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諺語 > 立秋的習俗諺語大全

立秋的習俗諺語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導語:立秋時間在公曆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立秋的諺語,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立秋的習俗諺語大全

  關於立秋的諺語

1. 高粱扛了槍,一鋤一成糧。

2. 打了老葉耪一遍,高粱粒子眼瞪圓。

3. 七月雨,八月旱,棉花桃子像雞蛋。

4. 立了秋,把頭揪。

5. 立秋纔去頭,晚了兩三候。

6. 立秋的蕾,白露的花,十年就有九白搭。

7. 立秋的蕾,白露的花,溫高霜晚收棉花,溫低霜早就白搭。

8. 秋旱接伏旱,棉田還得灌。

9. 棉田再旱,不能漫灌。

10. 大背開溝,細水慢流。

11. 追肥日期到下限,再向後拖不沾賢(指棉)。

12. 氮肥追得多,貪青晚熟光發棵。

13. 杈耳繼續抹,邊心統統掐。

14. 邊心全部捋,四門落上鎖。

15. 立秋管蔥,快把土壅。

16. 要吃蔥,高裏封。

17. 吃辣蔥,炕洞壅。

18. 要想吃辣蔥,得使炕洞壅。

19. 六有壅,七月上,八月再看蔥發旺。

20. 草裏的冬瓜,屋脊上的葫蘆。

21. 立秋種蕎麥,秋分麥入土。

22. 立秋十日遍地紅。

23. 立秋十八日,寸草結籽粒。

24. 立秋三日遍地紅。

25. 立秋三日見秫頭。

26. 立秋三日見秫秸。

27. 七月七,掐着吃(早谷)。

28. 立秋十日割早黍,處暑三日無青穆。

29. 立秋溫度高,紅蜘蛛少不了。

30. 遍地噴農藥,火龍不見少,一場涼風沒事了。

31. 七月水連坡,來年螞蚱多。

32. 水面如鏡,招來蝗蟲。

33. 今秋蝗蟲產下卵,來年夏季出蝗蝻。

34. 精耕細作除蝗害,荒地開墾能免災。

35. 高粱扛了槍,不怕水汪汪。

36. 高粱不沒頭,就能獲豐收。

37. 站着不怕大水泡,遇風倒伏就壞了。

38. 玉米天穗出,管理莫疏忽,追施攻粒肥,粒大棒子粗。

39. 立秋鋤晚田,地鬆籽粒滿。

40. 晚田晚田,三日兩遍。

  關於立秋的習俗

  1、吃西瓜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爲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後就不再吃西瓜。

  2、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爲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裏,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何爲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澱粉熬成羹狀,倒在碗裏。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後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4、吃“福圓”

立秋節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爲“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5、食小赤豆

從唐宋時起,還有在立秋,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6、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7、懸秤稱人

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爲,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8、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爲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9、立鰍

無錫人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就是立秋這天會見立鰍。如果秋季有大風大雨,立秋這天稻田裏的泥鰍就會在水裏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經驗的老無錫人都會抓一條泥鰍放在水裏,預測這個秋天會不會有大風大雨。

  10、吃餃子

瀋陽立秋當然要“搶秋膘”包餃子(吃黃瓜會越來越瘦,吃茄子會越來越胖)。在東北有句俗語: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餃子。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裏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11、稱水

以前,宿遷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後用容器裝滿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樣,然後稱重。如果裝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後的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在淮安,湖上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水重則是不祥之兆,舊有秋水漲,賣漁網之說。

  12、吃雞蛋

此外,立秋這天,在我國其他地區還有吃雞蛋、桃子等習俗。雞蛋,性平,補氣虛,有安神養心的功能。雞蛋不傷脾胃,嬰幼兒、孕婦、產婦、病人等都適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個比較合適。

  13、祈福

在常州的武進地區,立秋會舉辦秋會紀念猛將菩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另外,由於古時候,常州經常發生蝗蟲災害,在立秋當天農民也會往稻田裏插上三角旗,驅趕蝗蟲。在鹽城的民間也流傳着“爭秋奪福”的說法,這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歷史。

  14、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爲“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爲可以防瘧疾。城裏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着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

在瓜棚裏,在樹蔭下,三五成羣,席地而坐,抱着紅瓤西瓜啃,抱着綠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15、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