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清明團散文

清明團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時間過得真快,我還沒有從料峭的春寒中走出來,一晃,卻已經是清明瞭。

清明團散文

看白居易的詩:“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清明,既是踏青最好的時日,又是一年一度的祭祀節。清明節祭祀中,最重要的祭品是:青糰子。

其實,青糰子,不僅是一種祭祀品,更是一種美食。蘇州人吃糕點,根據時令的不同,有不同的花色。正月元宵,二月撐腰糕,三月,正是吃青糰子的最好時節。“寒食青團店,春低楊柳枝。酒香留客在,鶯語和人詩。”青糰子的香味,吸引住了詩人

清明團

在清明節前的幾天裏,母親總是會張羅着做青糰子。做青糰子,首先要做的是,挖野菜。這種野菜是青糰子的青色的來源。

這種菜並不多,要到野外去挖。所以,清明節前,田間總會有好多婦女涌入。她們的目標很一致,都是奔着這種野菜去的。

雖說是挖野菜,也和踏青沒什麼區別。大家蹲在花草叢中一邊聊天,一邊挖菜。紅白相間的是紫雲英,金黃色的是油菜花,遠處,是碧綠的麥苗。微風吹來,花香陣陣,帶着麥苗的清香。

孩子們在田間嬉鬧着,愛美的小女孩採一朵紅花,簪在發間。頑皮的男孩,在那紫色的花海里打滾。

孩子嬉鬧半日,大人們也挖好野菜了。

回到家,把菜洗乾淨,用水焯一下,那綠色的.菜汁,就用來揉糯米粉。白色的糯米粉,加入綠色的汁水,瞬間,就被染綠了。綠色的糯米粉揉過後,放在一邊等用。

艾草

青糰子的餡,一般都是豆沙餡的。這個豆沙,東北的豆包不同,和外面賣的豆沙包也不同。細細的,糯糯的,甜甜的。

蘇州人,喜歡在自己家裏熬豆沙。先把小赤豆煮爛,煮透,直至赤豆的那層外皮不成形,方能停火。再拿一個紗布袋,把赤豆裝進去,然後,抓緊口袋,慢慢地,像絞衣服一樣,絞這個袋子,直到袋子裏面的水全部擠幹爲止。

絞乾的赤豆,變成了一坨結在一起的豆沙。但是,豆沙還沒有做好。

接下來的工序是炒豆沙。

起鍋,加熱,放入豬油,倒入豆沙,再加入冰糖或者砂糖,慢慢地翻炒。還要稍微加一點剛剛擠出來的豆沙汁,千萬不能加白水。在爐火的加熱下,豬油與豆沙漸漸融合,豆沙不再結在一起,而是變成了濃稠的糊狀。

這個時候,豆沙的清香味,就會在四周瀰漫開來。路過的鄰居,聞到清香,會探頭進來:“炒豆沙呢!”“嗯,來嚐嚐!”母親一邊回答,一邊手腳麻利地熄火,把豆沙盛起來。(火候太旺,時間太長,都會影響豆沙的品質。)再用一把勺子,舀一勺豆沙交給鄰居品嚐。

農村人,有了東西,都會和鄰居分享。

“不錯不錯”,鄰居一邊稱讚,一邊嚼着豆沙,往家走。我總會趁她們說話的當口,偷偷地舀一勺豆沙吃,含在嘴裏,細細的抿,讓細膩的豆沙,如柔滑的絲綢一般將我的味蕾覆蓋,讓甜蜜把我擁抱。鄰居說得不錯,母親炒的豆沙,確實是很美味。細,香、甜。

炒好豆沙,就要開始包糰子了。

把揉好的綠色糯米粉搓成乒乓球大小的糰子,壓扁,再沿着外邊沿轉一圈,把糯米糰子搓成一個圓圓的碗狀,然後,往裏面裝餡。封口,搓圓。

一個個碧盈盈地小糰子,放在白色的紗布上,非常的養眼。接下來,就等着上鍋蒸了。

剛出鍋的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青草的香味,撲鼻而來。就算不吃,看着也是一種享受。嘗一口,甜而不膩,肥而不腴。

母親總是拿一個竹製的篩子,放青糰子,等它們冷卻。等到上墳那天,就可以用袋子裝起來了。

傳統清明團製程

長大後,我才知道,那種野菜叫做艾草,有祛溼散寒,止咳等功效。

因爲,清明又叫寒食節,按照古時的風俗,這天,家家戶戶都得禁菸火,只能吃冷食。所以,智慧的古人,把草藥揉進了食物。青糰子,既是冷食,又帶有散寒的功效,美食與養生,兩不誤。

陽光明媚的異鄉,沒有細雨綿綿,沒有霧霾,也沒有艾香青團。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好想,就此放下一切,回到家鄉!家中,一定有母親做的豆沙青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