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東臺收蜂記散文

東臺收蜂記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等待,終於迎來了一個準晴天。比起前一週的連續的梅雨天,不管是心情上,還是行事的便捷上,都隨着天色的好轉而好轉。

東臺收蜂記散文

有了好天氣,實驗進程當然也得如期進行。於是,實驗室的成員便在討論、制定完此次前去中蜂場的目的後,帶上所需蜂具,徑直來到實驗場地。當我們佩戴好蜂帽、備好記錄紙筆之後,來到第一個實驗蜂羣。此時,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情景令我們大吃一驚——在這個蜂箱的大蓋上面,凌亂地躺着二十多隻死蜂!再俯身細細察看此蜂箱的周圍地面上,也發現有不少的僵硬的蜂屍體。於是我們很快就把視線轉移到蜂箱正上方的龍眼樹上,我們便意外地發現了樹杈上有一個蜂團。不好!看到樹枝上的分蜂團我們便知道了我們的某個實驗蜂羣已經分蜂了。並且已經分蜂有好些天了,不然不會有這麼多餓死的蜜蜂。

經過討論之後,我們決定對這個分蜂團進行收捕。很快地,我們就備來了一個潔淨乾燥的空蜂箱。但是,我們沒有收蜂的工具,這該怎麼辦呢?爲了防止分蜂團飛離其他夠不着的地方,爲了儘快趁天黑之前將其收捕,我們決定用蜂帽代替收蜂籠進行收捕。

如果站在地上,即使你如何盡你所能地踮起腳尖,你都無法夠得着這個蜂團。我仔細地打量了這棵眼前的龍眼樹,設想只要揚手抓住旁邊的分支,擡腿踢住樹幹,便可借用手力將身體舉起,爬上樹,站到蜂團的下面。我便說,我要爬上去收,你們在下面準備好接應。組長雖然看好我爬上樹去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是對我能否實施蜂團的收捕還不是很有信心。說實話,在還沒有實施收捕的動作之前,我還是戰戰兢兢的,最大的心理障礙有兩點,一是極其擔憂自己是否有這個勇氣實施收捕;二是心頭總縈繞能否實現成功收捕的疑雲。出於勇氣方面的動搖,我便詢問實驗組成員,是否有以往收蜂團的經驗做借鑑,可是都只是有耳聞而不曾實踐;而對收蜂成敗的膽怯,我便詢問如果收捕不成的後果和損失,好心裏有數。這兩方面的重大疑慮,很快在組長的指引下,成功化解。“人都有第一次,是吧,怕什麼!上!”她說,“收不回來就隨它去吧。”

此時,我便在頭腦中理順一遍接下來收蜂的整個流程以及細節。等站到了這個分蜂團的下面,在空間十分侷限的樹杈上嘗試着並找到一個既便於安穩站立,又利於實施收捕的姿勢。此時我深深的吸滿了一口氣,雙手盡其量支開蜂帽的開口處使其呈“大口袋”狀。平移這個“口袋”到蜂團正下方,將蜂帽上有彈簧帶的地方緊貼在蜂團與樹枝結合的下方,平穩的.發力,從下往上緩慢地刮取蜂團,將蜂團儘可能多地套入蜂帽中。慶幸的是,我之前最擔心的,蜂團可能會因我的擾動一鬨而散的現象沒有發生,相反,在將蜂團套入蜂帽的整個過程中,只有幾隻蜜蜂不安地起飛,其餘的都平靜就範。這使我想起“正常情況下,分蜂團一般不蜇人”的實踐理論。當差不多將蜂團全部套入蜂帽中,束緊帽口後,我發現我微微顫抖的雙手已經被汗水洗過了一遍。手中拽着沉甸甸的一“袋”蜂,感覺如釋重負。

我在樹上收蜂的時候,在下面的成員便從其他的羣強子旺的蜂羣中抖出一張子脾和一張蜜粉脾調整在空蜂箱中。當我從樹上把蜂團交給在樹下面接應的人,他們便迅速把蜂帽提到預備好的蜂箱上方,抖動蜂帽,將大部分的蜂抖下。抖完後再將蜂帽開口處搭在巢門口前面,這時留在蜂帽上的零星急忙移動尋找出口的蜂便都順着帽沿,排着隊伍往巢內爬去。一會兒,蜂帽內的蜂便都離開了蜂帽,駐進了“新家”。

待蜂羣稍事安定後,我們便進行檢查,可惜的是,沒能找到蜂王。我又爬到樹上,用手指撥開樹枝上還逗留的數十隻蜂,仔細查找,也未能看見蜂王。我們便質疑,是不是可以宣告收蜂失敗了?幸好,我們在轉移給新蜂羣的那張子脾中有一個成熟王臺,推測在兩天內便可出臺,保證蜂羣正常生活我們這才放下心來。接下來幾天只需安心觀望蜂王的出臺情況。

兩天後,我們去檢查蜂羣,看到了活躍在巢脾上的健康的處女王。蜂羣沒有發生異常。我們十分激動。自此,第一次收分蜂團便成功告下一個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