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隨筆散文:木門記憶

隨筆散文:木門記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8W 次

我的故鄉有一個小鎮叫木門,從我記事的時候就知道,原先是不叫這個名兒的,而是叫東凡,根據諧音,有人把她調侃成兩個娃兒打架都煩。小鎮有一所全縣最大最出名的農村單設初中,東凡中學,中學一直叫這個名字,並沒有因爲東凡區的撤消而把中學更名。

隨筆散文:木門記憶

說實在的,也許和其他多山的小鎮一樣,因地形條件的限制,小鎮其實很小。她就窩在一個四面環山的槽谷地帶,她的北面爲立寨嘴、南爲青龍寨、西南是單青樑、西北爲石家樑、東面是雙桂山,自古就稱爲五馬奔槽之地。我想,如果中國的長江從此流過,斷不會有小鎮的容身之地了。

小鎮的地理位置極爲特殊,有三河交匯於此。在豬市河壩的河中心,素有一腳踏三縣之說。民國初年,廣南巴三縣均在場上設立團區和學區:聯合團防局(羣衆譏笑爲一街三團總)和廣、南、巴聯立木門高等小學堂。

鎮上的房子就沿着小河挨挨擠擠而建,原先十之八九都是木結構的,這樣的房子現在老街也還很多。小河的水長年不停地流着,最後都流向了哪裏,也從來沒有去考究過。因爲周圍高山突兀,夏天的暴雨,山上的洪水全部涌進小河,有時會淹沒了整個老街。老街不知淹了多少次,水退了,人們清理掉屋裏屋外及街上的污泥雜物,又開始在小鎮的生活。

無人機航拍小鎮,鳥瞰全景,清澈的小河橫貫其中,羣山環繞,蒼松翠柏,鬱鬱蔥蔥,農田星羅棋佈,小鎮好像處在一個世外桃源與世隔絕的地方,小鎮真的很美。

小鎮已有很多年的歷史了。南朝梁武帝時期(公元525年)設木門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靜州,建國後成立東凡區公所,1986年8月7日拆區建鎮。

因小鎮處於三縣交接地帶,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在這裏,曾經金戈鐵馬、刀光劍影。三國時候,諸葛亮用計,魏延誘兵,張飛設伏,萬弩齊發,將魏國大將張郃及百餘個部將射殺於木門。現在鎮北的小地名射郃坪及火箭溝,大河口的延戰街從三國沿用至今就是證明。魏蜀多次在木門鏖戰,杏埡村的張飛石(據傳張飛與張郃單挑,張飛曾立馬於此石),木門寺對面的得勝山,距兩河口不遠朝場鎮方向的紅石灘(傳說士兵的鮮血把河裏的石頭染紅),也是佐證。唐、宋、明清時代這裏均爲古戰場。

1933年,紅四方面軍從通(江)南(江)巴(中)西撤,在木門停留一年有餘,與數倍於自己的軍閥激戰。1933年6月28日,在木門寺召開了歷史上著名的一次軍事會議木門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王樹聲、李先念等100餘人。木門會議的意義僅次於遵義會議。現在原址重建的木門寺就坐落在青龍山的半山腰上。在老街東端,有一座建於大清道光二十七年的'貞節牌坊,上面鏨刻了16條紅軍的宣傳標語,赤化全川、工農專政等文字十分醒目,牌坊上的落款爲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紅三十軍政治部。

木門寺也還有唐代才女、太子妃上官婉兒和太子李賢的故事。公元684年,上官婉兒前去巴州看望李賢,行至此地,聞太子被害,就在木門寺旁李賢曾經翻曬經書的曬經石上修建亭子,並在上面題寫了米倉青青米倉碧,殘陽如訴亦如泣。瓜藤綿瓞瓜潮落,不似從前在芳時的詩句,懷念太子李賢。從上官婉兒的詩句可以看出,李賢的命運是令人傷感的。

解放前,木門是一塊是非之地,那時木門周圍幾股勢力的土匪都對木門虎視耽耽,雙桂山至雙河一帶的土匪頭子吳直山、盤踞青龍寨的土匪頭子餘海青、把持丹青樑至化龍埡一帶的土匪頭子鄧晏清、較場壩的匪徒何玉賢、石馬場的土匪孫德卿手裏都有人槍。木門場不堪其擾,聽老人講,土匪殺人、放火、搶劫,幾乎什麼都敢幹。

當然,小鎮還有許多不爲人知的故事,悲壯的、淒涼的、悲慘的、激動的......都隨着小河的流水逝去了。

70、80年代,小鎮非常的熱鬧。木門場是南江和平、雙桂、九頂、旺蒼農建、化龍、九龍、蒼溪回龍、黃貓等地的農貿交易中心。每逢趕集的日子,鎮上人山人海,從上街到下街,從下街到上街,都得用一個擠字。中街鐵牛社生產的農事用具鋤頭、鐮刀、竹編斗笠、撮箕、背篼、竹扇、布匹、店鋪裏的日用百貨......,傳統的,奢侈的,都是那個年代的符號。特別是老人民市場、拿着大喇叭的市場收稅員,給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可說是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人民市場上有大米、麥子、菸葉、紅薯、土豆、臘肉......,各種各樣,五花八門,叫賣的、砍價的、拉着家常說話的......比現在都市的夜市還熱鬧、還有生氣。我小學同學的老爹就是一個米販子,做米生意發了財的,並且是早期爲數不多的萬元戶之一。

集市上除了人多,買賣興隆,餐館裏從早到晚也火爆得很。說起餐館老闆劉發福,無人不知。逢場趕早的人,會擠在街道的餐館裏吃早餐,趕場回家要晚的人,不吝嗇的話,也會擠在餐館裏搓一頓,甚至暈二兩白酒。下館子,打牙祭,對於錢多錢少的農民兄弟,是經常也是不平常的事兒。木門醪糟、東凡滷菜、癩疙包、東凡饅頭、花捲、麻花,這些都是木門的名食,是小孩的美食,也是大人的美食。現在提到這些,都會流口水。在大熱天,木門醪糟,加冰涼的井水一衝,一咕嚕喝下去,那就是一個爽字。百貨對面有一個孤寡老婆婆李淑香包的皮蛋出售,在十里八鄉都享有美譽。木門街道一段有個王和尚,清居樂善,每逢趕場日,便免費爲農民朋友提供開水、涼茶,數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2001年冬天,89歲無疾而終。

木門的煙花爆竹、嗩吶、獅舞、秧歌,在縣內是享有盛譽的。春節的時候,玩煙花、點爆竹,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事情。正月初一的時候到街上看舞龍舞獅表演,也是很多人的興趣和樂趣。

我的中學生活是在木門度過的。東凡中學,建在場鎮北郊的孫家墳林,緊鄰場鎮后街一條窄窄的馬路。那時,和同學們下河洗過澡,有一次發水後仰面衝灘,還差點兒被洪水沖走。記得在雙桂山、青龍山春遊過。饞過街上的花捲、饅頭、平坦鐵鍋上的烙餅,在供銷社、鐵牛社、糧站、豬市河壩、竹市遛過,而這些,在他們完成他們的歷史使命後,現在都消失了。糧站的房子還在,估計也只是儲糧功能了。區文辦、區公所也不存在了。聽說木門場有四座廟宇:即禹文宮(今小學教工宿舍)、萬壽宮(今市場)、文昌宮(今糧站)、關帝廟(今新街口),很早就無遺址陳跡可尋了。

木門場 ,濃縮了歷史,反映了社會生活百態。現在的木門場,街道上趕場的人在多年以前就明顯的少了,並且少了許多,街道及街道以外新修的房子在多了,大型的超市也增加了好幾個,廣巴高速公路也從場鎮穿過......木門場在歷史的進程中在發生着一點一滴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