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故鄉紀實-散文欣賞

故鄉紀實-散文欣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髙腳印’一個坪,不知唬了好多人。”說起“髙腳印”這一個地方,它只有“巴掌大”——名不見經傳,中國地圖上很難尋找到她的蹤影,世界地圖上就更是難以尋覓。在我們這個寨子裏,年齡在中年層以下的人不知曉,乃至年輕一發的人就更不知曉!“髙腳印”名字祖輩相傳,爺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口耳相傳,傳來傳去,“髙腳印”就演變成了今天的“高家堰”。所以知道“髙腳印”名字的不多,而“高家堰”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故鄉紀實-散文欣賞

“髙腳印”以前是我們這兒標誌性的參照物。周圍一百來米見方,高於其它四周圍的田地,遠遠望去,“鶴立雞羣”十分醒目。正對面是一所小學、初中、高中爲一體的學校,校門中間有一條茅草小路,直通“丹水河”。站在校門前,面臨“丹水河”右邊是一條臭氣熏天的排水溝,再往西右一點就是一個“亂石崗”那裏卻長着密密麻麻的叢林。左邊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唯獨靠學校校門左下方——“印盒子”也就是“髙腳印”十分打眼,遠遠望去像皇帝常用的“玉璽”。打我記亊起,“髙腳印”那個地方,平時單獨我是萬萬不敢去的,真得要去的話,必須得三、五人相約結伴而行。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真正看清它的“真容”——偌大的一個坪,坪中央,並排葬有兩座墳墓——所葬之人,據說是當地名門望族“向氏”家族的老祖宗。當時我還小,就是三五成羣結伴而行,也是生怕墳墓中的人硬生生鑽出來……

據老輩子口傳身教,在很久很久以前,四川下來一個“陰陽先生”。行至以此,駐足觀望到這個“印盒子”中央高高的聳立着兩座“墳墓”,頓生澐欲,便使“道法”推開墳墓墓碑和四周圍石、土,掀開棺蓋。頓時,奇蹟出現了:一道閃電從天而降,迅即從墓地棺材裏騰空飛起“五條金龍”,遮天蔽日。一謂西,一謂北,一謂南。也就是現今當地老百姓家喻戶曉的“龍泉溪”、“龍洞潭”、“龍池山”、“龍王廟”、“龍頭巖”。

龍多蛇靠。我想這“五龍”之地,也是這裏時常鬧洪災的原因之一吧!

因爲我們這兒是“川鄂咽喉”之地,又是旱路交通樞紐,“三.一八”國道穿街而行,南來北往行人甚多。往往坐在長途客車上路過此地,均被偌大的坪壩迷糊了你的雙眼!連上海、安徽、江蘇、湖南、廣東、成都、重慶……長得水靈、標誌的女孩子都競相前來婚配。

打小我就有一個期待。長大以後,如果能主政一方,一定要尋找機會,剷平原學校門前那個“亂石崗”,還田於民,使它發揮出它應有的效益。

後來,夢想成真,我還曾真得主政過這個地方。就在我參加縣勞模大會回到家鄉後的不久,我把想法和盤托出——呈給了當時地方最高的行政長官鄢龔和書記,他聽我彙報後,大讚特讚了我一番,並說當時選我,並沒有選錯人,改造農村的舊河山,就是要胸有大志,放眼遠量。

鄢書記一番鼓勵我的話,我真是打心眼裏服了。甩開膀子大幹一場的信心倍增!說一千遍,不如動手一做。昔時,“愚公”帶着子孫就能搬走“太行”、“王屋”二山,我就不信,憑我們人多勢衆,這區區“亂石崗”能奈何爾等?

白天農事吃緊,季節不等人。當然,改造“亂石崗”就只能安排在夜晚進行。

記得那一天晚上,“亂石崗”工地機器轟鳴、繁忙緊張,上千瓦的白熾燈光耀“丹水河”北岸,暢想着家鄉未來美麗的畫卷!

明如白晝的夜晚,地面光映出揮鎬鑿地的匆匆人影;“獨輪車”來了又去,去了又來,來來回回,地面光映出“車水馬龍”、“絡繹不絕”的忙碌人羣;“十字鎬” 鑿地擦出的星星火花,“雞公車”發出的“吱嘎——吱嘎——”響聲;人們三三兩兩扛石頭,哼出的號子聲、吶喊聲,融入進這個“不夜城”,給它湊齊了悠悠長綿的“小夜曲”!

只有經過一番風霜苦,我才真正體會到:工地上沒有白皙的皮膚。原本有的,一番勞作之後,即被荊棘留下了印跡,被泥土染上了顏色。工地上,不存在輕言輕語。無論男女,說起話來都是大嗓門,因爲在轟響的機械設備聲中,不知不覺中會養成大嗓門的說話習慣。工地上的男人都不“文弱”,粗狂、剽悍,喊起的號子聲震天!工地上沒有溫柔的'女人。都是潑辣的,豪爽的語言,放聲的大笑。工地上的女人都能經得起風和雨,堅韌而勇敢。工地上沒有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卻是比每日耳鬢廝磨的夫妻更懂得感情。

……

“一根筷子容易折,衆人捧柴火焰高。”在大家齊心協力之下,呈現在人們視線中的是:翻騰着的紫紅的朝霞,半掩在白楊樹的大路兩旁,向着甦醒的大地投射出萬紫千紅的光芒.逐漸,撥開耀眼的雲彩,太陽象火球一般出現了,把火一樣的紅光傾瀉到樹木上、平壩上、“丹水河”上和整個大地上交相輝映、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