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立秋節氣的習俗

立秋節氣的習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導讀:您知道立秋是什麼意思嗎?立秋節氣的到來代表着秋天的開始,天氣漸漸轉涼,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而秋季又是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您知道2015年立秋時間嗎?2015年立秋是哪一天呢?立秋是幾月幾日呢?立秋吃什麼呢?大家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立秋節氣的習俗

  立秋是什麼意思

我國傳統上以立秋爲秋季的開始,預示着暑去涼來。公曆每年太陽從北迴歸線向南返回期間到達視黃經135°時爲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着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立秋又稱交秋,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由於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氣候學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爲秋季開始,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各地實際,但與黃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較大。立秋以後,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髮育時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立秋的由來

農曆七月間的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時節。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從唐宋時起,就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係。“民以食爲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除了“貼秋膘”,還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爲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爲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這麼多食俗大都爲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

立秋以後,如天旱少雨,赤日炎炎,產生連續酷熱天氣,就把伏天拖長了,即所謂“秋老虎”,意謂炎勢如虎,反常的酷熱不遜於大暑。此時人們更感到悶熱難當。當然秋天的炎熱畢竟像“兔子的尾巴———長不了”。立秋後如逢雨水多,下一陣雨涼一陣,處暑後,暑氣當已消退,確實進入秋季了。

  盤點各地立秋習俗

秋社、咬秋、貼秋膘五花八門 各地立秋習俗大比拼

作爲夏天最重要的節氣,“立秋貼秋膘”可是老習俗了。

對於北京人來說,立秋就是個解饞吃肉的日子,但其實這只是京津冀地區的習俗。在南方,過立秋講究也很多。本期,記者將爲您介紹各地的立秋習俗,讓您過一個多樣化的立秋日。

  京冀:何來貼秋膘?

北京人一說立秋這個詞,必然是和“貼秋膘”連在一起的。什麼是“貼秋膘”呢?實際上,在炎熱的夏季,人們什麼都吃不下去,有厭食之感。

一旦立秋,雖仍然很熱,人們的身上卻再無溼黏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

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胖瘦,體重減輕叫“苦夏”。

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

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北京哪吃:在北京,說起“貼秋膘”這件事,幾乎就是指代吃醬肘子。

如今北京稻香村、便宜坊等不少老字號都恢復了醬肘子等老北京的吃食。不過,北京的醬肘子最出名的還是天福號,肘子光醬制的時間就要十幾個小時,非常見工夫。

在知名京味電視劇《大宅門》裏,也有天福號醬肘子的出場。目前,北京各大超市以及西直門專賣店,均有天福號醬肘子銷售。

  山東:來點豆腐 爲何吃渣

立秋也要講究營養平衡。吃罷了大肉,也得來點素的。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北京哪吃:北京的豆腐製品很多,比如南北豆腐、豆腐皮、豆腐絲等等。像北京的白玉豆腐就涵蓋了上述品種。不過,要覺得在家做實在是麻煩,北京的餐館也可以滿足需求。像儒宴主打的是孔府菜,也是正宗的山東魯菜,這裏的孔府豆腐也正是用豆腐和青菜末做成的,用料非常符合山東立秋飲食習俗的要求。

  津杭:西瓜和桃 咬秋咋回事

吃罷了正餐,飯後也得來點水果作結。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就是吃瓜。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春天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爲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江南一帶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爲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北京哪吃:別的水果不敢說,要說西瓜和桃子,龐各莊的西瓜、平谷的大桃的品質恐怕已經聲名遠揚了。不過,今年北京降雨頻頻,西瓜講究的是旱秧脆沙瓤,雨水影響了西瓜的口味。

  四川:正刻喝杯水 有啥講究

吃罷了飯和水果,夏日因爲流汗多,還是要多喝水。

四川東、西部,立秋就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北京哪吃:水自然是在家裏喝最方便、健康。這裏的喝水指的是白開水。夏日天氣炎熱,不少人喜歡喝飲料,但是飲料熱量比較大,喝完,解渴的功用打了折扣,白水和淡鹽水是夏季飲水的首選。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