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古代剔紅藝術散文欣賞

古代剔紅藝術散文欣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中國是漆的發明國,使用漆的歷史至少有7000多年。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又賦予了漆藝術有了獨特的民族形式——剔紅。這一工藝萌芽於隋唐,成熟於宋,鼎盛於元明,清代乾隆以後又有一定發展。剔紅工藝複雜,同時還浸透着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文化,歷史上有不小數量的剔紅散落在世界各地,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所珍視。

古代剔紅藝術散文欣賞

器物雕刻的藝術

剔紅又名“雕紅漆”或“紅雕漆”,即是在器物的胎型上塗上幾十層硃色大漆,待幹後再雕刻出浮雕的紋樣。根據漆色的不同,有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紅器最多見。此技法萌芽於隋唐,成熟於宋元時期,發展於明清兩代。剔紅是非常民族化的一種精美工藝品,運用精湛的雕刻技藝賦予了漆器華麗的氣質,工藝繁複,技藝要求高,製作週期長,所以古董級的.剔紅存世量很小,每一件都值得珍藏。

剔紅工藝主要分三個大部分,制胎,髹漆,雕刻。胎有金屬非金屬之分,髹漆就是刷漆,共要幾十道、上百道,甚至有達到兩三百道的。一道刷好了,要等半乾才能刷第二道。爲防龜裂,漆不能烘乾,不能曬乾,一定要在室內陰乾,每天一般只能刷一道,最多兩道。工藝的特殊性決定了剔紅的漫長製作週期,少則數月,多則經年。

中國人尚紅,此類作品大部分是紅的,小部分纔是綠的、黃的、黑的或其他顏色的。對於這些可相對的稱剔綠、剔黃、剔黑、剔犀也可籠統地稱作剔紅。剔犀一般爲一道黑,一道紅,有特殊的藝術效果,有點像犀角的紋路。富有想像力的古人將剔犀兩字冠與了這種藝術品。

永樂年間創高峯

對於剔紅的收藏鑑定,我們可以通過剔紅各個時期的不同特點來進行區別鑑定。精美的古董級剔紅存世量不大,鑑定並非十分困難。

剔紅在宋代,胎多爲黃金或者白銀,在戰亂期間擁有者往往會爲了減小體積,剝去雕漆層,只留金和銀。現如今宋代的雕漆在國內難覓蹤影,在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到是顯露過蹤跡,這些留存在日本的珍貴雕漆也正是當時兩國互通貿易的見證。

到了元代,剔紅工藝日趨完美,元代剔紅大家張成增加了髹漆的層數,並在打磨工藝上下足苦功。這一時期的作品比較厚實,只見線條不見刀痕,顯得十分渾厚。

明代早期,尤其是永樂年間,工藝達到了登峯造極的高度,但風格與元代時期仍舊一脈相承。明中晚期,這種工藝有所衰落。清朝乾隆太平盛世,百業興旺,宮廷裏的造辦處又開始十分重視剔紅的製作。這時的剔紅作品就不太注意打磨了,通體都可見到工匠製作時留下的刀痕,有着一種精巧的美感。

清代乾隆以後開始有了銅胎剔紅。有些高檔的剔紅作品,銅胎上還鎏金。然而,隨着時光的流逝,清代的剔紅也不多了,同樣彌足珍貴,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