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竈臺往事散文

竈臺往事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我國的春節,一般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送竈”揭開序幕的。“送竈”,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船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竈儀式。臘月二十四,也就是我們這裏的過年前“送竈”的日子。說起“送竈”,當然要聊到竈臺。如今,知道竈臺的年青人已經不多了,可在我們小的時候竈臺卻是溫暖的記憶。竈臺,也叫鍋臺,就是舊時做飯所需要操作使用的一個用磚壘成的平臺。平臺上前方留出一個圓形的洞,在上面架上大鍋,下後方直通添柴用的竈眼。這樣的竈臺,就可以鍋裏煮飯,鍋下添柴了。

竈臺往事散文

竈臺主要作用就是“忙吃”。“吃”,向來是中國人過年的主題。美味佳餚哪裏來?當然是要圍着竈臺轉了。所以,兒時的我總認爲過年的熱鬧氣氛全在竈臺邊。

舊時的竈臺有着極高的地位,神聖而不可冒犯。老家的竈臺雄踞了廚房三分之一的位置,高高在上,令幼小的我可望而不可及。記得有一次,我乘大人不備,搬了張小板凳,爬上了竈臺,才得以一睹竈上乾坤。開闊潔淨的竈面上,挖了兩個大圓洞,分別擺放着兩口大鐵鍋。其餘的地方,滑溜溜的,鋪着一層均勻而潔白的水泥。竈臺的前沿,搭有兩層隔板的壁櫃,上面有條不紊地放着油、鹽、醬、醋等調味品。壁櫃正上方的牆上,醒目地貼着一幅畫,畫中一位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老爺爺端坐其中。後來我才知道,他就是司命竈君——竈王爺。就在這時,外公發現了趴坐在竈臺上的我,慌慌忙忙將我抱下,同時揪起我的小辮子,鄭重其事地對我說:“以後再不許這樣淘氣,竈王爺會動怒的。”

每年的臘月二十四,“送竈”——是民間祭祀竈王爺的日子,也稱爲“祭竈”,又稱“過小年”。傳說這一天,竈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人間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天,家家放鞭炮,燒斗香,戶戶蒸米糕,煮八寶飯,由於這天又是“迎春日”的開始,家家戶戶從此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這天,顯然也是竈臺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

蒸米糕,是一項極爲複雜的工作。大約清晨四點左右,全家人便要起牀到廚房報到,着手蒸米糕。大家先將前一天泡製好的大米、糯米從大水缸裏撈起,瀝淨,再用石磨成厚厚的米漿。然後,爸爸和舅舅用潔淨的白布提起米漿,再用扁擔在長板凳上將它壓幹,壓幹後擡上大圓桌,倒在竹匾裏。接着,外婆和舅母、二姨、三姨用米粉將它們搓成團狀,直到不沾手爲止。最後,再把它們切成無數四四方方的小塊。外公和小姨則忙碌着在蒸籠裏鋪紙,篩粉,劃線。媽媽則負責在竈口生火。我總是搬張小板凳,坐在媽媽的身邊,看着她把柴草一點點地放進竈膛裏,看着熊熊的火焰在竈膛內恣意地,快活地舞蹈……在那樣寒冷的冬天裏,我的臉上是紅彤彤的,身體是暖融融的,永難忘懷的溫暖回憶啊。一家人就這樣在竈臺前不停地穿梭來往,人人臉上都堆着笑,忙碌之間,合作之中,親情融匯,喜氣洋溢……。因爲所有人的心中,都充盈着對新的一年的期盼和祝福。

我最喜歡點印的工作。即在每塊米糕上加印四個吉祥的小紅點。外婆說,這是風俗,喻意事事如意,紅紅火火,團團圓圓。每加印一塊,我就好象是在美術課上完成了一幅傑作般的快樂酣暢。那些可愛的小紅點呵,盪漾在大竹匾裏,彷彿是我無數飛漲的希望。

媽媽把爐火燒得旺旺的,蒸籠不停冒出氤氳的水氣,漸漸地,溫暖的水氣籠罩了整個廚房。在熱騰騰、白茫茫,帶着糯米清香的水氣中,外公點燃一柱香。於是,全家人開始了竈臺前溫暖的等待。圍坐等待的那段時光,全家人身上、心裏沒有一絲絲寒意,只有溫馨而甜蜜。

在外公那字正腔圓的老淮調中,香愈燃愈短,愈燃愈短……,我的心情也變得越發急切起來,心急的我巴不得先嚐爲快。終於,出籠了!當我不停哈着氣,迫不及待地品嚐第一塊出籠的米糕時,外婆會在一旁取笑我:“小心燙掉舌頭,黏掉牙齒哦!”那滾燙滾燙的米糕,一下子燙得我大哭,可我還是捨不得丟掉那份香甜……,那時情景如今依然清晰,依然閃亮,彷彿就是昨天。

如今,又近臘月二十四。前兩天,我去老城區的老家探望舅舅,那裏現在只是年近花甲的舅舅和舅母老倆口在居住。外婆已去世多年,外公亦於五年前西歸。舅舅和舅母似乎已習慣了老城區的寧靜與安逸,老倆口謝絕了子女們的邀請,執拗於一份青磚黛瓦間的古城情懷中,甘之如飴。當我再次走進老屋的廚房,驚喜地發現,竈臺仍在!只是,竈面上冷清清,空蕩蕩,灰落落的……,現在,“送竈”蒸米糕,顯然已成了塵封的往事。

物是人非事事休,但竈臺的故事永遠美好,蒸米糕的記憶永遠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