,卻不能死,因爲他還有一個理想沒有實現,因爲他還沒有達成父親的遺願!所以他不能死,不能解脫,只能忍辱含垢的活着,只能吞嚥下心中的血淚,發憤著《史記》。司馬遷的痛,是一種難於想象的痛,甚至只用這一個“痛”字形容都顯得那麼滄桑無力,那麼單薄……

“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若有所亡,不知所往”……“身殘處穢,動而見尤”,身體上的恥辱,心理上的創傷,痛苦的肝腸寸斷!然而司馬遷在這種痛徹心扉的侵襲下,卻依舊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堅守一個史官的職責,客觀記述史記,不爲虛僞的統治者,歌功頌德,剛正不阿,如實記錄,評價他們的得失、過錯……司馬遷的《史記》是,真真切,字字血,聲聲淚……

若司馬遷不爲李陵辯護,還會不會有這永垂不朽的鉅著《史記》?……生活於唐朝鼎盛時期的詩仙李白,他的詩是浪漫主義的;而處於唐朝衰敗時期的杜甫,卻是現實主義的;在看這有着特殊經歷的司馬遷,他的《史記》則是既有浪漫主義色彩,又有現實主義情懷……正是司馬遷由平坦到坎坷的特殊經歷,才造就了這史學的奇葩,璀璨的明珠,和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史記》!

司馬遷,這個悲情英雄的執着,讓人記住的不僅是歷史,也讓人記住了這本史家絕唱的背後,那個曾受腐刑的司馬遷,那個經歷坎坷人生,卻擁有鋼鐵般意志的司馬遷……

司馬遷的散文 篇8

《史記》作爲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史書,被大文豪魯迅稱讚曰:"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的作者——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自然也人人耳熟能詳,令人歎服。

司馬遷出生於西漢,在朝廷做官受到牽連,按當時的法律,他可以在100萬貫錢和宮刑兩者之間選擇。奈何,司馬遷爲官清廉,又怎能有萬貫家私?最後,只能被處以宮刑。此等屈辱,堂堂三尺男兒如何能忍?如果是我,我肯定會熱血憤發,英勇反抗,最後就算格殺當場也無所謂。可,他忍了!無法想象,他是如何做到的!

從此,他走上了孤獨之路,沒有友人,沒有親人。無論何時,漫天黃土中,滾滾塵土中都有一個蕭索的背影緩緩走着。身上的單衣,簡陋的行囊。身冷,心更冷。我想唯一能暖和他的只有幾文錢的烈酒吧!

遠處一間茅草房傳來爭辯的聲音,走進一看,有三個老漢正爭得面紅耳赤,不時還唾沫腥子飛濺。而其中一個老漢,瘦骨嶙峋的體態明顯地寫着嚴重的營養不良,咕咕叫的肚子也在抗議着,但他依然堅持着,這就是司馬遷。他已成這般模樣了。看司馬遷焦急地在兩邊來回轉頭,兩臉枯黃,但目光中的渴望卻絲毫不減。漸漸地,他的頸、頭上出現了水滴,不知是汗水,亦是口水。終於,平靜了。司馬遷期待地把臉湊過去,讓希望在無情澆滅他的火焰的一句句方言中重新燃起。

終於,他回來了。京城門口走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手中拄着木根。人們都對他望而生敬,京城街道是擁擠的,可他走得很通暢。因爲人民自動爲他留出了一條寬闊的道路,儘管他不是什麼達官顯貴……

我記憶中的司馬遷,並不是那種拿着自己的成就,高高站在雲端,俯視後人,恃才放曠的高人形象。在我記憶中,他是一個只會放低自己的身段的'謹嚴的學者,是會忍受屈辱的隱者。我不需要擡起頭去仰視他,因爲我們都是求知者。我們只需拉起手,扣着臂膀,去向那些高人請教學問,就行了。

司馬遷的散文 篇9

正當司馬遷在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原來,司馬遷因爲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鋃鐺入獄,還遭受了酷刑。

受盡恥辱的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又想起了父親臨終前的囑託,便又想要隱忍剋制,完成著作,更何況,《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書!”想到這裏,他盡力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司馬遷點亮了案上的蠟燭,重又推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那昏暗的燭光下,在竹簡下寫下一行行工整的隸字。司馬遷在這忽明忽暗的燭光想堅持寫書,工作了多少個日日夜夜,但他不厭其煩,一如既往地認真著作。那一地稻草,一張案臺,一支毛筆,一個硯臺,不知伴他度過了多少年華,那星星燭火,卷卷竹簡,也不知伴他度過了多少歲月,度過了幾度春秋。他這麼做,不僅是爲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也不僅是爲了心中的鴻篇鉅製——《史記》,更是爲了能夠給後人留下一些寶貴的文學財富,翔實可信的歷史文獻和充實學識的文書。爲了心中的《史記》,他不論嚴寒酷暑,總是起早貪黑。夏季,每當曙光透過窗戶照進囚室,司馬遷就早早地就着朝陽的光芒,寫下一行行隸字;無論蚊蟲如何肆無忌憚地叮咬他,如何用刺耳的“嗡嗡”聲刺着司馬遷的耳膜,他總能毫不分心,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堅持寫書。冬季,無論凜冽的寒風如何像刀子般刮在他的臉上,無論呼呼的北風如何灌進他的袖口,他總能絲毫不受外界干擾,堅持著書。

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司馬遷的散文 篇10

在浩瀚煙雲的史林中,他曾苦苦掙扎,他曾安然長笑,他曾默默祈禱。他爲人類歷史記錄下了一段不朽的傳奇,他就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

司馬遷是人臣,但他更是史官,他敢於在朝廷直諫,更敢於在千年中批判。司馬遷在看到李陵的文書時,他似乎看到了漢武帝的心情,他不容任何人有損大漢威嚴,因此,司馬遷掙扎着渡過了那一段傷心的日子,他家雖然世代爲官,但俸祿卻不高,在他最需要有人幫助時,其他人卻冷眼旁觀,任人對自己摧殘,他痛恨所有人,他痛恨漢武帝的無情,百官的自保,千年前後的那些人小人。司馬遷是一個很真實的人,他看到了傷痛也看到了希望,他要繼承孔子作《春秋》的遺志,他要讓後人真正地看到一個“內多欲而外仁義”的漢武帝。如此,他看到了《史記》。

司馬遷用一個文學的字眼寫出了一個史學的真言,他是成功的,他看着自己的《史記》,他看到了自己的未來,他要褒貶歷史,,他要還原歷史,在司馬遷《史記》中傳奇總是在前,評論總是在後,他要人們真正讀出每個人真實的歷史,即使讚賞信陵君也不會只寫信陵君的優點,他也會斥責信陵君,他痛恨漢武帝,但他會真實的寫出漢武帝雄才偉略,寫出了他對中國版圖奠定基礎所作的貢獻,司馬遷爲史記而生,爲史記二死,他同樣“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史記》映照出了千年的不朽,他可以安然的長笑而終。

司馬遷已不在,但他的《史記》卻在,他的思想卻在。他不僅給了我們真實的歷史,他更給了我們看待歷史的態度,不要過分的看待或者看輕一個人,他的祝福是給我們留下的,也希望通過我們繼續留下去。

魯迅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在《離騷》”,永遠的司馬遷正是給了我們永遠的《史記》,給了我們一種民族氣節,永遠的司馬遷永在你我心中激盪,奏響大地之歌。

司馬遷的散文 篇11

夜已深了,司馬遷透過牢窗望着面那一輪明月,此時他的心裏在思考着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是死還是接受腐刑。死對他來說不僅意味着生命的結束,更重要的是他將不能完成《史記》。接受腐刑他就可以活下去,也可以完成《史記》但從此他將不是一個真正的男人,失去他做人的尊嚴。

他的腦海中像洶涌的雲海波浪翻滾,永不停歇。一幕幕的場景浮現在眼前。他彷彿看到了漢武帝在宮廷之上大動雷霆,把劍架在他的脖子上;他彷彿聽到了在茫茫大漠裏,無邊蒼穹下,李陵痛苦的呼喚。

他該怎麼辦?

窗外的月亮是那麼的圓,那麼的亮。月光照在地上似乎一層鹽灑滿了大地的各個角落。是死還是苟且活着他不能決定。

死嗎?他想起了父親臨終的遺言——做好太史令,繼承父親的職位光復司馬家族。如果選擇了死,他就可以免受屈辱。堂堂正正的死也就不會玷污司馬家族的榮譽。可這樣以來《史記》就無法完成,李陵的投降就再也沒有人來爲他辯護。

接受腐刑嗎?這意味着他將失去一個正常人尊嚴,將與宦官爲伍,將玷污司馬家的高潔,將從此受到天下人的嘲笑。而這樣他就可以完成它畢生的心願。就可以以他堅定不移的意志去感化文武百官乃至漢武帝,這樣以來就會有更多的人去爲李陵辯護,他的冤屈也就會被洗滌。

夜更深了,但窗外的明月卻依然那麼明亮,草叢中不時傳來的幾聲蟲鳴,渲染着淒涼。司馬遷站在牢窗前望着這輪曾經寄託過無數人的數不盡的悲傷與憂愁的明月,“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但今晚的愁卻是這輪明月所不能承受的,因爲他不僅關係着一個人的生與死,更承載着一個英雄與凡人的傳奇。

第二天清晨,太陽依舊從東方升起,霞光像無數根鋼針似地刺痛着一個英雄的心。當審判的官員帶着隨從闖進牢門的時候,司馬遷那紅腫的雙眼留下了最後一滴淚水。

他接受了腐刑,從此他呆在家裏整天沉浸在書房裏,閉門謝客。不久之後,一部流傳千古的史學鉅著誕生了,而他的主人也終於可以走出那間屋子沐浴人間最溫暖最舒適的陽光,深呼屋外新鮮的空氣,而後埋在了三尺黃土下。

其實真正的英雄不是做了某件了不起的大事,成就了他人所不能成就的偉業,而只是爲一個信念活着。

司馬遷的散文 篇12

“我……選擇……腐刑……”淚就這樣慢慢的流了下來。今日之後,他將不再是一個完整的男子,今生將不會再是男子。可是他別無選擇,他彷彿又看見了父親那期望的眼神,又聽到了父親臨終前的遺願:“一定要替我將《史記》寫下去……”

其實他大可一死,用自己的熱血來證明自己的清白。可是……如此就會使自己父親的遺願落空,父親臨死前那眼神是他一輩子都無法忘記的,那幽怨的眼神。他怎能讓父親死不瞑目呢?腐刑,對司馬遷來說是生不如死的,他堂堂七尺男兒怎受得了如此的侮辱?世人又會用怎樣世俗的眼神來看待,說他貪生怕死,寧可做太監,苟且偷生,小人是也,可他們怎知這樣的抉擇需要多大的勇氣,絕非常人所能夠忍受的。他說,人總要死,是重於泰山,還是輕於鴻毛,我若就如此死了,那不是比鴻毛還要輕,我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寫完史記……

眼前彷彿閃現出牢獄裏的場景,司馬遷站在月光下,看着月光,不知不覺中,卻流出了淚。看着月亮,皎潔無比,在別人看來是多麼的美麗,而在司馬遷的眼裏確實那麼的遙遠,那麼的昏暗。在月亮裏,自己彷彿看到了自己的人生,衆人取笑着自己,誤解自己,一味地批評自己,沒有一人可以瞭解自己的無助和傷感,這就是自己唯一的選擇嗎?這就是自己的命運嗎?難道命運不能掌控在自己的手裏嗎?監獄裏涼颼颼的,他卻感覺不到寒冷,只是自己的心好冷好冷,這就是心寒嗎?一定要活下去,即使受到天大的屈辱,也一定要寫成這部不朽名著!!!

於是,他就這樣懷着屈辱,揹負着罪名,頑強的活了下來。屈辱就是自己的動力,自己活下去的信念,他一定要爲自己贏回清白。史記就隨着信念,一點一點地延續着,沒人能夠知道,這背後是多少辛酸的淚水、流淌的汗水和頑強的意志。深夜裏一支又一支燃盡的蠟燭前,是他掛滿汗水的臉……

黃天不負有心人,史記終於完結了。司馬遷深深地嘆了一口氣,一頭撞向了牆壁,鮮血飛濺了……

司馬遷終於要回了自己的清白,終於可以在世人面前高揚起自己的頭,贏回了自己的尊嚴,可以安心的、無悔地離開這個世界,離開這個骯髒的世界……

一陣突如其來的風吹起了《史記》那一頁頁泛黃的紙,你可曾聽見有人在嗚咽……

司馬遷的散文 篇13

太史公司馬遷先輩多次衰敗興盛,或封王,或“失其守”,或爲將,或爲“市長”。至其父司馬談時,擔任了太史公的職務,負責掌管天官事務。而後,振興家族的使命便落在了司馬遷身上。

司馬遷自幼聰慧,遊歷山河,爲他今後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厚積了生活閱歷。“是歲”,太史公隨天子舉行封禪大典。父親司馬談在司馬遷回來後留下遺命,讓司馬遷完成天下史事的記載。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如此,司馬遷作爲太史公,早已明瞭了他的將寫的作品是一個歷史的使命,他當仁不讓,他想成爲如孔子一般偉大的人,但卻自謙“何敢”。他如此的謙遜謹慎,以致壺遂的一番質問,並未讓他自亂陣腳。他從容應對,不驕不躁。他想用《史記》來繼承《春秋》,可迫於世俗的壓力,他不能直言。

他“意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身毀不用”。他“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用時光書寫華章,用意志揮毫潑墨,著成無韻離騷。《史記》是司馬遷的血汗,是他燦爛的思想之花!

他爲兌現諾言,回了一封《報任安書》真正的吐露了他的心聲。他忍辱偷坐,是爲發憤著書。他的隱忍,他的苦衷,一一爲世人所知,令人爲之讚歎不已。

他寫屈原,卻不僅僅是在寫屈原,那裏還有他自己的影子。他爲屈原扼腕,也是在爲自己悲嘆。太史公曰:“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爲人”。如果此時,在他身毀不用之時,讓他再次“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他是否會選擇如屈原一般一死了之呢?他不會的,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爲他心中還有掛念他,還有這麼一部《史記》未完成,他的理智不會允許他那樣做。

司馬遷活的真的很累,卻也是極有意義的。也只有他,才能將自己活成一個傳奇,將自己的著作變成一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