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文言文句子翻譯的方法

文言文句子翻譯的方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2W 次

文言文句子翻譯的方法1

例如:

文言文句子翻譯的方法

(五)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老臣賤息舒祺,雖少,願未及填溝壑而委之。(《戰國策》)

(六)此相國之手植者。自相國捐館,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斬焉,慧帚者刈焉,刑餘之材,長無尋焉,數無百焉。(《養竹記》白居易)

古人一般情況下,諱病諱死,所以不直接說出“死”這個字眼,而且根據死者的地位,又有許多“等級”的表述。這種“委婉”的說法我們今天也使用,只是沒有古人那麼繁文縟節,那麼等級鮮明。這類“委婉”,我們翻譯時一般均可以直接地譯成“死”的意思。

(七)若以越國之罪爲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孥,沉金玉於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國語》)

古人在下對上(臣對君、晚輩對長輩、妻對夫等)的對話中,在涉及違背道德的事情上,在外交辭令的交流時,往往大量地使用委婉語言。畫線的內容意思是“有全副武裝的兵士五千人,如果將他們致於死地,那麼一個就可以頂上兩個,這樣就等於用一萬名戰士來同你作戰了”。這樣說,在外交辭令上既堅持強硬有理的尊嚴,又顯得委婉恰當。高中課文《秦晉殽之戰》較多地出現“委婉”的用法。這類“委婉”,我們翻譯時要把“真情”直接翻譯出來,使得整個句子的含義通順、清楚。

委婉的方法較多地運用於人物的語言中。由於說話人身份的不同,說話人之間地位的不同,說話時環境場合的不同,以及禮節、習俗的不同,委婉語在文言文中相當普遍。翻譯時一定要把委婉的“豪華”外衣脫去,把文意的“真情”翻譯出來。

翻譯“委婉”語,以“準確”、“清楚”爲遵循的準則

文言文中涉及到的修辭以及文化,往往是與作者所在的特定的歷史條件相吻合的,所以在翻譯句子的過程中,不能忽略了文章(作者)所處的歷史背景。

切記:修辭、文化、歷史一個也不能少。

文言文句子翻譯的方法2

文言文句子翻譯除了涉及到語法和詞義的.知識以外,還需要了解修辭格、文化意義以及特定的歷史條件等常識。文言修辭格在高考中較多出現的是比喻和借代。翻譯時要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是保留“原修辭格”還是“還其本來面目”。

例如:

(一)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莊子》)

比喻的本體作爲“結論”,喻體是推斷結論的“原因”,是說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面對這樣的句子,一般情況下我們要按照原句的“格式”直接翻譯,即保留“原修辭格”:井底之蛙,不可能與它討論大海的問題;夏蟲,不可能與它討論結冰的問題。

(二)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賈誼《過秦論》)

(三)大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史記》)

(二)(三)中的“藩籬”和“秋毫”如果直接翻譯就是:籬笆圍牆;秋天鳥身上新長的細小羽毛。顯然與文意不合。那麼,我們只能“還其本來面目”:把“藩籬”譯爲“邊防屏障”;把“秋毫”譯爲“細小的東西”。是保留比喻的修辭格,還是直接把比喻意義翻譯出來,要看文章的具體情況。我們只要遵循一個原則:譯文意思既明白清楚,又生動形象

又如:(四)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蘇軾《留侯論》)“草野”是借代,那麼如何翻譯,才能使得既保留文意的準確性,又顯示文意的生動性。讓我們來作一個比較。

草野:直譯——荒草野地;意譯——民間;直譯加意譯——荒草野地的民間。

三種翻譯方法都屬於“信”(譯文準確地表達原意,不曲解原意)和“達”(譯文通順明白,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沒有語病)。但是從“雅”(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表達得生動優美,再現原文的風格和神韻)的翻譯要求看,前兩種情況似乎略遜色些。所以,可以採用直譯加意譯的方法,使得文意準確通順又生動優美。

翻譯“比喻”和“借代”,以“明白”、“生動”爲遵循的準則。

文化意義中最多出現的是委婉辭。由於政治、民俗、習慣等原因,古人說話,常常採用一種迂迴的表現方法,不把意思直接說明白。所以我們在翻譯時要透過字面體會到作者的“真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