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和氏獻玉的典故及釋義用法

和氏獻玉的典故及釋義用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典源出處

和氏獻玉的典故及釋義用法

《韓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爲誑,而刖(yue) 其左足。及厲王薨(hong),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爲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藝文類聚》 卷七引 《韓非子》作‘卞和’,又 《藝文類聚》卷八十三引 《琴操》 (漢·蔡邕撰)、漢·劉向 《新序》卷五皆載此事,作‘卞和’。《琴操》作懷王、平王、荊王之事。

釋義用法

楚人卞和尋得玉璞,獻給楚王,但兩次都被認爲欺誑,而先後砍掉兩足,後來才得以剖開玉璞得到寶玉,命名爲和氏之璧。後以此典稱美玉,也借指美好的人或事物; 也用以形容懷才不遇,忠貞含冤等; 亦以“獻玉”等指奉獻才藝。

用典形式

【三刖】 唐 ·杜牧:“子既屈一鳴,餘固宜三刖。”

【卞玉】 唐 ·鄭愔:“同聲慚卞玉,謬此託韋金。”

【卞泣】 唐 ·杜甫:“濫竊商歌聽,時猶卞泣誅。”

【卞疑】 唐 ·元稹:“卞疑雕璧碎,潘感竟牀稀。”

【卞璞】 清·顧炎武:“喜猶存卞璞,幸不蹈秦坑。”

【抱璞】 宋 ·蘇軾:“哀哉楚狂士,抱璞號空山。”金 ·元好問:“抱璞休奇售,臨觴得緩斟。”

【和璧】 宋·李清照:“不乞隋珠與和璧,只乞鄉關新信息。”明 ·陳子龍:“莫憂青蠅多,和 璧貴善藏。”

【泣玉】 唐·駱賓王:“窮途行泣玉,憤路未藏金。”唐·許渾:“泣玉三年一見君,白衣憔悴更離羣。”

【荊玉】 唐 ·鄭愔:“荊玉終無玷,隨珠忽已碎。”宋·揚億:“枉是荊玉疑美璞,更令楊子怨多歧。”宋·錢惟演:“荊玉未辨連城價,腸斷南州抱璧人。”

【荊和】 明 ·高叔嗣:“荊和當路泣,良璞爲誰明。”

【荊璞】 唐 ·韓愈:“璧如黃金盤,照耀荊璞真。”

【荊璧】 唐 ·杜牧:“周鼎列瓶罌, 荊璧橫拋。”清 ·黃景仁:“靈蛇荊璧家所握,嘈囋衆響喧蛙蠅。”

【謗玉】 唐 ·孟郊:“因悲楚左右,謗玉不知珉。”

【楚璞】 明 ·高啓:“齊竽不解奏,楚璞何由呈。”

【楚璧】 明 ·何景明:“卞生懷楚璧,郭隗待燕金。”

【獻玉】 唐 ·李白:“抱石恥獻玉,沉泉笑探珠。”金 ·元好問:“古來獻玉猶難售。此日聞韶本不圖。”

【獻楚】 唐·駱賓王:“彈隨空被笑,獻楚自多傷。”

【獻璞】 唐 ·元稹:“其兄因獻璞,再刖不履地。”

【三獻玉】 宋·曾鞏:“自重肯悲三獻玉,不欺常慎四知金。”宋·王令:“豈意誤將三獻玉,翻來輕博一丸泥。”

【卞和玉】 宋·陸游:“寧負翁子薪,恥售卞和玉。”

【卞和刖】 宋·陸游:“方逃申公鉗,已取卞和刖。”

【卞和脛】 清 ·歸莊:“在楚屢斷卞和脛,入秦幾碎相如頭。”

【卞和恥】 唐·李白:“玉不自言如桃李,魚目笑之卞和恥。”

【爲玉泣】 清·陸宗濰:“楚國誰能爲玉泣,齊門何竟羨竽工。”

【玉三獻】 唐·張祜:“憐君有玉曾三獻,顧我無材忝一枝。”

【刖人哭】 金·元好問:“莫訝荊山前,時聞刖人哭。”

【良璞悲】 唐·羅隱:“夜光抱恨良璞悲,日月逝矣吾何久。”

【抱玉淚】 宋·黃庭堅:“曾回勝母車,卞落抱玉淚。”

【和氏玉】 唐·錢起:“獨收和氏玉,還採舊山薇。”

【和氏愆】 三國 ·曹植:“寶棄怨何人?和氏有其愆。”

【泣血人】 唐·李白:“荊山長號泣血人,忠臣死爲刖是鬼。”

【泣楚玉】 唐·孟郊:“應憐泣楚玉,棄置如塵泥。”

【荊山玉】 宋·蘇軾:“那知君蹭蹬,獨泣荊山玉。”宋 ·黃庭堅:“有手莫炙權門火,有口莫辯荊山玉。”

【荊山璆】 晉·劉琨:“握中有懸璧,本自荊山璆。”

【賤奇璞】 唐·李白:“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

【誤卞和】 清·陸次雲:“人間碧眼應難遇,莫產瓊瑤誤卞和。”

【楚山玉】 唐·孟郊:“行吟楚山玉,義淚沾衣巾。”

【楚家玉】 唐·李白:“本是楚家玉,還來荊山中。”

【獻玉和】 宋·梅堯臣:“心中小宇宙,尤哂獻玉和。”

【三獻三刖】 清·歸莊:“貴玉賤石非通論,三獻三刖千古恨。”

【三獻荊山】 宋·陳師道:“三獻荊山時未識,一鳴齊鳥衆方驚。”

【卞子抱玉】 宋·梅堯臣:“燕丹未歸馬未角,卞子抱玉無兩腳。”

【卞和三獻】 唐·韓愈:“卞和試三獻,期子在秋砧。”

【卞和不斲】 南朝宋 ·謝惠連:“南朝璧,萬金貲,卞和不斲與石離。”

【抱玉卞和】 清·蒲松齡:“蕊宮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

【和氏之璧】 宋·黃庭堅:“野人泣血漫相明,和氏之璧無連城。”

【和氏三獻】 宋·王安石:“荊山和氏方三獻,太學何生且一歸。”

【荊人美璞】 金·元好問:“荊人美璞刖之招,君足倖存仍可賀。”

【荊山待價】 宋·劉筠:“荊山待價何憂晚,龜手猶期裂地酬。”

【璧悲三獻】 唐·張子容:“似璧悲三獻,疑珠怯再投。”

【白璧三年淚】 清 ·高層雲:“驚心白璧三年淚,回首黃金五月霜。”

【白璧疑冤楚】 唐·陳子昂:“白璧疑冤楚,烏裘似入秦。”

【再獻甘滅趾】 金 ·元好問:“和也速於售,再獻甘滅趾。”

【足刖已過三】 唐·羅隱:“價輕猶有二,足刖已過三。”

【抱玉三朝楚】 唐·盧僎:“抱玉三朝楚,懷書十上秦。”