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字輩漫談散文

字輩漫談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本來我對字輩沒有什麼研究,可是,廣西高福恆宗親卻給我出了道題:“貴州老高宗親:你對那個字輩有比較深的理解,能不能就此寫些簡要的總結和說明或專門研究一下?比如有的地方的字輩是十代一循環,有的是單雙名交叉,我覺得在資料比較少的情況下,字輩是比較有研究價值的。”尊敬宗親,當然只有從命了!

字輩漫談散文

我在拙文《尋根問祖不要拘泥於現有的字輩》中談到:字輩在宗族中尋找近親支系是很重要的依據之一,但在尋根問祖中又不能拘泥於現有字輩。何也?字輩是在不斷衍變着的。

讓我們先來看看字輩的起源:字輩起源於宋朝。當年宋太祖趙匡胤,爲其後代規定了十三個字輩,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個字,構成一副對聯“匡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這是人們見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輩。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天下後,後宮嬪妃無數,子孫繁多,爲防止子孫們在取名上的混亂,規定每輩人用一個字作爲名字的首字,以此作爲輩分的標誌。這種做法很快在民間流傳開來,幾乎所有的家族都要定期議定本族字輩。足見字輩是由各姓氏民間自由自主自訂的,不需哪級官方批准。

自訂字輩若干代後,人們因戰爭、災荒、就業、求生、婚姻或突發事件等不可抗拒的原因,各自逃荒躲難到異地,父子難相顧,兄地各一方,發展之後,一些人已記不起以前的字輩了,原來就沒有家的不用說,即使原有家譜的也找不到了,但還得有個字輩來區分本族人的老小,這就只有重新修譜,另改字輩。這種現象是很普遍的,故有某姓入某地始祖爲XX之說。例如我們明興公支系修譜,就以從江西遷到貴州的明興公爲我們這個支系的入黔始祖,字輩就從他的下一代另外改寫了;沒過多少代,明興公的後裔中的字輩也出現了幾種不同版本。爲什麼呢?明興公所生三子:張劉(蔭祖)、應(蔭)龍、蔭發。兵荒馬亂年代,逃荒躲難,天各一方。應(蔭)發公一支不知去向,他的後裔肯定另改字輩了。連同在大定(今大方)境內的長房、二房兩支的字輩也變得大同小異。就我們應龍祖這一支,十代之內就出現了不同的字輩,甚而有不同的民族,但又確係應龍公後裔,這就是各種歷史原因造成的。後經族人中的一些有識之士重新擬譜,大多數才統一了字輩。之所以說大多數,是族人衆多,分佈較廣,重新修譜不可能聯繫到本支系的所有族人,漏譜難免,且漏譜者不在少數!這就說明同支系中的字輩不盡相同,故尋宗問祖不要僅僅侷限於字輩的是否相同這一項上,不能將字輩作爲認親支的唯一條件,更不能作爲認宗親的條件。

公元2005(歲次乙酉)年,我們重新編修了貴州省大方縣·明興公支系《高氏族譜》,在原有老譜字輩40代的`基礎上,將字輩重新統一順延爲100個字,即100代。新譜將字輩統一了,但漏譜的人未必知道,而且諸多原因,譜書不可能發到一家一本,更不可能人手一冊,即使現在得到譜書的人家,若干年後,一旦遭到變故離散,他們的後代子孫還能完全記住這一百字的字輩嗎?加之青少年對字輩觀念的淡漠,現在許多人取名已不用字輩了;隨着歷史的發展變化變遷,一些人會慢慢淡忘字輩。

那麼,沒有統一字輩怎麼認親支呢?確切地說,認親支就是認分支!如我們目前只認到我們的入贛始祖高崇文,凡屬崇文公分支,不管字輩合不合(也不能久合),就是親支。從江西遷到貴州的始祖高明興,在貴州我們就是明興公分支,只要是明興公後裔,不管字輩合不合,就是親支。那又怎麼來判斷輩分?以是明興公的第多少代孫來衡量輩分老小。這就不會亂了!

然而,家譜是人修的,修譜人的思想品德、文化素養、工作態度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加上其它原因,這就不可能保證家譜所錄的完全正確。例如渤海堂的高治民宗親在介紹家譜資料影印件時說:“可能(他們的)族譜有誤,歷史上高懷德是高行周之子,而我家的族譜記載是行周的孫子 ,中間隔了一代高錫 。我們一帶的譜錯誤較多。”

他分析成因說:“不過也難怪:高姓族譜,和其他族譜一樣,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家族成員間血緣關係及家族重要成員事蹟的文獻類型。

“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正制,‘有司選舉,必稽譜籍而考其真僞’,‘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鄭樵《通志氏族略序》),族譜也就成爲了政府選舉、士族出仕、門第婚姻的唯一根據,其作用之重可想而知。

“直至唐代,此風不衰,國家設置譜局、譜官,譜牒都由官府修纂保存。唐太宗曾令吏部尚書高士廉等編譜系,開元初,柳衝與薛訥復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爲國之柱,十六姓爲國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唐末五代以後,推廣科舉制度,士族制度瓦解,官修譜牒散亡,而私撰家譜卻盛行起來,家譜的作用也逐漸由‘別選舉、定婚姻、明貴賤”的社會政治功能轉化爲‘尊祖、敬宗、收族’等倫理道德教育功能。

“明朝官修少了,民間尚未發動。

清朝大興修譜,資料又沒,自上出現拉名人的情況,自下一般還是準確的。所以,自上,不要求一代一代……搞準了好。但難。我以爲,從始遷祖開始。1、準確掛靠世數;2、準確搞清下面發展。”

高治民的認識是很深的,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認真領會其之史實與道理。高福恆出題讓我談字輩,我卻談了大半天譜書。這是不是離題了?愚以爲字輩在譜書中字數雖少,可它卻是修譜的核心內容,敘述一代代祖宗,也是爲了說明字輩。凡譜書皆有字輩,字輩常常獨立於譜書之外流傳於民間,譜書中沒有字輩就不成爲譜書了!譜書中的字輩有寫10代的、28代的,100代的不等,多少字結束沒有規定。結束後另改,另改不是循環。循環便重複了,福恆宗親說的“十代一循環”不準確,應將“循環”變爲“另改”。

不同姓氏的字輩中有許多相同的字,這是因爲字輩以詩的形式入譜,人們都選擇音色鏗鏘,字義美好的字爲字輩所致,連同一姓人中不同譜書的字輩也有一些相同的字,但相同字爲輩的未必是同一代人。

字輩在人名中的使用上也不盡一致。一般說來,三個字及其以上字數的姓名中,都含有字輩,多數名字結構爲:姓+字輩+名字=姓名。也有將字輩排在姓名最後一個字的。使用單名的,多不用字輩了。如何定字輩、用字輩沒有政府規定,全系民衆自主行爲!故同族人中的字輩也不可能統一。

致賢答題於此,福恆宗親以爲如何?敬請方家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