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4節氣:立秋節氣裏的關鍵詞

24節氣:立秋節氣裏的關鍵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秋老虎”

秋老虎是我國民間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後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持續日數約7-15天。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擡,在該高壓控制下晴朗少雲,日射強烈,氣溫回升。這種回熱天氣歐洲稱之爲“老婦夏”天氣,北美人稱之爲“印第安夏”天氣。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秋老虎”的表現略有所不同,如華南的秋老虎要比長江流域的來得遲,一般推遲2-4個節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時間有長有短,半個月至二個月不等;有時秋老虎來了去,去了又回頭。“秋老虎”天氣,雖然氣溫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乾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不至於熱得喘不過氣來。

24節氣:立秋節氣裏的關鍵詞

  “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

大暑之後,時序到了立秋。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爲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乾河底”的說法。

也就是說,農曆七月立秋,五穀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曆六月,則五穀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颳起北風,立秋後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後刮北風,則本年冬天可能會發生乾旱。

“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

雙晚生長在氣溫由高到低的環境裏,必須抓緊當前溫度較高的有利時機,追肥耘田,加強管理。當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時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補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跟上,以減少爛鈴、落鈴,促進正常成熟吐絮。茶園秋耕要儘快進行,農諺說:“七挖金,八挖銀”,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鬆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好。

立秋前後,華北地區的大白菜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質。播種過遲,生長期縮短,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堅實。立秋時節也是多種作物病蟲集中危害的時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縱卷葉蟆、稻飛蝨、棉鈴蟲和玉米螟等,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麥播種也即將開始,應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準備工作。

  “氣象過敏症”

立秋時節,乍熱乍冷,地氣蕭殺;有時高溫悶熱,有時又連續秋雨,陰霾悶溼。尤其是碰到連日晝夜溫差大,中午天氣烈日炎炎,早晚感覺有點冷。在如此劇烈的溫度變化中,人們極易患上“秋季氣象過敏症”,通常表現爲,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睏倦乏力、腹脹腹痛、失眠多夢、頭暈目眩、心跳加快、血壓增高易激動焦慮,並伴有舊傷痛發作等。俗話說“春困秋乏”,其實也是氣象過敏症的表現。氣象變化超過了人的適應能力,就會導致身體不適,現代醫療氣象學把這種現象稱爲“氣象過敏症”。據調查,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同程度地患有“氣象過敏症”。

專家認爲,當氣象變化時,氣溫、溼度等氣象要素的刺激通過皮膚感受器反映給下丘腦,下丘腦又支配腦垂體來調整人體內分泌功能,以保持天氣變化前後的生理平衡,這一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

當天氣變化劇烈時,人體需要適應的時間不能滿足,則會導致“氣象過敏症”的發生。而秋季是這種氣象條件變化顯著的季節,一方面,秋季的氣溫與溼度有所降低,氣壓則有所升高,這勢必會影響人體細胞的攝氧量。對於一部分人來說,抑鬱、失眠、頭痛等,就是機體對氣候變化的反應。

另一方面,秋季是天氣比較活躍的季節,冷暖空氣常交替入侵,氣象要素變化比較劇烈頻繁,最易引發較爲嚴重的“氣象過敏症”,所以要特別注意防範。

氣象專家提示說,人們要注意天氣預報,及時增減衣服,同時要注意增加營養和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保持天氣變化前後生理平衡的能力,儘可能地避免“氣象過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