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香港的飲茶風俗與習慣

香港的飲茶風俗與習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香港人離不得飲茶,春夏秋冬家家戶戶。說是飲茶卻不是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香港人飲茶正是要在塵夢的喧囂裏。茶香爲背景舞臺是酒樓,人聲沸揚籠籠點心穿梭往返不亦樂乎。飲茶在酒樓聽來有些滑稽。從前也曾酒樓茶樓分得清楚,茶樓飲茶有戲子咿咿呀呀地唱粵語舊戲。酒樓卻是與花街柳巷的營生密不可分,是名副其實的花天酒地。1903年港府下令封閉水坑口紅燈區,花色既去轉爲暗裏流鶯,酒樓頓時冷清於是思變。當時紅火的杏花樓率先經營起茶市,且改良燒賣蝦餃蘿蔔糕粥面飯亦俱備。到1935年香港禁娼時,衆酒樓已跟隨杏花樓將生意從茶樓搶了過來。

香港的飲茶風俗與習慣

百多年來,酒樓清晨6點開門,迎第一批茶客買一份報紙上去(每家酒樓下都有報刊雜誌攤)一盅兩件(一壺茶兩碟點心)就是幾個小時。香港的一天開始了。人來人往滾水靚茶,夥計穿行於數十個乃至上百個圓臺面間,嘈雜裏與衆茶客配合默契-見茶壺蓋揭開一條縫便來續水。這茶陣要擺到下午茶時間。茶盡人散酒樓清靜不一刻,又要布酒菜晚宴,是酒樓的`原來面目了。香港衆多人家居室逼仄,這飲茶的酒樓便是公共客廳-週日早上,派出一個佔位者清晨即去,稱爲“霸位”,隨後一家老小收拾停當,呼啦啦趕過去,看報紙,聊天,小孩子玩遊戲機,都在這裏進行。幾位阿婆推着裝有食物的小車,車上有牌子寫着點心名字,其實不寫也沒關係,阿婆時不時要喊上一聲“韭菜餃,豬血湯”,在酒樓裏遲緩地穿梭來回。行至桌前,客人有看中的點心,便送上飲茶單,由阿婆蓋上一小戳,放下一籠蝦餃,鳳爪或者豉椒排骨。這一餐茶可以飲到午後,一家人算是團圓着過了一個週日。

下次一起飲茶吧,這是香港處處時時可聞的一句。男生女生戀慕示意,商人遇到可以一談者,還有街坊鄰舍同事同學,飲茶都是香港最傳統而體面的交際方式。這不能不說是香港人的智慧,如果你見過香港大多數住居的窄小便會相信。這樣一個小島上,要圓滿東方之珠的美譽,要造出名噪亞洲甚至世界的明星,更要經營香港人風雨飄搖的生計,需有多少商洽多少溫馨對話。一切都在飲茶裏醞釀與完成,飲着吃着談着,鬧嚷嚷的日子有聲有色。

香港憑海,是高溫多雨地,亞熱帶溼潤的季風纏綿吹拂,十來分鐘一班的渡海天星小輪撩人閒思地鳴笛。這一切,原適合浮一片氤氳輕愁,幾縷濡溼的殖民情懷。但香港人是十分開朗的。方寸之地需以金融貿易爲本,濃厚活潑的商業氣息形成直率而務實的城市品格,這自然是香港性格的主要成因。而我同時也認爲這份明朗有飲茶作背景,地窄人多的尷尬、悲歡都在飲茶裏消融與流逝了。富有富飲,窮有窮飲,區別僅僅是酒樓的地點、名氣、豪華度及點心的價格。如果有人做個統計,說不定能印證我的推想:除了日常客套用語,這“飲茶”當屬香港人最多用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