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參禪悟道散文

參禪悟道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到了四川,不能不去看樂山,到了樂山,心中可否無佛?

參禪悟道散文

樂山大佛身高71米,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北距成都160餘公里。它是依凌雲山棲霞峯臨江峭壁鑿造的一尊大佛,始鑿於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歷時90餘年方建成,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帶着一種崇拜的心情一步步的走到他的身邊.形式上的震撼已經讓身體不由自主的傾向大佛,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造型莊嚴。佛像是海通禪師爲減殺水勢,普渡衆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海通禪師圓寂以後,工程被迫停止,多年後,先後由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和韋皋續建。直至唐德宗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歷時90年,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雲”之說。我一直在想,佛跟我們的區別在哪裏?

佛是覺悟的人,而當我們把佛看作是一個神祕的可以求的自己的財富和平安的超脫人類的存在時,我們就會在利益也慾望的驅動下對他禮拜,燒香磕頭.那我們就會有一種在佛的.庇護下而對他表示心理上敬畏。

有沒有佛,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有沒有佛。

如果追求一種不現實的超脫,就像一個人爲情所惑,爲生活所困,於是就不顧自己的責任,出家修行,隨佛所去,這樣的人是不可能成佛的,過去還有人說你塵緣未了,而真正成佛的人就在你的身邊,就是在尋佛的你我之中和從未要來尋佛的中間.因爲他們覺悟,所以他們自在。

佛無所求,所以往往卻佔據最好的空間,你看世界各地最好的山水之地是誰佔着?佛佔着,禮佛的人佔着,而他們無所求,倒是有所求的人給貪求香火錢的人送去了更多的貪慾。

而有所求的人戰戰兢兢的禮佛,卻失去的自己.給自己心靈添了無數道枷鎖.本來是求其安靜,卻在患得患失中失去了平衡。《中庸》上說:“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 ”當我們處於平易而無危險的境地,就應該素位而行以等待天命,不欺凌弱小,不攀附權貴,不怨天,不尤人,這應該就是君子修身正己的德行。君子與小人兩種不同心態的比較,更可見君子胸中風光霽月、灑落晶瑩,全然沒有半點私累。在儒家思想體系裏原本不僅有迫切求進、積極用世的一面,還有順時知命、寵辱不驚的一面,作爲君子處世之道兩者相爲表裏自然能得以長久。只可惜衆多儒家讀書人一旦任事總要過多關注前者而遺落後者,只知進是儒者勇氣,不知適時的退更是儒者智慧,一旦受挫便掉頭往道、釋二家尋求解脫,久而久之,世人眼裏灑脫與曠達似乎只有藉助於佛老思想才能實現,且幾乎一律等同於放任自然、忘懷世事了,這實在是有失偏頗。所以,佛不是迷信,是一種覺悟,是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求佛首先立己!

一種面對風風雨雨的安詳慈悲,任何佛像都不可能永存,就像世界上的一切, 永存的是佛的精神, 覺悟的人可以死而不亡.永生的還是精神。

想到這兒,再看看樂山大佛那張亙古不變的沉靜,面對三江的滔滔不絕,我想這也許是我這趟尋佛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