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關於魯迅讀書的散文

關於魯迅讀書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魯迅是當代著名的作家,他生在那個戰亂的年代,一心提筆從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魯迅讀書的散文,歡迎參考閱讀!

關於魯迅讀書的散文

  魯迅讀書的散文1

那天,濛濛細雨孤獨地下着。我坐在從隴西到隴南的大巴上和朋友聊着魯迅的散文,聊着聊着,忽然想起已有好多如日子不讀先生的文章了,真的有點想念老朋友的感覺。下了車,我奔回家滿屋子找那本《朝花夕拾》,但是怎麼也找不到,急得我出汗了!

找不到魯迅的作品,我一下子就像丟了魂兒似的,要知道丟了魯迅的那些故事,就等於丟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等於丟了《論雷峯塔的倒掉》,就等於丟了《秋夜》中那充滿意境的句子:“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我和辦公室的同事曾經一起朗誦過這個句子,可見,這句是深受大家喜愛的。然後我們又一起背誦席慕容的《一棵開花的樹》: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爲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我不知道魯迅的作品跟席慕容的詩又有什麼關聯。大抵也是和魯迅的作品一樣引起我的共鳴了的緣故吧?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魯迅的散文也是詩化了的,想當年有那麼多人喜歡先生如詩如畫的語言,我爲他感到偷偷的得意。

我們的縣城不大,只有兩三傢俬人書店,主要以出售教輔資料爲主,買書是會打八五折的,再加上老闆的和氣生財,所以生意很是紅火。新華書店裏買書可是不打折的,不過書的品種比較多。令人遺憾的是,我的眼睛N遍地瞟過去,就是不見有“魯迅”兩個字裝進眼眶,這兩個字已經從書架上消失,原來,人們不讀魯迅已經好多年了。不但不讀魯迅,別的書也不大讀的,怪不得我在車上讀《麥積史話》的時候,有個知識分子對我說:“你出門還買書啊!我出門可是從來不買書的!”話語裏透着一份不讀書的自豪!車上的其他人也隨聲附和說:“是啊,現在出門能帶本書回來的人真是很少了!”我的臉一下子發燒起來,我應該說掙錢的話題,應該用髒話馬上幾句某某人,才能和時下的某種惡流合拍,讀書,太沒品味了似的。但最終我沒有,因爲愛書是我骨子裏的愛,血液裏的愛,我沒法背叛它們,而且已經愛到頭髮都要發白了,又忽然說不愛了,這無疑等同於陳世美拋棄了糟糠之妻秦香蓮,心裏永遠不能原諒自己。

站在書店裏,我的身影在光滑的地板上拖得老長,一顆燃燒的心被澆上了涼水是什麼感覺?要知道,二十年前這個書店裏的人特別多,魯迅的書是一排又一排。儘管他的脾氣很倔強,鬍子鋼一樣地硬,可是我們愛他,因爲他的身上透出的“民族魂”。我很後悔,當時沒有買下《魯迅全集》,現在網上雖然可以讀他的書,但是不能拿筆圈點,不能做批註,不能拿出來背誦。過去的那個我,先是學生,經常坐在這個書店的水泥地板上讀書,而父母親卻遠在鄉下的農田裏幹活,爲的是供我上學,後來我當老師了,也進城逛這個書店,但還是坐在地板上看書。有一天我看到一個大老闆摸樣的胖子一次買了六百多元錢的書,羨慕嫉妒恨一下子涌上我的心頭,就像我小時候捱餓的時候看到一個青年大啃豬肘子,真想衝過去奪了就跑!

連存書最少的書店都找了,就是沒有魯迅的書,有一家買教輔的書店,玻璃門緊鎖着,我把腮幫緊貼在門上,我的臉壓扁了酷似剛拿出冰箱的凍肉。但是我自信,還是沒有魯迅的書。就在我往門縫裏擠着搜尋書架上的書時,我忽然想起今年已經四十五歲了,在別人的眼裏大抵是事業小成的老師,可是剛纔的行爲讓我一下子意識到:原來,多少年過去了,我的孩子的脾性還是沒有變。我還是喜歡吐舌頭,做鬼臉,學魔獸走路,哼哼歌曲,只要我喜歡我就願意任性,這是讓許多人失望的,看來我是真成不了氣候的了。

回家,內心帶着沮喪,拿破崙兵敗滑鐵盧也不過如此。拿出梁實秋的《雅舍小品》慢慢品味那一份鹹淡,其實除了魯迅,我也是很喜歡他的,雖然二位的政見不同,經常在報上相互罵仗。我試圖在梁實秋的文章裏找到魯迅的影子,可這怎麼可能呢?正如在周作人的散文裏尋找魯迅的影子,也是不可能的,魯迅就是魯迅,梁實秋就是梁實秋,周作人就是周作人,誰也不可能代替誰。

女兒Amy放學回來了,他問我買到魯迅的書了嗎?我說沒有。她堅定地說:“你的那本書肯定在,我幫你找。”她一下子就從陽臺的櫃子裏找出來了,外帶滾出了那本久違了的《唐詩·宋詞·元曲三百首》。我感激地對她說:“謝謝,謝謝,還是你好啊!要不然我今天心情好不了”。女兒特別理解我,知道我喜歡魯迅,可我從來不強迫她讀魯迅,魯迅的作品是給有一定閱歷的人讀的。

我爲什麼要這麼喜歡魯迅?除了剛纔說的,最主要的是這是一種知覺,我覺得他生活的時代灰色一片,很符合我小時候的背景。我們家那時牆上也掛滿了滿清遺老遺少的照片,也有圖案精美的洋水煙盒,有雕花的門窗,有豎着印下來的古書,有洋式的長短火槍。而且我有一個同樣嚴厲的村學先生,常讓我們背誦孔子的論語。他帶着大墨鏡,留着白鬍子,上完課就爬在講桌上睡覺,等火盆裏的蠶豆燒熟了自然有學生“老師!老師!”地叫醒,跟我們一起體驗燒熟的蠶豆一咬就在嘴裏爆炸的驚險。

  魯迅讀書的散文2

魯迅的散文是以思想見長的,但感覺它的自由度不夠,很難借鑑,進而覺得缺乏一種活力。因爲思想的凝重而滯澀,讀來前行很慢,語言太密集,不好懂得,思維停滯在泥潭中一般,讓你的閱讀感覺想飛都飛不起來,現在讀來,實在不是一件愉悅的事。

從《野草》到《朝花夕拾》,這種滯重沉緩的閱讀感覺或多或少都在情緒間瀰漫,這或許與他自己太沉浸在那個時代有關,所以到了我們這個時代就不太好閱讀了,讀來也沒有多少快感,沒有輕鬆愉悅。魯迅散文當然有他個人特點,但就從文本出發,未必就讓人喜歡,現在也不好說有多優秀,他的長處在於對時代的沉重思索,彷彿他是一面鏡子,反映了那個時代,所以我們對那個時代的認識一大部分就來自閱讀魯迅,但那個時代究竟是什麼樣的呢?這種來自閱讀魯迅得來的對時代的認識是否就全面呢?有待商榷。因爲同時代還有別的寫作者,我們也應該閱讀他們的作品,從而得到別樣的認識,從一方面到另一方面,多看看,有助於我們進步。

魯迅的文字是冷而硬的,如鐵一般,魯迅的文字又多是給人一種黑暗的感覺,彷彿是在夜幕重重中行走,讓人想不到那個時代會有陽光和歡笑,在一種過分陰鬱的調子裏,像是在雨天泥濘裏跋涉,讓人覺得很艱難,是要喘氣的,艱於呼吸的。所以我個人認爲魯迅的文字不適宜多讀,讀多了讓人心情壓抑,不開朗,沉重了又沉重,揹着一座思想和情緒的大山。即使在那些儘量歡樂的調子裏,我也感覺不到有多少歡樂。所以手頭這本《野草》與《朝花夕拾》的合訂本,我翻了翻,瀏覽了幾頁,就讀不下去了,沒有閱讀的心情,那個時代距離當下的時代確實是遠了。而浸染了太多時代特色的文字到今天就讓我難以讀下去了。

我在想,一個寫作者,有必要與時代靠攏的太近嗎?當然,這是個大話題,我自己無力給出一個答案。夕陽在落山,黃昏將盡,外面已經是黑夜了,我又翻翻手頭這本書,輕輕把它合上了。

魯迅是喜歡黑夜的,他在黑夜裏做夢,青蔥地彎成弧形的夢,“我願意這樣,朋友——

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並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裏。只有我被黑暗沉沒,

那世界全屬於我自己。”

是的,那是一個他的世界,別人進不去。外面已完全沉入黑暗了,那在魯迅時代是一個鐵幕一般的黑夜。而我長處出了一口氣,覺得自己應該輕鬆一點了。

  魯迅讀書的散文3

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就社會庸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矇騙,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並且對治病只是忙於應付而草草了事,給人看病都只爲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錢。那時的社會就像魯迅的父親一樣病重了。

落墨的部分是很令人驚詫的。“名醫”居然對臨之將死的人說“不要緊的”果不其然治死了人,卻仍然提筆寫下百元的藥方爲死人服下。荒唐!而那主人仍舊很客氣地送他出門。魯迅前輩真的是很偉大,所以,我便要推翻第二段對網站上的事發表的觀點了。從這篇文章——根據看得懂的文章分析,魯迅前輩不是那種使勁罵的人,我覺得,他只是通過大量的諷刺而讓人們認識自己的錯誤,例如這個事件,罵了麼?找不到罵人的詞語。所以,魯迅前輩是那種很厲害的人——批判家(好像是這個詞),用俗話說,就是罵人不帶髒字,不過,魯迅先生比這還高一些,他是爲了民族的崛起而批判,全是出於公心。我只能深深地在他身後的風塵裏鞠躬了。“名醫”的貪財便如山峯般“屹立”。

接下來,就是“名醫”用大量雜亂的藥治了魯迅前輩的父親兩年,沒有醫好,就介紹別人來醫治。“名醫”的形象如雕刻般越刻越深,爲了保全名聲不顧病人的死活。唉,我只能嘆氣。不過,這種人值得爲他嘆氣麼?算了。

也許,這位纔是名醫。可惜,這位又是“名醫”。依我看來,他滿腦子裝的不是學問,而是藉口。尤其是最後一個,特別具有代表性“醫能疫病,不能醫命,對不對”,好小子,有一個推卸責任的泥鰍,居然還有顏面問“對不對?”再看看他們用的藥:河邊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對蟋蟀、舊鼓皮製成的敗鼓皮丸。看到這裏,我已經快說不出話了,也只能向老牛喘月一樣撲哧撲哧地大口地喘氣。

魯迅似乎就是在吶喊着,對當時封建、腐敗的社會作批判!而現實社會中這種現象也不少見。 對於社會上游蕩、坑蒙拐騙、我們要與他們鬥爭到底!並從小懂得追求真理、學會揭穿醜惡事物的本質、辨明是非,並呼籲大家、廣泛宣傳、共同促進精神文明的時代進步!

魯迅前輩,真的是一個很難得的人。對於他的文學功底,不是我最欽佩的;而他那大無畏的精神和滿懷爲國的火紅的心,是令我崇敬的。魯迅前輩也是人,然而他不甘做一個平常的人,他不願在沉默中死去,而願意在沉默中爆發。他像一道雷鳴閃電,炸醒了沉睡的人們,震驚了後人的我們。

  魯迅讀書的散文4

清晨,我來到書櫃前,玻璃反射着屬於晨曦的溫柔的光,又隨白色的窗簾變得搖擺不定。打開櫃門,輕輕取出一本《朝花夕拾》,在書香中靜靜地翻着。但當我看完《父親的病》之後,只覺得原本平靜的心頃刻間變得波盪起伏,像是有滔滔江水在不斷翻滾……

這篇文章寫的是魯迅的父親當時得了病,家人爲了醫好他,不惜花昂貴的掛號費請當時的“名醫”來診斷。這位"名醫"只顧開一些奇怪的藥方,於是“父親”的病日益加深,“名醫”見形勢不好,又叫“我”去請“更高本領”的陳蓮河。陳蓮河的掛號費更高,藥引卻也更奇怪。最終,“我”的父親因沒錢治病,在病重與絕望中失去。

看完這篇文章,我不禁覺得心情非常沉重,卻也暗暗佩服魯迅先生的文字:表面像是敘述得平靜如水,其中蘊含的暗諷卻如一把把大刀,不斷砍倒當時的黑暗社會分子。在他的筆下,一個個當時社會的不同代表人物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等到危急時候,便薦一個生手自代”的“名醫”,把病重的“父親”推脫給別人,爲的就是“和自己完全脫了干係”,形象地代表了當時社會上冒充博學,實際上卻自私自利、害國害民的社會破壞分子.雖然在文中一直用"名醫"稱呼,但是對其的諷刺卻到處可見,不言而喻,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庸醫!在面對現實的不幸前,深受迫害的"父親"代表了當時下層階級人們,他們只能過着貧困的生活,最終悲慘地死去。而“我”,看着病重的父親,甚至想出了“還是快一點喘完了罷……。”的想法,父親臨死時,卻無能爲力,所有的悲傷都只能在心中釋放,代表的是認識到社會的黑暗,卻不敢站出來,只能無奈地接受事實的青年們。罪惡社會生出的惡果,毒害了人民,作者爲的就是給我們打一劑解毒藥!

魯迅先生筆尖鋒銳,刻畫鮮明,用自己的真實經歷來暗諷了這個混亂的社會。在那個時代裏,人們的生活苦不堪言,恐懼像一片大大的烏雲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間,也不禁使我思考:現代社會生活雖然比以前有了很大改進,但存在於社會的“庸醫”卻也不少,我們應該怎麼做?其實,只要心中有正義的陽光,能夠勇敢地去對抗黑暗,這些敗壞的社會分子就會一個個地消滅掉,而將會多出一個又一個的“名醫”!

文章雖不長,但其中蘊涵的辛辣的諷刺卻深深地留在我的腦海。請同學們記住,千萬不要讓這些歷史塵封,它們是激勵我們向前的最好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