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當代藝術與古代文物到底誰該賣得貴

當代藝術與古代文物到底誰該賣得貴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一般而言,古代書畫、古董都是越古老價格越高,這主要是因爲文物的歷史價值越古老越有研究意義,也因爲越老的東西保留到今天越難的緣故,越老越稀缺,當然就越值錢了!

當代藝術與古代文物到底誰該賣得貴

但是,如果看一下如今的文物藝術品市場,就會發現,拍賣場上常常出現當代的藝術品賣得比古代文物要貴的情況。現當代中國書畫中,有一些作品已經跨過了億元大關;油畫當代藝術中,也有許多藝術家的作品上了千萬元,個別的也過了億,例如,2013年10月5日,香港蘇富比秋拍中,當代藝術家曾梵志的油畫作品《最後的晚餐》派出了1.8億港元的天價。

2009年以來,內地拍賣市場總共34件過億元的拍賣品中,有23件是清朝及以前的古代藝術品,其餘11件爲現當代藝術品。爲什麼有時古代文物賣不過現當代藝術品?我想原因會有這樣幾點:

首先,現當代藝術品離當代人比較近,對於那些沒有太多時間對藝術史和藝術鑑定進行學習研究的人來說,現當代藝術品的風格和特點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當代藝術家更容易獲得高知名度;

其次,由於藝術家常常還在世,對其作品真僞進行鑑定要容易很多;

第三,由於現當代作品數量大,便於進行囤積炒作。

尤其在內地文物藝術品收藏市場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當代藝術品出現高價位自然更容易成爲必然!

實際上,即便是在相對成熟的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上,“今貴過古”的情況也是一直存在着的。英國著名記者戈弗雷·巴克對近200年來國際藝術品市場的描述和分析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19世紀中葉,英國正處於工業革命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大量手握財富的工業資本家。他們與原來社會上舊貴族的藝術欣賞眼光有着明顯的不同。舊貴族們多喜歡那些能讓他們沉湎於舊時輝煌的題材,喜歡早期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喜歡肖像畫;而資本家新富們則更爲青睞當時英國本土藝術家的風景畫作品。新富們藝術欣賞的目的之一似乎是爲了與舊貴族們分庭抗禮。

同時,對於生活在污染嚴重的工業城市中,每天要與煤炭、棉花、鍊鋼、鐵路和造船打交道的人來說,新富們更喜歡英國當時最著名的風景畫家透納爲代表創作的,容易理解的風景畫和海景畫作品。曼徹斯特、利茲和格拉斯哥等工業城市的天空如此頻繁地籠罩在煙塵中,陽光自然也就價格不菲,描寫藍天、海灘的繪畫作品自然受到歡迎。

那時的英國,市場上對波提切利、馬薩喬、米開朗琪羅等意大利文藝復興畫家的作品不感興趣,比如,16世紀意大利著名畫家波提切利的作品《聖家族》在1846年只賣到66英鎊,《石榴聖母》在1885年只值252英鎊,都不如透納作品當時的價格。只是到了1870年之後,波提切利的最高價格才超過1000英鎊。透納等當時英國畫家的作品價格甚至高過米開朗琪羅、喬託、範·艾克等早期經典繪畫也很爲常見。

19世紀末,美國藝術品投資者和收藏者,開始喜歡上了法國當時的藝術品,實際上也是在尋求對於工業污染的逃避。1870年之後,田野與農場畫最受美國人歡迎,那些老闆新富們童年時曾經在田野和農場上勞作過,所以米勒的巴比鬆玉米,畢沙羅的印象主義式農夫,農舍小門和豐收的馬車很受歡迎。而在20世紀初,美國人更加喜歡上了當時法國印象派的作品,這就逐步推高了印象派作品的價格。

二戰之後,尤其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失去了對歐洲藝術的敬畏,一種自豪的美國文化開始浮現出來,美國漸漸產生了新的藝術自信。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些作品價位在五位數的美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突然跳到了六位數,幾年間創下許多拍賣紀錄。

1982年春,紐約佳士得拍賣行創下了13位當代藝術家作品的拍賣紀錄。當時世界經濟正陷在通脹和石油危機的泥淖裏,許多印象派的作品流拍,而這些當代藝術新創下的高價卻十分引人注目。爲什麼只有當代藝術品的價格在漲,其他繪畫領域卻沒有漲?

投資者也許會這樣解釋,在1980年和1983年間,人們選擇把錢轉投美國當代藝術品,是因爲相對於其他市場而言,當代藝術品價廉物美。他們相信,價格翻了兩三倍是源於買家的競爭。當時的收藏家互相併不真的認識,他們沒有串謀擡高價格,也沒有炒作特定的藝術家。他們收購的是他們喜歡的作品。幾羣競買人可以通過合法的方式擡高某位當代藝術家的價格,完全不用擔心受到內幕交易的指控,很有可能確實沒有內幕交易。如果想要讓自己收藏的某位畫家作品的價格飛漲,投資者之間無須彼此認識,他們只需要在紐約和倫敦的.拍賣廳裏相互競拍就可以了。 到了1987年,拍賣廳裏成爲了一個白熱化的市場,某些當代藝術家作品的最高價是1980年時的24倍。

從文化而不是經濟角度出發去解釋這一現象其實更爲容易。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不僅要在全世界宣揚其生活方式——大房子、大泳池、大汽車,它也要宣揚其新的文化自豪感。

1980年,在100幅拍賣價格最高的畫中,有95幅是印象派之前的作品;在接下來的兩個十年裏,這份排行榜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到了21世紀,在100幅拍賣價格最高的畫作中,已經有90幅是1870年之後的作品了。

比如,藝術家馬克·羅斯科的個人紀錄是1996年創下的363萬美元,2004年的1510萬美元;安迪·沃霍爾1996年時是371萬美元,2004年時爲1740萬美元,埃德·拉斯查1996年時爲29.7萬美元,2004年爲352萬美元:馬萊娜·仲馬1996年時爲4400美元,2005年時出現187萬美元。

一件藝術品的身價是如何飆升至1200萬或1.4億美元的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歸結於鉅額的金錢和虛榮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藝術品的價格通常取決於藝術家、畫商或拍賣公司品牌的力量,藝術品本身則退居到第二位。一件作品的價格也許與製作時間或技法無關,即使其他人不認同它是傑作也無所謂。藝術市場的動力是畫廊、藝術博覽會和拍賣會。

認知上的稀缺性也能推高價格。這種認知也許是種假象,因爲代理藝術家的畫商扣住作品,宣稱有知名買家排隊等着購買。倒不是買家都會相信這位藝術家的作品以後永遠都買不到了,而是怕價格會漲。況且年輕富有的投資者們都有“我現在就要得到”的習慣。

如今,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文化也開始得到中國人,甚至是西方人的重視,因此,對於那些掌握着資本,對藝術史並不是十分了解的人,追求和炒作當代藝術也就成爲了一種必然! 也許,藝術品到底是古代的貴?還是當代的貴的問題,需要具體看時間、地點、藝術家以及作品,才能得以回答。但以下的回答也許是不會錯的:普遍來說,古代文物都會很貴,其類似作品之間的差異也許不會不大;但當代藝術品價格上的差異有可能就上天入地,相距千里了!經營與運作使之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