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小推車散文隨筆

小推車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十年前,我參加市裏組織的老幹部工作培訓結束後,赴山東沂蒙山區接受紅色教育。所到之處,櫃檯上、地攤上擺着一個個小推車模型,跟我過去推過的小推車幾乎一模一樣,只是小了點。出於好奇,更是小推車模型觸動了我對過往歲月的回憶,我便從地攤上隨手拿起了一個小推車模型,看了又看,感到很合我意。討價還價後,花8元錢買下了它。回家後,就把它鄭重地放到了古董架上。

小推車散文隨筆

某一日,鄰居大姐登門造訪,一眼就看到了那個赫然醒目的小推車模型,臉上浮現出不可思議的表情,接着就說:“你擺這個幹什麼?還沒推夠那小推車?”我聽了心裏有點不舒服,可還是解釋說:“我在沂蒙山區看着到處擺着小推車模型,自有它的道理。並且製作工藝很好,很像小推車,就買了下來,作爲紀念。”鄰居大姐聽了,只是“噢”了一聲,就沒再說什麼,我卻由小推車模型引發了對小推車的一番思索。

小推車又叫獨輪車,也有叫手推車的。聽家鄉老人講,家中有小推車的並不多,主要靠肩挑人擡運莊稼,很不容易。後來,有人就琢磨着製作出了木頭輪子的小推車,兒時還常見到庭院裏放着一個笨重的木頭輪子,我和幾個小夥伴經常扶起它來,滾着玩,那時感到很有樂趣。那就是小推車膠輪的前身,我曾質疑過:“怎麼能用這麼笨重的輪子,那得多大的力氣才能推得動?”現在想來,在那個貧窮落後的年代,能有這樣的木輪小推車就不錯了,這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從我記事起,小推車車輪都是鋼圈膠輪的了,成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廣大農村離不了的運輸工具,幾乎家家都有,是送糞、推土、運料的很便利的工具,在農村用途很廣,一年四季的農活都離不開它,那時經常可以看到,一排排推土的、一隊隊送糞的,一輛輛送公糧的小推車隊,就是那個時代的特徵,一度成爲鄉村裏一道道靚麗的風景。

我從記事起就認識了小推車,只覺得它好玩,有時嚷嚷着讓大人們用小推車推推,也就滿足了一時的虛榮和舒適感,對小推車的認識還不深。及至上了小學,教科書上一篇課文叫《楊水才:小車不倒只管推》,生動形象,圖文並茂,附有楊水才推着小推車的插圖,講了楊水才發出的誓言就是:“小車不倒只管推,一直推到共產主義。”我把這句十分經典的話始終記在心裏,並和家裏的小推車掛上了鉤,覺得小推車也更有意義了。心想,楊水才推小推車成爲英雄人物,說明推小推車也能幹出一番事業來。

有了對小推車的喜愛,放學回家,我也願意推着小推車試試。起初,只能藉助肩膀上車袢,兩手架起小推車,不能走,一走就歪倒,歪倒了再用力扶起來,經歷了“幾倒幾起”後,終於可以“上路了”。先是在院子裏推着走走,後來弟妹們見我能推小推車了,都嚷嚷着讓我推推,都搶着坐上去,可弟妹們好幾個差不多一般大,就像剛學會了開車一樣,可不敢一起推。於是,就一個一個地輪流推着走走,坐在小推車上的歪頭瞧瞧沒坐上車的,有點沾沾自喜,心裏那個樂啊,有時會樂的笑出聲來。我也就樂此不疲,我的樂與他們大不同,推推這個,推推那個,與小推車的距離越拉越近,我也初步學會了推小推車,這是向楊水才學習的基石。

上世紀七十年代,全國農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在“農業學大寨”的旗幟下,家鄉“遍地開花”, 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河造田,那時的田野裏,處處彩旗飄揚,小推車涌動,一排排、一行行的小推車,真是“車水馬龍”、“車來車往”。 大舅時任村黨支部書記,那時的支書不像現在當官的,動動嘴就不錯了。那是真得擼起袖子、挽起褲腿子、甩開膀子和老百姓一樣幹,當時流行的一句話就是:“說一千,道一萬,不如自己親自幹。”大舅堪稱實幹家,他推着小推車帶領大夥奮戰在工地上,推的土比社員還多,支部書記都這麼拼命幹,羣衆還能不幹?幹羣一齊心,家鄉就成了那時的全社改河造田的一面旗幟,縣委宣傳組聞訊來了,公社報道組來了,在工地現場爲我大舅和社員們拍攝了幻燈片《我們的好書記》,我是第一時間看到幻燈片的:大舅彎着腰用力推着滿滿的兩偏簍土往前走的鏡頭,後面緊跟着推着土的羣衆,看了幻燈片我曾爲大舅驕傲過,後來也思考過,大舅帶領大夥用小推車推出了上千畝良田,真像教科書裏的楊水才。

到了中學時代,我與小推車有了更深層的接觸,那時正趕上了“半工半讀”、“勤工儉學”之風盛行,學校建校舎,我們上山推石頭,學校的.一溜教室都是我們推石頭蓋起來的,都是我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是:1976年1月8日清晨,學校裏組織到龍灣水庫下游的山坡去推石頭,到了一個叫“小石門”的地方,天空飄起了小雪花,這時,村裏的大喇叭突然響了起來,同學們正在猜疑時,大喇叭裏傳來了“周總理逝世”的不幸消息,大家的心情馬上沉重下來,沒有大聲說話的了,一邊走着,一邊流淚,大家化悲痛爲力量,那天推的石頭特別多,那天的小推車上承載着巨大的悲痛。

那個年代,每到學校放假時,都要求農村學生回到生產隊裏幹活,大一點的男學生大多是小推車不離身,夏天推小麥,秋天推玉米、推花生,同齡人都比試着誰推的多,省怕自己推少了,越推越多,小推車把上不知留下了我多少汗水,小推車推出了我的青春時代。

說起小推車來,還有難忘的一件事。在我的少年時期,有一天,祖母得了重病,村裏的的醫生已無法救治。那時村裏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而祖母病情嚴重,在自行車上根本坐不住,父親因公出差了,怎麼辦?沒有別的好辦法,我迅速推出了小推車,扶着祖母坐到了小推車的一面,把另一面放上一塊大石頭,保持平衡。心急火燎的我,一路小跑着推起祖母往縣城人民醫院奔。祖母強忍着疼痛,也勸我說:“不用急,不用急。”我想,這個時候不急,再什麼時候急。跑了20多里路,醫生說,幸虧趕來及時,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因而,我那時很感激小推車,我與小推車接觸印象最深的也就是那一次,因爲小推車就了我祖母的命。

後來,我先後幾次到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參觀考察,在那裏,我看到一幅幅當地老百姓推着小推車支前的動人場面,組成了推小推車支前大軍,多麼令人震撼!有人推着小推車送軍糧,有的推着小推車救傷員,小推車推上了孟良崮。幾乎每次都聽解說員說:“孟良崮戰役是沂蒙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而且在最近一次的參觀學習中,我看到了一輛輛小推車堆在了紀念館區,作爲富有紀念意義的一個景點。還見到在孟良崮上展示的放大的小推車,成爲孟良崮戰役的一個重要標記。參觀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我才領悟到小推車的真正意義,更觸及到了我的靈魂深處,勾起了我對小推車的回憶。這小推車的意義遠非小推車本身,它囊括了廣大沂蒙山區人民縫軍衣、做軍鞋、推小車、擡擔架、捨生忘死救傷員的支前行動;它表明了廣大沂蒙人民爲了孟良崮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小推車也形象地展示了沂蒙老區人民的寬廣胸懷!

此時此刻,我想起了電影《沂蒙六姐妹》中陳毅元帥說的一句話:“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們用小米養育了革命,用小推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我的眼前還浮現出當年的電影《車輪滾滾》的情景:一支龐大的支前民工隊伍,推着小推車奔赴前線,車推人拉,車輪滾滾,勢不可擋,這就是小推車推出的力量。

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小推車已漸行漸遠,走出了人們的視線,小推車已被飛奔的汽車所取代,被隆隆的拖拉機、三輪車所取代,甚而被摩托車、電動車所取代。然而,取代不了的是小推車所應有的時代價值;取代不了的是小推車的時代印記;取代不了的是我們對小推車的美好回憶。

小推車看起來雖小,卻意義不小,說起來極普通,卻價值不普通。它推出了不同時代的不同意義,它最特殊的意義是推出了“孟良崮戰役的勝利”,孟良崮戰役紀念館裏珍藏着它,沂蒙人民銘記着它;它最普通的意義是推出了人類的情感和生命的價值,我也將會銘記着它—我心中的小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