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玉屏山訪清元寺散文

玉屏山訪清元寺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9W 次

清晨的微光突破沉沉霧藹,彷彿把天空的幕布拉開,太陽的光線滲透而出,沿着羣山的背脊閃耀着溫暖的光輝。

玉屏山訪清元寺散文

薄霧漸漸散開,透過眼簾,山如屏立,屏裏畫出的山景,儼然嵌在鏡框裏的一幅蘊含禪意的水墨畫,我暗自感慨着:“這番美景,難怪又叫玉屏山呢。”

舉目遙望,山頭的天宇好似觸手可及,白雲在空中悠悠散漫舒展的延伸,瞬間又和整個山巒融合一片。

這條青石階路,沉寂而熟悉,仿若夢裏不斷重複的場景,在我們前方無限向上,延伸……

新年伊始,和朋友相約專程一遊塔山清元寺。是的,此時,我們已踏在登山的路上了。

塔山,又名玉屏山,離縣城開發區不遠,先始終感覺山下正在開發,似有損寧靜,但從另一角度想,這樣真的更和市井生活接近,似乎也好。

近兩年來若得閒暇,喜歡背起行囊,穿行山林,將自然風光美景深印在心坎裏。而寺廟通常修建于山環水繞,古樹簇擁的清幽之所,每當看到那些極具韻致風俗的殿宇,磚砌、雕樑、磬鐘、青銅等佛器,那“樂以忘憂”的清靜之所,常能出乎意料的體會到一種不可名狀的妙境,滋潤着我的心田。

和朋友閒談起來,他昨天電話裏故作高深的說去造訪“清元寺”前應先誡葷食幾天,顯得尊重。當時我就撲哧一笑:“你平時大魚大肉,現想臨時抱佛腳啊”。記得有禪語曰:想吃就吃,想睡就睡,隨心所欲就是佛。爲此,我專門請教另一位參禪的朋友,他告訴我:“禪心即可,可以不受那清規戒律所束縛”。聽了他的話,才讓我禮佛的心情越發輕鬆恬然起來。

冬天,山景清冷蕭瑟,遊人稀疏。

古語“高朗其懷,曠達其意,攬景會心,便得真趣。”在我眼裏,哪怕樹上一根枯枝,路邊一簇衰草、一塊古怪的凸凹石頭,都似對我們顯示出大自然朝氣蓬勃的生命力和貼心的親切感,讓人興致勃勃。

路上,我偏不走中間的大路,而是踏着一兩寸厚的`枯葉前行,聽到鞋底頻頻發出“嘎嘎”的清脆聲音,再看那枯樹上偶然掉下幾片落葉,俏皮的粘上我的頭髮和衣服,讓我覺得樂不可支,趣味無窮。東望望西望望,突然,我驚喜的發現路邊幾株蒲公英,正躲在一顆老樹下豔開着白色的花朵,它半掩在褐棕色的樹皮裏,褐白色相互輝映,顯得色彩燦然,讓人感到華而不俗,清而不寒。我聯想到它也許正孕育止水一般的心境呢。

風開始從耳邊呼嘯,那麼飽滿,沁入心肺,佇立半山,不覺自然的浮起超拔塵世的愉悅感。

正午時分,來到寺廟前。清元寺矗立在塔山的半山腰裏,因寺廟營建於唐朝,此前我曾打聽,當時僧人爲何不把寺廟建立在山頂的緣故,可問過的人有的不知所以,有的反問我:“那少林寺不也修建在半山嗎?”現眼見寺廟隱藏在香火茂林深處,像一顆深邃的禪心,似體會到一種只可意會的玄妙。

莊嚴雄偉的清元寺正在修建,沿着數十幾石階上去,我立刻感到寺廟在建築佈局上有它特殊和獨具匠心之處。

只見它的外牆並非金碧輝煌,而是古樸的褐黃色,顯示出純靜而美感風格,整體依偎在山窩裏,結構是外借天然美景,內就天然地形,樓閣參差,合理佈置。殿宇內一樓、二樓、三樓的寶殿,禪房,齋堂均構建得井然有序,疏密緊緻,而又連成一片。

青山、茂林、古樹、楠竹、石崖、丘田層層疊疊環繞四周,把清元寺映籿得巍然矗立,祥和安藹。如今結合先進的翻新改建,更讓它透露出鮮活生命力和歷史悠遠恆古並存的風貌。

循着佛香,走進正殿。鐘聲磬聞,我們虔誠的焚香稽首禮佛完畢,和殿內接待我們的這位清瘦斯文的師傅攀談起來。他說,世間千年風霜,不知透着多少無奈和悲苦,只要有一顆向佛的赤子之心,大慈大悲的菩薩會保佑人們的。環顧周圍的木雕神像,我心裏砰然一動,問道:“這些是新修還是遠古保留下來的?”師傅說,不要用眼睛去感受,應該把南無阿彌陀佛放心靈深處吟誦、默唸。話雖少,含義卻深。我心裏頓時想起一句:“佛何以遠播?佛在心裏”,還有古詩:“佛在心裏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或許“平常心就是道”,只要我們在生活中保持乾淨的眼眸,一顆清澈的心,無憂無慮,不急不躁,雅正溫暖,返璞歸真,四時有序的福祉世界就會對你敞開大門,便會獲得那種自然、和諧、靈性、氣韻的嶄新意境。

我久久回味着,由此可見,其實禪並非所謂高不可攀,神祕莫測的,而是流轉於天地萬物之間的一股慈悲憫愛的神韻。

告別清元寺後,便順來路下山。

我們走在冬日瑟縮清寒深處,沉浸在清透的山林氣息,陽光正好暖和,風裏帶着一股幽遠的淡香,心愈發走得乾淨純粹,不覺體能充沛,輕盈如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