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故鄉散記抒情散文

故鄉散記抒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我的故鄉是雲南最常見的衆多壩子中的一個,這樣的壩子在雲南的這塊土地上是隨處可見的,它們通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四面環山,中間有一塊小盆地。這些壩子實在自有它們的美處,它們四圍蒼山環抱,層巒疊碧,中間小河流水,時有湖泊(當地人也有稱之爲海子的)點綴其間。人們在這過着一種安詳寧靜的日子,壩子裏的生活自是美好,而那周邊壯美的大山裏,也有一翻廣闊的天地,給人們提供了另一種豐富而有趣味的生活。

故鄉散記抒情散文

我的故鄉就是位於滇西北這樣一個偏遠的小壩子上,壩子裏四處散落着大大小小總共十幾個村莊,這些村落,或坐落於田野之上,或倚於河水之畔,或偎于山麓之側,或半隱於丘陵間,各各不一,各因其勢。四面青山疊翠,有如屏列,中有三條河水貫穿其間。

壩子最南端的羣山交接處,有一股泉水從山腳洞口淙淙流出,其水頗大,沿途彙集四面山間流下的泉水,終於形成了一條河流,自南向北從平坦肥沃的田野上流過,其間另外兩條河流(白石江及鐵甲村河水)也匯入其中,成爲一條大河流,人們稱之爲風羽河,俗名又稱悶江。風羽河一直向前流去,蜿蜒曲折,幾易其向,接納沿途所有大小川流,最終注入洱海,是爲洱海之源。河流源頭的洞口之上,約十多米高處的山崖上,又有一洞,是名清源洞。

壩子西面之山古稱風羽山,現在人們通常稱之爲羅坪山。山裏物產豐富,蒼松林立,參天蔽日,林梢飛鳥,澗底鳴泉,山間走獸成羣,遍地奇花異草,各種草藥隨處可見,時鮮野果觸手可及,這是一個廣闊而又富有的天地,是人們一個天然的自然資源寶庫。既可醫治尋常病痛之苦,又能提供生活所需之不足。山間又有一峯名爲鳥吊山,甚爲聞名。

故鄉的.傍晚,又自有一番美景。夕陽西照,村落上空炊煙裊裊,清風徐來,飲上一口清茶,遙望遠處四周青山疊翠,回想白日裏的辛勞,慢慢地品味其中滋味,讓人恍若置身於一幅淡淡的古墨山水畫中。雖然,這裏地處氣候有點寒冷的滇西北,沒有四季宜人的氣候和豐富的經濟作物。但是,一年一季的豐盛的稻米和遠近遐邇的油菜,以及蠶豆,大豆,玉米等等其它種種農作物,足以讓當地的人們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了。

除了農耕之外,這塊土地上還有畜牧的民族生存,他們居住在山裏面,春夏季節,進入山間,在水草肥美的狹長山谷地帶,隨處可見他們的牛羣、馬羣,悠然地在低頭吃草,四處走動。聽說這些山裏人家,並不全是白族,也有一些是從外徙來的彝族,大概爲數較少吧。由於大家生活在同一地理環境內,自然免不了在經濟生活上有些接觸。每當壩子裏稻穀成熟了的時候,他們就會趕着成羣的馬匹出來,頗有些像常年在外走動的馬幫的樣子,不同的是,他們的馬是用來租借給壩子里人家來託運稻穀的,一般來說是把馬幫分開來,幾匹馬租給一戶人家,再配上一個人,按日來算,每日每匹馬多少租金(通常是以穀子爲主)。不過這樣的事情,只是季節性的,等壩子裏的稻穀收割得差不多的時候,他們也就趕着馬幫回去了。

壩子裏的人家通常是不養馬的,因爲馬在壩子裏平日裏用途很少,不過也有一些白族人家養馬的,這些人家基本上都是居住在較爲靠近山裏的地方,由於靠近山裏,所以進山馱運木材出來賣就成了這些人一個重要的日常經濟來源,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靠山吃山了,進山託運木材自然是離不開馬的,所以他們自己也養馬。這些人的生活是很艱苦的,他們常常要在山裏整天整夜地趕路,纔能有一次收穫,但是生計的艱辛,卻磨鍊出了他們辛勤堅韌和善良的民族性格。

還有一些人家就在村莊邊開闢出果園,種上果樹,過上安穩的日子。在我小的時候,每年秋天跟大人們到田裏收割稻穀時,最盼望的一件事,就是看見遠遠的田野邊上走來一匹馬,馬背馱着梨,後面跟着一個人,背上也揹着梨,每當這樣的時候,我就欣喜地跑過去,把他迎來。這些人通常是來做交換的,他們在梨熟的季節裏把梨收藏起來,等到壩子裏開始收割稻穀的時候,再拿出來到壩子裏換穀子。可能他們的梨很耐藏,或者是他們自己收藏得很好之故,到拿出來的時候,一個個顯金黃色,像是剛從樹上摘下來,又鮮又好看,汁又多,有甜的,也有很酸的,大熱天咬上一口很是解渴,所以很受壩子里人們的喜愛,壩子裏沒有梨園,所以大人小孩都樂意和他們做這種交易,多換一點還可以儲藏着吃。小時候我就最愛他們的梨,每年收割穀子的時候,最盼望他們能早些來,生怕錯過。說起來他們自己也種稻子,但或許是他們的田地少,又或許是他們有很多梨園,收穫的果子可以拿來換些穀子吧。

秋天裏,站在廣闊的田野上,遠遠地看見一匹馬正走過來,馬背上馱着兩筐梨,後面跟着一個人,背上也揹着一筐梨,漸漸地走近了。這是我小時候記憶中最美好的圖畫之一。可惜現在每年回家都見不到了,這自然是人們的生活起了美好變化的原因,但是當時的那種情景,許多年過後,還讓我常常地想起並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