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幽雅賢子峪散文

幽雅賢子峪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輾轉而行,曲徑通幽,汽車駛進大山掩藏的褶皺裏。

幽雅賢子峪散文

平陰賢子峪果與衆村不同,村落的南、北、東三面環山,只西向一個出口。如無嚮導,找到此真難乎其難。舉目而觀,到處是高高矮矮的樹木。綠蔭掩映下,一座座房舍拔地而起。地依山移,房隨勢走,上下分明。房子全爲石頭砌成,古樸而簡約,堅固且儼然,保留着明代建築的特點和風貌。

沿曲徑而行,不久來到抱珠泉。泉池深有丈餘,闊大如井。泉水清澈而透亮,如鑲嵌在山間的一顆明珠,晶瑩生輝。泉旺水美,旱澇不涸,幾百年來供全村人畜飲用。除此泉外,西山的山腰還有一泉,曰南嶽泉,常用來濯洗和澆灌。另有幾處小泉,如散珠碎玉般點綴在山間村落。無怪明代詩人張宗旭曾詩讚曰:三泉自擅名,何地不泉聲?

上行不遠,又是一處景觀,謂之桃花流水。以前這裏漫山遍野盡栽桃樹。陽春三月,萬樹桃花競相開放,大湍小瀑齊發並流,逗引得蜂蝶翻飛鶯歌燕舞。人們紛至沓來到此觀光。史書《函山八景》中曾如是描述:“窈窕尋南澗,溪行石徑斜。傍巖無雜樹,夾岸盡桃花。”可惜,好景不再,現只剩下了三五株。毋庸置疑,正因了這大泉小瀑,山間萬物才變得這麼秀美,各色樹木才變得如此蒼翠。一民宅內有棵皁角樹,四百多歲了仍遒勁挺拔,枝繁葉茂。想必,其以錚錚鐵骨,詮釋着世事的更替和人間滄桑。

青山、碧樹、清泉、流瀑、曲徑、古宅和繁花,織出了其幽靜、靈秀的容姿和風韻,讓人產生久違了的耳目一新:啊,好一處世外桃源!

“幽源杳莫測,何處有仙家?”莫急。左行不遠就是仙家居所。三泉庵建於明正德年間,已有四百多年。其坐北朝南,正殿爲觀音堂,內供奉佛家仙祖觀世音菩薩,四面壁畫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庵石牆平頂。木樑雕窗,雖不軒昂,卻古樸厚重。庵前有突出抱廈,廈之立柱上雕刻着精美的花卉圖案。廈前有古碑四通,系明清時所立,皆記述建庵經過及佛家事宜。院東側有一石砌建築,形爲四方,有門無窗,疊石攢頂,門楣上刻有“伏魔殿”三字。不言而喻,此乃護衛仙家、伏魔降邪之所。

三泉庵西側,是有名的函山書院。據史料記載,這裏本沒有山民。明代貢生張宗旭到此地遊玩,見這裏山清水秀,環境優雅,遂長期定居於此。之後外人陸續遷入。張便在此建起了書院,且專心授徒。書院辦得相當不錯,招引得遠近學子慕名而來。當地有一富戶,曾出重資邀張宗旭出山,讓其專爲自家兒女講學,張不爲所動。富戶又提出把愛女嫁給宗旭爲妻,張終究不爲財色所動,在此潛心守館授徒。後來接連走出了幾名賢士才俊,賢子峪因此而得名,且聲名遠播。

三泉庵東面的.石壁上,有摹刻“穿花繞寺”四個大字,不知何朝何代何人刻寫。字用紅漆漆就,格外醒目。和三泉庵相對的南山腰,還有一處送子觀音堂。堂爲一間,呈六邊形,木石結構,門上有陰刻“白雲閣”三字。大大小小的構建,給這幽土僻壤帶來了人文氣息,增添了墨香詩韻。置身其間,我們彷彿看到,當年的這裏梵音陣陣,香菸繚繞,善男信女在此三拜九叩,默默祈禱。而函山書院窗明几淨,纖塵不染。數名垂髫少年正搖頭晃腦,書聲琅琅,大讀中庸論語子曰詩云……

古之遺蹟尚存,但世風已改。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新的理念和創意漸次浸入山民的心裏。外面的世界好精彩!耐不住貧窮和寂寞的山民們,陸續走出了這方天地,到廣闊天地裏拼搏施展。村中只剩兩三戶人家。他們擋住了各種誘惑,把無限的眷戀深深扎進泥土的深處,全力守護着心中的家園。陣陣歡聲笑語,雞鳴犬吠,彰顯出老宅了活力和生機。

古樸、靈秀、幽雅、靜謐乃賢子峪的本色,也是它的風骨。它引領人們走進自然,走進淳樸,走進清純。引領人們領略大自然的饋贈和恩賜,感受那久違了的寧靜和莊嚴。那些靈魂扭曲迷失自我的人們,更應該到這裏來,追先賢之遊蹤,學楷模之懿德。使理念得以昇華,以悔悟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