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紅薯散文隨筆

紅薯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紅薯散文隨筆1

紅薯,我老家俗稱山芋。小時候,家裏米麪之類的精糧常常捉襟見肘,自家自留地裏種的和隊裏分的山芋,便時常成爲果腹主食。像山芋粥、山芋幹粥、山芋湯、燜山芋之類的下肚後,胃泛酸、肚子脹和放臭屁這些親身體會,讓人每每想到或聞到山芋味,便沒了食慾。如今,人至天命的我,對山芋這東西,依然心有忌諱,平時從未想到要再嚐嚐鮮。

紅薯散文隨筆

二十八歲的小陳,是派出所副所長,小夥子工作優秀,爲人也像紅薯一樣敦實。他喜歡和我這樣的老半吊子酸秀才來往,我倆漸漸成了忘年交。

昨晚,小陳來串門,和我閒聊起買紅薯的趣事。說他一天上午開私家車外出辦事,在十字街口等綠燈放行。於難耐的50秒等待後,車子起步緩慢前行不久,他突然聽到“天涼了,吃烤紅薯了”這樣的叫賣聲,便隨即靠邊停車。小陳說他早飯沒吃,肚子原本就有些空落落的,也因爲很久未吃烤紅薯了,更主要的是這聲音太像他父親的聲音了!他父親近年裏性格變得有些婆婆媽媽了,這陣子在他出門上班時,總是關照他說:“天涼了!多穿件衣服……”這聽慣了耳的“天涼了”聲音,和眼前賣烤紅薯的叫賣聲的音調和音色如出一轍。小陳下車後便直奔巷口的烤紅薯攤,欲買根烤紅薯嚐嚐,也想看看這賣烤紅薯的人究竟是怎樣的人,聲音怎麼會和他父親如此相似。可未等他走近,那個烤紅薯的中年男人便推着有軲轆的烤爐飛快地離開了,像躲避瘟神似的離他越來越遠。

小陳說他後來有些醒悟了,這位賣烤紅薯的人一定是見他穿着制服,誤以爲是來驅趕的交警或城管了……

聽罷朋友的敘述,出於禮貌,我隨聲附和調侃:“哈哈,人家上大學的兒子的生活費,或一家子的油鹽醬醋錢被你嚇沒了!”嘴上這麼應和着,心情卻如兒時天天無奈吞食山芋後一樣,酸楚味驟然泛起……

  紅薯散文隨筆2

對於大多數山裏人來說,脫貧致富可能是他們窮極一生也難達到的宏願。好多年前劉老漢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被省上的一所本科大學錄取,如今分配到一家國企,吃着山裏人夢裏想都不敢想的公家飯。所以每每給鄉里鄉親談及自己兒子的時候,他的臉上就洋溢着自豪的神色。

轉眼已入寒冬,村裏那條雖然坎坷但是好在寬闊的山路,都被接連好幾天的大雪所吞沒。這天下午,劉老漢叼着菸斗蹲在自家門口,看着天空飄落的雪花自語道:“看樣子雪該停了吧”。自打他兒子在外工作和成家之後,就不怎麼回家了,眼看臨近年關,所以劉老漢打算去省城去看看自己的兒子和未謀得幾面的孫子。等到大雪漸停後,劉老漢急忙收拾好行裝,貼身帶了幾張鄒巴巴的錢幣,還有一袋紅薯後就踏上了探望兒子的路。大山裏的紅薯味道是非常不錯的,加上今年收成不錯,所以劉老漢比往常多帶了不少。雪原之中他扛着麻袋的背影,在緩緩前行中顯得有些臃腫,一腳深一腳淺的踱步着。去省城的汽車站離他家有一段山路要走,由於山路比較坎坷,地形複雜,所以遲遲沒有動工修建。蜿蜿蜒蜒的幾公里山路上,劉老漢偶爾能找見個落腳的地兒,便停下滿上菸斗歇息一會兒。就這樣走走停停,快臨近下午一點多的時候,他終於抵達了汽車站。

劉老漢給兒子取了個聽起來很有山味兒的名字叫“劉春生”,現居於省城的一座家屬樓內,距離汽車站也不是太遠,就單單兩三個小時的路程,在車上劉老漢微微打個盹兒便到了。他下車後將麻袋放在身邊,拉了拉有些褶皺的衣角後,刻意地拍了拍身上本不存在的灰塵,然後扛起麻袋徑直上了樓。

“梆梆梆”

“誰呀?”

“我”

“爸,你怎麼來了?”劉春生臉上莫名閃過一絲無奈的問道。劉老漢聞言指了指地上的紅薯後,隨意道:“今年這收成不錯,我給你挑了幾個,還有馬上就要過年了,我就想和你媽問問你今年過年回不回來,都挺想你的。”父子倆一邊說一邊往裏走,進了客廳劉老漢就看見兒媳婦七扭八歪的躺在沙發上看電視,見劉老漢進屋以後,並沒有出現起身問好,只是淡淡的瞄了劉老漢一眼之後便又看起了電視。劉春生見狀對自己的媳婦兒急道:“玲玲,把爹拿來的紅薯拿進去廚房洗一洗,晚上做着吃點,好久都沒嘗過了”。他媳婦兒聞言“噢”了一聲,不情願的起身接過劉春生手裏的紅薯。對於這個兒媳,劉老漢也是無奈的緊,年前本來老兩口打算把孫子接回老家住住,可是兒媳婦死活不讓,說什麼鄉下髒不衛生、營養跟不上等等諸般藉口,反正死活就是不讓把兒子帶走,爲這事兒可把他老伴兒氣的不輕,愣是打了好幾天點滴才緩過來。他繞過兒媳婦兒剛剛躺着的那個沙發,坐在斜對面,然後劉春生端過來一杯熱茶後,坐在了劉老漢的旁邊。“最近家裏還好吧?”劉春生打破這寧靜問道。“還行,就是你媽挺想念她孫子的。”劉老漢好像置氣一樣,噘着嘴說道。劉春生聞言打了個一個激棱,他怕接下去又惹起媳婦兒和老爹的“戰爭”,於是父子倆像陌生人一樣有一句沒一句的聊着。在天近傍黑之時,劉老漢的孫子陽陽玩耍回來了,兩個小臉蛋像蘋果一般,被凍的紅撲撲的,煞是可愛。看到劉老漢之後,欣喜地撲進他的懷裏,幾聲爺爺叫的他是心花怒放。雖說爺孫倆在一起沒待過多久,可這感情不一般,正當爺孫倆玩的不亦樂乎之時,兒媳婦叫了一聲開飯了,祖孫倆才戀戀不捨的起身走向了飯桌。雖說兒媳婦對自己有偏見,但是廚藝還是相當不錯的,幾個家常菜燒的有模有樣,劉春生藉機和劉老漢也喝上了,而他的孫子則是抱着一個紅薯啃着,時不時還往嘴裏塞一點魚肉,嘟嘟的嘴巴又是惹得劉老漢疼愛不已。吃飽喝足之後,劉春生讓兒子和老爸去睡了,自己和媳婦則是留下來收拾桌子。不知過了多久,正當劉老漢睡的正香的時候,突然就被兒子給搖醒了。見到兒子着急的神色,劉老漢清醒過來趕忙問道怎麼了,劉春生慌忙說:“陽陽突然發高燒,哭鬧個不停,我和玲玲送他去醫院,你自己在家休息,我給你在桌子上留了一百塊錢,明天你自己出去買點吃的,我看這一時半會兒陽陽是好不了。”劉老漢聽他這麼說,立馬就不樂意了,起身就穿衣服,邊穿衣服邊說:“怎麼啦,是你兒子就不是我孫子了?我也陪着一起去,別想留下我。”劉春生知道自己是犟不過老爹的,只待劉老漢穿好衣服之後,匆匆下樓叫了一輛夜車趕往醫院。

急症室門口,劉老漢是急得轉來轉去,他兒媳婦就坐那一直嗚咽着,劉春生則是摟着自己媳婦安慰着情緒。這時,劉老漢的兒媳婦站起來指着劉老漢張口就是罵:“我就知道你來了沒什麼好事,上次來了我們娘倆感冒了好幾天,這次還來?你是不是還嫌把陽陽害的不夠啊。肯定是你那個紅薯把陽陽吃壞了,你趕緊走,現在就走,以後別再來我家了。”劉老漢聞言瞳孔猛地一縮,兩行老淚差點沒流下來,轉頭看了看兒子,只見兒子把頭深埋在懷裏,一句話也不說。劉老漢見狀只是嘆了口氣沒說話,便倚靠在牆角。玲玲見此,又是不依不饒的罵了起來:“肯定上次你和你老伴兒過來胡鬧,從鄉下帶來了什麼不乾淨的東西,肯定是這樣,我就說我怎麼老覺得家裏悶氣呢,就是你乾的好事。”她的話是越來越難聽,活脫脫一個潑婦。劉春生這時忍不住了,起來嚴聲呵斥了自己的媳婦一句,玲玲見自己老公不幫自己就算了,還罵自己,於是一屁股坐在地上大聲嚎啕起來,說自己爲了這個家辛辛苦苦,不怕髒不怕累什麼的。而劉老漢此時好像是做出什麼決定一般,聳了聳身子無力地說道:“我出來也這麼一天了,你媽一個人在家裏我也是不放心,我先回去了,要是有什麼事情的.話就給家裏打電話。”說完起身就向着醫院外走去,走了沒幾步劉老漢突然說:“要是那個紅薯不好吃,丟了吧。”這句話說完劉老漢整個人純粹是脫力了,老淚是止不住的往下流,只不過這時他已經走出醫院,兒子兒媳也是看不見了。面對着劉老漢的走,劉春生想張口攔住,但看見自己媳婦狠狠的目光後,愣是沒把什麼話說出口。劉老漢走了約莫多半個小時,急診室的門被推開了,夫婦兩人像是在逆流之中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急忙上前問道:“護士,請問我兒子怎麼樣,嚴不嚴重?”護士見狀教訓地說道:“也不知道你們這些家長是怎麼當的,孩子喉嚨裏卡了一根魚刺,導致咽喉發炎感染而引起的發燒,好在你們送的及時,現在病情穩定了,打幾天點滴觀察一下,要是沒問題的話就可以辦理出院手續了。”夫婦二人聞言長出一口氣,心裏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下來。說完便帶着劉春生去辦理住院手續了,留下媳婦兒一個人在病房裏。現在的玲玲在想到劉老漢的時候,不由得心裏充滿了愧疚。

其實,那些紅薯挺好吃的,玲玲默默地告訴自己。

  紅薯散文隨筆3

秋風乍起時,路上行人都來去匆匆忙於生計,可是,即使是在鬧市的街頭,由不着你的,一陣陣的醇香,從人行道的拐角,從小吃店的旁邊,就那麼真真切切的傳過來,刺激着你的食慾,吸引着你的眼光,似乎是很遙遠的記憶也被這香氣所喚起:不禁然的在心裏叫一聲:“烤紅薯!”沿着那濃香,急速地奔過去,在曖曖的烤爐前,拿上幾個,像是在他鄉聽到了相同的口音,還有一種把幸福攥在了手裏的感覺,心裏竟然踏實了許多,思緒也慢慢飛揚起來。

紅薯,又稱地瓜、白薯、甘薯、番薯、紅苕等,爲旋花科一年生植物,是一種藥食兼用的健康食品。有資料表明,紅薯含有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a、b、c、e以及鉀、鐵、銅、硒、鈣等10餘種微量元素,營養價值很高,被營養學家們稱爲營養最均衡的保健食品而被列爲13種最佳蔬菜的冠軍。而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農村,因爲它高產,受土質和氣候影響小的緣故,紅薯的確是人們的主食,並不知道它的這些神妙的作用的。

初栽紅薯,是極辛苦的:在長長的田壟上,將新剪的莛苗栽好,就得連續好幾天給它澆水了,直到它紮根,長出嫩芽。說到紅薯,對它最鮮明的記憶就是這極爲曬人的澆水了,雖然我那時只是在地邊等大人把水擔到地頭,再由我用瓢給每棵紅薯苗分攤下去。

我們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裝紅薯的地窖了。夏天熱,紅薯容易爛;冬天又會凍着煮不爛,生硬生硬地不好吃。人們就挖了地窖,選那些沒有破傷的紅薯放在冬曖夏涼的地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能保持紅薯的清脆香甜。所以呢,每次往窖裏貯藏或是往外掏的時候,總有小孩子在那鑽出鑽進,一是喜歡那裏面的空調般氣溫,間或也有些體驗地道戰的豪爽和快樂在裏面。

煮紅薯是我們小孩常做的家務,放學回家後,就忙着洗好紅薯,放入鍋裏煮着,再搬把凳子,一邊往竈裏填柴一邊做作業。等家人從地裏收工回來,屋子裏早已滿是紅薯的香氣,我們也寫完了作業。各自把紅薯拿在手裏,呼呼吹着熱氣,慢慢地吃,渴了就喝碗煮紅薯的水汁,也有清香,淡淡的甜味。紅薯豐收的當兒,大人們還要把薯切成片兒,在太陽下曬乾了收起來,等到天冷時,紅薯和南瓜就大顯身手了。(說也怪,同是我們兒時的主食,我至今還對南瓜耿耿於懷,再也不想吃了,無論是把嫩的南瓜和麪做成餅,還是老南瓜做的湯或佳餚。只對紅薯情有獨鍾。)把乾紅薯片兒洗淨放在水裏煮熟,再往鍋裏灑些麪粉攪拌勻了,就是一頓飯了,吃一口紅薯片兒,喝一口麪糊,度過漫長而寒冷的冬季。

又想起有一次對兒子進行憶苦思甜教育時,神色凝重地講小時我們的艱難生活,說除了吃紅薯還是紅薯。兒子卻一臉的羨慕。只是他體會不到那種一日三餐盯着一種食物吃的滋味,更不用說還有沒長出紅薯時,以紅薯葉爲主食,要不就是逮着紅薯杆吃個飽時,然後腹脹、燒心、泛酸直想吐;餓的又快,刮腸般的難受。他們這些孩子,總是看到別人的快樂,卻看不到他人快樂的背後更多的是辛酸。

吃一口燒紅薯,熱呼呼的,直到內心,連同悠遠的思緒與我一路同行!

  紅薯散文隨筆4

受組織委派,我來到大路口鄉的一個叫呂那裏的小村上。小村不大,卻很有名氣,緣於這個村上盛產紅薯。該村有個經濟能人叫呂德忠,他靠自主研發引進種植紫薯發了家,剛開始是滿足當地市場,後來研發育苗,供應全國各地市場,目前,已引進20多個品種,僅紫薯育苗一項就佔地300餘畝,推廣基地20000餘畝,窖存地瓜600餘噸,他目前已經擁有員工100餘人,不僅提高了周邊廣大農民經濟收入,還做成了一個響噹噹的產業。

看着他種植的紅薯,小時候和紅薯有關的那些記憶光片日漸清晰。我是土生土長於梁山的地地道道的農民後代,從小對紅薯這種食物就有着刻骨銘心的記憶。其實,在我們當地,我們習慣叫紅薯爲地瓜,也稱“山芋”。在大集體時期盛產紅薯,而且成爲當家主糧。相當一段時間內,這裏流行着兩首順口溜,“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泥巴房子泥巴牀,泥巴囤裏薯幹藏,一年四季都吃啥?紅薯是寶當主糧”。由此可見,紅薯與我們這代人的關係是多麼地密切!

在我的記憶裏,之所以紅薯是主糧,是因爲大集體時主糧小麥、玉米和水稻產量低,還要交公糧,賣餘糧,留種子,其餘所剩無幾。我們這一帶,最易栽易管易高產的就是紅薯,畝產鮮紅薯可以上萬斤,可以填飽農民的肚子。它全身都是寶,澱粉糖分含量高,人們不但可以蒸煮熟吃,還可以燒紅薯、烤紅薯吃,薯香誘人。爲了改變口味,可以拉紅薯絲子、做涼粉、下粉條、吃粉面子。爲了易於儲藏,可以切開曬紅薯幹。拿紅薯幹摻豆麪、小麥面可以做雜麪條和白麪條。爲了保鮮,還可以掏地窖把紅薯深藏,留作一冬一春天天吃。紅薯皮可餵豬狗,紅薯秧、紅薯梗可喂牛驢騾馬當飼草,薯幹摻豌豆、大麥、黃豆可做牲畜飼料。“事物都是一分爲二的”,在肯定紅薯諸多益處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清醒地看清其另一面,紅薯不易多吃,吃多了容易腹脹、燒心,生胃病,不利於身體健康;最不雅的是人放屁多,破壞清新空氣,也可以說這是負能量和致命的缺點!

在我的老家,幾乎家家種有紅薯。育苗、扦插、翻藤,到了金秋十月,紅薯悄然成熟。

當晨霧未盡、露霜還寒的時候,父輩們就已挑着籮筐出門挖紅薯。山地瘦瘠,種植的農作物種類不多,倒是紅薯成塊成片。它們深深紮根,心形的葉子長得茵茵密密,像是給山地鋪上了一層厚實的油綠地毯。甘甜的紅薯就長在“地毯”下,挖的時候先割掉藤蔓,然後順着露出地面的藤蔸一鋤頭接着一鋤頭地挖掘。父輩們挖紅薯,恨不得把土層深翻個底朝天,卻又手留餘力怕紅薯有所破損。就在一鋤頭又一鋤頭的揮動中,原本含着植物氣息的清涼也逐漸退去。剛挖出來的紅薯特別新鮮,還帶着薄薄一層未抖落掉的土壤,看起來顏色更加紅潤。個頭碩大的紅薯躺在翻新的鬆軟地上,一堆又一堆的,在初升的太陽下綻開笑臉,像是爲“出土”慶祝。

每年,我的母親也會種紅薯。她種過不同的品種:本地薯、粉薯、紅心薯和紫薯。在我的記憶裏,母親其實是不大愛吃紅薯的,但小時候的我們喜歡,於是種上幾塊地。童年的印象中,有過各種紅薯吃法,放在米飯裏蒸着吃,窩在火塘裏燒着吃,磨薯粉做“溜豆腐”吃,最爲美味的要數紅薯果和紅薯丸子。記得母親將紅薯煮熟,剝皮搗成泥,撒點芝麻攪拌,擀薄平攤在面板上曬,曬至半乾時切成三角或菱形的小塊,曬乾貯存,吃的時候放少許油炒,香脆可口,回味無窮。而紅薯丸子則不加芝麻,和入米粉、佐料搓成丸子,入油鍋炸,外層香酥,裏頭軟糯。逢年過節時母親都得多備些,有時還要求我們一起動手,將樸素的紅薯儘量做成不俗的吃食。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追求。父親曾經感慨,在他們讀書的那個清貧年代,米麪不足,紅薯是作爲口糧充飢的,吃膩了只好換些花樣。社會飛速發展,糧食早已不是問題,鄉下父輩們收穫的紅薯,也早已改變價值,作了豬飼料。我卻聽朋友說,如今在外面的大城市裏,一些飯店將紅薯做成菜餚端上了高檔餐桌,營養價值高,天然無添加,極爲珍貴,很受歡迎。想來真正是“舊年果腹不願談,今日倒成席上餐”了。

現在的烤紅薯成了城裏人的香餑餑,小區門口,簡陋的烤紅薯攤點,才一會兒工夫便是買者羣集。一位奶奶牽着孫子駐足,與一旁的大嬸邊等邊聊,說超市賣的紅薯幹色澤總看着不太自然,還是買這現烤的紅薯給孩子吃更放心。老漢從小桌一角扯下一個袋子,將冒着熱氣的紅薯裝好,彎下身遞給孩子。孩子的小手小心翼翼地剝開烤焦的薯皮,那是一個又甜又軟的紅心薯!

剎那間,我彷彿看到一縷暖意升騰,整條街巷盪漾的,是紅薯的樸素不俗和記憶的香氣悠遠。

紅薯作爲經濟作物還在發揮着調劑生活補充營養的作用,作爲主糧它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有偉人說:“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我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以紅薯爲主糧的特殊年代養育了我,我是幸福的,也是難以忘懷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寫作此文的目的在於不忘艱難困苦的歲月,珍惜今日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永葆艱苦奮鬥之本色!

  紅薯散文隨筆5

濃濃的鄉愁是我回憶中的“常客”,而那紅薯麪條更是瀰漫着家鄉的味道。

揉麪、擀麪、切面、下鍋……母親動作利落,一會兒工夫,紅薯麪條就煮熟了,澆上蒜汁,這便是小時候一家人的美餐。

那年月,生產隊打的糧食,除交足公糧外,已所剩無幾。無奈,紅薯就成了鄉親們腹中的主糧。“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這首歌謠就是當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民以食爲天。在困厄生活中,鄉親們想着法子尋覓可口的飯食,紅薯麪條就是其中的一味。那時,家家戶戶切紅薯片,曬乾磨成面,就成了紅薯麪條的原料。人們把紅薯面蒸成面饃饃,放在專制的壓麪條機上,擠成圓滾滾的麪條,淋上蒜汁,就成了香噴噴的美食。放工歸來,剛踏進院,我就迫不及待地大聲喊:“媽,中午啥飯?”母親在廚房裏答:“是你愛吃的紅薯麪條。”我的臉立刻綻放成一朵花。母親擀的紅薯麪條,圓潤光滑,筋道細長,吃在嘴裏甭提有多香啦,下午乾重活兒時肚子也不會“唱洋戲”。

在記憶中,一到晌午,鄉親們就會個個端着一碗滿滿的紅薯麪條從家裏來到街上,有的蹲在碾盤上,有的坐在石頭上,一邊吃,一邊議論誰家的麪條香。這時,有人就會忍不住站起來,走向被說好吃的飯碗跟前,毫不客氣地把對方的麪條挑到自己碗裏,被挑走麪條的人大聲嚷叫,讓我吃啥嘞……話聲、笑聲、吃飯聲,像首曼妙的交響曲,盪漾在山村的上空。樂從苦中來,此時此刻,人們的性靈得到了莫大的滿足。

還有個故事哩,村東有個大娘,她擀的紅薯麪條在全村都是出了名的,不僅面薄、筋道、細長,還起明發亮,鄰居們問她竅門時,她一點兒也不保留,“和麪時摻點兒粉面(芡),保你家麪條也一樣光鮮”。由於她擀的麪條好,一到吃飯時,去蹭飯的人也特別多。大娘心善,她一點兒也不惱,滿面笑容招待着蹭飯的人。她的兒子談對象時,就因大娘的名聲響,姑娘僅來了一次,就喜歡上了這個家。

春風暖,山清水秀。天還是那片天,地還是那塊地,政策一對頭,鄉親們家家戶戶的糧食就溢滿了倉,堆成了山。“白麪條、白麪饃,日子過得真逍遙”,成了鄉親們口中新的歌謠。隨着經濟全方位的發展,人們的收入逐年遞增,生活越發富裕,“大魚、大肉,汽車、小樓”已不再是遙遠的神話。好東西吃膩了,紅薯面反倒成了稀罕物。一次,妻子從伊川拿回一點兒紅薯面,中午擀成紅薯麪條,還沒等自己吃,左鄰右舍就跑來好幾個人,口中個個嚷着,讓俺也嚐嚐鮮!讓俺也嚐嚐鮮!

世事變了,讓人恍若在夢中。

守住鄉愁,那也是一份快樂,一份慰藉。

  紅薯散文隨筆6

每當酷暑難耐時,總會想起兒時我們家的紅薯窖。

那時的農村,紅薯在餐桌上絕對唱着主角。“紅薯湯,紅薯饃,離開紅薯難揭鍋”,村裏流傳的這段順口溜,足以證明那個年代紅薯在莊稼人心裏的地位。

一場秋霜過後,紅薯該收穫了。隨着犁鏵的翻卷,一串串肥碩的紅薯就美美地躺在鬆軟的泥土上,醉了農家人的臉。

紅薯收穫後,除少部分削成片曬乾外,大部分都要放到紅薯窖裏保存起來。

父親在外工作,家裏所有的重擔都壓在母親身上。爲了方便母親儲藏紅薯,父親把紅薯窖挖得很淺,深度不到三米。窖子四周挖有存放洞,地方很寬敞。窖壁從上到下有兩行均勻的坑窩,母親都是蹬着坑窩上下窖。

一般到了夏季,窖內基本上已經沒有紅薯。夏天氣溫高,家裏吃剩的飯菜或西瓜,母親都會用籃子裝起來,然後用一根繩子繫到窖內存放,保管第二天拉上來,還很新鮮。

我八歲那年夏天,有幾天特別熱,整個村子就像個大蒸籠。情急之下,我和哥哥便想到躲進紅薯窖內乘涼。起初母親堅決不答應,她說窖內太涼,溼度又大,你們小小年紀咋能吃得消!在我們的執拗下,母親妥協了,主要還是不忍心眼睜睜看着我們受熱。

母親找來大籮筐,用一根粗繩像往窖內輸送紅薯一樣,把我和哥哥相繼繫了下去。剛入窖口,絲絲涼意便撲面而來,到了窖底,簡直是上下兩重天,瞬間身上的汗珠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嚐到了窖內乘涼的甜頭,再遇到大熱天,我們就央求母親把我們繫到窖內去。窖內雖然光線暗,但根本影響不了我們快樂的心情。我和哥哥在下面打撲克,做遊戲,紅薯窖成了我們消暑納涼、享受快樂的“避暑山莊”。

後來,母親從書上看到,紅薯窖內空氣稀薄,夏天極容易因缺氧而使人窒息。母親大吃一驚。從此,任憑我和哥哥怎樣央求,母親再也沒有讓我們到窖內去乘涼。

  紅薯散文隨筆7

前些年,飯局較多,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紅薯。

記得那次酒過三巡,衆人的腸胃因烈性白酒帶來的燒灼感而不舒服,突然,一盤烤紅薯帶着誘人的香味登場。我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塊,狼吞虎嚥起來,立刻舒坦。片刻,烤紅薯被一掃而光,像閃亮登場的歌星,一曲終了,餘音繞樑。

如今,紅薯成了養生保健的佳品。營養專家說,紅薯富含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A、B、C、E以及鉀、鐵、銅、硒、鈣等,其營養價值居世界衛生組織評選的“十大最佳蔬菜”之首。一夜之間,紅薯突然從灰姑娘變成王后,成了舌尖上的“貴族”。

我家在豫西農村,在靠紅薯充飢的年代裏,我在汝陽縣委機關工作。當時,我常加班寫材料,機關規定,加班到夜裏12點後,每人補助一碗菜湯、一個紅薯窩窩。一天,我和另一個同志加班到夜裏1點,炊事員趙師傅給我們每人取了一個紅薯面窩窩、一塊冷紅薯(中午蒸的)說:“今晚沒菜,不做湯了,每人多發半斤紅薯,明天可不敢對外人說。”我們一口氣吃下,又幹了一個小時,直到任務完成纔去睡,現在回想起來,那塊冷紅薯後勁大着哩。一次我下鄉調研,半路上餓得走不動,只好躺在坡下喘氣。有個老農在竈膛裏摸了塊熱紅薯給我,我吃後感覺腿不軟了,心也不跳了,又走了八九里路到縣城。

在豫西農村,秋冬季節,家家磨紅薯粉、下紅薯粉條、熬紅薯湯、蒸紅薯饃。對於紅薯,人們既離不開它,又因吃得太多而討厭它。難怪當時流行着“紅薯湯,紅薯饃,離開紅薯不能活”的順口溜。我還記得一河南作家寫的《紅薯謠》:“紅薯絲,紅薯片,紅薯骨碌(方言,塊、段之意),紅薯面,蒸成饃,圓成蛋,下肚酸水不斷線兒,光想到醫院買點兒酵母片。”這民謠是那個時代農村生活的寫照。

紅薯從來都是卑微的。它長在土坡上、山溝裏,沒享受過精耕細作的沃土,只有那些遠離水源的貧瘠的山腰才輪到它。書畫作品有山水,有花鳥,有人物,很少見紅薯入畫。《七品芝麻官》裏有句戲文“當官不爲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說明紅薯很賤,天地下最沒出息的營生就是賣紅薯。紅薯,太像當年那些貧困地區苦命的孩子。

提及紅薯的來歷,說法不一。我看到一本最近出版的《中國歷史農業地理》,文中記載,紅薯曰甘薯,16世紀末,明朝後期,從南洋引入中國,經過東南海路和西南陸路向北於內地發展。福建陳世元寫的《金薯傳習錄》和山東陸耀寫的《甘薯錄》還特別提到我們河南,文載,河南與山東相鄰,早在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之前,河南汝州、魯山一代即已種植紅薯。書中明確說“紅薯種易收廣,堪備荒災”。看了這本書,我懂得何以大饑荒時總是紅薯救場了。

人們昔日吃紅薯充飢,時下吃紅薯品味。我是吃紅薯長大的,如今念念不忘紅薯。

  紅薯散文隨筆8

晚上做飯的時候突然看到昨天買的紅薯,本打算和飯一起煮着吃的,但是又擔心壞了,想想櫃子裏還有點麪粉,於是突發奇想,不如做點紅薯粑粑吃吧,猶豫了半天,決定做了,因爲很久沒有吃過了,特別想念。

總記得小時候家裏紅薯多吃不完,奶奶就會給我做紅薯粑粑吃,現在想吃,一來是想念食物本身的味道,二來是睹物思人。奶奶會做的東西特別多,但是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紅薯粑粑,吃起來香甜可口,糯糯的不會膩。

紅薯粑粑的做法我也從奶奶那裏偷學過來了,所以今天我決定自己做一次,這是第一次做,但是方法我早已熟記於心。

首先把紅薯刨皮洗乾淨,然後用刀切成大小差不多的小塊,放入鍋中,加少量水蓋上鍋蓋開火煮,大概十五分鐘,紅薯熟透,撈起來放入盤中,用鍋鏟搗碎,稍稍冷卻加入適量麪粉,開始用手和,像做饅頭那樣和麪,邊和邊加麪粉,直到不沾手即可,面和好後,捏成一個個的小粑粑,依次放入蒸鍋中開始蒸,十分鐘即可出鍋。

看着自己做的,心裏高興極了,還是以前的味道,所以說啊,生活有時候真的充滿樂趣,當忙完一天的工作後,可能會很累,會很煩躁,但是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不要忘記讓自己快樂,可以做頓美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創意,你會發現,有時候美食當中包含了很多樂趣,既滿足了你的味蕾,又讓自己多了一些廚藝,何樂而不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