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水滸傳主題手抄報內容

水滸傳主題手抄報內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3K 次

水滸傳》描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爲首的廣大農民在貪官逼迫下,無以爲生,紛紛佔山爲王,結盟起義的歷史史實,記述了起義發生、發展到失敗的全過程。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水滸傳主題手抄報內容,歡迎閱讀與收藏。

水滸傳主題手抄報內容

《水滸傳》作品主題:

①深刻揭示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官逼民反”、“亂自上作”。

作品展示了北宋末年奸臣當道、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作品具體刻畫了高俅、蔡京、楊戩、童貫爲首的封建官僚貪贓枉法、互相勾結、無惡不作,但這些貪官的總後臺就是徽宗皇帝,昏君佞臣組成的統治集團壓迫人民,激起人民反抗的怒火。“官逼民反”、“亂自上作”——這是起義的根本原因。

②歌頌農民起義英雄。

一百零八位頭領個個都是勇武智慧、頂天立地的英雄,他們反抗黑暗的封建統治,對抗腐敗的官府,劫富濟貧,除暴安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③揭示農民起義失敗的必然原因之一。

“招安”是起義失敗的直接原因,也體現了農民起義領袖思想上的侷限性——宋江、盧俊義等人具有濃厚“忠君”思想,他們又是梁山義軍的主要領導,影響和左右着義軍的發展趨勢,宋江上梁山後,把“聚義廳”改爲“忠義堂”,

梁山泊上高懸“替天行道”的杏黃大旗;他們起義的原因是博取功名,封妻廕子。

故“招安”是其必然選擇,失敗是起義的必然結局。

④嚴重的忠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進步意義。

內容簡介

《水滸傳》主要描寫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爲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在山東梁山泊聚義的故事。

九紋龍史進因爲得罪了官府,被人告發,出於無奈,只得投奔外鄉。後來碰到了一個下級軍官魯達,二人在酒樓談天,得知酒樓賣唱父女受當地惡霸鄭屠的欺凌,魯達仗義贈銀,發送父女回鄉,並主動找上門去,三拳打死了鄭屠。事後棄職逃亡,轉去五臺山出家,法名“智深”。

魯智深受不了佛門清規戒律的約束,寺中長老只得介紹他去東京(開封)大相國寺看管菜園。在此期間,他在偶然的情況下結識了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當朝高太尉之子高衙內貪戀林沖妻子的美貌,設計陷害林沖,誣陷他“帶刀”進入白虎堂,將他發配滄州,並企圖在途中殺掉林沖。幸虧魯智深一路暗中護送,才得以化險爲夷。林沖發配滄州後,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殺了仇人,上了梁山。

梁山附近有個當保正的晁蓋,得知奸臣蔡京的女婿樑中書派楊志押送“生辰綱”上京,便由吳用定計,約集了其他七名好漢劫了生辰綱,投奔梁山。楊志丟了“生辰綱”,不能回去交差,就與魯智深會合,佔了二龍山。

鄆城有個好漢叫宋江,他的老婆與人私通。在探知宋江與梁山強盜有來往後,她百般要挾。宋江一怒之下,殺了閻婆惜,逃奔小旋風柴進莊上,結識了武松。武松與宋江分手後,在景陽岡上打死猛虎,成了英雄,之後去陽谷縣當了一名武官,碰巧遇見失散多年的胞兄武大。可是他的嫂子潘金蓮卻不守婦道,趁武松外出,私通西門慶,毒死武大。武松歸後察知其情,殺了二人,給兄長報了仇。事後他被髮配孟州,結識施恩,醉打蔣門神,怒殺張都監全家,也轉去投二龍山安身。

宋江與武松分手後,到了清風寨寨主花榮那裏,不久被父親召回,因被人告發,發配江州。一日酒醉偶題“反詩”,又被判處死刑,幸得梁山弟兄劫法場救出。宋江執意要回家探父,又屢遭危險,終於上了梁山。

隨後,經過三打祝家莊,出兵救柴進,梁山聲勢甚大。接着又連續打退高太尉三路進剿,桃花山、二龍山和梁山三山會合,同歸水泊。而後,晁蓋不幸中箭身亡,盧俊義經歷幾多曲折也上了梁山。梁山義軍大破曾頭市,又打退了朝廷幾次進攻,其中好些統兵將領也參加了梁山聚義。最後,梁山共招募了一百零八個好漢,有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座次。

面對梁山義軍越戰越勇的形勢,朝廷改變策略,派人招撫。於是,在宋江等人妥協思想的指導下,梁山全體接受招安,改編爲趙宋王朝的軍隊。統治者採用“借刀殺人”的策略,命令梁山好漢前去徵遼、徵方臘。連年的戰事,弄得一百零八條好漢最後只剩下了二十七個人。然而,就是這些倖存者也未能逃脫接踵而至的厄運。統治者眼見梁山好漢們勢孤力單,便在封官賞爵後不久,對宋江等人下了毒手:宋江、盧俊義被分別用藥酒、水銀毒死,李逵又被宋江臨死時拉去陪葬,吳用、花榮也在蓼兒窪自縊身亡。

創作背景

歷史背景

《水滸傳》的成書,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據《東都事略侯蒙傳》:“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

又據《宋史·徽宗本紀》:“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擄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此外,李埴的《十朝綱要》,宋代陳均的《九朝編年備要》和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也都有類似的記載。還有的記載說宋江投降後曾參加過徵方臘之役。從這些記載裏,可以知道這支起義軍,人數不多(但也決不止36人),但戰鬥力很強,在羣衆中甚有影響,曾經給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脅。宋江等起義的年代大約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後三年多。

宋代說書技藝興盛,民間流傳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採來作爲創作話本的素材,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這當是說的楊志、魯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頭孫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滸故事。

這是有關《水滸傳》話本的最早記載。南宋末有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序裏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並說在龔開之前有畫院待詔李嵩,曾畫過宋江等人像。但龔開的贊並未說故事內容。現在看到的最早寫水滸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遺事》(見《宣和遺事》),它或出於元人,或爲宋人舊本而元時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認爲它是說書藝人的底本。

它所記水滸故事梗概,從楊志賣刀殺人起,經智取生辰綱、宋江殺閻婆惜、九天玄女授天書,直到投降朝廷鎮壓方臘起義。止,順序和後世的《水滸傳》基本一致。這時的水滸故事已由許多分散獨立的單篇,發展爲系統連貫的整體。元代雜劇盛行,有大量的水滸戲出現,元雜劇和《大宋宣和遺事》所記水滸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義地點不同,雜劇說的是梁山泊,《遺事》說的是太行山;雜劇中已有“一百八個頭領”之語,《遺事》只提到了36將的綽號姓名;《遺事》中寫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雜劇中李逵是第13頭領,燕青是第15頭領。

凡此種種,可見在《水滸傳》成書以前,水滸故事在流傳中內容細節上頗有異同。這或者同在不同地區流傳也有關係。施耐庵正是把這些在不同地區流傳的故事,彙集起來,經過選擇、加工、再創作,才寫成《水滸傳》。《水滸傳》的故事最初起源於北宋宣和年間,從南宋開始就成爲了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題材。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

書名由來

“水滸”出自《詩經·大雅·緜》中“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一句。但至於這個書名的確切含義,一直存在異議。

一種說法是:作者施耐庵由於厭惡爾虞我詐的官場,僅供職兩年,便辭官回到老家,一面教書,一面寫《江湖豪客傳》。書終於脫稿了,施耐庵對書中的情節都很滿意,只是覺得書名欠佳。當時還是施耐庵學生的羅貫中建議書名爲《水滸傳》,施耐庵一聽,高興得連聲說:“好,好!這個書名太好了!‘水滸’,即水邊的意思,有‘在野’的含義,且合《詩經》裏‘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典故,妙哉!”於是將《江湖豪客傳》正式改名爲《水滸傳》。

作者爭議

《水滸傳》的作者據傳爲元末明初施耐庵,並由羅貫中加以潤色及編排,實際參與創作者跨越了從宋元到明末的數百年,包括了民間說書人、文人、書商等,是一部世代累積型的長篇文學作品。

從早期刊本的署名上看,明朝萬曆二十二年(1594)福建建陽餘象鬥雙峯堂刊本《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題羅貫中編集,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從其他文獻中的記載看,郎瑛的《七修類稿》中曾經說過:“《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宋江》又曰:"錢塘施耐庵書本。”高儒《百川書志》記載:“《忠義水滸》一百卷。錢塘施耐庵書本,羅貫中編次。”李贄《忠義水滸敘》中提到作者時,說是“施(耐庵)、羅(貫中)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和王圻《稗史彙編》都記羅貫中作。

作品鑑賞

思想內容

全書以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過程爲主線,通過各個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經歷,描寫出他們由個體覺醒到走上小規模聯合反抗,到發展爲盛大的農民起義隊伍的全過程,表現了“官逼民反”這一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必然規律,塑造了農民起義領袖的羣體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矛盾。

作者站在被壓迫者一邊,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們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正義行爲,肯定了他們敢於造反、敢於鬥爭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義士,當他被逼上梁山之後,壯大了起義軍的聲威,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由於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侷限性,在起義事業登上巔峯之時選擇了妥協、招安,最終葬送了起義事業。小說通過宋江起義的失敗客觀上總結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

小說以高俅發跡作爲故事的開端,意在表明“亂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作者還寫了大批的貪官污吏和地方惡霸,正是他們狼狽爲奸,魚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們不得不挺而走險,奮起反抗。同時,小說還對田虎、王慶、方臘等其他地區的農民起義軍作了一定的側面描寫,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時代的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以及農民起義的深層原因。

藝術特色

人物形象

《水滸傳》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鋪排和結構設計皆是以人物爲故事情節的主線。《水滸傳》中所刻畫的人物形象並非一兩個單一形象,而是羣體形象,它涉及到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刻畫,特別是對水泊梁山上的一百零八個好漢進行了細緻塑造。在《水滸傳》的前七十回安排中,都是針對不同的人物形象進行刻畫,通過語言、行爲、肖像等描寫方式,塑造出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他們的個性鮮明。

《水滸傳》首開先河,採用白話文進行創作,它爲後世小說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水滸傳》中的許多故事都可以單獨拿出來成爲獨立的人物傳記,例如“武松傳”,“魯智深傳”等。《水滸傳》的結構就是將不同人物的生平展開故事情節,作者通過人物塑造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在敘事的過程中突顯出人物形象。

在《水滸傳》中出現的人物形象,同類型的人物形象都有着某些共同的人物特徵,但也同時具有區別於其他人的性格特點。

《水滸傳》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很容易讓讀者記住。例如“黑旋風”李逵,他的性格有些魯莽、直率,心直口快,但對宋江卻十分的忠誠,可謂是言聽計從。作者在塑造李逵這一人物形象時並沒有將其塑造成一個是非不分,愚忠型的人物,他也有他的可愛和可悲之處,他愛憎分明,宋江入獄時他悉心照顧,宋江強搶民女時他揚言要殺了他。通過一系列的故事鋪排,將一個愛憎分明、明辨是非的李逵活靈活現的展現在讀者面前。人物形象不再古板、套路化,而是具有了更多的血和肉,更容易吸引讀者的眼球。

人物的生活環境,受教育情況以及生活閱歷等都對人物性格的形成有重大影響。作者在撰寫《水滸傳》時通過對現實環境矛盾衝突的描寫,使得人物性格表現更加合理化,更加貼近現實,使讀者在閱讀時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水滸傳》中的人物形象都不是單一的性格,他們處於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性格都具有其獨特、多面、複雜的特點。《水滸傳》中人物形象塑造打破傳統模式,在人物塑造藝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水滸傳》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按照其身份地位的不同將其歸類。例如吳用、李逵等可以將其歸類爲貧民起義者類。吳用的身份是一個小村子的私塾教書先生,算得上是一個知識分子,作者在對其穿着中有描寫到“似秀才打扮”,點出了吳用的身份。吳用號稱是“智多星”,在貧民起義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他也有他的弱點,那就是做事不夠果斷,搖擺不定,從而讓宋江成爲了梁山的當家人,爲梁山好漢最後的悲慘命運埋下了伏筆。李逵作爲典型的農民形象,在對封建社會的鬥爭過程中表現出了貧苦人民堅決鬥爭到底的決心,他是最爲徹底的革命起義者,對封建社會不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在打殺惡霸時從不心慈手軟,對宋江的招安行爲堅決反對,他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憎恨不言而喻,他不止一次揚言要造皇帝的反。作者在塑造李逵這一人物形象時,我們看到的不在是表層的東西,不再是李逵性格的魯莽,而是通過一件件事情傳達出的更深層的含義,那就是李逵是一個重情重義的漢子。他雖然是處於社會底層的貧苦大衆,並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卻是一個是非分明,忠肝義膽的人物。作者通過對吳用,李逵等貧苦人民形象的塑造,傳達出當時社會底層貧苦人民的精神狀態和生活境況,使讀者對當時的社會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爲了與貧苦人民形象作對比,《水滸傳》中還刻畫了另一類人物形象,那就是下層官吏形象。《水滸傳》中的下層官吏主要有兩種,即文官和武官。文職官吏的典型人物是宋江,他專門負責文書處理方面的工作。與文職官吏相比,在《水滸傳》中出現的武職官吏相對較多一些,如武松、林沖等等。他們都是爲封建統治階級服務,但他們的生活狀況卻與貧民沒有多大的差距,他們也被現實所迫,最後走進梁山走上反抗封建統治的道路。在《水滸傳》中還塑造了另一類官吏形象——貪官污吏,如管營、差撥等,他們濫用職權、仗勢欺人,利用手中的權利進行權錢交易,這已經充分表明封建統治階級的管理制度正處於崩潰邊緣,官官相護欺壓百姓是造成百姓造反的根本原因。

《水滸傳》中對女人物形象的塑造並不是很多,其中還都是女性反面形象的塑造,如潘金蓮、潘巧雲等,人們對他們的評價褒貶不一。《水滸傳》對女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中國古典小說的人物更加豐富,通過對女人物形象的刻畫,突顯出當時社會女人的生活狀態以及社會地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情節

《水滸傳》曲折動人的情節,尖銳激烈的矛盾衝突,往往通過一個個場面展開、一個個細節描寫、一步步地推向高潮。第23回寫武松打虎的情節就是如此。第一個場面,寫他在景陽岡下酒店一連喝了十幾碗酒。接着第二個場面,寫他走出酒店被店家喊住說:有大蟲傷人和三碗不過岡。武松懷疑店家用心不良,決計過岡。第三個場面寫他行數裏,看見剝皮樹幹上寫着有大蟲傷人等兩行字,武松將信將疑地仍繼續上岡。第四個場面寫他來到景陽岡上,看到山神廟前的印信榜文確信有虎。接着第五個場面才寫他在岡上遇虎、打虎。

在打虎這個場面中,老虎的一撲、一掀、一剪,武松一一躲過,以及武松的哨棒打在樹上被折斷,他就勢按住老虎拳打腳踢,老虎以利爪刨出土坑等等,都是一個個細節。這些細節在寫武松神勇的同時,扣人心絃地把情節推向高潮。

《水滸傳》的情節生動曲折,大小事件都寫得騰挪跌宕,引人入勝。有一些段落,集中了很多人物、精彩的場面,如“智取生辰綱”“三打祝家莊”等。而每一組的情節又往往是人物的性格發展史,如“景陽岡打虎”“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等情節,使人不期然想起武松。

類似的事件寫出不同的情節,這也是《水滸傳》的顯著特色。如林沖買刀和楊志賣刀、武松打虎和李逵殺虎、武松殺嫂和石秀殺嫂、江州劫法場和大名府劫法場、以及林沖起解和盧俊義起解等等,事件類似卻寫出了完全不同的情節,顯示出生活豐富多彩和人物性格異彩紛呈。

結構

《水滸傳》的結構是縱橫交錯的複式結構。梁山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縱貫全篇,其間連綴着一個一個相對獨立自成整體的主要人物的故事。這些故事自身在結構上既縱橫開合,各盡特色,又是整個水滸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

語言

施耐庵在小說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充分發揮人物語言和描述語言的個性功效,通過恰當地使用鮮明、特色的語言使人物形象生動、突出。例如,魯達在野豬林救了林沖,一路護送到滄州,在與林沖分別時,取了些銀子與林沖和兩個差人,並警告差人:“你兩個撮鳥,本是路上砍了你兩個頭,看在我兄弟面上,饒仔兩個鳥命。如今沒多路了,休生歹心。”兩個差官連連說:“再怎敢,都是太尉差遣。”接了銀子,要待分手。魯智深又道:“你兩個撮鳥的頭,硬似這松樹麼?”魯智深掄起禪杖,把松樹只一下,打得樹木二寸深痕,齊齊折了。從魯智深的語言不難看出其粗獷、率直、灑脫的性格特點。魯智深內在的豪強、彪悍、粗野的人物形象躍然於紙上。再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節,寫店小二不放金老走時,“魯達大怒,揸開五指,去那小二臉上只一掌,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復一拳,打落兩個當面門牙。小二扒將起來,一道煙跑向店裏去躲了。”魯智深是個急性子,打人都急,沒說兩句就“大怒”,不由分說就打來。“揸開五指”如見其伸出大手,往小二臉上打去。“只一掌”,清脆響亮之聲,響於耳際。“再復一拳”,是一掌不足以解恨。店小二的狼狽相活現於眼前。作者用幽默、俏皮的語言塑造了社會上形形色色人物的醜態,令讀者發笑,令世人生厭。作者在描述用語和人物語言上彰顯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