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廬山觀石散文隨筆

廬山觀石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2W 次

廬山是我去過還想再去的地方。26年前的冬天,一見傾心,廬山成爲我心中最愛。機遇不負苦心人,今年清明時節,我再次朝拜廬山。久居九江的弟妹陪着我和女兒,100元錢僱輛麪包車,暢遊北線。

廬山觀石散文隨筆

我以“花徑”作爲首選觀賞景點。白居易在唐朝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任江州司馬時,在廬山香爐峯下建草堂居住,並寫了著名的《草堂記》,其中“匡廬奇秀甲天下”成爲最具鼓動性的“主打廣告詞”,效益不可估量;而關於草堂周圍四季景觀的描述,則深深地感染着我:“其四傍耳目仗履可及者,春有錦繡谷花,夏有石門澗雲,秋有虎溪月,冬有爐峯雪,陰晴顯晦,昏旦含吐,千變萬狀,不可殫紀……”

我希望從眼前清冷的石徑裏讀懂他熱烈的山水襟懷。迎面一座小巧的石門,兩邊分刻着“花開山寺”、“詠留詩人”的石聯,上方橫刻“花徑”。懷着一種敬意踱進園內,清風徐徐,我心爽然,似聽到大詩人白居易娓娓絮語:“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白居易在這裏發現的關於季節的命題,帶有濃厚的廬山地域特色,又不僅僅屬於廬山。花徑對於後世的意義,至少爲熱愛廬山的.文人雅士提供了一處“精神棲息點”。

花徑亭內陳列一塊刻着“花徑”二字的石頭,字體飄逸,神韻十足,傳爲白氏手書。這塊被埋沒了上千年的藝術品,是在1930年被石工發現得以重見天日的。因那位石工的發現,才確定了唐代“花徑”所在地,纔有了這座集中了奇花異草的山上公園。“江山也要偉人扶”,這“偉人”是不是應該包含石工一族呢?

出花徑,至錦繡谷。此谷位於廬山西北部花徑湖畔,由大林峯與天池山交匯而成。這塊開向西南的山間凹地,經過第四紀冰川的反覆刻切,形成了一個平底陡壁的幽谷。四時紅紫匝地,花團錦簇,故名“錦繡”。女兒稱她見過北宋王安石專門讚美錦繡谷的詩:“還家一笑即芳晨,好與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興往,相邀錦繡谷中春。”我們走在1979年後開闢的步行道上,因少攀援之苦,得以從容攬勝。谷內霧落石出,引人遐思。但見怪石嶙峋,形態各異,奇峯怒拔,或如老翁昂首,或如觀音梳妝;或似出水青蛙,或似揚鬃野馬……活靈活現,妙不可言。感謝自然造化,“讓這些石體在沒有禁錮、沒有成式、無羈無絆、無拘無束的大環境中自主自在,全力以赴地創造自己。”

走到錦繡谷出口,仙人洞在那兒候着呢。只是此洞已非彼洞,欲尋陳跡則迷,昔日透着古野氣息的石洞已被裝扮成堂而皇之的洞府,金燦燦的呂洞賓塑像坐在裏面享受旺盛的香火……

御碑亭在仙人洞附近,順便一覽。亭石門上有副對聯:“四壁雲巖九江棹,一亭煙雨萬壑鬆”,寫得挺大氣,而於御碑本身,碑文爲明太祖朱元璋出於感恩所寫“周顛仙人傳”,我不想恭維。天下名山僧佔多,世人已頗有微詞,和尚出身的朱皇帝偏趕來這裏佔用資源註冊揚名,和那些文人雅士爭地盤,多少顯得小家子氣了。

大天池附近,隨處可見宋、元、明歷代石刻,有的命名景觀,有的點評山水;有讚譽、有慨嘆……剛勁有力的書法,引人入勝。逡巡其間,不時於心底萌生共鳴。似這樣以隻言片語對廬山作點睛之評的石頭,雖然不像廟堂裏的碑刻那樣顯貴,但多得自然之趣,毫不委瑣,非僅是景觀中的點綴,更是廬山文化的重要細節。我們得以透過它們探求古代仁人之心,與之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與交流。

在廬山北線觀石,若論“奇偉瑰怪非常之觀”,非龍首崖莫屬。此崖位於大天池側門外數百米處,我在觀賞了大天池附近之石刻後,即乘興沿石階而下,俯視之,歎爲觀止:乃自然造化成就其“奇、險、危、懸”之特徵。那崖形似兩塊巨石,一塊直立,深不見底;一塊橫臥其上,直插天池山腰,上覆勁鬆,如迎遠客;下臨絕壑,深難目測,好一個蒼龍昂首!置身崖上,耳聞洶涌澎湃的松濤和山泉擊石的巨響,聲如萬馬奔騰,鼓角齊鳴。此時此刻,我不由引吭高歌:“抒豪情,立壯志,面對羣山……”臨龍首之崖,養浩然之氣,幸甚至哉!

匆匆一日,所見者,不過匡廬一角,那含鄱口之氣勢、五老峯之陡峻……那些藏在雲霧裏、植被下的峯巖,該是怎樣生動的表情?那些沒有名號的峯巖,那些大大小小的石頭,或許並不在意遊客眼神的冷暖。它們用沉默回答讚美或挑剔:清高或孤傲,偉大或渺小,卑微或高尚……用不着那些殘詩病詞去絮叨。它們是托起名勝景觀的手掌,卻遠離了世俗的熱握……

廬山的石頭啊,我該怎樣讀你,才能感知文化名山博大深邃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