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遊清幽寺散文

遊清幽寺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2W 次

清幽寺在河北省涉縣唐王峧溫莊村後一原始柏林中,我村和溫莊村是鄰村,清幽寺又名聲在外,但我未曾探訪過,究其原因有二:一則是鄰村,相距不足3公里,想着總會有時間去的;二則是十多歲到外求學,然後工作,爲了生計30餘年來碌碌終日,哪裏有時間去?

遊清幽寺散文

去年深秋,回老家閒住,百無聊賴中,突萌生遊清幽寺之想。

一、鳳陽橋

從我村到溫莊村需要路過一古橋,名曰:鳳陽橋,又稱,南溝橋。橋長18米,寬5米,高6米,單孔石拱結構。該橋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距今已有400餘年。橋頭碑文載:“天下物宜整齊不宜毀壞,人之行宜平坦不宜險危,……乃聚石爲橋,蓋鳳陽橋在唐王峧之間,西通秦晉,東達齊燕,誠往來之要路也。”當地民間有一俗語:南溝橋鳳陽橋,圪針鉤往上翹。爲什麼鳳陽橋上的酸棗樹圪針是往上翹的呢?當地還流傳着一個古老的傳奇故事:西漢末年,王莽篡位,追殺劉秀,驚慌失措的劉秀逃至鳳陽橋時,突然被橋上的酸棗樹圪針掛住了戰袍,不得脫身。危急時刻,劉秀嘆道:“圪針啊,圪針,你爲什麼不能朝上翹呢?”霎那時,酸棗樹圪針像着了魔似的統一都向上彎曲,劉秀抖抖戰袍,策馬揚塵而去。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經常到橋上玩,橋面的青石條路面被來往的車輛和行人碾磨得錚亮,橋兩側有石欄杆,石欄杆有望柱、欄板和抱鼓組成,橋中央拱頂有龍頭雕石。我們常常坐在橋欄上觀察此處的酸棗樹圪針是否與別處的有不同,每次觀察後都說圪針是往上翹的。

二、曲徑通幽

沿着溫莊村後蜿蜒曲折的'山路攢行,深秋的山地覆蓋着薄薄的一層霜,遠遠望去似白紗,如白雪,在晨光的照耀下晶晶亮,眨眼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路旁是一顆接一顆的柿子樹,秋風微蕩,紫紅色的柿樹葉滿天飄零,落在地上厚厚一層,踩在上面吱吱作響,如走在紫紅色的地毯上一般;枝頭高挑着腥紅的柿子,在晨曦的照耀下,晶瑩剔透,秋風習習,枝頭柿子搖搖欲墜,不由人垂涎欲滴;山腰是層層的梯田,梯田上滿栽花椒樹,花椒樹葉一片金黃,黃的、白的野菊花迎霜綻放,色彩繽紛而絢麗;山頂的黃櫨葉紅了,一叢叢黃櫨、一簇簇火,在秋風的吹拂下,上下伏動,如鮮紅的錦繡在飄揚;喜鵲在枝頭喳喳地叫着,“喜鵲叫,貴賓到”。“我不是貴賓,咱們是老鄉。”我心裏想着。野兔突然間從草叢中竄了出來,跳上梯田沿兒,豎着兩隻耳朵盯着我看;野雞撲棱着翅膀向山頂飛去。

三、向陽池、古柏樹

山路盡頭一牌坊映入眼簾,上書“清幽寺”三個大字,穿過牌坊是一處約二畝地大小的一界平臺,平臺北側依山崖根砌就一大水池,名曰:向陽池。池正上方有一石洞,山中澗水、泉水積聚後,通過此洞注入池中。沿着向陽池西側山路拾級而上,俯視水池,清澈見底,天上的白雲,山上的柏樹倒映其中,五彩斑斕的魚兒往來倏忽;輕丟一塊小石於水中,波瀾不驚;上下天光,四周景色相映,凝視間彷彿池中別有洞天。

舉目東望,一顆參天古柏傲然獨立,當地人說柏樹粗:“三摟一屁股”,即三個成年人還合抱不過。直徑大約有二米,樹高約二十餘米,樹蓋蒼蒼,枝繁葉茂。此古柏爲側柏屬,已被列爲河北省古樹名木,專家估計樹齡約有1400餘年,大約在隋唐時期生成。據上輩人講,此樹在1958年大躍進期間,爲支持社會主義建設,村裏派兩個青壯年來伐之。當鋸條剛嵌入樹幹,殷紅的血汁流了出來,鋸條也推拉不動。兩個人以爲是觸犯了神靈,大驚失色,拖上鋸條倉惶逃回了村裏,爲此,兩個人還得了一場大病。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動古柏樹半毫分,村民尊稱其爲“神柏”。如今,仍可清晰看到樹根部被鋸過後,經柏樹自我修復而凸起的弧形痕跡。

向陽池、神柏與這片原始柏林在當地還有一個精美的傳說:古時候,一農人有幸挖得一聚寶盆,回家試驗後神靈。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官府,官府遣衙役討之。農人抱盆逃至此地,看到荒禿野嶺,渺無人煙,便將聚寶盆埋下,爲便於日後尋找,他在埋盆處種植了一株小柏樹。多年後,農人到此尋盆,原來光禿禿的山嶺長滿了郁郁青青的柏樹,分不清那棵是種植在聚寶盆上的柏樹了,最終空空而歸。滄海桑田、斗轉星移,當初的柏樹苗已長成了“三摟一屁股”的參天大樹,聚寶盆也化作了向陽池。

四、清幽寺

向陽池上方便是清幽寺,該寺座北朝南,乍一看若似太行山區傳統四合院佈局,我的心登時平緩了下來,久在心中的神祕、莊嚴感瞬間吹到了九霄雲外。

環顧四周柏林森森,清幽寺在柏山包裹、覆蔭下越發顯得清幽靜謐,若從遠處看你一定不會發現此處有寺,真乃:“深山藏古寺,雲裏聽梵音。”

寺院大門外有一堵三連一體影壁,中通書有碩大的“禪”字,東西兩側對聯:“得山水清氣,極天地大觀”。

寺院入口處是三間露廊瓦房,飛檐斗拱,畫棟雕樑;當中有兩支丹柱,硃紅的寺門虛掩着。我輕叩寺門,稍時,大門徐徐開來,開門是一位眉清目秀的中年尼姑。

“師傅,我參觀一下貴寺,打擾您了。”

“不用客氣,施主您儘可遊覽。”

走進穿堂,東西兩間供奉着四大天王,護祐着四方安寧。正對寺門是一通寬約兩米,高約三米的神龕,神龕正面供奉有彌勒佛,背面供奉着韋陀神,彌勒佛和韋陀神是佛教兩大護法神,護祐着高深無邊的佛法光大遠揚。

東三間廂房爲主持師傅的起居室,西三間廂房無供神。東西廂房外各延建一間佛堂,一側爲文殊堂,一側爲觀音堂。

大殿三楹,坐落在寺院正北方,迴廊赤柱,畫棟雕甍。拾級而上,殿前赤紅頂柱上書“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紅塵迷夢人”的對聯。進入正殿,殿正中供奉着:藥師如來、日光菩薩、月光菩薩三位藥師三尊。東側壁畫爲藥師三尊騰雲駕霧去西天佛國的故事,三位東方大聖神態各異,衣袂飄飄,極具唐代吳道子畫風。

清幽寺無始建記載,最早重修的是順治五年(公元1645年),碑記:清幽寺究其所來,……僅存殘鍾,上系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鑄造……創建於何年,重修不知幾番新舊奚也。”由此推斷,正德年間該寺已存。該寺供奉的主神爲藥師三尊,在佛教中藥師三尊用以祈求消災祛病延年。

聽人說,清幽寺現住中年尼姑師傅,來自於外鄉,在寺中落腳已有十餘年之久,她經常爲進拜的施主看病,還從山中採得中藥免費贈予患疾者;她爲人慈善、平和,深得當地村民喜愛。猛然間,我覺得尼姑師傅就是藥師三尊的化身,不由得對她肅然起敬。

“施主,天已過午,您在我這裏用餐吧!”師傅提醒打斷了我的沉思。

“飯我帶了,聽說寺裏的泉水好,給我灌壺吧!”我忙答。

寺西邊板山石崖根有一古井,井水四季不枯不溢,甘冽清甜,富含多種礦物質,有治病功效。

我向尼姑師傅道別,獨自向柏林深處走去,着一青石山板躺下,閉目靜思。

在這幽靜的柏林中,呼吸着柏樹的清新氣息,藍天之上雲捲雲舒,聽着不知名的鳥鳴,體味着“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靜謐佳境,覺得自己的精神超脫了凡塵。在這裏,我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在這裏,我沒有什麼渴求,只求一種寧靜與一種超脫世外的淡定。

月亮淺淺的爬上了山頭,皎潔的銀光落在樹上,瀉到樹下,山霧繚繞,秋風蕭瑟,月光、山霧、秋風構成了一幅飄渺闌珊的人間仙境。杜鵑聲聲啼叫,催我回家去。突然間我靈性洞開,一首歪詩吟了出來:

暇日尋勝到清幽,松柏森森楓嵐秋。

清泉板山石根綠,野菊怪枝澗水流。

望遠雖須登高臨,賞景不必到名洲。

遍棄繁蕪一身輕,隨心所欲任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