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月是故鄉明散文欣賞

月是故鄉明散文欣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月光漫過紗窗,輕搖珠簾隔相望。燭光暈開一方書桌,攢動着不息的花火。

月是故鄉明散文欣賞

是的,記憶裏的我,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與詩詞相遇。小時候,母親常常督促我背些古詩,說古詩可以教會我許多道理。當時的我只能懷揣着不解被迫翻開了那些穿越了百年而流傳至今的詩篇。最開始接觸的,大多是李白和杜甫的一些家喻戶曉的詩句。

對李白的記憶從“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開始。當時哪裏會知道什麼思鄉之情,只會覺得“誒?爲什麼是霜呢?”至於爲什麼,我並沒有多問,後來也就漸漸的淡忘了這個問題。但月亮在我心中已經蒙上了情感的薄紗。

而對於杜甫來說,我一開始並不喜歡他的詩,因爲那些詩讓我感到很壓抑。直到後來,我無意間讀到了一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莫名的好感頓時油然而生,於是我開始尋找這句詩的源頭。出乎意料的是,這首詩的作者,是我摒棄了好久的杜甫。我讀到這句詩的時候,是在初二。那時我已經可以初步感受到詩中蘊含的感情了。這是典型的思親懷友的詩。可詩中的意境卻遠比之前讀過的許多同類型的詩要唯美得多。前半句是個漸變的過程——從今夜開始就進入了白露節氣,而後半句是杜甫從夜景萌生出的“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這一感觸。要有怎樣的思緒纔會有如此的感慨!戰亂將親人與自己無情地分離,而更可悲的是家書常常不能被送到。杜甫的心頭飽含與親人相見的渴望,所以他由眼前的月想到了故鄉的月。故鄉的月哪是眼前這般的昏暗與冷漠?他的記憶裏,故鄉的月應該是澄澈明亮的,應該是溫暖柔和的,絕對不是現在這樣的。如此殘忍的落差伴隨着思念深深觸動了杜甫,於是這句千古名句便一氣呵成了。

思緒如雲氣般消散,視線變得清晰起來。我已置身於月光的沐浴之下。四圍靜得出奇,但隱隱約約能聽得見蟲鳴。這是最美的樂章,奏響在記憶裏一個又一個夏末初秋的夜晚。眼前是外婆的矮屋。外婆的屋子位於山腳,但位置卻是恰到好處。溪流從山腰綿延至山下,恰好經過外婆家門前。外婆家門前專門有一個裝山泉的池子,裏面的水清澈見底,甘甜清涼。依舊是夜晚,夜空裏徒留一輪澄澈的明月,照亮着世間。在這樣靜好的時光裏,我和外婆,還有附近的鄰居都會搬個小板凳,到外面坐着聊聊天。時不時喝一碗用山泉燒製的茶水,是熱騰和清爽的.口感。外婆總會給我講這樣那樣的故事,大多是些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而正是這些悽婉、離奇的故事觸動着我幼時的心靈,併成爲了我的思想啓蒙之一。後來,當我再次回首這些故事的時候,依然還會覺得很新奇,很美好。

回憶是捉不到的月光,握緊了就變成黑暗。有些事,關於故鄉的事,逝去了便不再回來。那些佇立在蒼茫月下的人們,終將被時光的濤聲淹沒至記憶的底端,然後匆匆消失不見。當年的那些依戀,那些靜好的時光,已經成爲了清淡的追憶。

多年以後,當我面對着巨大的推土機運作的時候,我已潸然淚下。眼前是房屋瓦片淋漓的模樣,我攙着外婆站在一邊,卻彷彿離這老屋萬丈光年般遙遠。這棟老屋歷經了多少年的滄桑,卻毀於政府官員筆下的一道紅槓。哎,多麼可惜啊!

推土機一直工作到晚上便匆匆收工了,準備明天把剩下的房屋一併除去。我和外婆拿了板凳坐在一旁,就像當年那樣。可心裏已完全不是一個滋味。望着前方的一片狼藉,我和外婆都沉默不語。我的眼淚早已風乾,可心頭的淤血依舊殘存下來。我擡起頭,滿眼盡是皎潔的月光,依舊澄澈,依舊明亮。緩緩地照在我和外婆的身上,暖暖的,柔柔的。

一會兒,肩膀重了起來。回過神來一看,外婆已經枕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她真的太累了,太累了……

很多時候,繁忙的生活薰昏了人們的大腦,人們總是嚮往外面新奇的世界,嚮往奢華的生活。但無論行走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夜晚的時候,遊子都會駐足停留,仰望月空。因爲他們相信,遙遠地平線那端的家人,此時也正仰望着皎潔的月色,牽掛着他們。同一片月空下,他們和家人彼此深情相望。

故鄉,並不是具體的房屋建築羣落,而是一種情結,一種無法割捨的情結。它是人們心中的樂土,也是人們最原始的精神家園。

任何地方都不及故鄉。因爲人們遠離故鄉的那一刻,思念的種子便在人們的心底紮下了根,這顆種子將隨着時間的推移生根發芽,思念也愈加強烈。終有一天,當離家的人們看到皓月當空的時候,會扼腕長嘆道——“唉,月是故鄉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