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尋幽訪古清涼寺散文

尋幽訪古清涼寺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1、有緣無分留心病

尋幽訪古清涼寺散文

有人說,一百年發展看深圳,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河東。也有人說,真正使河東名揚四海的則是芮城縣。

此話有無根據姑且不論,但2006年運城市榮獲中央電視臺評選的“十佳魅力”城市的頒獎詞就有“華夏之根,誠信之邦,大運之城”之語,可見說河東是最早叫中國的地方此言非虛。而芮城縣是山西的文物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48處之多,其中國家級保護單位則有四五處呢。

提起芮城,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會是永樂宮。永樂純陽,道宗神畫世人誇啊!這個飽受風雨侵蝕、搬遷之苦、歲月滄桑的道觀,因其精美的元代壁畫瑰寶,引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和美術愛好者前來“朝聖”。而一年一度的芮城永樂宮國際文化藝術節至今已舉辦了八屆,使永樂宮這張靚麗的名片傳播得更廣更遠。

相比較永樂宮,清涼寺更像是一位藏於深閨之中的“小家碧玉”,等待着有緣“識貨”者來揭開它神祕的面紗,一睹她的芳容。

其實,我有緣聞得“她”的芳名是在去年。

2014年9月,我在芮城北關小學進行爲期三個月的頂崗實習。一天,我乘坐出租車打算拜謁當地的五龍廟,司機說還有個地方比五龍廟更出名。我連忙問是哪兒?他自豪地說,清涼寺啊!那可是國家級保護單位,連黃河對岸陝西的考古學家、歷史學者都慕名前來考察。但由於實習時間緊,當地文物遺址又多,加上我囊中羞澀,於是到三月實習結束,都未能前去一睹她的“芳容”。這成爲我在芮城實習期間留下的一個遺憾和一塊心病。

心病還需心藥治。爲了彌補這一遺憾,今年9月,我約了一好友專程前去芮城尋訪清涼寺。

  2、荒山野嶺藏瑰寶

由於芮城歷史文化深厚,文物遺址衆多,引得許多外地的學者、訪古者紛紛慕名前來拜訪。然而這些文物遺址似乎喜愛清靜,大都“隱居”於偏僻山林之中。外地遊客別說不知道遺址的具體位置,就算知道了也沒有直達車去啊。這就給當地的出租車司機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商機。他們發揮本地“萬事通”的優勢,只要你能說出本地的景點,他就會熱情地帶領你穿大街、繞小巷,爬山路、鑽深林,不到目的地不罷休,盡力滿足你訪古探幽的願望。當然,的哥的收費也是不低的。

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然而,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捨不得銀子看不到心中的風景。爲了了卻心中的願望,一睹清涼寺的“芳容”,我就下決心花點“血本”了。

出租車幾經曲折顛簸行駛,終於在一座規模不算大、甚至可以說不起眼的古剎前停了下來。

這就是傳說得神乎其神的皇家寺院——清涼寺嗎?

若不是親自來到這裏,我絕對想象不到,這座被考古界十分青睞,以史前文明而著稱富有歷史文化氣息的清涼寺,竟是在這荒山野嶺大山深處,這麼灰頭土臉,這麼荒涼敗落啊!或許這正應了“深山出俊鳥,飛澗有沉魚”這句古話吧。

這清涼寺始建於元代,歷代受朝廷所器重,元明清都有擴建和修葺。隨着時光增遞,歲月侵蝕,歷經滄桑,當日古剎輝煌的盛景已成過眼雲煙,堂皇的“門面”已蕩然無存了。只有一塊“清涼寺文物管理所”的牌子,向來人證明該寺文物“身價不菲”。

步入院內,柏樹參天,殘碑零落,青磚鋪地,苔痕階綠,過道中間矗立着一尊現代仿製的九天香爐,紫煙嫋嫋,迷漫繚繞。過道兩邊竹篁茂密,隨風搖曳,將過道盡頭的殿閣藏在深處,真是“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真實寫照。佛門聖地的幽靜、清虛,讓人不由得頓生敬畏。

寺內主要建築僅存一座大雄寶殿,清涼寺的魅力盡在這裏。

大殿建於元大德年間,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位於高大臺階之上,氣勢非凡,雄壯巍峨。殿前月臺寬敞,殿門牌匾滄桑。殿頂上筒瓦覆蓋,正脊小小飛天入極樂,屋脊兩面蓮花宣佛法。殿面呈單檐懸山頂,造型巍峨壯觀,斗拱結構錯綜,樑架粗狂豪放,鉤心鬥角,頗具特色。

爲擴大殿內實用面積,建造者使用“減柱造”手法,大爬樑自前檐斗拱後尾直接挑承在平梁以下,減輕了橫樑淨跨負荷。據說,該殿建築風格乃元代建築結構上的重大創舉,是研究元代建築形制的珍貴實物。

殿內原有的三座大佛早在歲月滄桑和戰火中毀去,現今的是後人復原重塑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像雖然是後人塑的,但只要心中有佛,那麼心誠則靈。所以,大殿裏的香爐雖然香火不太旺盛,但也不曾間斷。

大殿月臺兩側立有幾通不同年代的石碑,特別是殿面右側牆面嵌有清康熙年間重修大殿的碑刻,雖然風化嚴重,字跡模糊,但只要你細細辨認,還是能從中瞭解到清涼寺的前生和今世……

  3、古寺悠悠若桃源

據說,歷史上清涼寺可比現在要熱鬧得多了。

自元代創建以來,清涼寺就一直被歷代皇家所看重。據史料記載,元朝戊申年間,一位軍馬使擁兵自重,時時飛揚跋扈,處處橫行霸道。一次,這位“軍爺”到清涼寺,掠奪寺院寶藏,搶拿僧侶財物,騷擾一番走後,寺院住持了空師傅趕到朝廷告狀。皇帝得知,龍顏大怒,當場下旨,從重處理。從此,再無人敢騷擾清涼寺了。

那時,每年一到農曆七月十五,這裏都要舉行廟會,來自大城小村的善男信女們,都相約來朝拜清涼寺。屆時,寺內香火繚繞、鐘磬聲聲,人頭攢動、摩肩擦踵。商家們自然不會錯過如此好的生意,廟會上,賣涼粉的、賣麻花的、賣醪糟酒的等各種小吃擔子,擺滿路邊,琳琅滿目,吆喝聲此起彼伏,品嚐着讚不絕口。更有請來的戲班子在戲臺上咿呀咿呀地扯開“嗓子”盡情唱着,鑼鼓絲絃聲響徹十里八鄉。這場景,如除夕元宵熱鬧,比逢集趕會繁榮。青山遠黛良田錦繡,人歡馬叫其樂融融,好一幅優美和諧的太平年景圖!

走出寺院,只見四周茂林修竹,綠陰蔽天,鳥語呢喃。更有恭水澗泉水潺潺而來,從寺後一分爲二,環繞寺周圍流淌,又到山門前匯合,在向山下歡快地奔流。真乃二水合抱,堪爲風水寶地。

放眼望去,寺周圍院落參差不齊,窯洞錯落有致。極目眺望,甘棗山奇峯峭立、溝壑縱深,輕嵐繚繞、靜謐幽深,梯田層疊、果林如帶,整個寺廟與山村相互輝映,融爲一體。這裏遠離了鬧市塵囂,保持着古樸而恬靜、幽雅而詩意的田園風光,真是“結廬在人境,而我車馬喧”的現實版本,最是一個靜心休閒的好去處。

你看,這裏殿閣巍巍、鐘聲悠悠,竹林鬱郁、溪水潺潺,一座座農家院落古樸結實、炊煙裊裊,一片片田地麥苗青綠、果滿枝頭。天南海北的訪古者來這裏就會陶醉其中,他們擁抱着青山綠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氣,吃着天然原生態的時蔬水果,喝着渾然天成沒有雜質的山泉,品嚐着晉南風味的農家飯,望着山坡上嬉鬧的孩子和在竹林裏漫步的情侶,是多麼的愜意啊!

  4、清涼墓葬難覓尋

現今,清涼寺內的住持是一位尼姑師傅,大約50歲左右,一襲青衣帽,滿面肅穆色。據的哥介紹,她已在清涼寺內修行已有十幾個年頭了。她一方面秉承着出家人的信仰,在青燈梵音中潛心修行;另一方面她也在默默守護着清涼寺,盡力使它不遭受人爲破壞。司機還說,清涼寺最著名的是史前墓葬羣,它的發現曾經在國內考古界引起轟動。

啊!這個小地方還有史前墓葬羣?好奇心驅使,我迫不及待地向尼姑師傅詢問那史前墓葬羣的方位。原本一臉肅穆的她,此時又變得分外警覺起來,眼觀鼻,鼻觀心,只念阿彌陀佛。在我好言解釋、再三討好下,尼姑師傅才極不情願地指了一個大致方位,並強調那兒如今沒有什麼好看的,和普通田地沒有什麼兩樣。

史前墓葬羣就在附近,我怎能放棄考察的機會?我們急忙拉着的哥出了寺門,向尼姑師傅指的方向走去。的哥苦笑說,你剛纔不該問那麼多問題。我一臉茫然,聽了司機的話後,才明白爲什麼尼姑師傅對我警覺的原因。

由於清涼寺墓葬羣赫赫有名,來拜訪考察的人也就多了起來,但也招來了一些心術不正的盜墓賊。山裏人起初都善良淳樸,對山外來客都熱請相迎,知無不言,每問必答。直到當地派出所在此地抓獲一夥盜墓賊之後,山裏人才知道自己腳下這片貧瘠的土地竟是一方寶地。爲防止再上當,對不知底細的來客詢問古墓話題的,大家都分外警惕,守口如瓶,三緘其口。

噢,原來是這樣啊!瞭解原因後,我非但沒有生尼姑師傅的氣,反而對她的敬業更加欽佩。

由於尼姑師傅沒有提供準確方位,我們在山坡上轉悠了好久,都無所發現。的哥指了指山坡下的成片麥田,說應該就是那兒。他有模有樣地說,從風水上來講,這裏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是最理想的安葬地。

那不就是一片普通的麥田嗎?怎麼能和史前墓葬羣聯繫起來呢?我心中卻有不甘,還想繼續尋找那有關史前墓葬羣的蛛絲馬跡。我試着用手機網絡搜尋,無奈山上信號不佳無法流暢上網。見我一臉失落的樣子,的哥拍了拍我的肩膀說,看景不如聽景,見面不如懷念。有時候,一些事隔着面紗看着更美,來過就好。我知道司機師傅是不想一味耽誤他的生意,所以着急催我返回。更重要的是尋找古墓確如大海撈針,即便尋到也無現實意義,不能挖,不能掘,面對的也還是一片不會說話的麥田。

雖然司機師傅的話有些功利的成分,但其中也含有一些人生哲理。是啊!我們在生活中,對一些別人有的、而我們沒有的東西,在心中十分羨慕,覺得那是無限美好、無比珍貴的。但真正當你得到了,而我們卻往往覺得不過如此,久而久之,便視而不見,不加珍惜。

在的哥的催促下,我回過神來,在望了望這一片麥田,用手機相機記錄下這個被稱爲墓葬羣的地方後,便留戀不捨地匆匆離去。

  5、墓葬滄桑終現身

回家後,我依舊難以忘卻清涼寺那史前墓葬羣。現實中尋覓不見,那就上網求“度娘”吧。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互聯網是“百科全書”,絕非虛言。這不,我用鼠標輕輕一點,它就破獲了我心中的謎團。我終於領略了發掘清涼寺史前墓葬羣的滄桑和輝煌。

那是上世紀的事了。

1955年,黃河水庫考古隊來到芮城時,就發現此地古代遺存十分豐厚,但因種種原因,他們未能細細考察就匆匆離去。我想,現在他們或許很遺憾,因爲他們與一次重大考古發現擦肩而過。

當地下寺村一農民在清涼寺東部斷崖處挖窯洞時,竟挖出一根根白骨。他們雖然心有忌諱,但還是將窯洞挖好。一天,竟然從窯頂掉落了十幾個光滑的石頭片。全家人覺得好看就當作裝飾品,孩子們還拿着幾個小的當彈珠玩。後來縣文物部門聽說後,迅速來到下寺村,好說歹說,勸這村民把挖到的東西捐給縣博物館。經專家考證乃是西周時期的`玉器。下寺村發現西周時期的玉器!一時間,這個消息傳遍了縣裏,驚動了國家、省裏的考古學界。

1984年秋天陰雨連綿,該村民家的窯洞突然坍塌,幸無人員傷亡。“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該村民在清理廢墟時,又發現了數十枚大小不一的玉器。村裏人都說這家是風水寶地,寶貝經常從天而降。沒過多久,一夥自稱考古隊的人來到村裏,他們不僅收購了村民撿到的那些玉器,更以每立方米300元的價格,僱傭村民在清涼寺附近的梯田內挖掘。果然,他們又挖出一些玉器後,就逃之夭夭。一年後,這夥人被警方全部抓住。村民才知道他們上當了,這夥人是披着“考古隊”外衣的盜墓賊。雖然盜墓賊被全部抓獲,但是丟失的百餘件珍貴文物只追回了64件,其餘文物下落不明。

2003年春,山西省一支考古隊來到芮城,正式對清涼寺古墓羣進行搶救性發掘,以研究芮城遠古文明。然而科考隊並不受村民的歡迎和配合,甚至有些排斥。因爲有了前面古墓被盜的教訓,村民們不肯再相信“考古學家”了。經過多方解釋工作,終於得到村民們的支持。

正當大家挖得熱火朝天時,非典卻無情蔓延,考古工作只好中止。等到非典疫情消除,考古學家們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工作。

黃河岸邊的冬天要比別處寒冷,說寒風刺骨、地凍三尺絲毫不誇張,站在村裏都凍得顫抖,更何況還要下地掘土呢。夏天更是難以忍受,不僅高溫難耐,還要遭受蒼蠅蚊子的突襲。就在這種艱苦的工作環境下,考古學家們頂嚴寒,冒酷暑,戰蚊蟲,終於在2004年底完成了對清涼寺墓葬羣的考古發掘。

用了一年時間,考古學家在清涼寺附近共發掘了大小墓地百餘座,發現陪葬玉器二百餘件,其數量之大在全國也是罕見的。此項科考,對詳細瞭解考察河東遠古文明、西周文化與禮儀,以及華夏認祖都極有價值。清涼寺墓葬羣發掘也被評爲2003-2004年度十大考古驚人發現。真可謂“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

據專家分析研究,清涼寺墓葬羣面積應該很大,考古學家發掘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的墓葬隱藏於地下。雖然墓葬羣的神祕面紗掀開了一角,但還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比如,爲何此地會有如此之多的墓葬,爲何歷代先民都選擇在此地下葬,而且排列如此整齊?再如爲何有活人殉葬?等等。我想,終有一天,這些謎團會隨着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和考古學家的不懈探索,一定會被一一解開。

歷史很有意思,一個小動靜就要折騰後人大半輩子。不過,人類所有的文明都是在不斷探索中前進的,不是嗎?

  6、只道緣淺擦肩過

寫到這裏應該讓文章結束了,但我覺得再加上下面這些文字似乎更完美。

後來,我和朋友在網上搜索、比對,最終確認我在芮城清涼寺所看到的那一大塊麥田,的確就是史前墓葬羣發現地。

真是造化弄人!本以爲我有緣無分見不到它,卻沒承想“只緣身在此山中”。可惜當時沒有在那兒多呆一會,充分感受那厚重的歷史文明,體會那悠久的歷史文化,沐浴那神聖的寶地靈光。

當然,這些已經不重要了。因爲芮城歷史悠久、積澱厚重,腳下隨地一踩,都有可能發現歷史遺蹟。作爲非專業考古人員,如果到處打聽尋找墓葬,說不定還真讓人當成盜墓賊呢。所以,只應對河東這片古老的土地心存敬畏、心懷感恩,這就足夠了。

生活中,好多人不理解我的一些舉動,認爲我大老遠跑到那些地方,風塵僕僕,筋疲力盡,回來就拍了幾張破照片!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可我覺得,我一路踏尋遠古文明的足跡,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從中與古人對話,吸吮豐富滋養,不斷提高學識,何樂而不爲?

一個人如果在一個地方呆了好久,卻不瞭解這裏的歷史文化,如同不知道自己從何處來、到何處去,每天“迷迷瞪瞪上山,稀裏糊塗過河”。我可不想做這種沒有靈魂、沒有思想、沒有追求、沒有興趣的人。我不是考古學家卻熱衷於考察文物、考究古蹟,尋訪之行雖然身累卻心悅。一切皆因性情所致,興起而動。

性情不要做作,興趣不必改變,喜歡不用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