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走過時代的鍘刀散文隨筆

走過時代的鍘刀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走過時代的鍘刀

走過時代的鍘刀散文隨筆

說起鍘刀,人們很容易想起《三俠五義》這部武俠小說中包公使用的“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事實上,在我國宋代根本沒有鍘刀,查閱《說文解字》,裏面根本就沒有這個字,在唐宋兩代的文獻中也是極難尋找。鍘刀的記載大量出現,是在元朝。以遊牧爲生的蒙古族,冬季需要將儲備的草料切碎來飼養牲畜。鍘刀有固定的支點,能夠將草料切割均勻,“鍘”字右邊部分“則”,按照《說文解字》,“等畫(劃)物也”,具有均分的字義。明代學者梅膺祚編纂的工具書《字彙》(成書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解釋“鍘”字,“鍘草也”。可見鍘刀是專門用來鍘草的工具。

我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在我兒時,農家人普遍都在使用鍘刀。鍘刀結構並不複雜,用一塊一米多長的硬木,削成寬、高各三十釐米左右的長方體做鍘牀。在鍘牀中間開槽,鑲入一把一米多長、三十釐米左右寬的大刀片,在刀片頂端打一個孔,用鐵銷將刀片和鍘牀固定,再在刀片的另一端安上一個把。手握刀把提起下壓,利用槓桿原理能夠很省力地將放在鍘牀上的東西切碎,這就是鍘刀。

在那個年代,鍘刀的用途非常廣泛,我每天都看到有人在使用鍘刀。那時,生產隊有一口專門爲馬、牛、驢、騾鍘草的大鍘刀。餵養這些牲口的草料主要是麥秸中拌上少量的苜蓿。由於麥秸和苜蓿太長,必須用鍘刀鍘成五六釐米長才能餵食。

那時農家人住的全部是土坯房,土坯牆面全部要用稀泥抹一遍。抹牆面的稀泥中需要參一定比例用鍘刀鍘成兩三釐米長的麥秸,這樣抹出來的牆面纔不容易起皮、開裂。

那時農家人燒火做飯,全部用的是玉米稈、豆稈類柴火,勤快的人家會將這些柴火鍘成十釐米左右長,便於燒火。

使用鍘刀時,必須兩個人配合,其中一個人蹲在鍘牀前續草,另一人手握刀把鍘草。隨着刀把的上擡和下按,“咔嚓,咔嚓”就會將草料整齊地鍘成一小段一小段。每鍘掉一段,蹲在鍘牀前的人再往鍘牀上續一段,如此反覆着。

如今,農家人住的土坯房也全部換成了磚瓦房或水泥鋼筋的樓房,牲畜也規模化飼養了。於是,農家人的鍘刀徹底失去了用場。

這個充滿勞動人民智慧的鍘刀,曾鍘出了農家人的夢想和快樂,如今,它雖然走出了歷史舞臺,但鍘刀將永遠留在那一代人的心中。

◎走過時代的磨刀匠

我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兒時經常能夠聽到村頭巷尾傳來磨刀師傅的吆喝聲:“磨剪子嘞——戧菜刀!”

說起磨剪子戧菜刀這一行業,可追溯到南宋時期。宋人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記載:“修磨刀剪、磨鏡,時時有盤街者,便可喚之……”

我兒時所見過的磨刀師傅,走街串巷時一邊肩上挎一個大布包,另一邊肩上扛一條一米多長的'高腳木凳,木凳一頭裝着手搖式砂輪,大布包裏則裝着錘子、“起子”、鉗子以及磨刀石等物件。每走到村口就喊:“磨剪子嘞——戧菜刀!”走到村人多處時,找一樹蔭放下磨刀的家當繼續吆喝。

那時候,農家人很少吃肉,菜刀切的主要是蔬菜,刀刃鋒利不鋒利女人們都能切得動,但這剪刀可是農家婦女天天要使用的,全家老少所有穿戴的、鋪蓋的,都是巧手的女主人用剪刀裁剪出來的。平時,磨刀師傅很難磨到菜刀,磨的大都是女人們使用的剪刀。而在春節前,農家人都要準備肉品,切肉必須要有一把鋒利的菜刀,此時師傅的磨刀生意最爲紅火。

所謂戧菜刀其實是個功夫活,如果一把菜刀鐵皮過厚,磨刀師傅會把菜刀固定在凳子的卡口上,再拿出戧刀,像木匠使用刨子那樣把菜刀戧薄,然後再去磨刀。不論磨剪刀還是磨菜刀,必須技術精湛。磨刀師傅接過女人遞來的剪刀後,先要仔細端詳一番,根據情況再磨。那時候好多女人的一把剪刀用幾十年,磨刀師傅會說,這剪刀鋼都磨完了,磨一下也用不了多長時間,用段時間就換一把吧!不論是剪刀還是菜刀,磨刀師傅都會搖動砂輪,一手將刀刃輕輕地接觸到砂輪上,於是火星四濺,這叫粗磨。磨刀師傅用手磨完後,從布包裏取出一塊長方形的磨石放在凳子上,給磨石灑上水,再用雙手來回推動着刀口,這叫細磨。

每次磨刀師傅磨完剪刀,都要將剪刀中間連接的那顆螺絲檢查一下,如果發現太過鬆動,會用錘子敲打幾下,然後再用眼光掃描一下刀刃直不直,如果彎了,還要敲直。

磨刀師傅風裏來雨裏去,常年走街串巷,不論走到哪裏,他們力求磨出的刀鋒精細鋒利,被人認可,給自己留下好名聲,下次來時,找他幹活的人才會更多。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少再能聽到那聲熟悉而親切的“磨剪子嘞——戧菜刀”的吆喝聲。

如今,不論是城裏還是農村,已經很少再有做針線的女人了,於是,剪刀幾乎失去了用場。而菜刀,也是採用現代高科技生產出來的,在正常情況下磨損不大。即便是普通菜刀,現在人生活普遍富裕,一旦感覺用起來不順手了,也會立即淘汰買一把新的。於是,有着悠久歷史的磨刀匠在今天已經難覓蹤影,成爲歷史的一頁,將永遠留存在過去的那個時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