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林伯敘事散文

林伯敘事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林伯不姓林,名字也不叫林。

林伯敘事散文

當他的年齡還像呼之欲出的朝陽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叫他做“林伯”。

林伯姓陳名雄。

“陳雄”,好響亮的名字,可人們就是不叫他做“雄伯”,而偏要叫他“林伯”。

林伯是一名護林員,可人們尊敬他,稱頌他,懷念他,永遠也忘不了他!

世間的事情多古怪,古怪的事情總有一段緣由,一段故事。

林伯自然也有不少故事。人們叫他“陳雄”時,他還沒有超過20歲,還沒有在深山老林裏當護林員。

待他超過20歲,待他當了護林員,他便有了一個個故事,便有了“林伯”這個稱呼。

他很帥:國字面,很好看;大眼睛,很有神;卷頭髮,很漂亮;高身材,很魁偉——標準的姑娘心目中的“男子漢”!

然而,他的身世卻不順利,更不羅曼蒂克!

還在讀高中時,他就是姑娘們追求的偶像,心目中的白馬王子,連有名的校花也對他刮目相看。

他沉實、穩健、英俊、聰明、有才氣,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憑他的才氣,他完全可以考入名牌大學。

但是,命運卻偏偏捉弄他:他是林業局長的兒子,高中畢業時爆發了“大革文化命”,父親被當作“走資派”打倒。他只好上山下鄉,到一個山區的山區接受再教育,山區的“革委會”又認爲他是林業戰線“走資派”的兒子,只好對口“安排”,打發他到深山老林裏當護林員。

人們碰見他,與他打招呼,他總是“嗯”一聲,算是作答。

山裏人純樸、善良,看見一個白皮嫩一肉的城裏後生哥發落到深山老林裏當護林員,心裏免不了產生憐憫、惋惜,因而便常有人在上山打柴時爲他捎上一點小菜、雜糧,他仍然是“嗯”一聲,算是作答。

人們覺得他性格有點“老”,又終年在山上守林,於是便叫他做“林伯”。

他不怪人們叫他做“林伯”,只要是善意的,叫什麼都行。

他忠於職守地在深山老林裏守林,每日要翻幾十座山,跨幾十道溝,磨穿了鞋底,磨厚了腳繭,魔壯了膽子,磨深了倔強,磨勇了銳氣......

面對山獸,他不再畏懼,不再顫一抖,不再一毛一骨悚然。他變得越來越鎮定,越來越泰然自若,只“嗬嘿”一聲,頃刻間便震撼得山搖地動,粗獷的男子漢的聲音嚇得山獸夾一着尾巴倉皇逃遁。

面對盜伐者,他的態度又顯得出奇的獨特。他慢慢地向盜伐者走去,在盜伐者面前靜靜地立住,兩眼一動不動,冷峻地盯着盜伐者的大斧、雙手、眼睛,待盜伐者發現他時,雙手自然會微微顫一抖,羞愧得無地自容地收起斧子,掩着顏面急急地向山外逃去。

面對受重創而無法醫治的樹木,他會砍下如數交給當地林業站處理;面對受輕傷仍可醫治的樹林,他會像醫治自己的創傷一樣,用白膠塗在受創樹面,使一棵棵受傷的樹木重新煥發出生機......

也許是出於他的認真,也許是由於他的虔誠,此後人們再也不敢到他守護的山林中盜伐林木。

他管護的山林,越來越蒼勁挺拔,越來越碧綠如蓋。

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關注。

他意外地獲得了“先進護林員”的稱號。

這稱號雖然平凡,但他極其珍惜。當領導把獎狀頒發到他手上時,他把獎狀貼在胸口,第一次在大庭廣衆中流下了男子漢的淚水。

這年深秋的一天,空氣特別清新,天空格外晴朗,羣山極其秀麗,層林無比蒼翠——“四人幫”倒臺了,他的`父親得到了平凡。

上級來人找到他:“根據政策規定,你可以回城安排工作。”

他依舊那樣平靜,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慣了,我已離不開這座大山。”

“可是你依然孑然一身。”

“好人終會得到好報。”

來人覺得難於理喻,把頭搖得像撥浪鼓,帶着困惑離他而去。他繼續巡邏在2000多畝山林間。

後來,他在這2000多畝山林的基礎上創辦林場,開墾出一個綠色王國:森林覆蓋率90%,畝平活力木蓄積量35立方米,畝產值13000多元,開創了綠色企業效益的先河!

再後來,他又不滿足於現狀,帶領當地青年辦起了一個果場,第三年就創利潤20多萬元。他的勤勞,他的能幹,贏得了一位年輕姑娘的心。

他沒有驚詫,他沒有喜出望外,一切都是那樣平平常常,順理成章。

他說:“跟着我,你要受苦的。”

她說:“我不怕!”

“我要在山上幹一輩子。”

“我跟着!”

“我們的年齡差別太大。”

“愛情是沒有年齡界限的,愛情可以超越一切。只要是真愛,就夠了。”

感情的閘門終於抵擋不住愛情激流的衝擊,他激動得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她禁不住投進他寬厚的懷抱裏,傾聽他胸中被愛激起的濤聲。

他把她柔軟的身體抱住,抱得好緊好緊,似乎再也無法分開,一股只有姑娘纔有的特異的馨香直往他鼻孔裏鑽......

他感受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喜悅......

是啊,有什麼比真誠的愛更加高尚珍貴呢?

人們祝賀他。在他舉行婚禮的那天,人們用當地最隆重、最熱烈又最古老的形式,將這對新婚伉儷扶上花轎,打着鑼鼓,奏着八音,在村中足足遊了三四一十二圈,對他爲山村林業作出的貢獻表達了最誠摯、最美好的祝願與謝意!

第二年,他添了個千金,他的林場、果場也添了翅膀,場員人平收入超過了2萬元。這數字,震動了鄉村,震動了市縣,震動了省城。

參觀的人流接踵而來,省報的記者接踵而來。他的事蹟登遍了大報小報,他的名字傳遍了大街小巷。人們誇獎他,稱讚他,說他有志氣,有魄力,把個荒山野嶺編織成綠色的屏障,把個貧瘠的土地改造得溢彩流金......

當他的事業登上高一峯的時候,當他的名字閃爍生輝的時候,一場意想不到的大禍忽然降臨在他的頭上。

一個小孩到山上放牛,不小心一捅一破了一隻馬蜂窩。馬蜂兇性大發,怒不可遏,狠命地向小孩蜇去。小孩被蜇得面青鼻腫,痛苦難忍。幾天之後,小孩抱着強烈的復仇心,一把火將馬蜂窩燒掉,一場山林火災也隨着爆發起來。

他當即派人迅速到山外報告,他帶領場員投入撲火。

然而,山火不饒人,山火不聽勸。一條巨大的火龍在他的身邊翻滾,頃刻將他吞一入腹中......

面對他無法辨認的軀體,妻子放聲大哭,女兒放聲大哭,村民放聲大哭,羣山放聲大哭,林濤放聲大哭,白雲放聲大哭......

他的葬禮辦得極其隆重,他的祭典行得極其綿長。人們嗚咽着哀歌,哭訴着懷念,足足祭祀了三七二十一天。“頭七”祭他的不幸,“二七”祭他的業績,“三七”祭他的永生......

爲了繼承他的遺志,他的妻子帶着他的女兒繼續在他耕耘過的山中辛勤耕作。

爲了紀念他的業績,人們在他編織過的山上豎一起了一塊石碑:林伯精神,永駐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