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被圈佔了的插旗山散文

被圈佔了的插旗山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週末上午匆匆逃出罩在霧霾下的小城,覺得可以打開車窗透透氣時,已駛至十幾公里外的逄山近旁。逄山的層巒疊嶂在春日下已頗惹人眼,但腦海裏總揮不掉迂迴到峯頂的未踩成形而枝蔓斜逸的難行“驢道”。於是登攬逄山的念頭不一會兒就被擠走,而代之以前往“閱讀”玲瓏山北麓的碑林石刻。

被圈佔了的插旗山散文

玲瓏山去過不下5次,從王墳一側沿水泥山道直達主峯腳下,拾階登頂或踟躕山巔圈閱奧巧石骨,或流連洞穴體味靈氣逼人,往往每次都能“把玩”出新意。但對於其“後山”——其實是從青州井塘方向進入景區的正面北峯——溜內的北魏鄭道昭《白駒谷題名》巨型石刻,一直未翻下後山“見識”過。

一路奔過去卻遭遇“穢氣”。出北鎮頭村快到環山水泥道起點處,先聞到一陣陣惡臭,然後是一輛卡車橫斜阻在路上正在裝車。旁邊一簡易木棚下幾十平方的水泥地面上,堆滿了豬糞一類黑壓壓一片散發着“穢氣”。

關緊車窗迅速折返逃離,又對面碰到好幾輛拉着黑糞的三輪車。繼續沿逄山西路南行間,還沒想好下一個“放風”目標,車子已達插旗山下。

插旗山前年攀登過一次,是在中午喝了大半斤白酒之後。當時沿北線一路上行,至一絕壁下。再反覆找尋,卻終沒尋到能繼續往上的路,哪怕一點點踩過的痕跡。離插在峯頂的紅旗只幾十米之遙,卻只能站在絕壁下望“旗”興嘆。下山後問起管理人員,才知道得一直往南線方向才能繞上峯頂。

這次一入山門直奔南線。一路攀上去異常容易,細心的管理者還每隔一小段便標註了臺階數。一方小水池邊,“唐老鴨”擺着誇張的迎賓姿勢。茅屋、鞦韆隨處可見,傳說中的“蘆葦蕩”卻只見被割成的“麥茬”。幾間草房前的一片桃林,枝條被用鐵絲紮上了粉紅的塑料花朵,從遠處看倒也像模像樣,配合着天朗氣清,頗有些桃花笑春風的意味。也有“真”花,是兩枝業已盛開的連翹提醒了我,只要夠仔細,眼神非常容易被一叢叢連翹枝條上躍躍欲出的黃苞吸引。絕壁下的一大段穿行裏,倒也頻現諸如“神泉”、“獾洞”、“奇石”之類象形景點,卻總不如山外漸行漸遠的山村遠景惹眼。

轉過崖壁,豁然開朗。上行漸陡,但每一駐足回首間已風景滿眼。南望出去,一大段峭壁之下,五六條山骨“嶔然相累而下”,若著了黛衣的“牛馬之飲於溪”。斜仰往上攀援時每次喘息着回頭,“牛馬”還偷偷變換了身型呢。漸行漸高,東方的方山、逄山累次亮相。只有與方山牽挽着的筆架山,直到登頂插旗主峯,也只向我微微露了半個頭肩。

終於“四望如一”。“岡陵起伏,草木行列”,不由你不放大眼瞳。除了更爲挺拔的方山擋在遠處的東南,蜿蜒出去的峯頂線連接的諸山、掩映於林間的村落、若隱若現的河段,“縈青繚白,外與天際”,一一“皆可指數”。

從“516”米的標誌牌旁邊走下主峯,腳步順着目光移向沿峯線向北屈曲延伸出去的山巔小徑時,卻被突然的鐵絲網擋停。其實它也不算突然現身,只是一路登上來時沒太注意。五六道擰成花的鐵絲橫拉着,很容易讓人想起電影裏“日本鬼子”的防禦工事,只可惜手中卻不能即時變出“游擊隊員”的.鋒利鉗刀。沿鐵絲往南,通往方山方向隱約的蜿蜒山道,也被生生剪斷。

一下子興致大失。想想應該很容易理解開發者這些爲了保障門票收入的做法,只是從心理上微微有些不爽:乾巴巴看着近在眼前挺拔着卻到不了的一座座山巔。下山途中又找見好幾條同樣沒逃脫被剪的小道,腦海中有一次還忽然冒出一個詞——“剪徑”,這不是從前小說裏強盜的代名詞嗎?

想起先前九龍峪剛剛開發時,遠遠望過去,周邊的每一個山巔都樹了一個亭子。當時很疑惑開發者的意圖,一位驢友似乎很富經驗地解釋那是爲了宣示”圈佔“的邊界。也沒再去考究其說法的真僞,除了遠望時的確感到有些突兀,倒也真沒從那些山頭上找到人爲的“界線”。去年有一次穿越,便是沿峯頂從九龍峪游到龍門崮,然後一路直抵了好幾公里外的薄板臺。

又想起有一次與一驢友手足並用、揮汗如雨奮力爬上石頭溝東邊一座峯巔後,驢友憋不住在松石間小解了一下。我瞅瞅他:“號下這個山頭了?”他愣了一下,旋即哈哈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