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語文學習方法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語文學習方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語文學習方法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語文學習方法

語文學習方法:

學習語文我認爲沒有一個速成的方法,最大的必要是積累,學習方法沒有一個現成的模式,不能照搬別人的方法。

1.如何學習語文: 不僅僅要背誦那些文學常識、課文,這只是個步驟,應該從更大的角度上學“大語文”。

1)多讀書:也不一定要看魯迅、矛盾的小說,並不一定會有效果的。多讀是建立在精讀的基礎上的。讀文章時一定要注意它的內涵。整個高中期間,“我”都反覆看課文上的文章,將精彩之處做上標記,寫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練習協作,可以通過寫日記的方法:不管是雜文、散文,還是小說,都可以寫,寫完了要反覆修改,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要多思考,學而不思則惘。

3)多注意觀察: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爲寫作的素材。

4)語文的習題訓練:並不是多多益善,做題是爲了掌握思路、掌握方法

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不斷積累知識的過程,具體可歸納爲“三步曲”(理解—識記—運用)

一理解:

語文學習固然要多看課外書籍,多讀好文章,多看報紙,甚至標語、廣告,古人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要多頻道、全天候地接收外來信息,但是有些同學因爲對所學的東西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理解,所以進中學默寫小學學過的古詩“每逢佳節倍思親”,“倍”會寫成“備”、“被”,“渭城朝雨 輕塵”,“輕塵”會寫成“清晨”,我想如果學生真正懂得這句詩的意思,是不會產生這種錯誤的。爲什麼現在的學生錯別字特別多,而且稀奇古怪,不懂詞義是主要原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注意加強這方面的教學,無疑會收到好的效果。

二識記:

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前學後忘,學期剛開始教的內容到中途就忘卻了,時過境遷就不再有什麼印象了,分析原因主要是沒有用心去讀用心去記,除了在理解的基礎上背頌外必要的還要做筆記,好記心不及爛筆頭,眼過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徐特立老師有一條重要的讀書經驗是“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現在要求學生課外閱讀要寫讀書雜記,也正是出於這 一原因,這是積累知識的好辦法。

三運用:

俗話說“學以致用”,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積累的多少和運用的好壞,都在作文中體現出來。現在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是學歸學,寫歸寫,把學與寫絕然分開,不會模仿名篇的構思佈局,學了那麼多優美的詞語不會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文章裏去,文章內容空洞枯燥乏味。學與用是相輔相存的,常用可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而學又爲寫提供了源頭活水。

學語文難,難在需要你持之以恆地積累,難在必須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運用“理解、識記、運用”的方法,堅持多看、多思、多寫,做生活的有心人,那麼閱讀和寫作能力是會逐步提高的。

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術語及表達技巧清單

一、常用術語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是指作家運用了哪些寫作原則、規律和方法來塑造文學形象和表現作品的內容的。具體來說,對文章的表達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達方式運用上的技巧和文體知識運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其他相關寫作方面的技巧。

從高考試題來看,對錶達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學生判斷某種表達技巧是什麼,而且要求賞析其表達的作用。

(一)敘述人稱

1.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2.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交流。

3.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二)敘述方式

1.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

2.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3.插敘: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4.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敘: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三)描寫

總體來說,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現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4.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辭

1.比喻:化平淡爲生動,化深奧爲淺顯,化抽象爲具體。

2.比擬:給物賦予人的形態情感(指擬人),描寫生動形象,表意豐富。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誇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啓示。

5.對偶:便於吟誦,易於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節奏鮮明,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闢,條分縷析;長於抒情。

7.反覆: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啓下,分清層次;多次強調,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8.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

9.設問: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

10.反問:強調語氣,語氣強烈,強化情感。

(五)結構安排

佈局謀篇的技巧

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卒章顯志、伏筆照應、層層深入、過度鋪墊、設置線索;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設置懸念,製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關係的處理,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

線索:

記敘文常以時間推移、空間轉換、情景變化、思維邏輯順序等來安排層次。散文構思的線索,一般常見的有如下幾種:以情爲線索;以理爲線索;以物爲線索;以空間位置爲線索。

從結構上明確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統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爲後文做鋪墊、埋下伏筆;

2、尾句——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後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回味深長。

3、轉承句——承上啓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5、點睛句——點明全文中心,統領全文;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啓迪。

6、情感句——抒發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內涵,表達深刻見解。

(1)記敘文(散文)的結構特點

①按時間順序或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組織材料。

②按觀察點的變換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樓閣》。

③按場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內蒙訪古》。

④按材料性質歸類安排結構,如《瑣憶》。

⑤按作者認識的過程或感情的變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作爲行文線索安排材料。

(2)議論文的結構特點

①按邏輯思維分,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緒論、本論、結論三部分。

②按篇章結構分,常見的結構有並列式、對照式、層進式和總分式。

(六)表達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2016年高考語文必備古詩文:琵琶行

本文主要結合歷年高考語文試題,爲考生準備了“高考語文必備古詩文”,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高考頻道提醒考生,考前可以多看一些文言文範文,擴大對課本以外的淺顯的文言文閱讀。下面請看正文: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爲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宮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爲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爲《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爲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爲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現代文閱讀指導

【摘要】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是學好高中語文學科最爲基本的奠定,是爲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做準備的工作。所以小編在此爲您收集了此文:“高中語文基礎知識:現代文閱讀指導”,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本文題目:高中語文基礎知識:現代文閱讀指導

現代文閱讀指導: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想象一.現代文閱讀教學的另外五個專題:

①關鍵語句的理解和分析②重要信息的篩選和提取③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④作者觀點的分析和概括⑤文學作品的鑑賞和評價二、討論分析課前練習,歸納概括解題方法: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試題(2001年高考語文全國卷第三大題)銅奔馬正名作爲中國旅遊標誌的東漢銅奔馬是1969年在甘肅武威出土的,據云當時被定爲“馬踏飛燕”,也有學者引經據典,將其定名爲“馬超龍雀”。最後可能因爲衆說紛紜,無奈之下取名爲“銅奔馬”。“銅奔馬”一名雖然簡明扼要,但有馬無燕,未愜人意。最近有人在《光明日報》上撰文,更考定此物應名“飛廉銅馬”。其根據有二:一是《後漢書董卓傳》中有“飛廉銅馬之屬”的記載,二是“《三才圖會》裏的飛廉圖,便是一隻飛鳥”。愚意此說更屬不妥。首先,《三才圖會》一書乃明朝嘉靖、萬曆間人所作,且《四庫提要》認爲其中採摭浩博,然間有冗雜虛構之病。其次,關於“飛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雲:“夏後啓使飛廉折金于山川。”《史記秦本紀》雲:“飛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以上兩書顯然認爲飛廉是人。但是《淮南子叔真訓》高誘注:“飛廉,獸名,長毛有翼。”《楚辭離騷》王逸注:“飛廉,風伯也。”洪興祖補註:“飛廉,神禽,能致風氣。”可見飛廉到底是人是神,是獸是禽,古人也無定論。兩漢之間神話頗多,漢代畫像石中常有人騎神獸、駕神龍昇天的景象,亦有騎馬的形象,但神獸歸神獸,馬歸馬,在這些圖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銅馬是一件寫實的作品,馬足下的飛鳥亦然,所以很難將其與神話中的飛廉相提並論。至於《後漢書董卓傳》所說,當是飛廉歸飛廉,銅馬歸銅馬,非指一物,故文後有:“之屬”一詞。然而,武威銅馬足下確有一鳥,其象徵之意爲人所關注。一提到馬,人們很快想到奔騰如飛,而飛燕的速度同樣也是無庸置疑的。歷朝多有以燕喻良馬之詩文,如南朝沈約詩有:“紫燕光陸離”名,注:“紫燕,良馬也。”樑朝簡文帝詩云:“紫燕躍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馬,紫燕亦指良馬。李善注謝靈運詩云:“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一名飛燕騮。”在古代,武威銅馬之足下的飛燕無疑是用來比喻良馬之神速,這種造型讓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銅馬應直截了當取名爲“紫燕騮”或“飛燕騮”,此名恰合古意,最爲雅緻貼切。20、根據原文所給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四庫提要》雖然比《三才圖會》晚出,卻是一部權威性的著作B、高誘、王逸、洪興祖三人都是我國古代學問淵博的註釋家C、在漢代畫像石中,凡是有人騎馬形象的圖案,就不屬於神話故事D、在體會古人創意這一點上,“飛廉銅馬”和“紫燕騮”兩個命名是相似的(1)同學回答,並闡明理由。(2)教師明確:本題考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答案是C。 (3)理由:與C項推斷有關的原文語句是:“兩漢之間神話頗多,漢代畫像石中常有人騎神獸、駕神龍昇天的景象,亦有騎馬的形象……武威銅馬是一件寫實的作品,馬足下的飛鳥亦然,所以很難將其與神話中的飛廉相提並論。”這段話表達了很豐富的意思,其中隱含着這樣一個信息:漢代畫像石中有人騎馬形象的圖案,且作者並沒有說神獸和馬分別出現在兩種圖案中;更沒有說凡是有人騎馬形象的圖案,就沒有神獸、神龍的形象,不屬於神話故事,超出原文所給信息的範圍。本題C項推斷說所有這樣的圖案都不屬於神話故事,此全稱判斷當是推斷錯誤。(4)小結:根據關鍵詞句來進行推斷和想象。

(二)從高考測試的角度來看,這一類型並非從未有過,只是在《考試說明》中沒有明確提出而已,本題就是2000年高考科技文閱讀第三題。幾個月前,來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員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緩慢速度通過一堆冰冷的的鈉原子的過程。但是把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是非常困難的,要使以慢光爲基礎的應用能夠變爲現實,需要採用簡單一些的方法。得克薩斯州農業機械大學的韋爾奇博士意識到,在冰冷的鈉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熱的銣原子中也同樣適用。用熱的銣原子做實驗要簡單得多,它包括把一個裝有固體銣金屬的特殊透明容器(稱爲“小室”)加熱到大約100攝氏度,然後把兩束經過細微調節、波長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即使穿過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會略微降低,因爲光會與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影響是微弱的,並且任何加強這種影響的試圖都會導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於被吸收。韋爾奇博士通過小室做到了這一點。這種方法把銣原子置於一種非常微妙的量子狀態中,在這種狀態下銣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時,兩束光的相互作用產生了另外一束波長很長的光,這束光的傳播速度比原先兩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降低光速能獲得諸如非線性等其他一些效應。在大多數情況下,光的行爲是線性的:把入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強度增加一倍,穿過玻璃的光的強度也會增加一倍。但是,非線性意味着入射光的微小變化會導致透射光的巨大改變。正是這種性質使光學開關的設計者們興奮不已。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工程師阿塔奇認爲,人們在通過光纜傳送光脈衝時,常常需要把某個用來與其他信號作對比的信號延遲一段時間。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個脈衝沿着爲此目的而專門建造的很多光纖發送出去,而採用一個大小爲1升,裝滿高溫銣氣的小室能夠達到同樣的目的並且更加有效。韋爾奇小組的成員卡什說,裝滿銣氣的小室在改變激光束以產生難以獲得的波長方面極其有效。他們已在考慮運用這個原理製造一個廉價、高效的紫外線源,由於紫外線波長短,因此可以用來讀取刻錄在光盤等媒介上的形狀更小、排列更緊密的數據。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A、利用鈉原子降低光速的代價要小於利用銣氣B、光通過高溫銣氣時,其傳播的速度也會降低C、紫外線的波長短,所以傳播的速度比較慢D、目前以慢光爲基礎的應用已經成爲現實(1)同學回答,並闡明理由。(2)教師明確:本題實際上也是考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 (3)理由:根據文中的信息,把鈉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是非常困難的”,“用熱的銣原子做實驗要簡單得多”;物理學告訴我們,絕對零度是很難達到的;且根據常理,一件事情做起來困難,代價要大一些,做起來簡單,代價要小一些,由此可以推斷,利用鈉原子降低光速的代價要大於利用銣氣,因此A項是錯的。再看B項,文中說“在冰冷的鈉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熱的銣原子中也同樣適用”,並且說“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於被吸收。韋爾奇博士通過小室做到了這一點”,可見B項是正確的。至於C項,根據我們所掌握的物理方面的知識可知,光速在真空中每秒約30萬公里,光的波長長短和它的速度沒有什麼關係;只是在介質中才會有快、慢之分,所以C項是錯誤的。D項呢,文中提供的信息表明,降低光速目前還處於實驗階段,還不能說“以慢光爲基礎的應用已經成爲現實”。(4)小結:調動課外知識來幫助推斷和想象。 (補註:科技類文章閱讀常講“客觀性原則”,即“閱讀的過程就得心無旁騖,專心於閱讀文本本身”;但如在文本中找不到依據,就要根據文意和知識積澱進行合理的推斷。對於我們同學來說平時要多練習、多積累,做題時要講究整體性原則和客觀性原則,又要充分調動知識積澱,大膽推斷,融會貫通)(目前看來,“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這一考點僅出現在社會科學類文章或自然科學類文章中,以選擇題形式出現,且偏重於推斷;但閱讀文學作品更需要推斷和想象,尤其偏重於想象。明年高考第四大題很可能就會有此種類型試題及相應要求,估計會以文字表述題形式出現。下面我們對此作出相應的探討)(四)閱讀下面一段材料,進行合理的推斷和想象,在最後的空線上填上一句恰當的話,要與前面的內容吻合。空袋子看見周圍的夥伴們都鼓鼓囊囊地站着,自己癟塌塌地躺在地上,心裏羨慕極了。“我也要站起來,”它鼓足氣,用力向上一竄,問他的同伴道:“夥伴們,你們看,我站起來了嗎?”“沒有。”“現在呢?”空袋子又用力往上一竄。“也沒有。”“那麼,這回呢?你們再仔細看看,這回總站起來了吧?”空袋子用力狠勁往上竄。“沒有,沒有,你根本就沒有站起來啊。”“真奇怪,”空袋子軟癱在地上,嘆道:“爲什麼大夥站着,倒是毫不費勁;我用了最大的力氣,反而站不起來呢?”同夥回答: (1)同學回答,並闡明理由。(2)教師明確:空袋子站不起來是不爭的事實,除非它改變自己,具備站起來的條件。文中的空袋子渴望站的結果,但它只是一味地“竄”,殊不知充實自己纔是站起來的首要因素,也是根本因素。因此,當莫名其妙的空袋子嘆息時,鼓鼓囊囊的同夥會告訴它:“因爲你肚中空空,怎麼能站得起來呢?”(3)小結:根據邏輯關係來進行推斷和想象。本題屬於因果關係推斷,還有條件關係、假設關係、轉折關係等推斷。(六)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試題:殷商時期是一個宗教意識極爲濃厚的時代,原始的神學觀念在社會中佔據絕對統治的地位。在殷人的神人關係系統中,神是至高無上的,一切都要聽命於神的安排,人還沒有從神的絕對無上的權威下剝離出來,而完全是神的附庸,受神的支配。從已有的文獻資料記載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殷人已經建立起了一整套較爲完備的神學政治體系,殷人最重要的神事活動就是祭禮典禮,即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神之大節也”。祭祀鬼神已成爲一種制度並指導着國家所有的日常活動。人對神的祭祀活動,表明了人類在早期發展過程中對大自然無法作出合理解釋而具有的畏懼和崇拜心理,希望藉助神靈的偉力來消除各種自然或人爲災害及乞求神靈賜予福祉的願望。殷代卜辭記錄的史實充分證明了殷人無論從事任何事情,無不採用占卜的形式以決疑惑。《尚書洪範篇》作爲追述殷商官方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始資料,向我們展示了殷人一切都要通過占卜預決吉凶的事實。在國君、卿士、庶人、卜、筮五方面因素中,起至關重要作用的是卜、筮的意見。但也毋庸諱言,儘管原始神學思想成爲殷商時期佔絕對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但我們從流存下來的記載殷商文化的歷史文獻中,還是可以窺視一絲殷商時期極其微弱的反神意識的苗頭。在《尚書高宗肜日篇》中,記敘了一位上層統治階層人士的話語:天神監視着下民的一切活動,下民中若有不順“德”、不聽從天神懲罰的,上天便會降旨予以糾正,而下民們卻反詰道:“上天又能把我怎麼樣?”這下民的一聲細微的詰問,在當時宗教迷信充斥一切的社會裏,無疑是打開了一道小小的缺口,爲民意留下了一塊小小的地盤。因此,我們在探討殷商時期的原始神學思想時,應當認識到,在殷商時期確立的神人關係系統中,神雖然具有最終決定性作用,但同時也透露出了一些人們力求以卜筮爲媒介,通過祭享的`方式去影響至上神並建構以人爲中心的神人關係的訊息,這一訊息對以後的儒家人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或多或少地產生了一些影響。請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想象,選出與課文相符的一項:A、上天連續乾旱不雨,土地龜裂,莊稼顆粒無收。商朝君臣共商度過危難之策。大臣偃辛奏道:“大王不必過慮,天行有常,久旱之後必有大雨。況我有數十萬丁壯,掘西江之水足可解旱情。”商王道:“愛卿言之有理。命汝引二十萬丁壯三日內引來西江之水,不得有誤!”B、周人大舉攻商,紂王正與妲己戲於鹿臺,紂王曰:“寡人受命於天,周人能奈我何?”依然縱酒歌舞不休。C、夏桀行爲苛虐,荒淫無道,商湯王起兵征伐夏桀。兩軍對陣,商湯王說:“你荒淫無道,大失民心!我爲民伐罪,替百姓造福,是堂堂正正的事業,識相的,快快投降乃是上策!” D、商帝盤庚時,想把都城由黃河以北遷至黃河以南。開始時,衆人都不太願意,並搬出黃河斷流作爲上天示警的證據。盤庚說:“黃河斷流是自然現象,上天示警不可信。況且一味迷信上天鬼神,國家就會衰亡。”(1)同學回答,並闡明理由。(2)教師明確:B (A、不合商朝“神性至尊”的思想。天久旱無雨,商人必先祭天祈雨。 C、商湯王強調的是“民意”,而不是“天意”,所以與本文主旨不一致。 D、殷商時的盤庚帝不可能說出那種觸犯神靈的話來。)

輕鬆識記多音字

一、據意定音法

分辨多音多義字讀音的最好辦法,是從音義對應關係入手據意定音。多音多義字的各種讀音,分別代表不同的意義,在具體的詞彙裏只能使用一種意義。如果我們弄清楚了什麼讀音一定與什麼意義對應的規律,知道了所使用的具體的意義,也就不難確定相對應的讀音了。如“禪”有和兩種讀音,但凡與“帝王”有關的詞彙就讀,而凡與“佛教”有關的詞彙就讀,根據這種音義關係,我們就不會讀錯禪讓、禪師、禪宗等詞語。再如“攢”,表示積累的意義時讀,如積攢;表示聚集的意義時讀,如攢射。“泊”、“鮮”、“檻”、“參”等這樣的多音字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複習記憶。

二、據性定音法

性,指詞性。有的多音字一身兼有多個詞性,其詞性與其讀音也是一一對應的關係,詞性不同,讀音便不同,即“音隨詞轉”。對於這種多音字,我們可以藉助它的詞性來確定它的讀音,如“勁”字,當它是名詞時,讀,當它是形容詞時讀,所以,“幹勁”應念,“勁拔”應念。“盛”字作形容詞時讀,如豐盛、茂盛;作動詞時讀,如盛飯。“還”用作動詞時讀,如還書,歸還;用作副詞時讀,如還有、還剩等等。掌握“長”、“處”、“屏”、“好”等這樣的多音字可用此法。

三、據域定音法

多音字中的多音同義字雖然不多(《審音表》只收35個),但造成誤讀的比率卻挺高,由於搞不清文白兩讀的分別而誤讀的現象經常見到。分辨多音同義字的辦法,可從音、域對應關係入手據域定音。這裏所謂的“域”,就是“適用領域”。如“薄”字,口語讀音爲,一般單用;比如:這種紙非常薄。書面語讀音爲,一般出現在複音詞及成語中,例如:薄弱、淡薄、日薄西山、薄海同歡。“血”字,口語讀音爲,一般單用;書面讀音爲,一般用在複音詞及成語中。例如:“血()債要用血()來償”。如“單”,一般用法讀作,如“單元”“單槓”等;用作姓氏、地名時,讀作,如“單縣”(在山東省)、“姓單”;用作稱古代匈奴族的首領時,讀作,如“單于”“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又如“仇”,一般用法讀作,如“仇視”“疾惡如仇”等;用作姓氏時讀qiú。掌握了每種讀音在適用領域上的分別,多音同義字的誤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記少餘多法

有些字的幾種讀音所對應的義項多寡不一,某讀音的用處較窄,所對應的意義較少;另外的讀音用處較寬,所對應的意義較多,又難以概括爲幾類。這類多音字很複雜,我們只要抓住關鍵,記住它極少數、特殊的音義就可以了。如“載”有兩個讀音,我們只要記住作“年”和“記載”解時念,如一年半載、登載;其餘的情況全都讀,如怨聲載道、載歌載舞、裝載。再如“埋”也有兩個讀音,但它只在“埋怨”這個詞中念,在其他任何一詞中都念。用這種方法可掌握如下多音字:巷、冠、胖、靡、柏等。學生在歸納整理時可採用如下格式:

巷(1):巷道(2):其他所有詞語

五、一線穿珠法

如果把多音多義字分別連綴成既能概括它們不同的讀音,同時又比較有意義的精短語句或語段,採用“一線穿珠”的方式來學習、識記,那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零亂散珠一線穿”,古人就常作此法,清代一位塾師曾用這樣一句話來幫助學生正音:孫行者修德行、覓道行,路過太行山,行行(勇健的樣子)如也。現在我們將“喪”的兩個讀音編成一句話:穿着喪服的他,爲喪葬費發愁,垂頭喪氣,神情沮喪。再比如:解jiě放軍戰士小解xiè押解jiè俘虜。當然如果某個多音字的讀音較多,那麼也可以編成一個情節,一個故事。

六、自編口訣法

學生可以用編寫口訣的方法來幫助自己記憶多音字,這裏筆者以“着”、“和”爲例做簡易的示範:

1.着火着陸莫着慌想着zhe着數彆着忙。

2.打牌和了,下棋和了。稀泥和了,麪粉和了。

(王長富)

《登高》特色鑑賞

《登高》是杜甫很有名的七言律詩,被人譽爲“古今七言律第一”(胡應麟《詩藪?內編》)。它有三個鮮明的特徵:

一是遣詞造句,極爲精巧。先看遣詞,以首聯爲例,寫天,用“高”字,時當深秋,天高雲淡,晴空如海,登高仰視,愈覺迢迢無極;寫風,用“急”字,因爲臺高,又值峽谷,故愈覺風大;寫猿,用“哀”字,夔州一帶,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長嘯,空谷傳響,哀轉不絕;寫渚,用“清”字,深秋九月,潭寒澗肅,沙洲小渚,孤零冷落;寫沙,用“白”字,風霜高潔,水落石出。寫鳥,用“回”字,風大水急則水鳥低飛盤旋。用字遣詞極其貼切。“天高”“沙白”“猿嘯哀”“鳥飛回”,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峽秋季特徵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詩,不但形象鮮明,使人讀了如臨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極雄渾高遠,飽含着詩人無窮的情思。再說造句,四聯句句押韻,皆爲工對,首聯兩句,又句中自對,其中天、風,沙、渚 高三,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渚”對“沙”,“清”對“白”,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尾聯兩句雖不全對,但句法佈局卻極整齊。如“艱難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並列結構,在聲調上卻具有抑揚頓挫四聲的特色,讀時一字一頓;“潦倒”“新停”爲雙聲迭韻,在聲調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節顯得特別鏗鏘嘹亮,讀時兩字一頓。“繁霜鬢”對“濁酒杯”,其聲調的妙用,也在所謂“抑揚抗墜之間”。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讀者密詠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濁的韻調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二是比興互用,意境深遠。詩首先以“風急天高”的意象,“興”起自己的感觸。天地雖然寬廣,自己卻在風急的情境下而無容身之處,只好自比爲“猿”,而猿的哀嘯,又是何等的沉重!第一句由“興”而“比”。第二句由“渚清沙白”的意象又興起自己的感慨,詩人多想自比爲“鳥”,自由自在地飛回在生命的長河中,但多病及仕途的不如意,使他無法展翅高飛,又是由‘興’而“比”。三、四兩句藉由雄渾寬闊的“無邊落木”、“不盡長江”,“興”起自己身世悲苦之慨。天地如此寬廣、宇宙何等遼闊、自己又是如何的渺小,藉由雄渾的意象興起對自我人生的檢討,將一生艱難困苦歸因於自己的年老多病,而無任何怨懟。三、四句興起後四句的人生感觸,整首詩比興互陳,一唱三嘆,傳達了詩人濃厚的思想情感,也緊緊拉住了讀者的心緒,令人低迴不已。

三是拔山扛鼎,氣勢雄渾。全詩寫登高所覽之景,雄渾蒼莽;在闊大雄健的氣象之中,滲透着一股勃鬱之氣。首聯開頭十四字勾勒出一幅登高遠眺的壯闊圖景,所展示的境界,雄渾高遠。頷聯放眼四周,羣山落葉紛紛,無窮無際,大江滾滾滔滔,無始無終。“無邊”、“不盡”正是對浩瀚廣漠的空間的感慨;“蕭蕭下”、“滾滾來”正有時光流轉,逝者如斯之嘆,和首聯兩句共同構成了一幅蒼涼而壯闊的秋景圖。就抒情而言,從橫向空間着筆,有“萬里悲秋常作客”,從縱向時間着筆,有“百年多病獨登臺”,“萬里”和“百年”傳達出了空間的寥廓和時間的綿亙,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鬱而悲壯。尾聯寫出了人世的種種“艱難苦恨”全由他一肩挑起,那種撼人的悲壯,渾厚的蒼涼,令人肅然起敬。難怪明代胡應麟《詩藪》說,全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蕭滌非在《杜詩選注》中評:“雖是一首悲歌,卻是拔山扛鼎似的悲劇。它給予我們的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壯;不是消沉,而是激動;不是眼光狹小,而是心胸闊大。”

2016年高考作文提分技巧 自然流暢的語言

2011年提分技巧 自然流暢的語言

如果以上關於語言創新的三法是“濃妝”,此法則爲“淡抹”或叫“淡掃蛾眉”了,語言也是“濃妝淡抹總相宜”的。

如果行文語言能像《古詩十九首》,像謝靈運、陶淵明、白居易的詩歌那樣追求淺近流暢,也應曲水流觴般讓人油然而生興致的。

自然流暢的語言常常表現爲:

1.順其自然,思路清晰。語言自然流暢的關鍵是有清晰的思路,葉聖陶先生曾說:“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絕不亂走的。”或隨時間順序,由先到後,從早到晚;或按空間方位,由近及遠,從上到下;或按事理邏輯,從主到次,由淺入深……如果我們對錶達的內容,所闡述的見解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沒有一個暢通的思想,不管你語言基本功如何,都是無法達到文從句順的境界的。

《陳奐生上城》中寫道:

“他到城裏去幹啥?他到城裏去做買賣。稻子收好了,麥壠種完了,公糧餘糧賣掉了,口糧柴草分到了,乘這個空當,出門活動活動,賺幾個活錢買零碎。”

這裏以時間爲序,蟬聯而下,一氣呵成。

描寫陳奐生在招待所睡的條件:

“再看牀上,墊的是花牀單,蓋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嶄新的綢面,刮刮叫三層新。”

這裏只引了三十多個字,在寫法上既守規矩,又有些變化。由墊的寫到蓋的,從下到上;略寫牀單而詳寫被子,詳略得當;分寫被底和被面,合寫“三層新”,也算是開合自如,而這種既井然有序又略有變化的文字,讀起來就有自然流暢的感覺。

2.順其自然,淺近貼切。如順口說來,又如道家常,沒有刻意雕琢的華麗詞句,淺近而不淺薄,通俗而不庸俗,彷彿山泉流淌,十分自然流暢。

【例文借鑑】

棄嬰

嬰兒哇哇的哭聲在清冷的午夜聽起來特別的悽慘。

木門“吱——”地開了,一個男人探出頭來,看見了腳前的嬰兒。他眉頭一皺,呆了幾分鐘,然後下定決心似的“砰”地關上了門。

屋裏的燈亮了,女人支着身子坐了起來,小聲地詢問:

“怎麼了?”

“門口有個娃娃……”

“娃娃?”

她迅速披上衣服走出門去。再進來時,那嬰兒已在她手中抱着。

“你咋把她抱進來了?呵,還是個女娃。”

“外面天冷,娃娃會凍着。”

“抱了咱就得養她啊!”男人有些不情願。

女人沉默。她不是不知道家裏窮,何況女孩又“不中用”。她矛盾着,並不出聲,只低頭逗着孩子,孩子咯咯地笑了。女人擡起頭:“咱養她,行不?”

“咱家沒錢,你又不是不知道!”男人煩躁地搓着雙手。

“沒錢就可以讓娃娃死掉?”女人激動起來。

一個“死”字令男人震撼了。好一會兒,他才喃喃地說:“看這娃挺乖巧,我也心疼,可咱拿什麼養她?我也知道這是條人命,可這年頭,哪都有人扔娃娃,咱總不能都抱了來吧!咱連自己也喂不飽呢!”

“我不管,總之這娃兒碰了我,我就要養她!”女人反常地堅持。

男人嘆了一口氣,從女人手裏接過嬰兒,摸摸她紅紅的臉蛋,又嘆了口氣。

“算了,養就養,最多咱再苦點,反正也苦慣了。怎麼說這是一條命啊!只是這娃跟了我們,苦了她了!”

女人放下心來,笑了。

長夜就這樣過去……

那個女娃兒,就是我。我已經不在乎親生父母是誰,養父母以他們心靈的選擇賜予了我生命,他們就是我的爸爸媽媽。我愛他們!他們是我一生一世的爹孃!

文章以本人他化法來敘述一個嬰兒經歷的事情,無疑是合適的,甚至可以說是高明的。文章對貧困夫婦撿到棄嬰最終決定收養的“心靈的選擇”熱情謳歌,表達了 “我”對樸實而偉大的養父母的深深愛戴。作者將故事的情節集中在極短的時間,不枝不蔓,用對話推動情節的發展,展示人物豐富而複雜的內心活動和塑造人物形象。本文語言風格質樸純正,沒有多餘的修飾形容,卻在詞語和句式上狠下功夫,用詞準確,洗練,熟練地運用着多種對話句式,使人物語言富有個性,惟妙惟肖地展示出這對夫婦內心的矛盾和選擇。結尾交底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直抒胸臆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從這段文字,我們看到了作者在學習民間語言,提煉民間口語,我們也隱約看到了選入中學課本的魯迅、孫犁等的現代小說對話描寫的影子。

3.順其自然,清新靈動。好像信手拈來,沒有錯彩鏤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清新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