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街樂悅耳散文隨筆

街樂悅耳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8K 次

初居街邊,每天最煩的就是樓下一排米粉店夜市攤從一大早直至深夜都不絕於耳的各種聲音:車聲、人聲、買賣吆喝聲以及叮噹作響的鍋碗瓢盆聲。煩歸煩,卻十分無奈,都是爲了生存,何況乎我當初選擇這一樓盤居住就是爲了圖個生活方便。現在住了兩年多,漸漸開始習慣了。甚至到冬天時樓下營業時間短早晚太靜,竟然一下子有點適應不過來。

街樂悅耳散文隨筆

習慣成自然。我把這些嘈音當作現代都市交響樂來欣賞,稱之“街樂”,從中得到了很多妙不可言的樂趣。而這部交響樂中最主要的旋律,應該算街邊的買賣吆喝聲了。那些吆喝的內容有賣報紙的,有賣早餐小吃的,有賣土特產的,還有收購廢品的推銷生活用品的替人磨剪子菜刀的,林林總總。細品之餘,發現這些“街樂”大致可分爲幾類:一類是通俗誘惑派,不加修飾,直截了當。如“幾鬼好吃,好鬼便宜”“來的啵,來的啵,一塊五就賣了啵”“真的甜,真的好吃,不好吃不要錢”等等之類。當然,不好吃不要錢肯定是說說而已,你吃了不給錢試試?二類是美聲煽情派,委婉而曲折,如歌如訴。如“甜——酒兒”,“兒”的尾聲拉得特別長,韻味十足。記憶中最深刻的吆喝聲當數小時候看《紅燈記》裏磨刀師傅的'一句吆喝“磨剪子來戧菜刀”,中氣十足,如唱京戲,蕩氣迴腸。想不到過了幾十年吆喝依舊,居然唱到我的樓下來了。那一天傍晚,突然聽到久違的這一句“磨剪子來戧菜刀”,一時間百感交集,許多過去的人和事不自覺涌上心頭。

其實在古代早就出現買賣吆喝這一種“街樂”,叫賣藝術是古代商業推銷藝術必不可少的元素,而且古代商業上的叫賣藝術較之現代更爲優雅和富有煽情性。其唱詞順暢優美,其聲調生動而綿長,令人陶醉,撩人心絃。清末王述祖在《天橋景物詩》中詠道:“天橋橋畔夕陽微,盡立攤邊唱估衣。妮妮人間小兒女,百錢自買青鞋歸。”裏面的“唱估衣”其實就是古代的叫賣藝術。《燕市百怪歌》記載:“遠聞叫聲賣,宛轉頗可聽。”而且,在叫賣聲裏,不少商販實際上可稱爲貨物藝術家,他們將自己販賣的物品用曲藝清唱或口技形式表達出來,其叫賣藝術非常高超,成了古代商業中的一大風景。

“街樂”中令我感動的插曲是那位賣棕子的老奶的叫賣。她的年紀大約有七十了,身體還算硬朗,蹬着一輛三輪車,車裏裝着一大鍋蒸在煤爐上的糉子。在我住進這座樓盤後,我發現除了大風大雨,每天一大早,她都準時出現在樓下街道轉彎處,用尖細悠長的嗓音叫賣着:“糉子——”。因爲我喜歡吃糉子,所以經常跟她買,一塊五錢一個,多是包綠豆豬肉餡,非常好吃。每一次買糉子,老奶都要問是現吃還是帶走。如果是現吃,她會仔細地將糉葉剝掉,用乾淨的食品袋包好給顧客。起初我擔心老奶年紀大不衛生,後來認真觀察才發現我錯了,特別是她那一雙手,手型很好,乾淨細長,真的不像做粗活的人。有一天我在她的攤子前現吃,沒有其他顧客,便跟她閒聊起來。通過閒聊才知道老奶是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但生活不幸,丈夫早逝,獨子車禍,媳婦出走,丟下了一個孫女跟她生活。老少兩人,相依爲命。孫女現在讀初中了,要用不少錢,全家所有支出都靠老奶賣糉子的收入。講到這些苦難的時候,我驚異地發現她並沒有多少怨天尤人的情緒,而是很平靜很淡定。每說到她那成績不錯的孫女,她的臉上便露出欣慰的笑容。在那個時候我也被她的笑感染了,心裏覺得暖融融的——心態多好的老人!後來我建議她把叫賣聲錄下來,用一隻小喇叭反覆播放,就省掉口舌之勞了。因爲錄的是老人家的原聲,那尖細悠長的韻味依舊保留着。從此以後,每天我都會不自覺地等待、搜尋着她那尖細悠長的叫賣聲,這一種等待、搜尋已經成了一種生活習慣。其實並沒有什麼其他意思,習慣而已。如果一定要把內心的潛意識釐清,那隻能說,可能,這位老人讓我感受到了天下長者慈悲和堅忍的情懷吧。而我們現在所缺乏的,恰恰是這樣一種情懷。

“街樂”悅耳。我不知道如果有一天聽不到“街樂”,我的生活習慣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至少會重新變得不適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