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小村皮影情散文

小村皮影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9W 次

皮影戲這個古老的地方劇種,在歷史上曾佔有一席之地,深爲世代生活在黃土地上人們的喜愛。小時侯我對家鄉的美好記憶,其中最深的也就要數這皮影戲了。20XX年,我的家鄉環縣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爲“皮影之鄉”。

小村皮影情散文

我的童年是在偏僻的山村度過的,皮影戲是我最早接觸的一種娛樂形式。民間老藝人將牛皮分層處理成薄得透明的製件,刻成儀態生動的人物等形,刻成人物的,我們叫它“牛皮娃娃”。在牛皮娃娃的關鍵部位,還挑上竹竿。如此這般,於夜間搭起臺子,架上紙窗,掛起跳躍着長長火焰的煤油燈;借燈光照映置景,還讓皮影人物“過來過去賽趟子”。這挑竹竿指引皮影表演的動作,稱爲“耍線子”,或馳騁鬥打,或騰雲駕霧,形象有趣,生動傳神。“遠看燈光照,近看象個廟,裏頭人馬喊,外邊哈哈笑。”我對牛皮影子入了迷,常常飢腸轆轤看到終場。同一本戲,東村演罷西村演,我也能跟着村村看,百看不厭。

環縣皮影藝人“耍線子”眼尖手快,有的時候一人操作演唱,一人配樂伴奏,雖然是兩人一臺戲,但武松與猛虎搏鬥的場面依然扣人心絃。更令人叫絕的是,一個人可以同時操作八個皮影人物,可以演唱男女生末淨旦醜各種腔調,使觀衆感到咫尺之間有千軍萬馬,瞬間跨越歷史長河,真可謂“一口述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可惜,那時上演的'大都是古裝戲,內容全是因果報應、忠孝節義的段子。但就是從那時侯,我跟着哼會了《蘇武牧羊》、《楊家將》、《薛仁貴徵東》的精美唱段,知道秦瓊爲朋友賣了黃驃馬,關雲長千里走單騎……

記得小學三年級那年寒假,白天和一幫小夥伴在雪地堆雪人、打滑溜溜,晚上就沒有什麼可玩的了,我的同桌“燈柱子”提議演皮影戲,得到一致響應。於是大家分頭弄來木板條子、大白紙和鐵釘,糊好影窗;又從家中棉被中偷偷抽出棉花,搓成燈捻子,在墨水瓶的蓋上打眼,穿上鐵筆管,順管子引上捻子,算是製成了煤油燈。接下來最大的難題就是上哪裏去弄牛皮影人。刻影人太高難,自己做不了,再說牛皮也不易搞到,搞到了也不會處理,所以只好找來塑料板或紙褙子代牛皮,畫的畫,剪的剪,連的連,如此七手八腳,算是製作成了牛皮娃娃。當然,小夥伴們製作的影人是趕不上戲班子帶來的。那時,看到戲班子掛在紙亮子旁的牛皮娃娃,勾畫了了,彩色斑斕,着實眼饞。比如武松的形象,眉清目秀,英姿勃發。再看那老虎,嘴大目圓,花紋逼真,兇猛異常。一次,馬家皮影班子來莊頭演出《三打白骨精》,小夥伴中的一位竟然偷藏了“孫悟空”,害的戲班子開演不久,便鬧了笑話。

鄰居樑老先生,我們叫他“三太爺”,一手熟練的顏體字,謄寫了好多的經本本。由於他愛看皮影戲,所以能經常給我們談古論今,談天說地,並從歷代王朝盛衰興亡的故事中演繹出許多做人的道理。可惜他在“生產隊時代”不吃香,休業在家。我們也不在乎,踏破了他的門檻,軟磨硬泡,請他老人家指導製作了十來個古裝影人。天一擦黑,我們這一小幫兒就在窯門前支起影窗,自編自演起來,有時得意忘形碰翻了煤油燈,燒了影窗,大人聞訊趕來“救火”,於是免不了挨一頓大罵。第二天悄悄修復影窗,又恢復演出。後來觀衆越來越多,不光小朋友,大人也來看上幾眼。一個寒假,玩的好開心。

環縣皮影戲的藝術元素十分寬博,地方特色濃郁,是兼有道情、木偶、剪紙、動畫等藝術特色的綜合藝術。“手起簡板第一聲,道家清音管絃生,一調唱出千人腔,衆口嘛簧動一情。”已故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隴上詩畫家李仰峯多年潛心民間皮影藝術的調研,撰寫了不少論文,他的詩,更是道出了環縣皮影藝術的精髓。環縣民間道情皮影戲演出時,由“前臺”一人包唱所有角色,每節結尾,“後臺”多人幫腔,調子拖的長長的,風格粗獷、蒼涼、豪邁,是爲“嘛簧”。時至今日,每每想起和小夥伴們“衆口嘛簧”的情景,心裏還美滋滋、甜蜜蜜的,很是溫馨。

十幾年後,陪同中央電視臺《望長城》劇組人員在環縣拍景,記者焦建成在農家體驗生活,看了皮影后,信口編了四句順口溜:“出門帶個鞭杆,洗臉舀水一碗,吃羊肉袖子一卷,唱皮影戲窯洞裏一喊。”戲謔之言,卻真實道出了環縣經濟社會和文化活動蒼涼的過去。好在新時期,環縣皮影被文化部首批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到傳承和保護,皮影開始步出國門,成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