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立秋節氣的風俗習慣

立秋節氣的風俗習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導語: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因此,立秋有許多習俗都與祈禱豐收相關。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立秋的風俗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立秋節氣的風俗習慣

立秋是秋天的開始,是收穫的季節。人們對秋季十分看重,因而民間有很多關於此節氣的習俗。在我國,立秋不僅是一個重要節氣,也是重要的歲時節日。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使立秋的民俗非常豐富。古時候,人們把立秋當做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除封建帝王親率文武百官設壇迎秋習俗外,在民間也流傳着“貼秋膘”、“啃秋”等習俗。

漢朝廷於立秋日有“都試”的政俗,<漢官儀>說:“高祖選能引關蹶張材力武猛者,爲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常以立秋後,講肄課試,各有員數,平地用車騎,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樓船。”<後漢書·李通傳>注說:“漢法,以立秋日都試騎士謂課殿最也。”漢宮廷有立秋日“嘗粢”的禮俗,<漢書。韋玄成傳>注說:“立秋驅婁又嘗粢。”粢爲穀類的總稱,嘗粢便是(日記月令>所說的“嘗新”。魏朝廷有立秋日“治兵”的.軍俗,<宋書·禮志>說:“延康元年,魏文帝爲魏王。是年六月立秋治兵於東郊,公卿相餞,王御華蓋,親令金鼓之節。”隋朝廷有立秋“祀靈星”的祭俗,<隋書·禮儀志>說:“開皇初,於國城東南七裏延興門外爲靈星壇,立秋後辰,令有司祀以一少牢。”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爲主稼穡,祀之祈年而報功。

古代有“擱稻”的農俗,宋馬純<陶朱公書)說:“稻田,立秋後不添水,曬十餘日,謂之擱稻。”唐時有吃“樗根餛飩”的食俗,宋林洪撰(山家清供>說:“劉禹錫著樗根餛飩法,立秋前後,謂世多痢及腰痛,取樗根一兩握搗篩和麪,捻餛飩,清水煮,空腹十枚,並無禁忌。”樗根即臭椿之根。民間亦有“飲井水”的養生俗,清人在<常氏日錄>說:“立秋日,人未起,汲井水,長幼飲之卻病。”

立秋之節,除漢民共有的風俗外,各地方尚有極具地方色彩的風俗。據(古今圖書集成>引<直隸志書>說,永平府(治所在今河北盧龍)“立秋,戶掛蒺藜,雲蚊不入戶。或日中元將至而鬼畏之。” <山東志書>說,陽信縣(今山東陽信)“立秋,七月節。芟草治糞,莪苜蓿。”(江南志書)說,常熟縣(今江蘇常熟)“立秋日,食瓜。或以赤豆七顆和水吞之,以防瘧痢。”嘉定縣(今上海嘉定)“立秋日,食瓜,飲新汲水。雲,令人不瘧痢。”崇明縣(今上海市崇明島)“立秋日,農家各于田畔插青竹夾雲馬紙符,名標秋子,醵錢作青苗齋,即古者方社遺意。” <江西志書>說,南康縣(今江西南康)“立秋日,聚衆作木船,以香楮送於江,亦日禳災。仍豐其酒食,聚飲而罷。”

各地方的立秋佔侯風俗也不盡相同,所謂占候,就是根據天氣物候的變化來推測吉凶。立秋占候,就是根據立秋的天氣與物候推測未來。這和唯心的占卜不同,而是先民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實踐經驗的總結。而這些總結又歷代流傳,成爲一種特殊的民俗。茲將古代文獻中有關立秋占候的記錄轉錄如下。

宋趙以夫<易通卦驗>:“立秋晡時,內氣出坤,正氣也。”

“離氣見立秋則歲大熟。”“立秋虎始嘯。”“立秋日腐草化爲螢。”“立秋白露下蜻蜊上堂。”

清馮舒<詩紀曆樞>:“立秋促織鳴,女工急促之候也。”

清喬松年輯(樂緯>:“坤主立秋,樂用磬。”

古典籍<汲冢周書>:“立秋之日涼風至,涼風不至無嚴政。”

宋馬純<陶朱公書>:“立秋之刻,必脫一葉。”

漢京房(京房易佔>:“立秋坤王,涼風用事,坤土也。”

古典籍<符瑞圖>:“立秋,西方闖闌風。一名飆風。”

清李光地(月令占候圖>:“立秋,坤卦用事,其神攝提,荊州分也。晡時申,西南涼風至,黃雲如羣羊,宜粟谷。若晴朗,風雲不至,萬物不成。望西南,坤上有黃雲氣,是正氣。

立秋應節,萬物皆榮。赤氣出其右,萬物半死,豆谷半收。”

明徐光啓<農政全書):“立秋日小雨,吉;大雨主傷禾。”

<直隸志書):“是日佔晴,主萬物少成熟;雷多尤忌之。”

“立秋日東北風,霜早;西南風,霜遲。”“七月佔立秋,東風人疫、草木更榮;南風主秋旱;西風主大雨;北風主冬多雪。”

<江南志書>:“立秋自露在奇日,謂之雄,在偶日,謂之雌,謂雌雄相配爲稔。”“立秋後虹見爲天收,雖大稔,亦碗數。處暑日喜雨,諺雲,處暑若還天不雨,總然結實也無收。”

(浙江志書>:“立秋日天氣清明,萬物不成;有小雨,吉;大雨,傷五穀。其Et屬火,不宜老人,雷雨折木,多怪異。其日東風,禾豐實稀;南風,人民安,秋旱;西風,秋有大雨,賊盜起,米穀賤;北風,有忠孝人出,冬多雪,雨水大;東北風,穀米貴,應在四十五日內;西南風,年豐民樂。”

(江西志書>:“立秋處暑具宜晴,正早稻大收之時。”“立秋宜是月,佔日,七月秋,殷殷收。”

<湖廣志書》:“立秋在六月晦,則早稻遲。諺雲,六月秋,要到秋;七月秋,不到秋。”

<福建志書>:“立秋逢朔日,主人多疾。風雨,主人不安。

立秋處暑日具宜晴,後亦宜雨。諺雲,立秋無雨亦堪愁,萬物從來祗半收。處暑雨不通,白露宜用功。”

古典籍(紀曆撮要>:“立秋日要西南風,主稻禾倍收,三日三石,四日四石。”“立秋日雷名瓣踣,損晚禾。亦云,秋霹靂,主晚稻秕。”“朝立秋,暮颼颼;夜立秋,熱到頭。”

清汪之昌<家塾事親>:“虹以立秋四十六日內出正西貫兌,中秋有水有旱。”

<楊凝式帖>:“當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昧之始,助其肥獰,實謂珍羞。”

清毛煥文輯<萬寶全書>:“立秋日申時西南方有赤雲。宜粟。”

清王象晉<羣芳譜>:“梧桐如某時立秋至期,一葉先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