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女兒戀家的日誌

女兒戀家的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前幾天和一個01年畢業的學生在微信上聊天,知道她還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讀書,博士後。談話中,她瞭解到我女兒在上大三,問本科畢業後考研還是就業。我說考研吧,正在準備。學生給我建議——直接申請留學博士。我很驚異,這也行?她說,申請碩士比較難,又浪費時間,博士相對容易。我說女兒無意留學。她說,見見世面也是好的,學成後再回國發展,相對比較容易找到稱心的工作。我說女兒有些戀家,考研都不願去太遠的城市。學生沉默了一會兒,說,是啊,我媽就總說“閨女白養了”!說完發了一個無奈的表情。

女兒戀家的日誌

我想起了二月二那天送女兒返校長春的情景。頭天晚上拾掇東西,女兒就粘扯她媽,不願回學校,願意在家陪爸媽。她媽呵嗔道,快走吧,別在家煩俺了!早上需七點便往德州東站趕,匆匆洗漱,匆匆吃了口飯,要下樓了,女兒又說,真不願走。她媽說,別矯情了,再不走就趕不上車了。

上了車,一路往車站趕。路上,女兒又哼哼唧唧起來,百般申白不願離開家,不願離開爸媽。我很奇怪,以前聽說上大學的孩子一般都是這樣:大一想家,每天打電話;大二少打電話,只在缺錢時聯繫爸媽;大三爸媽得主動給他們打電話,又不耐煩爸媽的牽掛;大四似乎忘了爸媽,天天想着如何在外面找家。可女兒都大三了,每次回來都戀戀不捨。有時和她媽拌嘴,生氣,還說:人家好多同學放假都晚回家或不回家,在學校學習,出去旅遊;我爲嘛回家,還不是掛着你倆嗎!無論我們如何給她解釋不用掛着家,掛着爸媽,我們又不老,還不需要人照顧,讓她安心學習,將來我們老了再掛念也不晚,但她就是聽不進去。記得寒假裏我陪着女兒練車,走到袁敬華辦的老年公寓時,我指着給她介紹,並說我們老了就來老年公寓頤養天年。女兒一聽就急了,說不能上這裏來,你們又不是沒兒女,我在哪兒安家,你們就得跟我到哪兒。怕她影響開車,我只好含糊地說好好好,跟着你。在車上,閒聊中,女兒說,她們系裏好多女孩子都想出國留學。我問她願意出國嗎。她說,不去,想家,掛着你們倆。我嘴裏說着沒出息,心裏甜滋滋的。都說女兒是父母貼身的小棉襖,此話一點兒也不虛妄。雖然世俗都願意要兒子,但他們也掩飾不住對“知道疼人的女兒”的嚮往。尤其是頭胎是男孩的夫妻,極願二胎生個女兒,以濡憧往慰藉的焦荒之心。

趕到高鐵站八點半左右,九點四十三分的車,時間還很充裕。同行的還有一個同學的孩子,是個男孩,上大一。準備停當後,讓他們進站,女兒不願早進去,當着外人,雖嘴上不再說不願離開的話,但她的表情,我們懂得。那個男孩還沒取票,先進去取票了。取完票,他便在候車廳的欄杆裏面坐在行李箱上玩手機,向大廳裏四處張望。他媽看了看他,給我們說,俺兒才野哩,去年上大學前一個勁兒嚷嚷,怎麼還不開學啊,恨不能接到通知書便飛往學校。上了大學後,幾乎不主動和家裏聯繫,有時給他微信聊天,也很少回。這次寒假回來,問他想媽媽吧,他竟然俯在我耳邊小聲說——媽,說真話,真不想你!真傷心啊!寒假裏也是一個勁兒盼着開學,說在家裏待膩了。我們安慰她,孩子還小,懂事了就行了。她說,嗨,白瞎,各自(一人一個性格)孩子。我們說着話,扭頭看那個男孩,他在向大廳內張望着,一點兒也沒有離家的悵戀,而像一隻小鳥仰望着藍色的蒼穹,做振翅欲飛狀。難道是性別的原因,女兒和那個男孩表現出的差異如此之大?我百思無法開解。從文化上看,安於家庭的文字大都和女人有關,比如“安”字,上面爲房屋的變形,裏面一個女人,屋裏有女人而安,其意不難理解。“婚姻”二字也是一證,姻親關係的維繫以女人爲主要標誌。自然界裏的'動物,大部分也是母性繁養後代,雄性外出獵食,捍衛活動領域。用那個男孩他媽的話也可能更能揭示這一現象——各自孩子。

回家的路上,剛出了車站不遠,女兒就在親情羣裏發消息過來,說剛上去車就開了,現在正在向長春方向行駛。妻給前邊車上的男孩的媽媽打電話說了一聲,男孩的媽媽說,她兒子一點信息也沒有。她叮囑妻如果有什麼事,及時告訴她,她兒子不會和她聯繫的。

回到家,下午四點多鐘,女兒發來微信,已經上了出租車往學校趕。

六點多鐘,女兒發來微信,打算把假前的髒衣服,牀單洗一洗。

八點多鐘,女兒發來微信,已經把衣服和牀單什麼的清洗完畢,正在休息,準備吃飯。

十點多鐘,女兒發來微信,說叫的外賣如何如何差,不比在家裏吃得舒坦。

每天女兒照舊發來三餐圖片,抱怨學校飯菜如何多油,不健康,不如在家裏自己炒菜吃着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