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兒時所見的耍猴散文隨筆

兒時所見的耍猴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耍猴戲,在我國古已有之,不知興起於哪個年代。在我們膠東地區,大都叫:耍猴或耍猴的。過去,常聽祖母、母親繪聲繪色地說起我學猴子表演的事,說我看了猴子表演後,接着就像個小猴似的,一前一後伸出兩隻蜷着指頭的小手,不停地變換着手勢,嘴裏還喊着:“喔嘔、嗤”,常常引得鬨堂大笑。幼小時候的事不曾知曉,更不記得學猴子表演的事,既是祖母和母親都常說這件事,大概就是真的吧,不過,我自己都不相信像我這樣木訥、笨拙之人,還能學猴子如此相像,真有點不可思議。由祖母、母親說我學猴子表演,我便更愛回味和探究兒時所見耍猴的事了。

兒時所見的耍猴散文隨筆

從我記事起,就再沒有學猴子表演的事了。那時只知道村子裏有耍猴的,常見耍猴的人戴着一頂特殊的帽子,拿着鑼、一根短鞭子和耍猴子的道具,用鐵鏈子拴着猴子走街串巷,耍猴賣藝,好的賺個零花錢花花,養家餬口,差的只是討口飯吃,艱難度日。耍猴的人大都選擇村人聚集多的熱鬧地方就停下來,就開始敲鑼,吸引招攬觀衆捧場,不一會兒工夫,觀衆就會順着鑼聲圍攏上來,還有的口耳相傳着:“來耍猴的了,去看耍猴的了。”“嗯,在哪裏?”“在大槐樹下,快走吧。”這就結伴來了。有的大人是讓孩子們拽着來的,有的大人是來看光景、湊熱鬧的。

等圍滿觀衆後,耍猴人就繞着偌大的人圈子邊走邊“、”地敲上一圈鑼,然後,在正面位置停下來,轉換着角度對圍觀的羣衆作揖,按事先準備好了的,對觀衆說一套江湖套話。記得耍猴人大致這樣的話:“大爺、大娘們,叔叔、嬸子們,大哥、大嫂們,兄弟姐妹們,俺從XX地方不容易地趕來,表演猴戲,感謝大夥來捧場,耍得好,你們就鼓鼓掌,耍得不好,你們也鼓鼓掌。”往往耍猴人這樣的開場白,就會引起哈哈大笑。耍猴人乘着興致就開始耍猴了。只見耍猴人又繞着場子急急地“、”敲着鑼,隨着鑼聲,暗示着猴子站着走着一如耍猴人向觀衆作揖,先是引來觀衆一片歡笑。接着耍猴人便指揮着猴子翻筋斗、拿大頂來取悅觀衆,當猴兒翻筋斗時露出紅紅的屁股,圍觀的大人孩子又會發出一陣陣笑聲,這樣的笑聲不斷,耍猴人更來了勁頭,指揮着猴子與觀衆互動,這種逗趣式的`表演還真有趣。

耍猴接近尾聲的時候,耍猴人打躬作揖,乞求設施,又會來上那一套:“大爺、大娘們,叔叔、嬸子們,大哥、大嫂們,兄弟姐妹們,俺和猴兒從XX地方大老遠地趕來也不容易,猴兒表演也很辛苦,望大夥行行好,有錢一毛、兩毛也行,錢少一分、二分也中,再沒有錢,給猴兒拿點食物也行,謝謝大夥啦!”接着又是一番長時間的作揖。耍猴人說完話、作完揖,就是一猴子。這時候,猴兒心領神會,就會十分恭敬地手捧着耍猴人倒立的帽子,繞着圍觀的觀衆慢慢走,還眨巴着眼睛看着一個個觀衆,有的看着不忍,就往帽子裏投上毛兒八分的,有的囊中羞澀,在那貧窮落後的年代,連個毛兒八分的也拿不出來,顯得既尷尬又羞赧,眼睛一會兒往地下看,一會兒看望別處。還有的一看這陣勢,一鬨而散,留下耍猴人一臉的無奈。

記得在我老家耍猴,有時在那棵500多年的老槐樹底下,有時在東西大街上,有時在生產隊的場院裏,有時還跑到學校的操場上表演。爲什麼這樣呢?因爲那棵500多年的老槐樹在村子中央,屬村子的地理性標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遮蔭,那棵老槐樹的樹冠能遮幾十米。所以,平時村子開會大多就在老槐樹底下,也是平常里人們拉呱、下棋、掐辮子、乘涼的好去處,人們在這裏聚散,村裏村外的大消息、小消息也在這裏聚散。耍猴人精明着呢,首選就在這裏。選東西大街也有他的說法,這條大街在村子辦公室前,是村子唯一的主街道,平常里人來人往,遇到不平常的時候更是熱鬧,這裏還離村幹部近,只要對耍猴感興趣的村幹部一招呼,大夥就會前呼後應,就大漲了人氣。所以,有的耍猴人就選在大街上表演。還有的耍猴人選在生產隊的場院裏、學校的廣場上,自有他的道理。

這耍猴的光景孩子們大都喜歡,都爲了滿足那一顆顆一如猴子蹦跳着的好奇心,有的乘興致,有的隨大溜,有的招呼着小夥伴,嚷嚷着就來了,有的硬扯拽着大人胳膊就來了。有的孩子年幼,到了耍猴的地方不敢靠前,怕被淘氣的一蹦一跳的猴子抓撓着,可不到近前又看不到。所以,大都是讓大人抱着看,或是擠到人縫裏,順着人縫裏往裏看,看着、看着,就從大人們的腿間傳出“啊、啊!”的叫好聲,有時大人們還會驚異地低下頭看看。那時小夥伴們看了後愛模仿着猴子在空場地裏表演,你學我也學,互相搖頭晃腦,伸手扭屁股地逗趣着,興致大增。一場猴戲表演下來,在大人眼裏就像風一樣刮過去就完事了,可在小夥伴們心中得裝很長一段時間,嘴裏津津樂道,行爲裏手舞足蹈,看猴戲也就成了實足的童趣,至今在我腦海深處還殘留着幾次看耍猴的事兒。

有一次,在村子500多年的古槐樹底下圍滿了人,我也擠到人堆裏,一個個大人的大腿一如藍色的叢林,我只能從人縫裏看耍猴的,看着、看着,眼前出現了這樣一幕:靈動乖巧、眼珠子亂轉的猴子,蹦跳着從一個孩子手中搶走了零食,只聽孩子嚎啕大哭,不知是被猴子嚇得,還是因被猴子奪走了零食,引來一陣大笑,只見孩子的母親在安慰孩子,不久止住了哭聲。還見猴子跳到觀衆的肩上,摘掉觀衆的帽子就跑到遠處,戴着觀衆的帽子取樂,又引來一陣陣笑聲。

還有一次,猴子不知因爲什麼原因氣極了,根本不聽耍猴人的話,一下子就跳到了那棵老槐樹上了,“如履平地”般地順着老槐樹往上爬,溜溜地躥到了樹頂,衆人哭笑不得,經耍猴人千呼萬喚,一離家近的女觀衆從家中拿來食物,引誘着猴子纔下來,那次耍猴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耍猴的事兒早已遠去,耍猴的影子時常在我眼前晃動,那一蹦一跳的猴子跳過了一個時代,跳出了人們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