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誰有2016年全國高考語文詩歌鑑賞題精選解析?

誰有2016年全國高考語文詩歌鑑賞題精選解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1W 次

新課標卷Ⅰ

誰有2016年全國高考語文詩歌鑑賞題精選解析?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阮 郎 歸 無名氏①

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淥欲生漪,雨晴還日西。

簾半卷,燕雙歸。諱愁無奈眉②。翻身整頓着殘棋,沉吟應劫遲③。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觀。②諱愁:隱瞞內心的痛苦。③劫:圍棋術語。

[詞作翻譯]

春風吹拂細雨飄灑圍繞着殘敗的花枝,

凋花落下就被打溼粘在地面無法飛起。

小小池塘裏寒水清澈將要滋生起漣漪,

雨過初晴臨近傍晚太陽未落已然偏西。

簾幕一半捲起,燕子成雙成對地飛歸。

要掩抑內心的愁緒卻無奈透露在兩眉。

轉回身子整頓案几上的殘棋預備落子,

思忖應對棋局打劫沉吟中卻不禁遲疑。

8.詞上半闋的景物描寫對全詞的感情抒發起了什麼作用?請結合內容分析。(5分)

【答案】奠定了詞的情感基調。春風吹雨,殘紅滿地,詞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迴之感;接下來寫風雨雖停,紅日卻已西沉,淒涼的氛圍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層暗淡的暮色。

【解析】考查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從結構上分析情與景的關係。詞的上闋主要在寫景,描寫的是淒涼的景象場面:絲絲細雨被和暖的春風吹送着,飄灑在繁花落盡的樹枝上。滿地落花被雨水澆溼,再也飛舞不起來了。池塘裏碧綠的水面上隨風蕩起微微的波紋。雨晴了,一輪斜陽依舊出現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發的是一種“哀”情,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

詞上半闋的景物描寫對全詞的感情抒發有兩層作用:一層是因景生情,一層是景中有情。詞中人物由半捲簾幕偶望窗外,只見春風吹雨,繞樹飄落,花枝凋殘,落紅滿園,欲飛也難。一股抑鬱感傷之緒從心底涌出。再望寒池清碧,漣漪欲生,縱是雨晴,也已日暮,更添一種悽清消沉之情。另一層,風雨、殘枝、落紅、寒池、落日,作爲詞中意象,勾勒出人物抑鬱感傷、悽清消沉的內心世界。

9.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什麼樣的情緒?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闡述。(6分)

【答案】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思緒紛亂、無法排遣的愁情。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動作來表現的。回身整理殘棋並想續下,藉以轉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猶豫不決,落子遲緩。

【解析】

此題分析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下闋寫當主人公在百無聊賴中捲起珠簾,恰恰看到燕子成雙成對地飛來飛去。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懷愁緒。這種愁緒實在難以排遣,滿心想加以掩飾,無奈卻在緊蹙的雙眉中顯露出來。於是只好強打精神,翻身起來,繼續下那盤沒有下完的棋。希望靠弈棋轉移悲愁的壓抑。但是此時要專注沉思也很困難,在面對比較複雜的打劫局面時,不禁遲疑,心思旁騖,以致遲遲不能定奪落子。

最後兩句借續下殘棋的動作來表達自己難以排遣的愁情、糾結紛亂的情緒。這種情緒是通過人物動作的精微細節表現出來的。

【詩歌賞析】

“春風”二句起調低沉,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迴之感。春風吹雨已自淒涼,而花枝已凋殘矣,風雨仍依舊吹打不捨,景象更爲慘淡。“落花無可飛”,寫殘紅滿地,沾泥不起,比雨繞殘枝,又進一層,表面上寫景,實際上滲透着悲傷情緒。兩句爲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調。

三、四句寫雨霽天晴,按理色調應該轉爲明朗,情緒應該轉爲歡快。可是不然,詞的感情旋律仍舊脫離不了低調。蓋風雨雖停,而紅日卻已西沉。因此淒涼的氛圍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層暮色。

詞的下闋,由寫景轉入抒情,仍從景物引起。“簾半卷,燕雙歸”,開簾待燕,亦閨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許之愁,無他,“雙燕”的“雙”字作怪耳。其中燕歸又與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襯。花落已引起紅顏易老的悲哀;燕歸來,則又勾起不見所歡的惆悵。燕雙人獨。怎能不令人觸景生愁,於是迸出“諱愁無奈眉”。

一個警句。所謂“諱愁”,並不是說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內心的愁緒,而是言“愁”的一種巧妙的寫法。“諱愁無奈眉”,就是對雙眉奈何不得,雙眉緊鎖,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語似無理,卻比直接說“愁上眉尖”藝術性高多了。

結尾二句,緊承“諱愁”句來。因爲愁緒無法排遣,所以她轉過身來,整頓局上殘棋,藉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後,又因心事重重,落子遲緩,難以應敵。這個結尾通過詞中人物自身的動作,生動而又準確地反映了紛亂的愁緒。

新課標Ⅱ卷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8-9題。

含山店夢覺作 [唐]韋莊

曾爲流離慣別家,等閒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宿漁家 [宋]郭震

幾代生涯傍海涯,兩三間屋蓋蘆花。

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

[注] ①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人(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吳越等地。②郭震:字希聲,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詳。

【韋詩翻譯】

常常在外漂泊流離,已經習慣於遠別家鄉親人。隨意地揮一揮衣袖,就遠 走客居異鄉。一覺醒來,歸夢破碎,孤燈之下,依然身在江南。心情惆悵,起身出戶,見一輪明月,已斜掛山頂。

【郭詩翻譯】

世代生活在海邊,蘆葦深處掩映幾間小屋,上面覆蓋着雪白的蘆花。晚上 燈前主客相聚,笑聲不斷,漁人講述,海上捕魚晚上歸來,有青天一輪明月伴 送到家,真是開心愜意。

8.韋莊在詩中是用什麼方法表現感情的?請簡要分析。(5分)

【答案】詩人是用襯托的方法表達感情的。(2分)詩人雖然到處漂泊,但好像對此並不在意,認爲這是“等閒”之事;(1分)而客中一覺夢醒,思家鄉、念親人的惆悵之情不禁油然而生。(2分)說明:答“以景襯情”“對比襯托”也可。

解析:韋莊在詩中用先揚後抑的方法反襯自己苦悶壓抑的感情。詩歌首句故作輕鬆:儘管“流離”江南,但早已習慣。第二句更用“揮袂”的誇張舉動描摹浪跡天涯“等閒”灑脫的情態。詩到第三句出現轉折:燈前醒來,家鄉親人分明還在眼前,但這只是懷鄉思家的夢境。夢醒後,離家的孤寂,現實的苦悶一直沉重的鬱結心頭,欲抑先揚的反襯,倍添惆悵。最後以景襯情,西斜山月分明就在眼前,望月思鄉,歸夢難成,這一意象,成爲夢境幻滅,現實悽苦的形象寫照。“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詩人的感傷表露無遺。

9.兩首詩都寫到“燈前”,這兩處“燈前”各自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6分)

【答案】韋詩中,“燈前”表現了詩人旅途漂泊(1分)中的悽清、失神、悵惘之情(2分);郭詩中,“燈前”表現了住宿在漁家(1分)所感到的溫暖、愉悅之情(2分)。

【解析】 韋詩和郭詩都寫到“燈下”,但景象不同,感情迥異。韋詩是“燈前”夢醒。可以想見詩人夜不成寐,或讀或寫,排遣愁思,在睏倦中睡去。及至醒來,殘燈猶明,鄉夢幻滅,沉重的現實顯現燈前,孤寂惆悵充塞心頭。“燈前”透露出詩人的孤獨與無奈。郭詩是“燈前”談笑。形象地描寫出歡樂景象。漁家熱情待客,主客無拘無束,掌燈言歡。雖然主人漁業艱辛,但此刻都化入笑談,輕鬆融洽的氣氛洋溢在字裏行間。

【韋詩賞析】

這是一首羈旅鄉思的經典作品。

在唐代詩人那裏, “回家”與“仕進”是一對永遠無法解決的矛盾。對於銳 意進取、自視甚高的唐人而言,若是功業無成,寧可“一醉任天涯” ,決不輕易 還家,必須堅忍地前行。這便有了韋莊將“流離” “別家”當作一種習慣,成爲 生活常態。與其他詩人相比,韋莊似乎表現得更爲灑脫,更加決絕, “等閒揮袂 客天涯” ,唐人的胸襟、氣度與抱負盡出,毫無悲悲切切之感。韋莊的行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是唐末亂世典型的漂泊者,他的這句詩,最能表現唐代士子氣度。

但是鄉思功名兩不棄,又誰也克服不了誰,自然會讓許多詩人不約而同地將 這份苦悶轉入到夢境,以此寄寓自己現實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韋莊一 生又是飽歷艱辛,讀書時數米而炊,秤薪而爨,加之早嘗寇亂,間關頓躓,其漂泊流浪之苦、去鄉懷國之痛的體驗不可不謂深刻,這些在他的詩作中都表現 得淋漓盡致。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孤燈所具有的悲劇意味,透露出詩人 的孤獨與無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詩人的感傷表露無疑,那是一種悽 然的美,彷彿萬籟俱寂之夜,只有一盞孤燈,作者企圖在黑夜中尋找寄託,然而醒來時卻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讓人愈加惆悵。

羈旅漂泊本是人生常有的際遇,而在離亂的時代更不足爲奇。他善於從內 在的角度契入,以其深刻的感悟力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使這種人之常情顯 得格外動人。全詩的境界直白而不深隱,其間卻處處涌騰着感情的潮流,那淡定,那昂揚,那思念,那愴然,甚至那惆悵迷茫的嘆息都發自內心深處,若隱 若現,既不激烈,也不哀怨,厚重深摯,令人品味不盡,使人想見風度。夜深 人靜,好夢攪醒後的詩人,興盡悲來,他心頭襲上的哀感絕不止一己的生命飄泊無着之感,更是人類生命的蒼然之悲感。韋莊這種清麗柔婉詩風,屬於典型 的晚唐格調,於此詩猶見一斑。

【郭詩賞析】

《宿漁家》 ,是唐代詩人郭震在借宿漁家是寫下的一首描繪漁家生活的苦樂與漁民豪爽樂觀的性情的詩。在詩中作者用平易樸素的語言表達出艱辛人生中 的詩意美。

從體裁角度看,這是一首七絕詩。全詩寫夜宿漁家所感到漁家生活的苦樂 與漁民豪爽樂觀的性情。首句“幾代生涯傍海涯”中疊用兩個“涯”字,把生 涯與海涯聯繫起來,形成音節樸實流暢,樸實中見巧思的妙處。“兩三間屋蓋蘆花”句中的“蘆花”意象,簡潔準確地勾勒出漁家的生活環境。

“燈前笑說歸來夜”句中的“燈前笑說”描寫了漁人待客的熱情,主客之間無 拘無術、愉快交談的生活情象,從而引出了下文漁人笑說的內容:白天的時候 在海上捕魚雖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歸來,有青天明月、大海濤聲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開心愜意。詩的最後兩句寫得極自然、優美、有意境,令讀者和詩 人一起欣然神往。該詩用平易樸素的語言表達出艱辛人生中的詩意美,是很不容易的。

大綱卷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閒門。

過雨看鬆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詩作翻譯

一路上經過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雲依偎安靜沙洲,春草環繞道院閒門。

新雨過後鬆色青翠,循着山路來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靜,凝神相對默默無言。

(1)詩人眼中常山道人隱居地周圍環境的最大特色是什麼?請簡要說明。

【答案】幽靜。沿途是莓苔,遠望白雲繚繞,近看芳草當門。白雲、靜渚、春草、閒門都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氣氛。(4分) 答出幽靜意思的,給2分;說明營造出靜遺氣氛的,給2分。

【解析】

(1)此題考查的是詩歌的意境。我們在概括意境特點的時候,首先,要抓住詩中的主要意象。其次,從品味關鍵字詞入手把每個意象綜合起來提煉意境的特點。第三,進行必要的聯想、想象,體會詩中這些意象所構成的意境給我們的感受。第四,選擇準確的詞語概括。再來看這首詩,“莓苔”給人幽靜的印象,“白雲”“芳草”“靜渚”“閒門”則充滿靜穆淡逸的氛圍,一切都顯得恬靜自然,和諧默契,不受絲毫紛擾。抓住這些內容就把握住了這道題的命脈。

(2)請分別對第三聯中“過”和“隨”兩個字作簡要賞析。

【答案】“過”字把雨後松樹翠綠的顏色丞相了出來。“隨”字形象的表現了山道峯湖路轉,人在隨山轉折、緣山尋找“水源,令人有曲徑通幽的遐思。

(4分)對“過”字簡要賞析的,給2分;對“隨”字簡要賞析的給2分。

【解析】

此題考查的是煉字。答題要分三步:第一、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第二、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點出該字使用的效果,即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或點出表現手法)。此題中,詩人僅僅用一“過”字表示雨的剛剛存在,而着意於雨霽雲收之後翠綠生新的鬆色。“過”字,把陣雨帶來的清新宜人的氣息、物色,輕鬆自然地託顯出來,同時也隱隱帶出漫步山道的時間進程。“隨”字簡潔,隨山轉折,山道紆繞,峯迴路轉,隨山探源,緣水經山。

【詩歌賞析】

詩人興沖沖步行山中拜訪一位道士,不想卻吃了個閉門羹,在居所遠近尋找,仍未如願,詩人非但沒有產生失望惆悵,反而獲得精神愜意和心理的滿足。

全詩圍繞着題目的“尋”字,逐漸展開。“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開始二句就突出一個“尋”字來,順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尋來。語言淺淡質樸,似乎無須贅言:那人跡罕至的清幽山徑,正是常道士出入往來之地,這裏沒有人間喧囂,滿路莓苔。履痕屐齒給來訪者帶來希望和猜想:幽人不遠,晤面在即;否則就是其人出晤,相會須費些周折。

頷聯寫由順其路而始入其居境。兩句寫景平列,用意側重“閉門”尋人不遇。“白雲依靜渚”,爲遠望。

白雲絮絮,繚繞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緣溪)而至其巖扉,近看則“春草閉閒門”,蓬門長閉,碧草當門,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說一路莓苔給人幽靜的印象,那麼這裏的白雲、芳草、靜渚、閒門,則充滿靜穆淡逸的氛圍。渚是“靜”的,白雲、芳草也是靜靜的。門“閒”,不遇之人,來訪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閒”。一切都顯得恬靜自然,和諧默契,不受絲毫紛擾。在自然景物的觀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靜的心緒,來訪不遇的悵然,似乎被這清幽、寧靜的環境,帶有內省參照的“禪意”所衝化,漸趨恬然。

獨閉的閒門,搖曳的小草,使人浸潤在“綠滿窗前草不除”的幽靜自在境界,滋味鹹化於這靜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敘尋而不遇,意緒明白。後四句繼寫一路景觀,渾化無跡須緩緩味出。“過雨看鬆色,隨山到水源”。這看鬆尋源,所趨何向,是不遇而再尋,還是順便一遊其山,還是返回,詩人沒有說出。兩句以景帶敘,下句敘事成份更多些。“水源”,應該不是指來時“經行處”,所以“隨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隨山轉折,緣山道探尋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這尋水源,也就是尋道士,“隨”字簡潔,山道紆繞,峯迴路轉,隨山探源,緣水經山。其間林壑深秀,水聲潺潺,都由這個“隨”字導人神遊,啓迪豐富的“曲徑通幽”的想象。上句“過雨看鬆色”,或指道士居所“門外景”,或指“隨山”時的景緻。“過雨”暗示忽然遇雨,詩人僅僅用一“過”字表示它的剛剛存在,而着意於雨霽雲收之後翠綠生新的鬆色。“過”字,把陣雨帶來的清新宜人的氣息、物色,輕鬆自然地託顯出來,同時也隱隱帶出漫步山道的時間進程。

“過雨”,涮新了鬆色,也帶來冥想。自生自滅的短暫一“過”,和靜靜白雲一樣,已在寫“禪意”(金性堯)。

尾聯的“禪意”,用得精妙。詩人看見了“溪花”,卻浮起“禪意”,從幽溪深澗的陶冶中得到超悟,從搖曳的野花靜靜的觀照中,領略到恬靜的清趣,溶化於心靈深處是一種體察寧靜,盪滌心胸的內省喜悅,自在恬然的心境與清幽靜謐的物象交融爲一。況且禪宗本來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領會出“禪意”,因用“與”,把物象和情感聯結起來。禪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內在相通之處。佛道都喜佔山林,幽徑尋真,蕩入冥思,於此佛道互融,而進入“相對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鬆色、白雲溪花的美感,“禪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極了。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愜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詩的“忘言”之中。

北京卷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①—③題。

奉陪鄭駙馬韋曲 杜甫

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綠樽須盡日,白髮好禁春。

石角鉤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時佔叢竹,頭戴小烏巾。

註釋:①韋曲:唐代長安遊覽勝地。杜甫作此詩時,求仕於長安而未果。

②禁:消瘦。

[詩作翻譯]

韋曲春花綻放得那般自由招搖,

每家每戶盛開很讓人又愛又惱。

這時節真該整日綠釀斟滿酒樽,

可我已白髮蒼蒼應能禁住春光。

尖銳凸出的石角鉤住扯破衣裝,

藤蘿梢頭鑽出的新葉奪目鮮亮。

什麼時候才能據有這叢叢綠竹,

成爲我頭戴小烏巾的隱逸之鄉。

①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首句和辛棄疾的“最喜小兒無賴”,兩處“無賴”都傳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B.三四句意謂韋曲的滿眼春色,讓自感老去的詩人也覺得應借酒釋懷,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過“石角鉤衣”、“藤梢刺眼”的細緻描寫,狀寫韋曲春去夏來的美景。

D.此詩運用了“反言”,如“惱煞人”,實際是愛煞人,正話反說,有相反相成之趣。

[參考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對古典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作者情感的體察。詩中花正好,藤梢新,典型春景;“白髮好禁春”是詩人要享受春意,沒有“春去”,更無“夏來”,故C錯誤。

②詩家常借“韋曲”寓興亡之感。下列詩句寓有興亡之感的兩項是

A.杜甫詩中韋曲花,至今無賴尚家家。(唐·羅隱《寄南城韋逸人》)

B.當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宋·*張炎《高陽臺》)

C.莫誇韋曲花無賴,獨擅終南雨後青。(元·虞集《題南野亭》)

D.花氣上林春浩渺,酒香韋曲晚氤氳。(明·胡應麟《寄朱可大進士》)

E.韋曲杜陵文物盡,眼中多少可兒墳。(清·王象巽《遊曲江》)[按:應爲“明”]

[參考答案]B、E

解析:本題考查對古典詩歌內容的理解。曾經繁華,而後衰敗荒涼,正所謂“黍離之悲”,例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貴族聚居之地,而今平民百姓棲身之所,不見當年英豪奢華,就有“今昔比較,興衰易變”之意,正是“興亡之感”。B句中當年燕子認不出這塊地方,因爲這裏苔深草盛,繁華不再;E句“韋曲”“杜陵”都是唐代長安城郊有名的勝地,而今“文物盡”,且多少“可兒墳”映入眼簾,沒有熱鬧,盡顯荒涼,正是“興亡之感”。A、D句都在贊春景之美,C句在借杜詩說終南隱居之事,都沒有興亡之感。

③前人引《南史》注詩中“小烏巾”:“劉巖隱逸不仕,常著緇衣小烏巾。”結合這一註解,談談詩的最後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要點一:借嚮往隱居生活,表達對韋曲春景的喜愛。(或:因韋曲春色美景而生隱居山林之情)要點二:隱含求仕未果的複雜心情。

解析:本題考查對詩人情感的體察,當然這是建立在對詩歌內容理解的基礎之上。要求考生回答最後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如果只看末兩句,或許略顯朦朧,所以命題人在題幹中給出“小烏巾”的註解“劉巖隱隱不仕,常著緇衣小烏巾”,於是我們知道詩人因爲韋曲春景之美而心生歸隱之意,而詩歌后面有註釋表明作詩背景“求仕於長安而未果”,求仕不得,難免心灰意冷,於是說上幾句歸隱之語自然之極,這種情感很是複雜,說是要歸隱,未必真歸隱,發發牢騷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過對自然美景的欣賞讓詩人不捨自然倒是真情可感。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時才能佔據一叢竹林,頭戴小烏巾,過着像劉巖一樣的隱士生活”,運用典故,通過對韋曲春色描寫,表達出作者的喜愛之情,因此產生對歸隱山林的隱士生活的嚮往,曲折含蓄地表達出對久圖官場功名而不得的厭倦情緒。

“頭戴小烏巾”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詩歌首聯盛讚韋曲春花爛漫的美好景色,“無賴”“惱煞人”明貶實褒,透露出詩人的無盡喜愛。頷聯兩句一正一反,寫出陶醉於春色,年老難消的情懷。頸聯進一步點染細節,“鉤衣破”“刺眼新”寫出濃厚情致。在這一系列鋪墊之後,托出尾聯“何時佔叢竹,頭戴小烏巾”。在對隱逸生活嚮往的主旨裏,交織着對韋曲美景喜愛和對仕途坎坷灰心的復雜感情。

古人云:“此詩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勝。曰無賴,正見其有趣;曰惱殺人,正見其愛殺人;曰好禁春,正是無奈春何;曰鉤衣刺眼,本可憎而轉覺可喜。說得抑揚頓挫,極生動之致。”

上海卷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題。(8分)

鏡湖女 (南宋)陸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業。

女兒妝面花樣紅,小傘翻翻亂荷葉。

日暮歸來月色新,菱歌縹緲泛煙津。

到家更約西鄰女,明日湖橋看賽神。

詩作翻譯

鏡湖邊居民擅長划槳行船,家家用船作爲生產工具。

船家女兒粉面紅如荷花美,頭頂翠荷小傘忙着採菱。

傍晚歸來時一彎新月初升,採菱女歌聲隨煙波盪漾。

回到到家裏再約西鄰女伴,明天湖橋去看賽會迎神。

14、從體裁上看,本作品屬於( )(1分)

A、古體詩 B、近體詩 C、歌行 D、詩餘

答案:A

【解析】

這類題目要求考生在備考時熟練掌握有關古典詩歌體裁分類的常識,考場上按要求解答即可。詩歌從體裁上看可分爲:①古體詩(唐以前的詩歌),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究平仄、對仗,押韻較自由。此詩三四句和五六句沒有對仗,中途換韻,故爲古體詩。②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詞,又稱爲詩餘、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④曲,又稱爲詞餘、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

15、對本作品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事舟楫”寫湖邊的人家日常靠船爲生。

B、“亂荷葉”寫女子擺動的傘把荷葉攪亂。

C、“月色新”寫傍晚景色,暗示時間轉換。

D、“泛煙津”寫若有若無的歌聲隨波盪漾。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詩句含義的理解。“亂荷葉”寫鏡湖中的女子很多,她們粉面如花,頭頂着荷葉做成的小傘在鏡湖中忙碌着。全詩描寫的是紹興如畫般的風光。過去從事採蓮和採菱的,多數是女子。這是富有詩意的勞動,歷代泛遊鑑湖的文人,多有謳歌之作。“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業”是紹興水鄉舊時的尋常之景。在紹興的河湖上,常常可以看到小船,悠閒地行進。船伕坐在船尾,背倚一塊直豎的木板,左臂腋下夾着一支船楫,穩操方向,兩腳一曲一伸地蹬着船槳,推動小船前行。“女兒妝面花樣紅,小傘翻翻亂荷葉”波平如鏡的鏡湖之上,粉面如花頭頂荷葉的美麗女子,坐在小船上,忙碌着,風景如畫。“日暮歸來月色新,菱歌縹緲泛煙津”傍晚時分新月初升,女子們紛紛歸來,若有若無的歌聲隨波盪漾。“到家更約西鄰女,明日湖橋看賽神”勞累了一天的鏡湖女兒回到家中又互相邀約第二天一起去看迎神賽會,表現出女孩子們的青春活力。

16、結合作品,對作者塑造的“鏡湖女”形象加以賞析。(4分)

評分說明:按如下三個方面評分。

一、鏡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點如年輕美麗(外貌)、活潑可愛(性格)、熱愛生活(態度)等;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寫和敘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淺顯直白的語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氣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鏡湖女的清麗等;三、結合例子作具體分析。

參考答案:陸游的《鏡湖女》,塑造了鏡湖邊船家女子勤勞、美麗、活潑可愛、樂觀積極的形象。在波平如鏡的鏡湖之上,粉面如花頭頂荷葉的美麗女子,坐在小船上,忙碌着,風景如畫。傍晚時分新月初升,女子們紛紛歸來,若有若無的歌聲隨波盪漾。“到家更約西鄰女,明日湖橋看賽神”勞累了一天的鏡湖女兒回到家中又互相邀約第二天一起去看迎神賽會,表現出女孩子們的青春活力和對生活的熱愛。

【解析】:本題考查鑑賞詩歌的形象的能力。這類題目的解答方法是,從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如正面描寫(語言描寫、行爲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等),側面描寫(渲染、烘托、襯托)等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形象特點、性格、理想、對生活的態度等。本詩中的“鏡湖女”形象可以按照如下角度分析。

一、人物特點:鏡湖女的身份——居住在江南鏡湖湖畔農家的採蓮女子,如“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業”;形象(外貌)特點——年輕美麗,如“女兒妝面花樣紅”;性格——活潑可愛,如“菱歌縹緲泛煙津”“到家更約西鄰女,明日湖橋看賽神”;對生活的態度——熱愛生活,如“小傘翻翻亂荷葉”寫出湖中的忙碌,“菱歌縹緲泛煙津”寫出女孩們勞動時樂在其中,“明日湖橋看賽神”寫出女孩們富有生活情趣等。

二、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⑴表達方式——中間四句運用描寫的手法,開頭兩句和結尾兩句運用敘述的手法塑造形象;⑵語言特點——整首詩運用淺顯直白的語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氣息;⑶表現手法——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鏡湖女的清麗等。另外,考生要注意,組織答案時需要結合例子作具體分析,要有理有據。

天津卷

閱讀下面兩首詩,按要求作答。〔8分

暮春 [宋]黃庚

芳事闌珊三月時,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綿飄白東風老,一樹斜陽叫子規。

暮春山間 【宋]黃公度

緩步春山春日長,流鶯不語燕飛忙。

桃花落處無人見,濯手惟聞澗水香。

《暮春》譯詩

暮春三月花事已衰敗,

春逝之愁只有落花才體會得到。

雪白的柳絮飄飛好像春風已老,

夕陽掛上樹梢又傳來子規的啼叫。

《暮春山間》譯詩

在漫長的春日緩步欣賞春山,

未聽到黃鶯的歌唱卻見紫燕在飛翔。

山中桃花落英繽紛無人可見,

在清澈的山間洗手聞到桃花的清香。

(1)《暮春》一詩,春之“暮”體現在何處?(2分)

答案:花瓣飄落,柳絮飄飛,春風將盡,子規啼叫。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與鑑賞語言的結合題。大家必須在理解關鍵詞含義的基礎上,結合詩歌內容來回答。結合詩歌中體現暮春景色的意象來解讀,“落花”“柳綿”“東風”“子規”都透露出了暮春的信息。

(2)《暮春山間》這首詩是怎樣描寫桃花的?〔2分)

答案:①側面描寫或側面烘托(襯托),桃花落處無人看見,洗手時聞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借澗水烘托桃花之香。②動靜結合。

解析:

本題考查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詩歌的三四兩句中涉及到兩種意象“桃花”與“澗水”,題幹中問是如何描寫桃花的,這就表明描寫的重心是“桃花”,所涉及到的修辭手法就是映襯或烘托。

(3)兩首詩都寫了暮春之景,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

答案:《暮春》通過寫落花、柳綿、斜陽、子規等暮春意象,表達了傷春之愁、流年之嘆;《暮春山間》寫作者緩步春山所見,描繪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現了作者的閒適之情。

解析:本題考查鑑賞詩歌的思想情感。對於詩歌情感的把握主要通過對意象意境的分析,《暮春》通過寫落花、柳綿、斜陽、子規等暮春意象營造了一種落寞傷感的意境,爲了增強杜鵑爲詩人所帶來的悲愁與催促年光的意象,詩人又有意識的將杜鵑的原有象徵與黃昏的意象作有機的結合。《暮春山間》則展現出一種幽美靜寂的意境,表現作者的愉悅閒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