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遊記散文三篇

遊記散文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下面是關於遊記散文三篇的內容,歡迎閱讀!

遊記散文三篇

  蘇州遊記

兒子平時工作很忙,還老想着怎樣利用雙休日豐富我的退休生活。然而老天並不作美,上海的初冬很不正常,本該乾燥寒冷的季節,卻沒完沒了的下雨,再不天晴,我看人也要發黴了。

好不容易盼來了雙休日天氣轉好,兒子馬上就安排蘇州之旅。經過縝密考慮,蘇州景點較多,最能代表蘇州美景的莫過於拙政園(園林)和周莊(水鄉)。週五下午,兒子將本田車灌滿了油,老伴採購了路上所需食品、飲料,收拾了必要的衣物用具。 28日一大早,我們一家老小六口,開啓了雙休日自駕遊蘇州的旅程。很久以來,蘇州美景甲天下的讚譽就如雷貫耳,也看過不少有關圖片。一旦身臨其境,那種妙不可言的激動和興奮是無與倫比,發自內心的。

蘇州拙政園,以山水爲中心,廳榭精美,山水縈繞,花木蔥鬱。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當時御史王獻臣因受朝中特務機關誣陷解官還鄉,在此置地建宅,費時十六年始建成這座花園。此後,明崇禎四年,侍郎王心一又於花園東側購地,建成私家園林“歸園田居”。此兩園隨時勢變遷多次易主,遷延至解放後收歸國有,合爲一園,即今之拙政園。全園一分爲三,即東園、中園和西園。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精美華麗,西花園奇園美宅。整體佈局嚴謹,局部風格各異。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樓、臺、閣、館、齋、舫、牆等建築。所有建築,形神兼備,其形與神都與天空、地下自然環境相吻合,同時又使園內各部分自然相接,以體現幽雅淡薄、恬靜含蓄的藝術特色,其景緻之秀美,冠絕全國。讓你目不暇接,徜徉其間,漸入佳境。

我被眼前由先人創造的人間天堂所陶醉,拙政園儘管只是蘇州園林之一,但已鮮明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折射出中國人崇尚和親近自然的人生觀,這項工程凝聚了古代知識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勞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其間蘊涵了儒釋道等哲學、宗教思想及山水詩詞、中國書畫等傳統藝術精華,是中華民族文明博大精深的又一寫照。我們在讚賞前人非凡創造能力的同時,也不禁會羨慕莊園主人及貴族士大夫、文人雅士的高貴優雅的生活方式。追古思今,我在心中祈禱,呼喚當今人類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同時,特別珍惜和保護好與人類休慼與共的自然環境。近來在全國各地,尤其是大城市肆虐的霧霾天氣,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威脅着人類安全和健康,教訓十分深刻。

當天晚上,我們全家信步金雞湖畔,欣賞着綺麗的蘇州夜景及湖水中閃爍迷離的倩影。當我們坐在臨湖得月樓酒店,品嚐松鼠桂魚、享用着蘇味香酥雞時,讓我們真正體驗到了古代蘇州人的那份逍遙和浪漫。

第二天,我們在賓館享用完自助早餐後,立即趕往周莊,這時天空陰沉,空氣溼潤,薄霧籠罩,細雨連綿,像是老天有意給我們遊江南水鄉創造一份朦朧夢幻的天然意境。

一進入景點,彷彿就像進入了人間仙境。周莊的美,源於水的魅力。城在水中,水在城下,是周莊的一大特色,全鎮明清風格的磚雕民樓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大小不同的各種石拱橋星羅棋佈,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水中小船輕搖,綠影婆娑。到周莊,不看看雙橋,不算到了周莊。雙橋居於周莊四大名橋之首,旅美畫家陳逸飛先生的畫作《故鄉的回憶》,更是使其揚名世界,讓越來越多的人領略中國水鄉古鎮小橋流水人家的旖旎風情。儘管橋上及民巷中人潮涌動,熙熙攘攘,遊人如織,挨肩擦背,但絲毫沒有影響大家的興致和熱情。我們時而穿行在狹窄的街道上,兩旁門棱上匾額旌旗古風猶存;時而拾級踏上石橋,極目遠眺,看到水路由近向遠消失在地平線上;時而駐足店鋪,被擺放在櫃檯上繡有民間圖紋的各種織錦、刺繡所吸引。就這樣,走走停停,手機一刻也沒閒着,咔嚓咔嚓響個不停。幾乎不用太多的取景,站在一個位置就能拍出前後左右十幾個畫面。由於遊客太多,拍出的合影或個人照很難找到一張沒有他人干擾的照片。好在搶拍了一些純景緻的圖片,滿足了我收集素材的需要。

眼看天色漸晚,考慮還有幾小時回家的路程,我們戀戀不捨的結束了短暫而愉快的蘇州之旅。在回上海的路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暢談着這一趟的收穫和感受。特別是我,深深被江南山水的清幽恬靜、溫馨安逸的.氣氛所感染,那古色古香的粉牆黛瓦,那悠悠停泊的彎彎小船、那千回百繞的高牆深巷和那水鄉特有的圓拱橋。時時閃現在腦海中。我此時切身體會到什麼叫返璞歸真,爲什麼她會引來中外名畫家紛至沓來。爲什麼周莊畫家村的作品特別受人親昧。我以爲,全國各地的遊客到此不僅能大飽眼福,更能得到一份心靈的感動和洗禮。老子說過,上善若水。正是有了水,周莊才顯得那麼的安詳靜謐,能夠包容世俗的一切,任世事變遷,總能夠那麼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相處,不是更需要這種包容和豁達嗎?感謝周莊帶給我們精神上的這份饋贈。儘管這趟旅遊顯得有些倉促,有的景點還沒來得及光顧和品味,個人遊因沒有導遊現場解說,許多有故事的細節被拉下。好在上海到周莊路途並不遙遠,留下一些遺憾,大概是爲了以後的重遊和迴歸留下一份念想吧。

  青龍山記

青龍山隔涇河與甘肅寧縣相望,山樑從塬地溝邊逐漸低延到河川,兩旁皆爲深溝大壑。塬邊山頭佇立一尊城堡,山樑最低處曲折止於河灘,隔溝望之,仿如蒼龍昂首擺尾,故有此名。

延安時期,青龍山高地上國民隊伍築設堡壘,封鎖邊區,如今堡壘痕跡猶在。電影《彭大將軍》在此拍攝掩埋烈士遺體情節,青龍山因之被更多人傳揚。我曾來此採訪城堡遺蹟,看到塬邊松柏森森,溝坡林木蔥茂。聽其歷史,觀其物景,頗感這是一道有故事、有蘊含的傳奇之山。

深秋時節,我再次採訪青龍山,看到這裏崛起一片生態旅遊景區,多處新景與原有的自然風光和歷史遺存融爲一體,自具特色,頗受青睞。

廟堡並存是景區的核心物景。廟觀建於清道光年間,雖是祭神護佑意識的產物,但建築體式、泥塑壁畫卻具藝術價值。清同治年間,回民起事,附近村人在此臨溝築堡,避防抗掠。1926年,國民軍雜牌連隊駐紮縣城,縱兵爲匪,預徵田賦,劫掠百姓。民衆恨之入骨,稱其爲“紅頭”,便成立紅槍會,後改稱農民自衛團,“反貪官污吏,打紅頭匪軍”,終以犧牲26人代價獲勝。青龍山之城堡、廟觀,即是農民自衛團的活動舊址。今青龍山生態旅遊景區發掘農民抗暴事件,於廟院重築圍牆,製作記寫當年農民運動的《十二月歌》與《勝利歌》壁欄,供人觀瞻,農民運動的歷史堪值銘記。

滿山林木是景區的壯美景觀。上世紀六十年代,這裏的溝壑坡窪,遍植松柏林木,創建芋元林場,是林業部、省地縣先進單位。黃土溝坡區的隊辦林場是當時的新生事物,省級勞模、林場帶頭人杜勤善,率領村人綠化荒山的事蹟遐邇遍傳。省政府召開社隊林場工作會議,曾來青龍山參觀。地區林業局亦派工作組在林場蹲點,總結科研與管理經驗向各地推廣。當年的奮鬥使青龍山滿眼蔥鬱,新建的生態旅遊景區就掩映在林木風光之中。來此遊覽,可賞林木之美,可觀前人之功。

窯洞餐飲是景區的懷思體驗。景區改造一片淺凹臺地,掘出一排傳統窯洞,前闢花草廣場,設置雨陽露亭,是遊人品享美食、休憩購物之所。窯洞餐飲借用“人民公社食堂”之名,寓含福滿現今新生活之比。飲食品種爲長武獨有的小酥肉、血條湯、水豆腐、牛犢饃等,展售物品爲地方特色的老虎枕頭、蟲鳥裹肚、虎頭童鞋、刺繡針織等,多有農家文化情趣。

遊樂場所是景區的田園生趣。山樑兩廂恢復的農家窯院,山脊林蔭新闢的遊覽步道,城堡左右間有木屋別墅的花草園圃,溝頭崖邊培植的時令果園,屋可居客,道可觀景,別墅有山野之味,果園宜遊客自採。更有收購的數百塊石磨,砌鋪之字形甬道,通達置有犁、耙、耬、鞍及木車、簸箕、木杈等農事用具的展室,展示農耕文化,殊有地域情味。

新農村建設促成青龍山煥發新顏。這裏自然資源和歷史資源的挖掘,是青龍山所在相公鎮政府農村文化建設的創新思路。鎮政府通過招商引資,打造青龍山生態旅遊景區,景區企業又與鎮政府聯手合作,將景區管理納入扶貧事業。貧困戶資金在景區經營中入股分紅,貧困戶勞力優先在景區就業,鎮政府與景區企業提供貨棚、貨亭供貧困戶售貨,都是這古老山塬上呈現的嶄新氣象。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的勃勃生機鼓舞人心啊。

感時代之新引動山塬之美,我便作青龍山此記以銘。

  太白書屋小記

“太白書屋”4字位於九華山景區入口處茶樓南牆上,茶樓有兩層,拱頂飛檐,古色古香。茶樓後有一小院,院周有L型平房,是爲餐館。太白先生石雕立像一尊,位於院內靠北餐館前,衣冠楚楚,神態飄然。另一側餐館檐下,錄古詩數首,有書者具名,卻無詩作者出處。其中一首“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爲東道主,於此臥雲鬆。”,在太白先生詩作中並不十分著名,據說九華山即因其中“九華峯”一詞得名,因此在九華山卻非比尋常。在九華山入境牌坊上,即有趙樸初先生撰寫“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對聯。至今誦來,詩仙風采依然撲面而來!

“太白書屋”相傳爲太白先生讀書處,但確切的讀書地點已無可考。僅院落南段面向羣峯處,有古銀杏兩株,相傳爲先生手植,時值深秋,滿樹金黃,令人沉醉,不勝遐思。樹下有井一方,內有紅鯉魚數條,神態悠閒。但以自由之身,困於方寸之間,先生有知,定然感慨不已。遊客對文化掌故多不在意,但餐館生意卻是價廉物美,食客絡繹不絕。餐館不大,經營對象也是普通民衆,但內部佈置仍然富有詩歌文化特色,其中一幅巨型草書《將進酒》相當入情。人生到此,即使不能“一飲三百杯”,也可嘗試“同銷萬古愁”了。

歸程途徑“太白墓”側,想先生一生顛沛流離,多少生前艱難事,化作千秋萬代名!心靈深處,何曾離開過秋浦河、九華山和如詩如畫的皖南,詩魂融入當塗皎皎月色,豈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