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深入瞭解散文的特徵及結構特點

深入瞭解散文的特徵及結構特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散文可分爲篇一:散文的特點是什麼?

深入瞭解散文的特徵及結構特點

散文的特點:

散文是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由於它取材廣泛,搖曳多姿,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如同五彩斑斕的風景畫,讓人陶醉,讓人喜愛。那麼我們怎樣來寫散文呢寫散文要牢牢掌握它的五個特點:

一、時間跨度大

散文不受時間限制,前可以遠涉古代,後可跨及未來,又可覆蓋今天。如秦牧的散文《土地》從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機,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晉公子重耳狼狽出逃時手捧泥土感謝土地是上蒼的恩賜。再如楊朔散文《荔枝蜜》,從小時候上樹掐海棠花被蜜峯蜇了一口,寫到現在的參觀蜜蜂場。時間跨度很大,但卻緊緊圍繞作者要表現的主題沒有讓人感到絲毫的散亂。聯想極豐富,文筆揮灑自如,極有感染力。

寫散文時可以根據散文的這一特點,擴大時間跨度,多充實一些有關事件,插入多組鏡頭,來增加散文的內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識性強。

二、空間轉換廣

散文既不受時間限制,也不受空間限制,天南海北,空間宇宙,無不可以包容其中。如魯迅的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空間跨度從中國到日本,再從東京到仙台,又從仙台回到北京,接着又寫走到廈門,空間跨度大,空間轉換之多讓人目不暇接,但寫得層次分明,詳略得當。把複雜的人和事放在每個空間裏,有的隨意點染,有的潑墨描繪,錯落有致,色彩斑斕。如果我們在寫散文時注意到這個特點,就不大會犯單薄、貧乏的毛病。

三、事件牽涉多

寫散文,多數離不開事件,尤其是敘事散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許多好的散文有一箇中心事件,以及烘托連帶的一些與之有關的其它事件。如袁鷹的散文《井岡翠竹》,寫井岡山的竹子做過武器殺傷敵人,做過竹筒盛粥,做過紅軍的扁擔挑着中國革命從井岡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國成立後,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用場……事件多得讓人應接不暇。

四、表達方式活

散文常用記敘、說明、抒情、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茅盾名篇《白楊禮讚》,就綜合地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如文章開頭就記敘和描寫了汽車在黃土高原上奔馳看到的黃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議論點明瞭白楊樹的象徵意義。這些方式的運用,有力地表達了主題,使文章氣勢浩大,攝人心魄。我們在寫散文時,特別要注意綜合地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使文章富有波瀾。

五、勾連全文巧

散文的取材,可謂“雜亂”有章。既使散思路開闊,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緊緊圍繞作者的意圖而不“越軌”。秦牧說寫散文最不能丟的是“思想的紅線”。即用一個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亂的一大堆材料,貫穿成文。若把這一個個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紅線穿珠”了。

二、散文的分類:

一、散文的定義

現代散文,是指與小說、詩歌、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對它又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

廣義的散文,是指詩歌、小說、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議論抒情爲主的散文外,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隨筆雜文、回憶錄、傳記等文體。隨着寫作學科的發展,許多文體自立門戶,散文的範圍日益縮小。

狹義的散文是指文藝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爲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

二、散文的分類

散文具有記敘、議論、抒情三種功能,與此相應,散文可分爲記敘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議論性散文三種。

⒈記敘散文

以記敘人物、事件、景物爲主的散文,稱爲記敘散文。

記敘散文敘事較完整,寫人人物形象鮮明,描寫景物傾注作者的情感。這類散文與短篇小說相似,但又有明顯的區別。就敘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節完整,更不追求曲折變化,而小說對敘事的要求要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敘事的時候需要飽蘸情感,小說的情感則主要由人物體現出來,不須作者明確抒發。就寫人而言,小說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虛構出來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則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進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對人物進行寫意式的描繪。

根據該類散文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又可將它區分爲記事散文和寫人散文。

偏重於記事的散文以事件發展爲線索,偏重對事件的敘述。它可以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如許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幾個片斷的剪輯,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敘事中傾注作者真摯的感情,這是與小說敘事最顯著的區別。

偏重於記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爲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作粗線條勾勒,偏重表現人物的基本氣質、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魯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實是它與小說的區別。

另外,這類散文中還有一種偏重於描寫景物的一類,這種散文描寫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風土誌以外,主要是遊記性散文。它的內容十分廣泛,山川景色、風俗民

情、名勝古蹟都屬記遊範圍。遊記散文最主要的特點是:作品所描寫的景物必須完全真實,不允許誇飾和虛構;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實錄,而是作者融情於物,達到情景交融。

⒉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發作者主觀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徵,但與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強想象更豐富,語言更具有詩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徵、比興、擬人等方法,通過對外在形象的描繪來傳達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託物言志是這類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現,但通篇用此一法者並不多見。

託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徵性散文,作者將情感融於某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具體事物,藉助象形聯想或意蘊聯想把主觀情感表現出來。如楊朔的多數散文,矛盾的《白楊禮讚》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將感情寓於景物之中,賦景物以生命,明寫景,暗寫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劉白羽的《日出》等。

⒊議論性散文

以發表議論爲主的散文稱爲議論散文。

它與抒情散文一樣注重情感的抒發,不同的是議論散文重於理智,抒情散文重於感情。

它又不同於一般的議論文,用事實和邏輯來說理,而主要用文學形象來說話,是一種文藝性的議論文。

它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嚴密的邏輯;既要以情動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於一爐,合政論與文藝於一體。魯迅先生的雜文、陶鑄的《松樹的風格》等都是典型的議論散文。

三、散文的特徵

⒈較強的紀實性

散文具有較強的紀實性質。但對紀實性的理解,至今仍有較大分歧,比較有代表性的意見有三種。

一是主張絕對真實:“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徵。散文家們要靠旅行訪問,調查研究了積蓄豐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經過,人物的真實,場地的實景,審察清楚了,然後才提筆伸紙。散文特寫決不能仰仗虛構。它和小說、戲劇的主要區別就是在這裏。”(周立波《散文特寫選·序》,《散文特寫選(1959-1962)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二是主張“大實小虛”:“散文寫作,在選材上也並不是絕對地排斥任何虛構的。也就是說,在保持題材上大體真實(請注意,這裏的概念並不等同於文學科學中的?真實性?的含義,故稱之爲?題材的紀實性質?)的前提下,某些細節的虛構,乃至某個次要人物的虛擬,不但在創作實踐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許的,而且有時甚至是很必要的。……關鍵則是要?大實小虛?。”(韓少華《散文散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寫作論》)

三是供實用的散文,要嚴格地寫實;供欣賞的散文,允許有虛構的成分存在:“談散文創作,我們還不能不談虛構。虛構是文藝創作普遍採用的一種方法,它對於概括社會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作品主題均有不容忽視的作用。散文創作也不一味地排斥這種方法。具有寫實特點的散文體裁之所以不排斥虛構,是因爲人們寫散文,自古以來就有供實用和供欣賞的分別。供實用的散文,只能嚴格地寫實,不允許有任何虛構;而供欣賞的散文,在寫實上就不那麼嚴格,允許有虛構成分存在。”(冠顯《散文寫實說》)

在這三種意見中,我們認爲第二種意見是可取的。首先,“大實小虛”說在實踐上反映了散文創作的客觀實際。以冰心《小桔燈》爲例,據散文家韓少華說:“前不久,在拜訪冰心同志的時候,得到了她的指教,得知文章中的小孩一家,以及作者同他們的接觸,包括女孩父親的姓氏都是確鑿的,是實有其人、實有其事的。”“只是在個別次要之處做了一點虛構。”冰心在《漫談〈小桔燈〉的寫作經過》一文中,對該文“個別次要之處做了一點虛構”作了補充說明,即“我的朋友”這個次要人物是虛構的。“大實小虛”說在理論上也是順理成章的,散文是文學作品,而虛構是文學作品常用的一種手法,所以散文不可能與虛構無關,但這種虛構又不能破壞散文的紀實性原則,所以它只能是“大實小虛”了。

儘管散文的細節可以虛構,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絕對真實的,這一點也應該是散文真實性的一個重要側面。

⒉取材的廣泛性。

散文的取材範圍十分廣泛,大千世界幾乎無不可寫,所以郁達夫說:“散文清淡易爲,並且包括很廣,人間天上,草木蟲魚,無不可談。”(《<達夫自選集>》魯迅說,散文的“題材應聽其十分自由選擇,風景靜物,蟲魚,即一花一葉均可。”(《致羅清楨》,《魯迅書信》P241),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周立波說:“舉凡國際國內大事,社會家庭的細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歷史,一絲感觸,一撮悲歡,一星冥想。往日的悽惶,今朝的歡快,都可以移於紙上,貢獻讀者。”(《散文特寫選·序言》)駱文說,散文“作爲一種文體,好處甚多。一石之嶙,可以爲文。一水之波,可以寫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題。實在自由。”(《我的散文觀》)

正因如此,有人講散文作者“觸目聞聲,隨處可感。魯迅目閱白雪紛飛而抒懷,形成《雪》的精魂;茅盾見白楊挺拔而命筆,致成《白楊禮讚》;巴金觀朝暾乍涌而心吟,因有《海上的日出》;吳伯蕭憶紡車聲韻而揮毫,寫下名篇《記一輛紡車》;楊朔賞茶花絢麗引起創作衝動,留下膾炙人口的《茶花賦》。總之,一個作者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都有可能被取來作爲寫散文的材料。”(漢基《關於散文取材種種》))。

散文的內容涉及自然萬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的。可以寫國內外和社會上的矛盾、鬥爭,寫經濟建設,寫文藝論爭,寫倫理道德,也可以寫文藝隨筆,讀書筆記,日記書簡;既可以是風土人物誌、遊記和偶感錄,也可以是知識小品、文壇軼事;它能夠談天說地,更可以抒情寫趣。凡是能給人以思想啓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心曠神怡的,都可選作散文的題材。

在取材領域上,小說、戲劇、詩歌都不能與散文相比。小說的題材,要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戲劇的題材,要有激動人心的矛盾衝突。詩歌的題材,要有深鬱的情韻。而散文卻沒有這些限制,可以寫小說、戲劇、詩歌的材料。都可以寫散文,不可寫小說、戲劇、詩歌的題材,亦可寫散文。

取材廣泛,首先表現在它選擇題材可以不分古今,不分中外,不分大小上下,凡能給人以知識、美感,陶冶人的情操的東西都可信手寫來,綴成優美的篇什。其次,表現在寫作散文時,可以在一個主題的統率下選取不同時間、空間的材料,十分自由。如秦牧的《土地》。

我們承認和強調散文取材的廣泛性,但也不是說什麼東西都可寫成散文。那種不分青紅皁白,挖到籃裏就是菜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寫散文要選取揭示“人類

那種崇高感和莊嚴感”的材料,要選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靈活性

篇二:聽

一、整體解讀

試卷緊扣教材和考試說明,從考生熟悉的基礎知識入手,多角度、多層次地考查了學生的數學理性思維能力及對數學本質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礎,先易後難,難易適中,強調應用,不偏不怪,達到了“考基礎、考能力、考素質”的目標。試卷所涉及的知識內容都在考試大綱的範圍內,幾乎覆蓋了高中所學知識的全部重要內容,體現了“重點知識重點考查”的原則。

1.迴歸教材,注重基礎

試卷遵循了考查基礎知識爲主體的原則,尤其是考試說明中的大部分知識點均有涉及,其中應用題與抗戰勝利70週年爲背景,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試題當中,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育才價值,所有這些題目的設計都回歸教材和中學教學實際,操作性強。

2.適當設置題目難度與區分度

選擇題第12題和填空題第16題以及解答題的第21題,都是綜合性問題,難度較大,學生不僅要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紮實深厚的數學基本功,而且還要掌握必須的數學思想與方法,否則在有限的時間內,很難完成。

3.佈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的考察

在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和三選一問題中,試卷均對高中數學中的重點內容進行了反覆考查。包括函數,三角函數,數列、立體幾何、概率統計、解析幾何、導數等幾大版塊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以知識爲載體,立意於能力,讓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思維方式貫穿於整個試題的解答過程之中。

篇三:散文體式

散文這個概念很廣泛,凡韻文、駢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稱之爲散文。唐宋人把駢文叫做“時文”,把散文叫做“古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從文體而言,就是反對駢文而提倡散文。散文有廣義、狹義的分別,廣義的散文是指一般非韻文的作品,狹義的散文是指文學體裁的一種。

我們講古代散文用的是廣義散文這一概念。古代散文可分爲史傳文、議論文、雜記文、應用文等四類。下面分別介紹這四類散文的特點。

一、史傳文

史傳文也叫歷史散文。主要有三類。

(一)編年體

這種體裁的歷史散文的主要特點是以年代爲線索編排有關的歷史事件。

編年體歷史散文以《左傳》和《資治通鑑》影響最大。我們學過的《彀之戰》《赤壁之戰》?就是這種文體。?

(二)紀傳體。

這種體裁的歷史散文的主要特點是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記傳體的創始人是司馬遷,他的《史記》就是以本紀、世家、列傳爲主要內容的。我們通常說的二十四史都是這種體裁。我們學過的《鴻門宴》(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廉頗藺相如

列傳》、《蘇武傳》、《海瑞傳》都是這種體裁。上面說的二十四史是官修的國史,還有私人寫的人物傳紀也屬於這種體裁,例如我們學過的《左忠毅公逸事》。

紀傳體史傳文對小說、故事等文學形式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如六朝的志怪小說、唐宋傳奇以及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等都深受《史記》的影響。我們學過的.《柳毅傳》《促織》就是這種文學作品。

(三)紀事本末體

這種體裁首創於南宋時期的裒樞。袁樞根據《資治通鑑》所提供的材料,寫了一部《通鑑紀事本末》。把1300多

年的歷史,歸納爲230多個專題。它的特點是以事件爲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如。三家分晉”、“秦並六國”、“高帝滅楚”、“匈奴和親”等。

二、論說文

論說文是闡明事物道理的文章。它要求有明確的論點,有可信的論據,有嚴密的論證。政論、文論、史論、學術論文等都屬於論說文。

春秋戰國時期,論說文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完備的'階段。所謂“諸子百家”都屬於論說文的範圍。當時的論說散文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語錄,如《論語》、《孟子》主要是記錄孔子、孟子平常的言論。這種論說文基本上沒有完整的篇章結構,每篇的題目並不等於論題,與文章的內容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繫。如《論語》第一篇“學而”即取第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中的“學而”兩個字,與全篇內容無關。另一種是論文集,如《墨子》、《莊子》、《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我們學過這些集子裏的文章,這些文章都有正式的題目,每一篇文章有明確的主題,文章的結構、層次、開頭結尾都很講究。

從秦漢開始,論說文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大量的單篇論文,體裁也趨向多樣化。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一)論。

“論”的議論方式以論證爲主,這種體裁要求善於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這種體裁的特點。西漢初年賈誼的《過秦論》是較早出現的單篇論文。後來各代都有一些著名的“論”,如南北朝範縝的《神滅論》、宋代蘇洵的《六國論》等。

(二)說。

“說”這種文體的主要特點是闡述某一事物、某一問題的義理。如韓愈的《師說》是闡明師這種職業的道理;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是闡明捕蛇者爲什麼要以捕蛇爲業的道理。

“論”與“說”的界限很難分得那麼清楚。一般的說,人物論、史論等莊重一些的內容,大都採取“論”這種體裁;一些接近於文學散文的“說”,常常不採取“論”這種體裁,如周敦頤的《愛蓮說》,就不能改爲《愛蓮論》。

(三)辯。

“辯”是辯是非,別真僞,這種文體的特點是駁證一個錯誤的論點或辯證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都是這種文體的名篇。

(四)原。

“原”是探源的意思。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比較強·韓愈的《原道》《原毀》,黃宗羲的《原君》《原臣》都是這種文體的名篇。

(五)寓言。

寓言是一種文學形式,但好的寓言都應該富有哲理性。先秦諸子的哲學論文中已有大量的寓言,如《莊子》中的“庖丁解牛一,《韓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等。唐代柳宗元的

《三戒》也是著名的寓言。

(六)書信。

書信按照應用範圍的標準劃分,可歸於應用文。如果按,文章的語言形式和內容來說,大多數書信應歸於議論文,書信在古代議論文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韓愈的《答李翊書》,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就可以當作文論、政論來讀。

(七)贈序。

贈序是贈人以言,就應用範圍而言是應用文,但就語言形式來說屬議論文。我們學過的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就是很好的議論文。

(八)奏議。

奏議從應用範圍來說,可歸應用文。但就內容來說,大部分是議論文。就語言形式來分,有的奏議是駢文,有的是散文。奏議有好幾種,下面介紹兩種:

1.疏。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等。

2.表。陳述某種情或意見。如李密的《陳情表》,諸葛亮的《出師表》等。

3.對策。古待考試把考題寫在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稱爲“策問”,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做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三、雜記文

雜記文又可分爲兩類:

(一)山川景物人事記。

這一類文章很多,例如我們學過的就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姚鼐的《登泰山記》等。

(二)筆記文。

筆記文以記事爲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也不過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聞軼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品、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種文體。

四、應用文

應用文的範圍很廣泛,下面再介紹兩種:

(一)墓誌銘。墓誌銘是刻在石頭上並且是埋在墳墓裏的文字。內容是記述死者生平事蹟的。如韓愈的《柳子厚基志銘》就是名篇。

(二)祭文。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如我們學過的袁枚的《祭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